杨振宁和邓稼先是什么关系?

2024-05-14

1. 杨振宁和邓稼先是什么关系?

杨振宁与邓稼先,先后毕业于西南联大,都是中国了不起的人物啊

杨振宁和邓稼先是什么关系?

2. 杨枨宁和邓稼先的介绍

杨振宁( 英文名:Chen-Ning Franklin Yang,1922年10月1日— ),安徽省合肥县(今肥西县)人,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物理学家,是最早的两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籍人士和华人诺贝尔奖得主之一(另外一名是李政道)。与李政道共同提出的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在统计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学、量子场论、数学物理学等领域做出多项卓越的重大贡献。1950年8月26日杨振宁和杜致礼在普林斯顿结婚,2003年10月杜致礼因病过世。2004年底,82岁高龄的杨振宁与28岁的翁帆结婚。

邓稼先(1924—1986),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1924年出生于安徽 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1935年考入志成中学,在读书求学期间,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他曾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后在父亲邓以蛰的安排下,他随大姐去往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 物理系。1948年至1950年,他在 美国普渡大学留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当年,他就毅然回国。[1]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邓稼先始终在中国武器制造的第一线,领导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2]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6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和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3-4]   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由于他对中国核科学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  邓稼先在一次实验中,受到核辐射,身患直肠癌,于1986年7月29日在北京不幸逝世,终年62岁。

3. 邓稼先 杨振宁的资料?

杨振宁与邓稼先的差距 
 
人大致可分两种,一种为自己而活,一种为他人而活,杨振宁属前者,邓稼先归后类。为自己而活轻松愉悦,为他人而活沉重艰辛。有时也想为自己活一回,终了也没实现,教育使然,环境使然,性格使然耶!

镜头一:着学生装的杨振宁和邓稼先先后登上轮船来到美利坚留学。

镜头一:西装革履的邓稼先在威尔逊总统号轮船上(取得学位后的第九天)踏上归国的旅途。

镜头二:西装革履,拿到诺奖的志得意满的杨振宁因为买不到长岛的房子耿耿于怀(最后还是屈居在教授区买了房子)。

镜头三:茫茫戈壁滩上,穿着旧军大衣的邓稼先在风沙中勘测原子弹实验场(数年后罗布泊蘑菇云升起,整个世界震惊,纷纷猜测中国得到了苏或美专家的帮助,数十年后考可死报告再次坚称中国偷窃W88弹头技术云云)。

镜头四:已是美国公民的杨振宁在中美建交前夕造访中国(做为中美亲善大使名致实归)。

镜头四:杨振宁因为中国重返联合国在联合国总部痛哭(引起了相当的轰动效果)。

镜头五:杨振宁访问中国,问邓稼先有没有美国人参与了两弹研制(尚不知邓就是负责人),邓稼先只是说了句:你先上飞机吧。

镜头六:杨振宁在上海的饯行宴会上(特写:政要满座,山珍海味加茅台酒),突然收到邓稼先的纸条(内容大家都知道了),立刻离席到厕所泪流满面(第几次痛哭?)

镜头七:大量杨振宁与李政道交恶的新闻报道(特写:时间跨度达四十年)的镜头切换,其中数分钟杨振宁对台湾某传记作家细数当年某年某月某日某时自己如何将灵感告诉李政道云云。

镜头八:戈壁滩上,某次核弹点火后未爆炸,众人面面相嘘,邓稼先说了句“我是总指挥”,然后只身走进实验场双手捧出哑弹。

镜头九:几年后,北京301医院,邓稼先患癌症全身大出血逝世。又数年,两弹解密,邓稼先的名字被世人所知。

镜头十:杨振宁写悼文追念邓稼先,大家恍然:原来两人是校友。

镜头十一:应母校多次邀请,杨振宁毅然决定回清华园定居,在保留美籍前提下办理中国绿卡,入住装修一新的带电梯的两层别墅,开始教授本科物理。

镜头十三:杨振宁通过亲友向媒体透露要和28岁的翁MM订婚。

在一次爆炸失败后,几个单位在推卸责任。为了找到真正的原因,必须有人到那颗原子弹被摔碎的地方去,找回一些重要的部件。邓稼先说:“谁也别去,我进去吧。你们去了也找不到,白受污染。我做的,我知道。”他一个人走进了那片地区,那片意味着死亡之地。他很快找到了核弹头,用手把他捧着,走了出来。最后证明是降落伞的问题。就是这一次,伏下了他死于射线之下的死因。

那封信是一封让杨振宁喜极而泣的信。杨振宁在美国听美国人说:中国人的原子弹是由美国科学家参与做成的。他到了国内,很想问邓,但是没有启口。直到上飞机时,他问了:“有没有美国人?”邓迟疑了一下,说:“你先走吧。”邓回家立即请示周总理。周说:“把实情告诉他。”

邓就是在这张桌子上写了一封信,送信的人就等在桌边,立即拿了上飞机。到了上海赶到给杨振宁的送别宴上,亲手交给他。杨振宁当场打开,一看,立即泪流满面。“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杨立刻到洗手间去了。作为一个宴席的主宾,突然地泪流满面。人们的惊讶可想而知。

他流泪了。他当年在云南,后来在海外盼望过的强国梦,被他的同学实现了。这是他的祖国。中国人再不必有屈身向外之感了。他的泪水流在中国,中国接受着。

看见邓稼先在去世前,嘴角出血与杨振宁合影的照片,我感到他是一种壮志已酬,得其所哉的欣慰。夫人许鹿希说,那时他已是全身大出血,擦也擦不干,止也止不住了。高强射线导致的不治之症。这是在他手捧核弹头走出放射区时,就心里明白的。

另一张照片,是邓稼先有一次开会在西湖,他拉着同仁在“精忠报国”那四个古意盎然的字前照了一张相片。许鹿希说,邓不爱照相,但这张照片是他自己要照的。当初随邓稼先一起搞原子弹的科学家,有些中途而退了。因为“没有科研成果,不能家庭团聚,不许亲友通信”。作为知识分子和普通人的生活、乐趣、权益,是必须牺牲掉的了。

想想学位毕业7天,不顾美国阻挠毅然回国的邓稼先,为中国的国防核工业呕心沥血,年仅52岁就因放射性影响身患癌症去世。想想刚刚过世的陈省身先生,生活俭朴、出钱出力、培养弟子、呕心沥血,一心祖国科学事业,真泰山北斗。身为科学家,应当规范言行,树学人之楷模;

邓稼先,钱学森等一大批爱国学者在中国最需要的时候毅然舍弃国外优厚的待遇,回国帮助祖国建设之际,杨博士只是在国外把“爱国”的空口号喊得震天价响,不到过了气、没人要、爬不动的七老八十的退休之年绝不回国,即使在七老八十的退休之年回国来捡便宜养老也拒不放弃美国国籍而加入他口口声声热爱的中国国籍;甚至也不是杨博士对中国的建设寸功未立而恬着脸退休以后到中国来捞厚票子、大房子、高帽子、神位子的“四子登科”(事实上他也确实捞到了中国冤大头白送的厚厚的人民币票子、上千万元的“归根居”别墅楼的大房子、“为人师表”的高帽子、“爱国学者”的神位子)。

老杨怎么能和我们的两弹元勋邓稼先比啊,一个是毅然回到祖国效力的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一个是国家繁荣后回来娶少妻的美国人。如果邓稼先当年将他的成果投向瑞典,那么他比杨振宁更早拿到诺贝尔奖,可是,他义无返顾地将全部知识财富乃至整个生命无偿地献给了祖国!杨能比吗?

看过两弹一星系列片中邓稼先的一集,非常纯朴的人,非常纯粹的科学家,非常纯洁的爱国者。确实令人无限敬仰!

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作为一个搞物理研究的知识分子,特别是曾经在大学时代将将“杨振宁”三个字与其他伟大的科学家一道,放在我的偶像名单中的人,这样的帖子不顶有悖于我的良知,有悖于我的信条。我反对嫉妒,反对谩骂,反对,但是这样的帖之我狂顶!

姓杨的,我问你,邓稼先是不是你的同学?看看他为祖国付出了什么?他是两弹元勋一生默默无闻,最后因为受核辐射病逝。年仅61。你那?除了为美国人工作为美国得诺贝尔奖,把自己的一切都送给了美国,为美国做出了巨大贡献。然后,想到你的祖国了,回来捞名誉、捞票子、捞女人不知道你为中国做出了什么贡献。

你凭什么获得那么多国人尊敬?你连邓稼先的百分之一的比不上,好自为之!
参考资料:搏客力量

邓稼先 杨振宁的资料?

4. 杨振宁和邓稼先的资料?

杨振宁(Chen Ning Yang 1922~)美籍华人,理论物理学家,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省合肥县(含合肥市)。在西南联合大学物理学系,在吴大猷指导下完成学士论文,1942年毕业后即入研究院深造,在王竹溪指导下研究统计物理学。1945年赴美,入芝加哥大学做研究生,深受E.费米熏陶,在导师E.特勒的指导下完成博士论文,1948年获博士学位1948~1949年任芝加哥大学教员,1949~1955年在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工作,1955~1966年任该所教授,1966年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爱因斯坦物理学讲座教授,并任新创办的该校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美国总统授予他1985年的国家科学技术奖章。1984年12月27日,北京大学授予杨振宁名誉教授证书。 邓稼先(1924—1986),安徽省怀宁县人,中国杰出的科学家、中国“两弹”元勋,先后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和美国普渡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50年回到祖国;他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做出了重大贡献;作为主要参加者,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邓稼先被被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

5. 杨振宁和邓稼先的关系

两人是要好的同学和朋友。
20世纪中期,邓稼先就读于北京崇德中学,杨振宁也在该校读书,自此,两人成了要好的同学和朋友。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杨振宁一家随校远赴西南大后方。
1941年夏,邓稼先考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此时杨振宁已是西南联大的三年级学生,在该校,两人又可以经常在一起切磋学业、交流心得。邓稼先对其姐说,振宁兄是我的课外老师。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不久,杨振宁考入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次年,邓稼先考取留美研究生。在征求杨振宁的意见后,邓稼先顺利地进入美国普渡大学就读物理系。
1950年8月,邓稼先回到中国,从那以后,邓稼先便和在美国的杨振宁天各一方,长时间失去了联系。
1986年7月,邓稼先去世,杨振宁回到北京为邓稼先扫墓,邓稼先的夫人许鹿希将一只蓝色盒子交给杨振宁,盒子里面整齐地放着他们的家乡安徽出产的文房四宝,表示两人长达半个世纪的友谊永世长存。

扩展资料:
邓稼先(1924—1986),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由于他对中国核科学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邓稼先在一次实验中,受到核辐射,身患直肠癌,于1986年7月29日在北京不幸逝世,终年62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杨振宁

杨振宁和邓稼先的关系

6. 杨振宁和邓稼先的关系?

杨振宁和邓稼先既是中学同学又是好朋友,在世界科学界传为美谈。
9月22日下午,由清华大学、中国物理学会、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主办的杨振宁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贺杨先生百岁华诞在清华大学举行。会上,杨振宁先生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为题发表了讲话。杨振宁在讲话中回忆他与好友邓稼先的往事。
1971年,杨振宁首次访问新中国,当时除了看望住院的父亲,他还见了很多亲戚和朋友,其中最重要的也是他最亲近的朋友就是邓稼先。  
邓稼先是杨振宁中学、大学、在美国的知心朋友,更是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的“两弹元勋”。  
杨振宁看到美国报纸上说毛主席派了飞机到陕北把美国物理学家寒春接到北京帮助中国制造原子弹,在1971年4个礼拜的访问之中,他一直想求证寒春参加中国原子弹的研发的故事是真还是假?但这是一个敏感的问题,杨振宁难以开口。  
在快要离开中国的时候,杨振宁终于没忍住向好友邓稼先求问,想知道中国的原子弹是不是中国人自己造出来,没有经过外国人的帮忙。  
那年,邓稼先给杨振宁写了一封长信,说他验证了中国的原子弹基本没有外国人参与。在信的末尾,邓稼先写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当时,杨振宁没看懂这句话。50年后杨振宁回应邓稼先的信,他说:“我觉得今天五十年以后,我可以跟邓稼先说: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可以很自信地跟你说,我这以后五十年是符合你‘共同途’的瞩望,我相信你也会满意的。”

分则各自为王  
邓稼先和杨振宁的友谊,并没有因为时间和地理的原因而冲淡,他们一直为着各自的目标而努力着。  
在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的原子能事业进入了一个“卡脖子”的时代。当时的苏联单方面终止了两国签订的国防新技术协定,导致当时的中国“站在了一片废墟之上”。一直从事核物理研究的邓稼先不声不响地扛起了这个重担,成为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  
邓稼先带领几个大学毕业生,和尖端领域的科研人员一起,在资料少、设备差、时间短、环境恶劣等的重重困难之下,终于在1964年10月,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并在这之后的两年零八个月的试验后,成功制成了氢弹,成为中国核武器研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这一时期的杨振宁在获得博士学位后,进入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工作,与李政道合作。杨振宁在物理、数学上很有天赋,脑子也很灵活,也很喜欢钻研,入学后一年,就与恩里克·费米共同提出了基本粒子的第一个复合模型。  
后来杨振宁与李政道共同提出了宇称不守恒理论,并且共同在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后杨振宁在1964年加入美籍,并在1971年回到了中国,是美籍知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也是因为他,有好多美籍华人学者,才开始回国探访,为祖国的科技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以上内容参考 凤凰网-杨振宁百岁演讲 忆起邓稼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7. 邓稼先、杨振宁?

首先这是一个比较问题。两个东西要比较,先要有一个前提,就是他们具有可比性。要具有可比性,就必须要放在同一个平台上。假若用来比较的人或者事物根本就不站在同一平台上,根本就没法比,比了也是不公平而且没有意义的。譬如说你要比较两个球员究竟哪个更优秀,就应该同是比技术,或者比灵敏度,或者是比其他。你不能拿A球员的技术和B球员的灵敏度来比,这根本就是不科学的比法。而道理也是显而易见的。
那么现在我们回归到话题本身,要比较邓稼先和杨振宁究竟哪一个更伟大,我们就要把他们放在同一平台上。而这个平台究竟应该是什么呢?这个平台是否可以随便确定呢?如果不是随便确定我们制定这个平台的标准又应该是什么呢?根据一定标准制定出来的平台又是否唯一呢?其实如果这些问题的答案不一,那么其实我们比较出来的结果就很有可能是不一样的。
伟大究竟是什么呢?对于这个说法,其实可以说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让我们先来看一下著名的一些人是怎么说的吧。克林凯尔说:“真正的伟人往往是平凡的;他们的行为既不做作,也不虚饰。”郎加纳斯说:“崇高就是伟大心灵的回声。”托尔斯泰说:“没有单纯、善良和真实,就没有伟大。”如果只看这些已经被我们尊奉为伟人他们所说的话,我们都可以看到一点,他们对于伟大的理解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强调的是心灵的伟大。暂且撇开伟人的观点,我们先来看一下《现代汉语字典》对于伟大的解释。它说:“伟大:品格高尚,才识卓越,气象雄伟,规模宏大,超出寻常,令人景仰钦佩的。”那么我们可以看到其实《现代汉语字典》的解释是比伟人的观点多了一层意思,就是在强调品格高尚的同时也不忽略才识卓越这一方面。
好,现在我们的平台可以说是大体出来了。就是“品格高尚,才识卓越”。我们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比较邓和杨在这两个方面谁做得更好。
先看邓稼先。他在祖国最危难的时候毅然回国,从事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并且研制和发射了我们国家的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被后人敬称为“两弹元勋”。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核武器的国家,这对于我们国防建设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并且整个研制发射过程全部是由国人完成,也使得当时的中国人在世界上扬眉吐气。邓稼先先生那对于祖国的热忱是可歌可泣的。邓稼先冒着酷暑严寒,在试验场度过了整整10年的单身汉生活,15次在现场领导核试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他虽长期担任核试验的领导工作,却本着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的精神,在最关键、最危险的时候出现在第一线。邓爱国,负责任,淡泊名利,忠厚平实,纯粹……所有的这些无疑可以说明,他的品格是高尚的,像他这样的人万中无一。
而技术方面,刚刚已经提到,我们是世界上第三个自主研制发射原子弹氢弹成功的国家。可见这一技术在当时世界上无疑是属于一流的。
再看杨振宁。“关于杨振宁为什么不回国,杨先生的回答是:在我之前的我的国人赴海外求学,都是学成即回国。可是当我拿到博士学位之时,韩战爆发,美国不允许理工科博士回国,因此滞留在美国。而为什么加入美国国籍?杨振宁的回答是因为他所持的中华民国护照在出国旅游签证时非常不方便,所以加入美国国籍”。(原文)杨振宁的这番说法确实是符合当时的事实,但是总不免给人一种他在找借口的感觉。如果他要坚持回国的话,我想,没有什么是可以阻止得了的。例如钱学森,他不也是在最终历尽艰辛回国了吗?对于杨振宁这一选择,国人在民族感情方面总觉得他不可原谅,包括他的父亲,也是一辈子都不肯原谅他的儿子。面对老人这种执拗,我们真不知道应该说些什么,也不知道杨振宁心里是否会有羞愧之感。除了爱国方面,网上对于杨振宁其他方面的品格也多有质疑,在这里我就不多说了。实际上他晚年回国后所做的事情确实不得不让人有这样的质疑。所以在品格这一方面,我觉得杨振宁是大大比不上邓稼先的。
当然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做出不一样的选择也是可以理解的。当时周总理热情地请杨回来为祖国效力,他以国内物理水平太差而一口回绝。最终是留在了美国,后和
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原理,开辟了微观粒子研究的新天地,荣膺诺贝尔物理奖。他们是最先获得诺贝尔奖的两个华人。确确实实为中国人争了光,更是在科学发展史上画上重要一笔。网上骂杨的声音是一大片,有人说他不忠不仁不义不孝。其实我是很不同意这些人的看法的,他们的评价无疑是有失偏颇的。更有人拿他和翁帆的忘年恋来作为攻击他的武器,更是有让我苦笑不得的感觉。每个人都有他的私人生活,我们不能因为这种忘年恋不是十分符合中国以前的旧道德就妄加评论,甚至对别人进行人身攻击。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杨振宁做出那样的选择也是可以理解的,且不说当时我们祖国的千疮百孔,就算现在我们国家日益富强,不是也有很多留学生不回国吗?而且从长远科学发展的角度来讲,留在美国,确实是更有利于杨振宁发挥他的物理才华。如果当年杨振宁回国,他究竟能不能拿这个诺贝尔物理学奖呢?我想答案是不确定的。但是拿的几率肯定会比在美国小。当然我在这里强调的并不是说拿这个奖的意义有多大,拿奖只是很表面的东西。对于物理科学的发展才是真正的东西。邓稼先做的是发射原子弹的工作,弹一升天,人民就可以看到它的威力。而杨振宁提出的是一些定理,功用是隐晦的。他的发明就像和牛顿的三大定律一样,是属于全人类的。所以可以说,邓稼先是个伟大的工程师,而杨振宁是个伟大的科学家。而且因为邓稼先是为了集权国家研制核武器,从历史上来看,邓稼先可以说是核武器的制造者。当然这是国家存在的局限性。所以我觉得,在对整个人类来讲,杨振宁比邓稼先的贡献还要大。
如此看来,邓稼先和杨振宁在比较谁更伟大的时候打成了平手。确实,我认为在抽象的概念上,他们两个都可以称得上伟人。在一些具体的层面上,在不同人的眼里,确实可以得出谁做得更好的结论。但是由于每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不一样,答案又不是统一的,也没有谁对谁错之分。但是我最后要声明的是,并不是说谁是伟人,我就佩服谁。邓稼先和杨振宁,我永远更加敬佩邓稼先!
以上回答你满意么?

邓稼先、杨振宁?

8. 1986年,杨振宁最后一次见邓稼先,他们说了什么?

正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正是因为有着一许许多多为国为民无限付出的人,中国才能一步步走到今天,在国防、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取得巨大的进步。仅拿国防方面举例,新中国成立之后就是一穷二白的局面,但是邓稼先等专家从来都没有放弃过。



他自己也因为研发核武器的工作得了癌症。在邓稼先晚年弥留之际,他的好朋友来看望他的时候被他的一句话深深感动了。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邓稼先又和杨振宁说了什么呢?
故事还得从1950年说起。邓稼先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就萌发了回国发展的念头。于是这一对志趣相投的好朋友就此分隔。但是他和杨振宁从小一起长大,建立了非常深厚的友谊。所以邓稼先回国之后杨振宁也一直记挂着他。



但是由于各种因素影响,他们也始终未能相聚。到了1971年的时候,两人才有机会见面。可是短暂地相见之后又要分开了。但是值得庆幸的是,在邓稼先患上癌症的时候,杨振宁来探望他了。1986年的时候,邓杨二人15年之后再次相聚。
这一次,也是杨振宁与邓稼先的最后一次见面,照片中,邓稼先明显已经力不从心了。杨振宁和他合影,虽然邓稼先的面容和善可是那份藏在眼角的疲惫是掩饰不住的。邓稼先说“自己不后悔发展核武器,因为这份工作可以让国家变得更好更强大”。



只言片语之间没有丝毫后悔与遗憾。杨振宁听了之后大受感动,还特意托关系帮他买了国外的特效药。只可惜这一切似乎都太晚了。邓稼先一手培养和发展起来的核武器事业欣欣向荣,可是他自己的生命却如同枯槁。



他曾经没日没夜地修改图纸,计算公式。他曾经躺在病床上孜孜不倦地编撰自己的关于核武器的书籍。他也曾经穿着单薄的防护服去捡报废的弹头。所有的实验人员都知道核武器的辐射有多大,可是他们不能退缩。



邓稼先更是身先士卒,用手捧出了费劲千辛万苦才找到的核弹的碎片。但是这也给他的身体带来了不可逆的伤害。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是他走之前还于1986年4月上交了一份核武器发展的倡议书。邓稼先是一根蜡烛,永远燃烧,永远为人们带来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