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应收账款的会计处理

2024-05-28

1. 关于应收账款的会计处理

在做应收账款部分,首先要考虑的是:
1.应收账款的性质,即所核算的内容是什么?一般来说,应收账款的性质是很明确的,就是由销售货物形成的要从客户那里收的钱。不过在做电信行业的时候,我们也有过不得不定义一下什么是应收账款的时候。对于电信行业,从用户收钱,是应收账款;从其它电信运营商由于电路租用、网间互联互通的结算款,也是应收账款,因为这些都是电信的主要业务收入。
2.企业的主要市场及主要销售客户都是什么类型的?付款安排是怎样的?信用期是多长?例如,国内销售主要是销售给大型国有企业,出口销售主要是偶尔出现的大的工程项目。对于国内销售,要求货到付款;对于出口销售的大的工程项目,一般是先付30%的预付款,发货后再付65%,最后5%为质保金,在发货一年后支付。
内控测试对于应收账款、销售和回款这个领域是很重要的。因为这里主要是一些日常的常规交易,交易的数量和规模都很大,单凭一些抽样、发确认书这样的实质性测试,不足以发现可能的错误。
内控测试还应该包括企业如何提取坏账准备这一控制领域,这可能要延伸到企业的客户信用控制、如何产生账龄及分析账龄、如何根据客户的信用历史通过反馈机制来修正信用额度等控制领域。但最关键的,还是企业自己如何计算坏账准备并保证其准确性。
对于应收账款的实质性测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取得应收账款的明细,看一遍明细,看看有没有特殊的东西,如余额是负数,余额是太整的数(象10,000,000这样的),奇怪的客户名称,等等。
2.为了验证存在性,最常规的办法是发确认书。这几乎是做应收账款必做的工作,但这只是验证应收账款存在性的第二有效的手段,前提还得是确认书能得到答复。关于发确认书时要注意的问题,请看发确认书时要警惕,要严密控制全程、函证工作要注意的问题、确认书没回来的替代性措施以及怎样选择函证的样本。
3.要验证存在性,最好的情形是企业在期后已经收到钱了。则存在性与估值都解决了。所以,做应收账款,第一有效的手段应该是看一下在期后,针对期末余额已经收到了多少钱。如果担心这些钱会不会是从不正常渠道收的钱,可以在查原始凭证时检查汇款方。但如果是联合造假怎么办?不必太操心,请看审计师勤勉尽责要到什么程度。
4.在对应收账款的余额进行分析性复核时,单纯分析其绝对金额的本期上期变动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只有与这几期的销售额结合着看才行。所以,可以不必分析绝对金额的变动,而是直接计算周转天数,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解释。
5.另一项常规的实质性测试工作是取得企业期末的账龄和最近期的账龄,然后对应收账款的账龄进行分析。账龄分析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分析,它既是对应收账款周转期分析的一个深化和细化,又将直接引出坏账准备提多少合适这样一个话题。不长脑子的工作底稿,往往会把周转天数的分析、账龄分析和坏账准备的讨论三者割裂开来,甚至前后矛盾。这就是只会机械地干活,而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干。
6.对于坏账准备,审计师要确保其合理性,就是说太少是不对的,太多也不应该。有时,即使客户按照其集团或总公司的政策提了,我们也不能就此罢休,还要问一下这个政策是不是就是合理的。要是不合理,一样可能要做审计调整。当然,如果我们要出的审计意见是说客户符合了集团政策,那我们就不用再深究了。但要是审计意见是一般的“真实公允”,则集团政策与“真实公允”可能还是有距离的。
7.注意收集披露所要求的有关信息。
8.收入的截止性测试,以确保应收账款的截止性也没有问题。其实,由于应收账款是收入和销售回款两种业务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想保证应收账款的截止性没问题,既要看收入的截止测试,也应该看销售回款的截止测试。那么,销售回款的截止测试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审阅银行调节表。而收入的截止测试,往往在存货出库的截止测试中就包括了。

关于应收账款的会计处理

2. 应收账款的账务处理


3. 应收账款业务的账务处理

虽然最终得数正确,但第三个分录开始有点问题。
 
1.应收账款是200000,应计提的坏账准备是200000*5%=10000
借: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坏账准备 10000
   贷:坏账准备 10000
 
2.应收账款是240000,应计提的坏账准备是240000*5%=12000
但是坏账准备的贷方余额已经有了10000元,现在要计提12000元,所以补上2000元就OK了
借: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坏账准备 2000
   贷:坏账准备 2000
 
3.确认一笔坏账损失15000元,所以要冲减坏账准备科目。但坏账准备科目的贷方余额只有12000元。所以只能冲减12000元,何来的15000元?多余的差额应该直接计入营业外支出呀!
借:坏账准备 12000
       营业外支出 3000
   贷:应收账款 15000
 
4.应收账款是240000元,应计提的坏账准备是220000*5%=11000
之前的坏账准备科目贷方已经没有余额,直接计提11000元即可
借: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坏账准备 11000
   贷:坏账准备 11000
 
5.已经核销的坏账又收回,作相反分录
借:应收账款 10000
   贷:坏账准备 10000
借:银行存款 10000
   贷:应收账款 10000
 
6.应收账款余额是250000元,应计提坏账准备是250000*5%=12500
之前的坏账准备科目贷方余额11000+10000=21000元,而现在要计提12500元,多余的差额应回转
借:坏账准备 8500
   贷: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坏账准备 8500
 
最终,坏账准备的贷方余额是12500元,符合公司规定。

应收账款业务的账务处理

4. 应收账款业务的账务处理

1、借:资产减值损失              10000
            贷:坏账准备                       10000
2、借:资产减值损失              2000
            贷:坏账准备                     2000
3、借:坏账准备                 15000
            贷:应收账款                   15000
4、应计提坏账准备=220000*5%-12000+15000=14000
借:资产减值损失              14000
       贷:坏账准备                       14000
5、借:银行存款           10000
            贷:坏账准备             10000
6、应冲减坏账准备=11000+1000-250000*5%=8500
借:坏账准备          8500
      贷:资产减值损失      8500

5. 应收账款的账务处理

借:应收账款  254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2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  3400
银行存款     2000
结转业务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  18000
贷:库存商品    18000
借:应收票据  234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2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  3400

结转业务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  16000
贷:库存商品    16000

应收账款的账务处理

6. 《会计实务》应收账款的账务处理有哪些要注意的啊?

同学你好,很高兴为您解答!
 
  为了反映应收账款的增减变动及其结存情况,企业应设置“应收账款”科目,不单独设置“预收账款”科目的企业,预收的账款也在“应收账款”科目核算。
  应收账款科目借方登记应收账款的增加,贷方登记应收账款的收回及确认的坏账损失,期末余额一般在借方,反映企业尚未收回的应收账款;如果期末余额在贷方,则反映企业的预收账款。
  【注意】企业销售一批商品100万元(不考虑增值税),之后对方偿还120万元,则说明应收账款存在贷方余额20万元,相当于销售企业还欠对方20万元的货物,所以形成了企业的一项负债(预收账款)。
  1.企业销售商品等发生应收款项时:
  借:应收账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库存商品
  2.收回应收账款时: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账款
  3.企业代购货单位垫付包装费、运杂费时:
  借:应收账款
  贷:银行存款
  收回代垫费用时: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账款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您解决问题,如您满意,请采纳为最佳答案哟。
 
  再次感谢您的提问,更多财会问题欢迎提交给高顿企业知道。
  
高顿祝您生活愉快!

7. 应收账款的账务处理

销售商品涉及商业折扣的,应当按照扣除商业折扣后的金额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
借  应收账款  210600
贷   主营业务收入  180000
贷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 30600
销售商品涉及现金折扣的,应当按照扣除现金折扣前的金额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现金折扣在实际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借  银行存款  207000
借  财务费用   3600
贷  应收账款 210600

应收账款的账务处理

8. 应收账款的账务处理问题?

  一般单位的利润都采用月结法,即每月都要将相关利润表科目结平,结转至本年利润科目。所以,如果本月只发生第一笔,第三笔分录也要做。另外,确认销售收入的同时要结转销售成本。 

  应收账款是伴随企业的销售行为发生而形成的一项债权。因此,应收账款的确认与收入的确认密切相关。通常在确认收入的同时,确认应收账款。该账户按不同的购货或接受劳务的单位设置明细账户进行明细核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