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医护人员事迹

2024-04-27

1. 非典医护人员事迹

  邓练贤:广东首位殉职医生 2003年4月21日下午5时40分.冲锋在抗击“非典”最前线而被感染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传染病科党支部书记邓练贤不幸逝世.终年53岁.这是广东省在抗击非典型肺炎战斗中第一位因公殉职的医生. 除夕晚上9点钟.邓练贤在家接到医院电话.称由外院转入两个危重的非典型肺炎病人.由于正值春假.发生突发事件人员配置相对紧张.处理增加了相当大的难度.邓练贤以传染病科党支部书记和副主任的身份.积极地挑起传染病科人员调配.组织协调的担子.作为传染病科主任医师的他十分清楚地知道这个工作的风险性.但他没有推脱而在每一个救治过程都亲力亲为.全程参与.与科室医务人员.共同战斗在抢救病人的第一线. 但不幸的是.他在救治患者时却被病毒感染.在中山三院.传染科的医护人员无一幸免地染上了非典型肺炎.而病得最重的邓练贤在与病魔坚强战斗了两个多月后离开了人世. 邓练贤曾说过的话:既然选择了做一名医生.就意味着付出.病人的需要就是我们的需要。
  叶欣:永远的白衣战土 2003年3月25日凌晨.47岁的叶欣--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分院急诊科护士长叶欣永远毕上了她美丽的双眼. 今年春节前后.一种病因未明的非典型肺炎开始在广州一些地区流行.随着[非典"患者的急剧增多.广东省中医院当机立断.紧急抽调二沙分院急诊科部分护士增援位于市中心的院本部.二沙急诊科护士力量出现了明显的不足.叶欣身先士卒.从2月8日便开始加班.这是一场艰难的阻击战.当一批批患者从死亡线上被拉回来时.持续作战的叶欣却倒在了她最热爱的岗位上. 在叶欣的办公桌上.留下了一本本厚厚的工作记录.那是用废弃的化验单背面写的工作记录.点点滴滴.记载着她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拼搏的足迹.凝聚着她一生对护士职业永恒的热爱与追求. 叶欣曾说过的话:这里危险.让我来.
  卫保周:洛阳花开非典战 奋战在非典防治一线的洛阳市直机关第二门诊部51岁的副主任医师卫保周.因劳累过度.导致心脏病复发.于5月29日牺牲在她所热爱的岗位上. 5月23日.卫保周主动请缨参加洛阳市驻乡镇卫生院防治非典医疗队.劳累过度并带病工作.一直战斗到倒下的一刻. 卫保周曾说过的话:抗击非典.我不能当逃兵.
  王晶:用激情托起脆弱的生命 现年32岁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护士王晶.同非典病魔顽强抗争了一个多月后.于5月27日下午与世长辞. 在这次抗击非典的战斗中.她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忠实履行着一名白衣天使应尽的职责.由于过度劳累和紧张的工作压力.病倒在工作岗位上. 在她病重期间.来自广东.北京的著名专家多次对王晶进行了会诊.虽然经过全力抢救.还是没有能够挽留住她年轻的生命.中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委员会决定授予王晶同志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王晶曾说过的话:我是一名护士.作为护士我就是要把病人护理好.
  谢婉雯:爱心传遍香江 因救治非典病人而染病殉职的首位香港女医生谢婉雯.于5月13日逝世以来.一直为各界敬仰.并被视为香港的“南丁格尔”.其逝世唤起了港人在逆境中团结求生的精神.谢婉雯的生命永远的凝固在年轻的35岁. 5月22日.香港特区政府以最高规格仪式为无私救人.英勇抗炎而殉职的谢婉雯举行葬礼.并称颂她是[香港的女儿".香港行政长官董建华发表声明说:[谢婉雯医生在帮助他人时表现出高度的专业精神和勇气.我相信全港市民都不会忘记她无私的奉献." 谢婉雯曾说过的话:我要快点出院.回病房帮忙.
  李晓红:以生命之躯迎击非典 2003年4月16日.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内二科年仅28岁的主治医师李晓红.猝然倒在了抗击非典的战场上.她是第一个牺牲在救治非典患者第一线的军队医务工作者.作为一名身着[橄榄绿"的白衣天使.为挽救人民群众的生命.她以自己的生命之躯迎击肆虐的非典.给世间留下一曲悲壮的生命绝唱. 中央组织部追授她[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武警北京总队为她追记一等功.并批准她为革命烈士. 李晓红曾说过的话:现在治疗上是否找到新的办法.如需要试验.就拿我做试验吧.
  梁世奎:用生命铭刻的丰碑 山西省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梁世奎.与那些为救治SARS病人而殉职的医务人员一样.2003年4月24日.他把生命的最后时光留在了他一生挚爱的手术台上.而就在梁世奎走了的那一天.他最后抢救的[非典"患者已完全康复.即将健康出院. 4月29日.中共山西省委作出向梁世奎同志学习的决定.一个抗击[非典".实践[三个代表".学习时代勇士的热潮.在三晋大地开展起来. 梁世奎曾说过的话:我是党培养的.关键时候我要为党分忧为民解愁
  刘永和:用生命谱写忠诚 在举国上下如火如荼全面抗击非典时.山东省胶南市公安局大珠山派出所民警刘永和却离开了他曾经奋斗过的战线. 5月8日下午4时.本来是刘永和与同事们交班的时间.虽然已经紧张工作了近10个小时.多病的身体早已发出抗议.但是看着较往日增多的待检车辆和人员.刘永和实在放心不下.为了加快检疫速度.防止车辆阻塞.他毅然决定放弃按时换班.继续奋战在检疫点上. 正当刘永和站在路边对箱式货车进行例常登记的时候.一场意想不到的车祸让年仅39岁的鲜活生命就这样在刹那间陨落. 这是全国公安系统第一个牺牲在抗非一线的勇士.5月22日.公安部追授刘永和为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模称号. 刘永和曾说过的话:抗击`非典`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危.是我们人民警察的责任.我一定要到第一线去.
  额尔敦陶格陶:草原上不落的太阳 额尔敦陶格陶是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旗委常委.副旗长.旗牧区防控非典工作组组长.自今年4月22日内蒙出现第一例输入性非典疑似患者以来.他就开始夜以继日实施布控方案.带领卫生.防疫.畜牧.民政等单位的领导.深入牧区.将1.2万份蒙文宣传资料发放到牧户.部署春季生产及[围封转移"工作.终因过度劳累.脑溢血突发.5月7日倒在了防控非典的第一线. 年仅51岁的额尔敦陶格陶是目前在全国抗击非典战役中因公殉职的第一位副处级党政干部. 额尔敦陶格陶曾说过的话:人这一辈子光阴不多.要抓紧每一天.办好每件事.
  范信德:人民健康好卫士 在对抗非典型肺炎疾患的战斗中.医疗战线的英雄前仆后继地用汗水和生命筑起了一道血肉堤防.这当中.运送危重非典病人而不幸染病去世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司机范信德.就是其中的一位.这是一位普通的司机.平实的广东汉子.他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一个共产党员[舍己为人.不怕牺牲"的铮铮誓言. 范信德曾说过的话:让我去送病人.
  张积慧:护土长的[前线"日记 4月15日.以整版篇幅刊登了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护土长张积慧的后.在全国各地引起强烈反响.张积慧也因此荣获广东省五四青年奖章.成为全省青年的楷模. 2003年2月15日张积慧走进了抗非第一线.在与她的战友们朝夕相处.并肩作战的同时.不仅尽心尽职完成本职工作.还在短暂的休息时间里用她的真情.以最平实的语言记录下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临时病区的医务人员走过的心路历程. 透过她真实的记录.我们看到.在对抗非典型肺炎的斗争中.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这个团结一致.乐于奉献的集体.而张积慧细腻的观察.我们更看到.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战役中.广东省全体医务人员忘我的牺牲精神和勇敢探索的崇高品质. 历史不会忘记.2003年春天.勇敢.无私的医务工作者们! 张积慧曾说过的话:在这些日子里.所看.所听.所感.每每使我震撼. 姜素椿:愿把夕阳化烈火 北京三O二医院姜素椿教授为抗击[非典"谱写了一首动人乐章.这位古稀专家的英雄壮举感动了中央领导同志.他在抢救[非典"患者时不幸感染.又以无私无畏的精神.在自己身上大胆试验.注射[非典"患者康复后的血清.患病仅23天就康复了.胡锦涛总书记对他的高尚医德.医术和救死扶伤精神给予高度评价. 姜素椿这种以生命挑战SARS的行动给战斗在抗击[非典"第一线的医护人员以极大的鼓舞.并在这场抗击[非典"的特殊战斗中作出大贡献. 姜素椿曾说过的话:我年龄大了.能够赶上这次抗击非典的斗争.为降伏疫魔做点贡献.是我的幸运.
  钟南山:抗非最前沿的科学家 今年66岁的钟南山.有着中国知识分子的智慧与刚毅.说到他.广东几乎无人不晓. 出身医学世家的钟南山是广东医疗卫生界首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呼吸道疾病.特别是慢性支气管炎与哮喘病的诊治方面独树一帜. 突如其来的非典型肺炎.把钟南山推到了一场大战的最前线.[医德的内涵是什么?我以为主要体现于`想方设法为病人看好病`."钟南山如此平和地诠释他的职业. 出身医学世家的钟南山.是位屡创医学奇迹的呼吸病专家.作为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病研究所所长.钟南山和同事们一道冲在救治[非典"病人的最前线. 历史也不会忘记为防治[非典"无私无畏.勇于奉献的白衣战士.不会忘记钟南山--这位中国医疗界的杰出代表.站在抗击非典型肺炎最前沿的科学家. 钟南山曾说过的话:我们呼吸病研究所好比是`扫雷班`.当遇到非典型肺炎这片`雷区`时.你不`扫雷`谁`扫雷`?

非典医护人员事迹

2. 2003年非典有哪些英雄事迹

人事部、卫生部、解放军总政治部日前作出决定,追授在抗击非典斗争中以身殉职的医务工作者邓练贤、叶欣、梁世奎、陈洪光、李晓红"白求恩奖章"。 
决定指出,在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击非典的斗争中,广大医护卫生人员日夜战斗在第一线,把自己的生命与人民群众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无私无畏、竭诚奉献,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邓练贤、叶欣、梁世奎、陈洪光、李晓红5位同志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的英雄行为感人肺腑,事迹催人奋进,不愧为人民英雄。 
邓练贤生前系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党委委员、党支部书记、传染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2003年2月1日,他连续工作15个小时,因抢救病人感染致病。2003年4月21日光荣殉职,终年53岁。 
叶欣生前系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分院急诊科护士长。直到病倒前长达2个多月的时间里,她始终没有离开过岗位,没有回过一次家,在抢救患者的过程中不幸受到感染,经抢救无效,于3月24日光荣殉职,终年46岁。 
梁世奎1970年8月到山西省人民医院内科工作。在不幸被感染非典型肺炎住院期间,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在身体极度虚弱的情况下,他心中想的还是别人。2003年4月24日上午,经医护人员全力抢救治疗无效,梁世奎同志光荣殉职,终年57岁。 
陈洪光1987年从广东医学院毕业到广州市胸科医院工作,亲手组建了医院的重症监护室并担任主任。在一线抢救病人的70多个日日夜夜里,他亲自为100多名危重病人插管上呼吸机,经常会被病人喷射出的痰液、分泌物污染得一身一脸。4月16日,陈洪光同志被确诊为非典型肺炎,虽经全力救治,终因病情过重于5月7日凌晨不幸殉职,年仅39岁。 
李晓红生前系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内二科主治医师。在抗击非典型肺炎的战役中,她连续奋战6天,不幸被感染。4月16日凌晨,终因抢救无效,以身殉职,年仅29岁。 
决定号召全国广大干部群众、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向邓练贤、叶欣、梁世奎、陈洪光、李晓红5位同志学习。学习他们认真实践"三个代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学习他们视病人为亲人,对人民极端负责,满腔热忱、无私奉献的服务精神;学习他们把安全让给他人、把危险留给自己的高贵品格;学习他们坦然面对危难、乐观坚强的革命精神。要以他们为榜样,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奋勇拼搏,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夺取抗击非典斗争的全面胜利。

3. 朱书成的主要事迹

几年来,朱书成同志先后获得“南阳市第五届杰出青年”、“南阳市优秀共产党员” 、“南阳市十大民营企业家”、“河南省五一劳动模范”、“河南省十大科技新闻人物”、“ 河南省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河南省优秀民营企业家”、“全国质量管理先进工作者”、“第四届全国乡镇企业家” 等20余项荣誉称号。其主要事迹是:一、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开发新产品和新产业,使企业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1987年底,年仅18岁的朱书成租赁了西峡县双龙镇后湖村资产不足6万元濒临倒闭的村石墨厂,在厂房简陋、设备落后、资金缺乏、人员素质低下和技术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先后与重庆大学、中国钢铁研究院等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联姻,走学、研、产一体化之路,带领企业走出一条依靠技术创新、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经济效益的新路子。1991年,他果断抓住钢铁行业向市场转轨的有利时机,投资近千万元开发生产了高效连铸预熔型保护渣系列,填补国内空白,获国家专利,得到国家冶金工业局的推广,当年实现产值5000万元,年税利400余万元。1998年,投资6600余万元上马了连续铸钢结晶器铜板、铜管项目,并亲自组织技术人员依靠企业自身力量进行技术攻关,解决了铜板电镀、退镀、真空熔炼等技术难题,获10项国家专利,使该项目成为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当年创产值9000万元,税利1800万元,结晶器铜板在钢厂使用过程中受到用户好评,产品替代了进口,填补了国内空白,深受用户青睐。企业被河南省科技厅命名为“高新技术企业”,预熔型连铸结晶器保护渣和结晶器铜板获“高新技术产品”和“河南省科技成果一等奖”。2001年,通过对IT市场的考察,投资近1700万元参股开发汽车卫星导航项目,经过几年的技术研究开发,现已推出系列产品,产品远销欧美,年创产值4000多万元。2003年,他瞄准我国钢铁企业转型时期的机遇,扩建了结晶器铜板“双亿”工程,抓住国内高端钢材生产能力不足的机会,投资10亿元启动上马了年产100万吨的中厚板轧钢项目,并实现一年建设、一年投产的龙成奇迹。在项目建设中,他按照“达标排放、清洁生产、建花园式工厂”的要求,拿出总投资15%的资金用于环保投入,力促环保设施的完善。目前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铁水预处理、转炉炼钢、炉外精炼、连续铸钢、热送热装、控轧控冷工艺流程,生产特厚、特种、特重钢板,产品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覆盖面、替代进口的特点,不仅俏销国内而且出口十余个国家和地区,受到国内外客户的青睐。短短10多年,艰苦创业,奋力开拓,从单一生产经营保护材料的村办小厂迅速发展成横跨冶金材料、机械加工、钢铁、旅游、IT五大领域的企业集团,拥有南阳汉冶特钢有限公司、西峡龙成特种材料有限公司、西峡龙成冶金材料有限公司、西峡恐龙遗迹园有限公司、西峡龙成矿资源有限公司等五家全资法人企业和许昌矿业公司、西峡龙潭沟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两家控股企业,员工6000多人,资产总额37亿元。2007年,集团全年实现销售额46亿元、利税9.2亿元,出口创汇1.72亿美元,被河南省委、省政府确定为百户重点企业。2008年元至5月份,已实现销售收入18.49亿元、利润总额2.11亿元、入库税金1.81亿元、出口创汇7844万美元,分别同比增长59%、109%、103%和58%。几年来,企业先后被授予“全国诚信守法乡镇企业”、“河南省高新技术企业”、“河南省优秀民营企业”、“河南省100家出口基地”、“南阳市十佳功勋企业”和“南阳市科技先进企业”等20多项荣誉称号。二、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企业文化建设,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着力构建和谐企业,不断推进企业管理上台阶。朱书成同志吸取股份制和家族制经营管理特长,他坚持“诚信为本,绩效为上,创新为力”的基本理念,推行“集体决策,透明管理,民主监督”的基本工作程序,衍生出企业管理的七大理念,强力推进“二四八管理工程”、四全管理和八项基础管理,极大地调动了全体员工干事创业和积极性,使企业始终保持旺盛活力和快速健康发展势头他根据龙成实际编写《龙成员工必读》,印制各种文化读本,创办《龙成报》,弘扬龙成文化理念。深入持久地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四个转变”活动、“五讲教育活动”和“三教两惩一整”等活动,切实把精神文明建设落到实处,使企业文化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不断提高职工队伍的思想素质和企业的文明程度,引导员工积极参与企业民主管理,发挥党组织、工会组织凝聚力,在企业内部形成重信仰、重事业、重奉献的氛围,有力促进了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他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按照“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围绕强化“三力”(学习力、执行力、创新力),利用“三个纽带”(利益纽带、感情纽带、事业纽带),一是坚持为员工办好事实事,办理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和人身意外保险,解除员工后顾之忧;逐年提高工资水平,使员工工资收入处于县内企业的前列;设立公交专线,免费为员工上下班服务。二是关心职工业余文化生活,投资数万元建立党员、团员活动培训中心、图书室、文体活动室等场所,每年在重要节日期间,组织开展党建、工会知识、技能比赛和文化娱乐活动,加强职工之间的团结和联系,营造了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氛围。三是坚持“重数量首先重质量、重发展首先重培训”原则,把党员和党组织、职工与工会组织作用的发挥与企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开展评选优秀员工、优秀党员、优秀销售员等评先活动,为建设百年龙成蓄积力量,奠定组织保障。三、回报社会,关爱弱者,积极参加社会公益事业和光彩事业,为党增辉。朱书成同志是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成长起来的,近二十年来,无论在怎样的情况下都保证及时足额纳税,先后被评为西峡县四星级和五星级企业纳税人。他把诚信立企、振兴民族工业、造福社会作为自己最大的追求,始终把自己看作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儿子,满怀报恩之情回报家乡,奉献社会,关爱弱者。1988年以来,他先后安置大学生400余人、残疾工650人、农民工2200多人、下岗工人2500多人,让他们奔上小康之路,实现人生价值。1990年以来,他无偿为家乡建校、建桥、装程控电话、集镇建设、防洪救灾捐款近60万元;每年为母校后湖小学捐款6000元,奖励优秀教师和支付贫困学生费用,每年还拿出15000元支持家乡双龙贫困失学儿童继续上学。从2003年起,他在全县选出100个贫困儿童作为代理对象,每年资助贫困学费10万元,直至完成普九教育,考上大学有重奖,负责安排就业。朱书成同志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凡家乡后湖村、汉冶钢铁公司所在地的红石桥村、古庄河村的学生考上大专以上院校,都可以到他那里领取1000~3000元的奖学金。他已资助西峡一高4名贫困学生直到大学毕业。2006年8月、2007年8月,他又捐款40余万元资助西峡县近百名贫困学生到大学就读。他投资400多万元兴建古庄河龙成希望小学、古庄河前营组居民新区。5月,汶川发生地震,又率先捐款70万元,并组织员工捐款近13万元。这些数字只是朱书成反哺之情的一个侧面,还有很多献爱心的捐款无法统计。朱书成同志正夜以继日地工作,要在三年内将河南龙成集团建设成为年产值超200亿元、利税达5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力争为员工带来更多实惠,为社会创造更大财富,为发展西峡经济、实现中原崛起和建设工业强国做出更大贡献。发展历程第一阶段(1988年—1996年),是龙成集团的创业期,企业初步实现原始资本积累。●1988年,年仅19岁的朱书成同志租赁了西峡县蛇尾乡(今双龙镇)后湖村濒临倒闭的西峡冶金材料厂,实现了企业扭亏为盈。●1990年,投资建设石墨生产线,自主创新机械法提纯工艺,较之化学法提纯,成本呈几何倍数下降,使企业在宏观经济困难时期走出困境。●1993年,在西峡县蛇尾乡(今双龙镇)河南村开采金矿。●1995年,在南阳市卧龙区王村乡投资生产自主创新产品钢包覆盖剂,实现了利润积累。第二阶段(1997年—2002年),是龙成集团的发展期,企业进入创新、调整、快速发展阶段。●1997年,建设预熔型结晶器保护渣生产线,进行工艺创新,替代进口产品,市场份额迅速提高,盈利能力大幅增强,由于技术门槛较高,后虽有多家企业试图模仿或复制,但龙成冶金材料有限公司仍是全国连铸结晶器保 护渣生产基地,薄板坯结晶器保护渣在同行业处于领先位置,宽板坯结晶器保护渣填补国内空白,年产销各类产品20余万吨。●同年,在民营企业中率先实行股份制改造,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注册西峡龙成冶材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了股东大会,选举产生了董事会、监事会,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班子管理模式,从此龙成建立了现代化企业制度,掀开了发展新的一页。●1998年,投资上马连铸结晶器铜板项目,解决了铜板母材的真空熔炼、精密加工、电镀等行业公认的技术难题,获10余项国家专利,产品替代进口,填补了国内空白,由于技术门槛和资本门槛较高,迄今为止龙成特种材料有限公司仍然是世界最大的连铸结晶器铜板研发生产基地。●1999年,投资控股开发了的西峡龙潭沟生态旅游景区,景区融山秀、石奇、水澈、林茂、潭幽于一体,被誉为“中原一绝,人间仙境”、“天然奇石博物馆”,现已成为南阳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的核心景区、河南省服务标准化示范景区、国家AAA级景区,成为河南旅游的亮点。●2001年,投资开发汽车卫星导航项目,现已在国内率先拥有导航软件、导航数据库和导航硬件的自主产权,系列产品畅销中外。第三阶段(2003年— ),是龙成集团的跨越期,冲刺钢铁业,进军矿资源,企业进入迅猛跨越阶段。●2003年,公司抓住国内高端钢材产能不足、市场紧缺的机会,于9月开始建设汉冶特钢项目, 2004年9月13日炼铁投产,10月10日炼钢投产,2005年9月25日轧钢投产,创造了国内同等规模钢铁企业建设工期最短的“龙成奇迹”,现已发展为一家集烧结、球团、炼铁、制氧、炼钢、连铸、模铸、轧钢、热处理为一体的以“特厚、特重、特种”钢板为主要产品的钢铁生产联合企业,成为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团体会员企业、中国特钢企业协会常务理事单位、全国工商联冶金业商会副会长单位。●2004年11月,大胆改革管理体制,创造出了具有龙成特色的董事会直接领导下的各委员会(办公室)和各子公司分权治理模式,这次改革的指导思想是:集团公司各委员会(办公室)主要体现服务、协调、激励、约束的职能;子公司实行分灶吃饭、单独核算,分权治理、自主管理,自负盈亏、优胜劣汰。●2005年,投资开发中国西峡恐龙遗迹园,保护了西峡境内丰富的恐龙蛋化石资源和白垩纪地质地貌,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巨大轰动,景区现已成为国家地质博物馆三家分馆之一、南阳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的核心景区、河南省服务标准化示范景区、国家AAAA级景区,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同年,开展了“两个实现” 的大讨论活动,促使所有干部实现与新体制的接轨,实现思想观念上的“四个转变”( 个人型向组织型转变、权力型向机制型转变、经验型向知识型转变、原则型向细则型转变)。●2006年,经河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西峡龙成冶材集团有限公司”更名为“河南龙成集团有限公司”,同年成立河南龙成矿资源有限公司。●2006年,以“三教(龙成文化教育、思想道德教育、艰苦奋斗教育)两惩(惩治腐败、惩治不正之风)一整顿(作风纪律整顿)”活动为载体,开展诚信建设年活动,达到了人人参与、共同提高、从上到下、由内及外推进诚信建设、重塑龙成形象的作用●2007年,以6.3亿元成功收购许昌铁矿,并于年底进入开发建设阶段,项目被列入许昌市和河南省重点建设项目;汉冶特钢2#连铸、2#转炉、VD炉、脱硫站等一批续建重大项目完成建设,汉冶工业园已形成规模,二期技改项目开工建设并顺利推进;被河南省委、省政府确定为百户重点企业。集团简介河南龙成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民营股份制高科技企业,集团总部坐落于豫、鄂、陕交界的“恐龙之乡”——河南省西峡县城,紧邻宁西铁路和沪陕高速公路,G209、G311、G312国道穿越城区,距南阳机场110km、西安机场330km、郑州机场350 km,这里交通便利,网络通达,山清水秀,气候宜人。自1988年创业至今,始终秉承“诚信为本、绩效为上、创新为力”的基本理念,遵循“集体决策、透明管理、民主监督”的基本工作程序,发扬“勤奋敬业、团结协作、监督制约”的优良传统,光大“拼搏、务实、求知、感恩、正气、无私”的龙成精神,紧紧围绕“一个核心、五个关键点”,坚定不移地推行差异化战略和低成本战略,现已成为立足铁矿资源,发展特殊钢铁、机械制造、冶金材料、IT、旅游等多领域,员工6000余人的产业集团,下辖南阳汉冶特钢有限公司、龙成特种材料有限公司、龙成冶金材料有限公司、龙成矿资源有限公司、恐龙遗迹园旅游有限公司等五家全资法人企业和许昌矿业有限公司、龙潭沟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两家控股企业。公司先后荣获全国诚信守法企业、河南省高新技术企业、河南省出口名牌企业、河南省优秀民营企业等二十多项荣誉称号,被河南省委、省政府确定为百户重点企业,成为豫西南一颗璀璨的明珠。南阳汉冶特钢有限公司是河南龙成集团最大的全资子公司,是一家集烧结、球团、炼铁、制氧、炼钢、连铸、模铸、轧钢、热处理为一体的钢铁生产联合企业,拥有铁矿进口资质,是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团体会员企业、中国特钢企业协会常务理事单位、全国工商联冶金业商会副会长单位、河南省钢铁协会副会长单位,以开发“特种钢、特厚钢、特重钢”为主攻方向,具备年产特厚板、宽厚板300万吨,产品远销欧洲、亚洲、南美、中东。西峡龙成特种材料有限公司是世界最大的连铸结晶器铜板研发生产基地,是国内唯一一家连铸结晶器总成、结晶器铜板(管)系列产品专业生产厂家,产品市场占有率达98%以上。西峡龙成冶金材料有限公司是中国金属学会团体会员单位,是全国连铸结晶器保护渣生产基地,宽板坯和不锈钢结晶器保护渣填补国内空白,薄板坯结晶器保护渣在同行业处于领先位置,年产销各类产品20余万吨。西峡龙成矿资源有限公司成立两年来,实地勘查、物探、测量了舞阳、许昌、永城、栾川、宜阳、正阳、唐河、方城、镇平、内乡、淅川、西峡等十六个铁矿,面积达190余平方公里,已获得矿权12个,实际控制矿区面积近百平方公里,储备铁矿资源约20亿吨,在全球钢铁资源争夺激烈的背景下,为确保汉冶特钢公司做强做大、持续稳健发展奠定坚实的资源支撑。西峡恐龙遗迹园旅游有限公司的恐龙遗迹园景区为国家地质博物馆三家分馆之一,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是国家AAAA级景区;西峡龙潭沟生态旅游有限公司的龙潭沟景区融山秀、石奇、水澈、林茂、潭幽于一体,被誉为“中原一绝,人间仙境” 是国家AAA级景区;两个景区均为南阳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的核心景区、河南省服务标准化示范景区。龙成人正以打造世界顶尖级宽厚板生产基地为战略目标,以钢铁为主业,以矿资源为依托,实现结晶器铜板国内一流,做精做专做强保护渣,为员工带来更多实惠。战略规划坚定不移地推进低成本战略和差异化战略,以打造世界顶尖级宽厚板生产基地为战略目标,以钢铁为主业,以矿资源为依托,实现结晶器铜板强力垄断,继续做精做专做强保护渣,积极探索节能降耗综合利用工艺,发展电子产品和旅游产业,形成有限的相关多元产业,建设诚信龙成、透明龙成、阳光龙成、百年龙成。

朱书成的主要事迹

4. 关于一位受助生的故事

  1、休学复学都是为了创业

  3年前,小亮作出了一个让同学和老师都感到意外的决定:休学。去年,小亮又给人一个惊喜:重返校园。小亮说,他的休学和复学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创业。

  2001年秋天,来自农村的小亮以531分的成绩被某大学文秘专业录取,可小亮最初填报的志愿是国际贸易专业。虽然上了大学,但他对学习文秘总提不起劲,2003年9月,他决定休学,前往北京打工。

  打工的日子并不舒坦。刚到北京,身上的钱花光,四处求助无门。但困难并没有打倒他,他以200元的价格,低价卖掉了自己心爱的手机,靠替别人写文稿、去电脑公司揽活修电脑、帮别人散发宣传广告养活自己。后来他边打工边参加软件工程师培训,终于获得了软件工程师的资格,同时被北京清华紫光公司聘用。

  给人干不如自己干。几个月的磨炼,让小亮有了新的想法。2004年11月,他在北京开办了自己的公司。几个月后,他赚了近20万元。

  有一次,小亮在给南方一家企业做电子商务平台时,该企业的老总对小亮的策划和观点并不看好,其理由让人信服。这时,小亮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用了。2005年9月,小亮重新回到大学,为自己创业充电。

  最怕是虚度年华

  在北京打工最困难的时候,小亮接连两天没钱买饭吃,在狭小阴暗的地下室里读《红楼梦》、喝热水。那时的他身心疲惫人憔悴。

  谈起这段经历,小亮显得很平静:“我从没有后悔,相反却值得庆幸,在学校里想吃苦都吃不到。这样的一种经历将成为我今后创业的动力。吃苦、受累我都不怕,最怕的是虚度年华。”

  在小亮的眼里,最让他忍受不了的就是无所事事。他去年回到学校后,手中已经拥有了近20万元的钱财,完全可以舒舒服服地在校园读书,快快乐乐享受。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将这笔钱全部投入,创办了一个商务网站。小亮每天按时上课,其他的时间也排得满满的:进行创业活动,参加校内外的论坛讲座,登门拜访专家学者,进图书馆“充电”。

  小亮的公司现在创办得很顺利,每个月都有进账。但他依然过着朴素的生活,饮食起居与同学没有什么两样,连手机都是花100多元购买的二手机。小亮说:“做软件产业是吃青春饭。机遇稍纵即逝。如果现在不抓紧时间,不努力打好基础,今后自己在市场中就难以立足。”

  今年2月7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捐赠1000万元给我省设立海南省教育扶贫资金,其中600万元用于实施优秀贫困大学新生助学项目,400万元用于实施孤儿助学项目。

  优秀贫困大学新生助学项目执行期4年,用于对普通高招被第二批本科以上高校录取、具有我省常住户籍且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新生提供无偿资助。该助学项目为一次性资助,原则上每年安排资助资金150万元,资助300名学生,标准为每人5000元。今年共有1533人申报中海油优秀贫困大学新生助学金。

  贫困,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带来苦难的同时,也磨砺了人的意志,使人更加坚强,更加热爱生活,更加积极地面对人生。我省有许多贫困生,尽管贫困的家庭造成了他们的求学路异常艰难,但他们在贫困中不坠青云之志,刻苦学习,希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下面介绍的几个贫困生,正是其中的典型。希望他们的经历,能给其他的贫困生们一些启迪。

  “孩子们没有让我们失望”

  温安宇 19岁,是乐东中学的一名考生,在今年的高考中,他以总分722分的优异成绩成为乐东理科状元,考取中山大学。与此同时,他的二哥温安文也以623分的成绩考上重庆大学。2001年,他们的大哥温安平就已经以乐东理科状元的身份,进入中国科技大学就读。

  初见温安宇,是在乐东就业大厦的一楼大厅。与阿宇一同前来的,是他的父亲温振生。

  温振生很热情地和记者交谈,略显羞涩的阿宇则在一旁安静地坐着,仔细聆听我们的谈话。温振生说,他是乐东黎族自治县防疫站一名普通的司机,阿宇的母亲是一个纯粹的家庭主妇。家里日常的生活开支,都是靠他一个人的收入和亲戚的帮助。

  “孩子们没有让父母失望。”这是温振生说的最动情的一句话。

  阿宇说,这么多年,父亲每天都辛苦地工作,母亲则每日按时为他们三兄弟准备好饭菜,家里的事情,完全不用他们操心,他们的任务就只是学习,努力考大学。大哥榜样的力量,是他们学习的动力。考大学,是他上高中的惟一目标。为了抽出更多的时间学习,原本爱好运动的他,很少再出现在球场上了。而每天的学习,通常都要持续到晚上12点。

  阿宇的班主任韦吉尊老师说,阿宇是一个勤奋的学生,他带阿宇的三年时间里,阿宇的成绩总是排在班里前三名。平日里,阿宇没有因为学习而疏忽了同学之间的关系,在班里,阿宇有着很好的人缘。

  考上大学,不是每一个人都会尽情地享受喜悦。阿宇虽然有一张稚嫩的脸庞,但是说出的却是一般孩子所没有的感受,他说,虽然大哥现在申请了助学贷款不用家里负担,可是,他和二哥学杂费加起来就要1.3万元,再加上生活费和路费,2万元都未必够用,家里的压力真的很大。

  温振生却从容地说,孩子能上学,就是给我们争了气。父母不图他们回报什么,这都是父母的责任,相信我们的困难是可以克服的。同时,他希望借本报向捐助温安宇5000元的中海油和2000元的海口乐东同乡联谊会表示他们全家的感谢。

  当记者问及为什么不去寻求个人的帮助时,温振生说,我们的困难是现实的,用别人的钱,欠了别人的情,一辈子都还不完呐。他已经给阿宇两兄弟办好了申请助学贷款的证明。他说:“比我们困难的人还有,我们要自强,这也是我经常对他们三兄弟的教育。”

  采访快要结束时,阿宇说,他已经打听过了,在广州做家教一个小时可以拿60元钱,到时自己也要去做,但不会影响学习。成绩已经属于昨天,在艰苦求学、完善人生的道路上,他会坚定不移地朝着理想前进。

  “我要自己挣钱完成学业”

  李娟 19岁,海南中学高三(9)班毕业生。在今年高考中,李娟以726分的好成绩,被中山大学录取,她是一只从“菜篮子”中飞出的金凤凰。

  9月3日下午,记者来到海口市海甸二东路人民东里李娟家。李娟和她妈妈、弟弟就住在里面一间30多平方米的小屋子里。

  李娟的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好。爸爸妈妈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下岗,一直靠卖菜的微薄收入养家,供李娟及弟弟读书。李娟一家四口日子虽过得辛苦却和和美美,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李娟刚上高三的时候,去年9月的一天凌晨5点多,父母亲推着车去卖菜,横过马路时,爸爸被一辆中巴车撞倒,送到医院抢救了一个星期后,不幸去世。爸爸的去世使得家里失去了顶梁柱,经济本已经很困难的家现在更是雪上加霜。李娟的妈妈一个人做不了进菜卖菜的重活,因此从丈夫去世后,卖了十多年菜的她只能帮人家卖卖椰子,打打零工,抚养一对儿女及年迈的婆婆。

  家庭经济上的困难并没有减弱李娟对知识的渴望。从小学到初中,李娟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考高中时,李娟考上了海中,并且从高一开始,李娟每个学期都被评为“三好”学生。按照学校规定,她每个学期的学费就得到了全免,学校还发给她奖学金280元。因为在班上都是前几名,家境又贫困,李娟每个月还可以得到学校30元的特困生补助。在今年高考中,一向成绩优异的李娟被中山大学录取了。

  9月3日晚,记者拨通了远在学校的李娟电话。李娟说,是众多好心人让我走进了大学校门的。谈到以后的学费怎么解决的问题,李娟告诉记者:“社会给我的帮助已经太多了。我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完成学业。我打算在上学期间兼职,寒暑假也想留在广州打工,用这样的方法给自己赚取生活费和凑点学费。”

  当保姆做小工攒学费

  杨媚 黎族,陵水中学学生,以549分的成绩考取海南师范学院教育系预科班,成为她这个贫困黎族家庭中走出的第一位大学生。

  9月1日,记者从陵水县城搭乘半个小时汽车前往提蒙乡,由村口步行近15分钟后,来到位于提蒙村提蒙六队的杨媚家中。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简陋小屋,两张简陋的床、一个床头柜和一台亲戚送来的黑白电视机就是杨媚家的全部家当。屋子没有窗户,呆上短短几分钟就会憋闷得汗如雨下,杨媚和奶奶就居住于此。

  2001年春,杨媚的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初中刚刚毕业的杨媚和年幼的弟妹从此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艰难度日。务农为生的爷爷奶奶体弱多病,一年辛苦耕作,收入也不过1000余元。家境贫寒迫使弟妹不久便辍学回家,杨媚也几度面临辍学的命运。通过自身顽强拼搏和老师同学的帮助和鼓励,杨媚终于走完了高中三年的艰困求学路。

  高中三年来,无论家境如何贫困,无论生活多么窘迫,杨媚始终坚信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坚持读书的信念从来未曾动摇过。为了赚取高中三年的学费,杨媚曾经到裁缝店干过临时工、给小学生做家教、去五指山一家茶店当服务员,最远的一次还到广州打过工。2003年暑假,为了赚取高三的学费,从未出过省的杨媚经老师介绍,孤身一人到广州当保姆。 “当时心里有点害怕,但努力打工赚钱读书的愿望已经远远战胜了恐惧。”

  家里每个月只能为杨媚提供50元左右的生活费。为了节省开支,杨媚每天的伙食就是一份5角钱的米饭,加上一些1元3包的榨菜。

  由于家境贫困,杨媚也曾经感到痛苦和失望。但是陵水中学的老师和同学的关爱给了她笑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回想高中3年,杨媚永远难忘班主任王万琴老师在学习和生活上所给予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同学朱瑾在生活上的帮助和鼓励,永远难忘同学王小瑞、庞春秀在高三时为她准备好的可口早餐。学校领导得知杨媚的家境后,将杨媚高三的学费减免了500元,并将学校广播室免费提供给杨媚居住。杨媚对记者说:“家境贫寒、生活困苦固然不幸,但不幸中的大幸是,生活中仍然有这么多人关心我。如果不努力学习,怎么对得起这些关爱我的人们?”

  高考前的一个月,她总是被“就算考上了也没钱去读”的念头困扰着,根本没有心思读书,心理压力很大。“我本来可以考得更好的。”杨媚有点遗憾地说。

  高考结束后的一个月里,杨媚又挨家挨户到亲戚家求助,马不停蹄地为筹集大学学费四处奔忙,但最后总是空手而归。正当杨媚为昂贵的学费犯愁时,8月31日,她获得了中海油资助新生助学金5000元。

  就快上大学了,杨媚还在家里抓紧时间帮爷爷奶奶捡牛粪、插秧、拔草、种豆角和番薯。杨媚告诉记者,大学五年的求学路仍然漫长,自己要在学校里努力学习,争取获得学校奖学金。希望依靠自己的努力让爷爷奶奶度过一个安详的晚年,帮助弟弟妹妹过上幸福的生活。

  2、 旧课本读出大学生

  高昌起 19岁,海南铁路中学学生,以647的高分考取了中国农业大学电气信息类专业。这是自2002年高昌起的哥哥考上清华大学以后,从高家走出的又一个重点大学的学生。

  9月1日上午,记者来到东方市八所镇恒立印刷厂内的高昌起家中。一台用了十多年的南宝彩电,一部自安装以后只能接听不能拨打的电话机,这是记者在高家所能找到的最值钱的物品了。

  高家居住的屋子年代较久,屋里墙壁已多处脱落;屋子较大,但3张木板床就占据了很大空间,此外,书籍、柜子、肥料袋、单车、谷缸等杂物也“割据一方”,这样一来,本来还算大的屋子一下子显得窄小起来。由于哥哥在北京念书,屋里便只摆了3张床,一家三口同睡一屋。尽管家庭经济困难,但为方便和哥哥联系,去年年底高家装了电话,每月只交10元钱费用,电话机只能接听不能外拨。

  高昌起的父母下岗已有多年。父亲今年岁数已是半百,几乎每天都奔波在外找杂活干,但屡屡失望而归,近段时间更是无活可干;母亲现年45岁,但5年前外出干活时不小心把颈椎骨摔断,致使身体右半身瘫痪,右手脚已不能弯曲自如,连简单的家务活都做不了。虽如此,她性格却依然开朗乐观,见到记者依然笑呵呵的。谈起家庭收入,高昌起并不显得十分介意,“也就二百多元一个月吧,”说完他搔了搔头。

  高家的日常伙食很简单,每天吃青菜,一个星期才买一次五花肉,一次买一斤,当天即可吃完,有时两个星期才吃上一次。由于高昌起吃住均在家里,每天都骑自行车上学,平时也基本不消费。家里的亲戚平时偶尔也资助一下,日子过得很俭朴,也很辛苦。

  也许是受妈妈的感染,家虽穷,高昌起的心态却出奇的平和。物质上的匮乏并不能成为他学习上的“拦路虎”,他也未曾怨天尤人过。他说,上学期间,除了寒暑假,平时不敢贪玩,每次放学回家干完家务活后,其余时间便用来学习。为了省钱,高昌起上学期间并没有购买新课本,而是使用哥哥以前用过的书本和其它学习资料。

  生活是艰辛的,但高昌起没有选择逃避:“即使逃避了,现实还是如此,还不如正面面对,这样才是对待生活的正确态度。”

  高家是贫困的,但高昌起也是莘莘学子当中比较幸运的一位。

  高中期间,得知他的家庭经济十分困难,海南铁路中学免去了他3年的学费。从去年开始,东方市民政局每月发300元的生活补助费给他。8月31日,高昌起去省教育厅领取了5000元的中海油教育扶贫资金,作为自己上大学的费用,他对社会各界对他的关心和帮助表示感谢。

  高昌起表示,自己的最大愿望,是希望早点大学毕业,将来找份好工作,努力赚钱来医治好母亲的病,然后带着从未离开过海南的母亲出岛,一起看看外面的世界。


  3、一个贫困大学生的创业传奇
  他,曾经是一个贫困的大学生;他,上大学不久就靠当家教赚取学费;他,从大学一年级就开始创业;他,曾经因为办“黑班”被撵得东躲西藏;他,如今已经成为拥有千万资产的企业家———人物档案胡忠伟,1976年生于沈阳市苏家屯区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94年考入沈阳大学。1995年,家境贫困的胡忠伟在当家教打工的时候,发现了儿童英语培训的巨大商机。他利用业余时间创业,用3000元办起了仅有20名学员的“小学馆儿童美语班”。如今,小小的英语培训班,已经发展成为拥有固定资产上千万、员工400余人的教育集团。在许多人眼里,胡忠伟的创业简直就是一个奇迹。不名一文的大学生,大学一年级下海创业,9年拼搏成为千万富翁,胡忠伟的创业经历是如此的神奇,以至于有人惊呼他简直就是“沈阳的比尔·盖茨”。
  2月24日,记者采访了胡忠伟先生,请他介绍了自己的创业体会和经历。胡忠伟侃侃而谈,总结了自己六个方面的创业“秘籍”。
  转变心态———当别人为就业而烦心时,胡忠伟脑子里想的却是自己创业体会:解决心态问题,是创业的第一步。有创业意识的人,要跳出传统的择业观念和思维模式。传统的择业观使人们总是把“宝”押在别人身上;自己所做的一切努力,是想得到别人的认可,进而受到别人的重用,并借此得到希望得到的利益。而创业的人要有意识地改变这样的心态,相信自己,认可自己,为自己所用!
  我早早就有了创业意识,并为创业长久地积蓄着各种条件。生长在农村的我,像城里的孩子一样学写毛笔字。有人对我说,你学好书法,比别人多会一项本事,将来找工作容易。其实,我心里想的是日后成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要把字签得好看一些。我高三就考了驾照,那是1993年,城市里考驾照的人也不多。又有人对我说,你考了驾照将来给单位的领导当司机也是不错的工作,我心里想的是驾驶是一个企业管理者必须掌握的技能。这就是两种心态的对比。
  危机意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当别人为今天的舒适安逸而满足时,胡忠伟却看到了未来生活的危机体会:中国大学生往往在经历完极度疲惫的高中阶段后,在大学里极度地放松着自己。不少大学生都错误地认为找工作是大四才需要想的事情。其实从跨入大学的第一天起,就应该给自己施加压力,强化危机感,有意识地做好创业的准备,如知识储备、社会经验储备。
  1994年我考入沈阳大学。由于家里交不起学费,竟然面临着只能供我和妹妹其中一个人读书的窘境。我思考再三,让家里为我付第一年的学费,以后的由我自己来付。在大学的第一年,我做家教工作,一个寒暑假下来就有几千元的收入。危机意识促使我从事了家教工作,这份工作带给我的不仅是经济困难的解决,更多的是对社会的观察和对市场的了解。
  市场意识———当你发现市场机会时,你应当像猛虎扑食一样把它抓住体会:市场意识听起来像是空泛的大道理,然而它确实是创业的关键。大学校园不应该成为困住大学生的象牙塔,大学生理应分出一部分精力加强对社会的了解,主动地分析市常实例:通过家教工作,我了解到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英语学习,而且将成为一种趋势。获得了这样的市场信息,才有了办英语培训班的举动。炒股票、五爱市场倒货、练摊,这样的行业最早都被人们认为是不务正业。然而,抓住了这些行业先机的人,都成为了市场淘金者。有人说我的成功是因为我幸运,赶上了英语学习热门的早期阶段,然而,谁又能否认这种偶然其实是一种必然呢?一次成功的创业,最重要的是抓住第一次成功的机会。我办班没多久,每个月的收入竟达到1万多元。
  主动适应———当有的大学生抱怨社会的种种问题时,胡忠伟想的却是适应这个社会,让社会为我所用,耐心等待社会的改变体会:社会不是为你而造的,要去适应它。与其抱怨社会环境不好,不如换个心态,每一次危机就是一种转机,每一次变化就意味着机会。对社会的变化始终保持兴奋,才是创业的良好心态。大学生不要把精力放在愤世嫉俗上。
  创业之初,我困难重重。当时办英语补习班是不被允许的,我的行为被认为是不务正业,我的班是“黑班”,没少遭受查处。因为没有城市户口,我办班却做不了法人;聘请外籍教师教英语被认为是违法的……面对困难,我坚持认为只要市场有需要,不管最初有多大的压力,它也是个好的行业。事实证明了我的判断,没过多久政策就发生了改变,这些横亘在我面前的困难都解决了。
  坚定信念———当企业面临绝境时,胡忠伟没有垮掉,而是顽强地挺了过去体会:创业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面对困难要有平常心。
  1998年,由于当时的形势,也包括一些同行的排挤,我开办的培训中心被认定非法聘用外国文教专家,被罚款10万元。当时,我还是大学生,竟承受了这样大的压力。但是,凭着顽强的精神,我挺了过来,不仅事业没有垮掉,还取得了各级相关部门的信任和认可。
  非典期间,学校全面停课,我每个月的房租、员工工资等各项支出都非常巨大。在这样严峻的情况下,我从未想过放弃。我的员工们也表现出惊人的团队精神———中方员工表示宁可不要工资也不离开,外教也没有一个回国的。这件事被辽宁电视台录制成“我们依然快乐着”的节目,并被中央电视台选中。
  求新求变———当别的竞争者也争抢着跳下海游泳时,发现胡忠伟已经乘上大船远去了体会:市场竞争是针锋相对的,与其在针锋相对中拼个你死我活,不如求新求变。从这种竞争中跳出来,不但自己轻松,而且效果更好。一个人的成功是需要能够走一步看两步的,要不断开阔眼界求发展。
  在宣传上,当别人一股脑地做报纸广告时,我就做路牌广告;别人也做路牌广告时,我就做电视节目。如今的企业面临着无限的机遇:做电视节目,出版教材和音像制品,做企业培训师;为大型企业的员工进行专业培训,如商务交流、谈判、礼仪、办公等方面的培训……采访后记:在整个采访过程中,我们发现胡忠伟并不愿意过多描述创业时经历的痛苦和艰难,即使在谈到这些困难时,我们感觉到更多的是他勇敢面对和克服一切困难时,发自内心的自信和快乐。
  胡忠伟说:我不是一个事业的苦行僧,只是要做一个完整的人———开创人生,享受人生!

5. 关于贫困山区儿童读书的故事

休学复学都是为了创业 

3年前,小亮作出了一个让同学和老师都感到意外的决定:休学。去年,小亮又给人一个惊喜:重返校园。小亮说,他的休学和复学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创业。 

2001年秋天,来自农村的小亮以531分的成绩被某大学文秘专业录取,可小亮最初填报的志愿是国际贸易专业。虽然上了大学,但他对学习文秘总提不起劲,2003年9月,他决定休学,前往北京打工。 

打工的日子并不舒坦。刚到北京,身上的钱花光,四处求助无门。但困难并没有打倒他,他以200元的价格,低价卖掉了自己心爱的手机,靠替别人写文稿、去电脑公司揽活修电脑、帮别人散发宣传广告养活自己。后来他边打工边参加软件工程师培训,终于获得了软件工程师的资格,同时被北京清华紫光公司聘用。 

给人干不如自己干。几个月的磨炼,让小亮有了新的想法。2004年11月,他在北京开办了自己的公司。几个月后,他赚了近20万元。 

有一次,小亮在给南方一家企业做电子商务平台时,该企业的老总对小亮的策划和观点并不看好,其理由让人信服。这时,小亮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用了。2005年9月,小亮重新回到大学,为自己创业充电。 

最怕是虚度年华 

在北京打工最困难的时候,小亮接连两天没钱买饭吃,在狭小阴暗的地下室里读《红楼梦》、喝热水。那时的他身心疲惫人憔悴。 

谈起这段经历,小亮显得很平静:“我从没有后悔,相反却值得庆幸,在学校里想吃苦都吃不到。这样的一种经历将成为我今后创业的动力。吃苦、受累我都不怕,最怕的是虚度年华。” 

在小亮的眼里,最让他忍受不了的就是无所事事。他去年回到学校后,手中已经拥有了近20万元的钱财,完全可以舒舒服服地在校园读书,快快乐乐享受。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将这笔钱全部投入,创办了一个商务网站。小亮每天按时上课,其他的时间也排得满满的:进行创业活动,参加校内外的论坛讲座,登门拜访专家学者,进图书馆“充电”。 

小亮的公司现在创办得很顺利,每个月都有进账。但他依然过着朴素的生活,饮食起居与同学没有什么两样,连手机都是花100多元购买的二手机。小亮说:“做软件产业是吃青春饭。机遇稍纵即逝。如果现在不抓紧时间,不努力打好基础,今后自己在市场中就难以立足。” 

今年2月7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捐赠1000万元给我省设立海南省教育扶贫资金,其中600万元用于实施优秀贫困大学新生助学项目,400万元用于实施孤儿助学项目。 

优秀贫困大学新生助学项目执行期4年,用于对普通高招被第二批本科以上高校录取、具有我省常住户籍且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新生提供无偿资助。该助学项目为一次性资助,原则上每年安排资助资金150万元,资助300名学生,标准为每人5000元。今年共有1533人申报中海油优秀贫困大学新生助学金。 

贫困,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带来苦难的同时,也磨砺了人的意志,使人更加坚强,更加热爱生活,更加积极地面对人生。我省有许多贫困生,尽管贫困的家庭造成了他们的求学路异常艰难,但他们在贫困中不坠青云之志,刻苦学习,希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下面介绍的几个贫困生,正是其中的典型。希望他们的经历,能给其他的贫困生们一些启迪。 

“孩子们没有让我们失望” 

温安宇 19岁,是乐东中学的一名考生,在今年的高考中,他以总分722分的优异成绩成为乐东理科状元,考取中山大学。与此同时,他的二哥温安文也以623分的成绩考上重庆大学。2001年,他们的大哥温安平就已经以乐东理科状元的身份,进入中国科技大学就读。 

初见温安宇,是在乐东就业大厦的一楼大厅。与阿宇一同前来的,是他的父亲温振生。 

温振生很热情地和记者交谈,略显羞涩的阿宇则在一旁安静地坐着,仔细聆听我们的谈话。温振生说,他是乐东黎族自治县防疫站一名普通的司机,阿宇的母亲是一个纯粹的家庭主妇。家里日常的生活开支,都是靠他一个人的收入和亲戚的帮助。 

“孩子们没有让父母失望。”这是温振生说的最动情的一句话。 

阿宇说,这么多年,父亲每天都辛苦地工作,母亲则每日按时为他们三兄弟准备好饭菜,家里的事情,完全不用他们操心,他们的任务就只是学习,努力考大学。大哥榜样的力量,是他们学习的动力。考大学,是他上高中的惟一目标。为了抽出更多的时间学习,原本爱好运动的他,很少再出现在球场上了。而每天的学习,通常都要持续到晚上12点。 

阿宇的班主任韦吉尊老师说,阿宇是一个勤奋的学生,他带阿宇的三年时间里,阿宇的成绩总是排在班里前三名。平日里,阿宇没有因为学习而疏忽了同学之间的关系,在班里,阿宇有着很好的人缘。 

考上大学,不是每一个人都会尽情地享受喜悦。阿宇虽然有一张稚嫩的脸庞,但是说出的却是一般孩子所没有的感受,他说,虽然大哥现在申请了助学贷款不用家里负担,可是,他和二哥学杂费加起来就要1.3万元,再加上生活费和路费,2万元都未必够用,家里的压力真的很大。 

温振生却从容地说,孩子能上学,就是给我们争了气。父母不图他们回报什么,这都是父母的责任,相信我们的困难是可以克服的。同时,他希望借本报向捐助温安宇5000元的中海油和2000元的海口乐东同乡联谊会表示他们全家的感谢。 

当记者问及为什么不去寻求个人的帮助时,温振生说,我们的困难是现实的,用别人的钱,欠了别人的情,一辈子都还不完呐。他已经给阿宇两兄弟办好了申请助学贷款的证明。他说:“比我们困难的人还有,我们要自强,这也是我经常对他们三兄弟的教育。” 

采访快要结束时,阿宇说,他已经打听过了,在广州做家教一个小时可以拿60元钱,到时自己也要去做,但不会影响学习。成绩已经属于昨天,在艰苦求学、完善人生的道路上,他会坚定不移地朝着理想前进。 

“我要自己挣钱完成学业” 

李娟 19岁,海南中学高三(9)班毕业生。在今年高考中,李娟以726分的好成绩,被中山大学录取,她是一只从“菜篮子”中飞出的金凤凰。 

9月3日下午,记者来到海口市海甸二东路人民东里李娟家。李娟和她妈妈、弟弟就住在里面一间30多平方米的小屋子里。 

李娟的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好。爸爸妈妈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下岗,一直靠卖菜的微薄收入养家,供李娟及弟弟读书。李娟一家四口日子虽过得辛苦却和和美美,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李娟刚上高三的时候,去年9月的一天凌晨5点多,父母亲推着车去卖菜,横过马路时,爸爸被一辆中巴车撞倒,送到医院抢救了一个星期后,不幸去世。爸爸的去世使得家里失去了顶梁柱,经济本已经很困难的家现在更是雪上加霜。李娟的妈妈一个人做不了进菜卖菜的重活,因此从丈夫去世后,卖了十多年菜的她只能帮人家卖卖椰子,打打零工,抚养一对儿女及年迈的婆婆。 

家庭经济上的困难并没有减弱李娟对知识的渴望。从小学到初中,李娟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考高中时,李娟考上了海中,并且从高一开始,李娟每个学期都被评为“三好”学生。按照学校规定,她每个学期的学费就得到了全免,学校还发给她奖学金280元。因为在班上都是前几名,家境又贫困,李娟每个月还可以得到学校30元的特困生补助。在今年高考中,一向成绩优异的李娟被中山大学录取了。 

9月3日晚,记者拨通了远在学校的李娟电话。李娟说,是众多好心人让我走进了大学校门的。谈到以后的学费怎么解决的问题,李娟告诉记者:“社会给我的帮助已经太多了。我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完成学业。我打算在上学期间兼职,寒暑假也想留在广州打工,用这样的方法给自己赚取生活费和凑点学费。” 

当保姆做小工攒学费 

杨媚 黎族,陵水中学学生,以549分的成绩考取海南师范学院教育系预科班,成为她这个贫困黎族家庭中走出的第一位大学生。 

9月1日,记者从陵水县城搭乘半个小时汽车前往提蒙乡,由村口步行近15分钟后,来到位于提蒙村提蒙六队的杨媚家中。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简陋小屋,两张简陋的床、一个床头柜和一台亲戚送来的黑白电视机就是杨媚家的全部家当。屋子没有窗户,呆上短短几分钟就会憋闷得汗如雨下,杨媚和奶奶就居住于此。 

2001年春,杨媚的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初中刚刚毕业的杨媚和年幼的弟妹从此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艰难度日。务农为生的爷爷奶奶体弱多病,一年辛苦耕作,收入也不过1000余元。家境贫寒迫使弟妹不久便辍学回家,杨媚也几度面临辍学的命运。通过自身顽强拼搏和老师同学的帮助和鼓励,杨媚终于走完了高中三年的艰困求学路。 

高中三年来,无论家境如何贫困,无论生活多么窘迫,杨媚始终坚信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坚持读书的信念从来未曾动摇过。为了赚取高中三年的学费,杨媚曾经到裁缝店干过临时工、给小学生做家教、去五指山一家茶店当服务员,最远的一次还到广州打过工。2003年暑假,为了赚取高三的学费,从未出过省的杨媚经老师介绍,孤身一人到广州当保姆。 “当时心里有点害怕,但努力打工赚钱读书的愿望已经远远战胜了恐惧。” 

家里每个月只能为杨媚提供50元左右的生活费。为了节省开支,杨媚每天的伙食就是一份5角钱的米饭,加上一些1元3包的榨菜。 

由于家境贫困,杨媚也曾经感到痛苦和失望。但是陵水中学的老师和同学的关爱给了她笑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回想高中3年,杨媚永远难忘班主任王万琴老师在学习和生活上所给予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同学朱瑾在生活上的帮助和鼓励,永远难忘同学王小瑞、庞春秀在高三时为她准备好的可口早餐。学校领导得知杨媚的家境后,将杨媚高三的学费减免了500元,并将学校广播室免费提供给杨媚居住。杨媚对记者说:“家境贫寒、生活困苦固然不幸,但不幸中的大幸是,生活中仍然有这么多人关心我。如果不努力学习,怎么对得起这些关爱我的人们?” 

高考前的一个月,她总是被“就算考上了也没钱去读”的念头困扰着,根本没有心思读书,心理压力很大。“我本来可以考得更好的。”杨媚有点遗憾地说。 

高考结束后的一个月里,杨媚又挨家挨户到亲戚家求助,马不停蹄地为筹集大学学费四处奔忙,但最后总是空手而归。正当杨媚为昂贵的学费犯愁时,8月31日,她获得了中海油资助新生助学金5000元。 

就快上大学了,杨媚还在家里抓紧时间帮爷爷奶奶捡牛粪、插秧、拔草、种豆角和番薯。杨媚告诉记者,大学五年的求学路仍然漫长,自己要在学校里努力学习,争取获得学校奖学金。希望依靠自己的努力让爷爷奶奶度过一个安详的晚年,帮助弟弟妹妹过上幸福的生活。 

2、 旧课本读出大学生 

高昌起 19岁,海南铁路中学学生,以647的高分考取了中国农业大学电气信息类专业。这是自2002年高昌起的哥哥考上清华大学以后,从高家走出的又一个重点大学的学生。 

9月1日上午,记者来到东方市八所镇恒立印刷厂内的高昌起家中。一台用了十多年的南宝彩电,一部自安装以后只能接听不能拨打的电话机,这是记者在高家所能找到的最值钱的物品了。 

高家居住的屋子年代较久,屋里墙壁已多处脱落;屋子较大,但3张木板床就占据了很大空间,此外,书籍、柜子、肥料袋、单车、谷缸等杂物也“割据一方”,这样一来,本来还算大的屋子一下子显得窄小起来。由于哥哥在北京念书,屋里便只摆了3张床,一家三口同睡一屋。尽管家庭经济困难,但为方便和哥哥联系,去年年底高家装了电话,每月只交10元钱费用,电话机只能接听不能外拨。 

高昌起的父母下岗已有多年。父亲今年岁数已是半百,几乎每天都奔波在外找杂活干,但屡屡失望而归,近段时间更是无活可干;母亲现年45岁,但5年前外出干活时不小心把颈椎骨摔断,致使身体右半身瘫痪,右手脚已不能弯曲自如,连简单的家务活都做不了。虽如此,她性格却依然开朗乐观,见到记者依然笑呵呵的。谈起家庭收入,高昌起并不显得十分介意,“也就二百多元一个月吧,”说完他搔了搔头。 

高家的日常伙食很简单,每天吃青菜,一个星期才买一次五花肉,一次买一斤,当天即可吃完,有时两个星期才吃上一次。由于高昌起吃住均在家里,每天都骑自行车上学,平时也基本不消费。家里的亲戚平时偶尔也资助一下,日子过得很俭朴,也很辛苦。 

也许是受妈妈的感染,家虽穷,高昌起的心态却出奇的平和。物质上的匮乏并不能成为他学习上的“拦路虎”,他也未曾怨天尤人过。他说,上学期间,除了寒暑假,平时不敢贪玩,每次放学回家干完家务活后,其余时间便用来学习。为了省钱,高昌起上学期间并没有购买新课本,而是使用哥哥以前用过的书本和其它学习资料。 

生活是艰辛的,但高昌起没有选择逃避:“即使逃避了,现实还是如此,还不如正面面对,这样才是对待生活的正确态度。” 

高家是贫困的,但高昌起也是莘莘学子当中比较幸运的一位。 

高中期间,得知他的家庭经济十分困难,海南铁路中学免去了他3年的学费。从去年开始,东方市民政局每月发300元的生活补助费给他。8月31日,高昌起去省教育厅领取了5000元的中海油教育扶贫资金,作为自己上大学的费用,他对社会各界对他的关心和帮助表示感谢。 

高昌起表示,自己的最大愿望,是希望早点大学毕业,将来找份好工作,努力赚钱来医治好母亲的病,然后带着从未离开过海南的母亲出岛,一起看看外面的世界。 


3、一个贫困大学生的创业传奇 
他,曾经是一个贫困的大学生;他,上大学不久就靠当家教赚取学费;他,从大学一年级就开始创业;他,曾经因为办“黑班”被撵得东躲西藏;他,如今已经成为拥有千万资产的企业家———人物档案胡忠伟,1976年生于沈阳市苏家屯区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94年考入沈阳大学。1995年,家境贫困的胡忠伟在当家教打工的时候,发现了儿童英语培训的巨大商机。他利用业余时间创业,用3000元办起了仅有20名学员的“小学馆儿童美语班”。如今,小小的英语培训班,已经发展成为拥有固定资产上千万、员工400余人的教育集团。在许多人眼里,胡忠伟的创业简直就是一个奇迹。不名一文的大学生,大学一年级下海创业,9年拼搏成为千万富翁,胡忠伟的创业经历是如此的神奇,以至于有人惊呼他简直就是“沈阳的比尔·盖茨”。 
2月24日,记者采访了胡忠伟先生,请他介绍了自己的创业体会和经历。胡忠伟侃侃而谈,总结了自己六个方面的创业“秘籍”。 
转变心态———当别人为就业而烦心时,胡忠伟脑子里想的却是自己创业体会:解决心态问题,是创业的第一步。有创业意识的人,要跳出传统的择业观念和思维模式。传统的择业观使人们总是把“宝”押在别人身上;自己所做的一切努力,是想得到别人的认可,进而受到别人的重用,并借此得到希望得到的利益。而创业的人要有意识地改变这样的心态,相信自己,认可自己,为自己所用! 
我早早就有了创业意识,并为创业长久地积蓄着各种条件。生长在农村的我,像城里的孩子一样学写毛笔字。有人对我说,你学好书法,比别人多会一项本事,将来找工作容易。其实,我心里想的是日后成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要把字签得好看一些。我高三就考了驾照,那是1993年,城市里考驾照的人也不多。又有人对我说,你考了驾照将来给单位的领导当司机也是不错的工作,我心里想的是驾驶是一个企业管理者必须掌握的技能。这就是两种心态的对比。 
危机意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当别人为今天的舒适安逸而满足时,胡忠伟却看到了未来生活的危机体会:中国大学生往往在经历完极度疲惫的高中阶段后,在大学里极度地放松着自己。不少大学生都错误地认为找工作是大四才需要想的事情。其实从跨入大学的第一天起,就应该给自己施加压力,强化危机感,有意识地做好创业的准备,如知识储备、社会经验储备。 
1994年我考入沈阳大学。由于家里交不起学费,竟然面临着只能供我和妹妹其中一个人读书的窘境。我思考再三,让家里为我付第一年的学费,以后的由我自己来付。在大学的第一年,我做家教工作,一个寒暑假下来就有几千元的收入。危机意识促使我从事了家教工作,这份工作带给我的不仅是经济困难的解决,更多的是对社会的观察和对市场的了解。 
市场意识———当你发现市场机会时,你应当像猛虎扑食一样把它抓住体会:市场意识听起来像是空泛的大道理,然而它确实是创业的关键。大学校园不应该成为困住大学生的象牙塔,大学生理应分出一部分精力加强对社会的了解,主动地分析市常实例:通过家教工作,我了解到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英语学习,而且将成为一种趋势。获得了这样的市场信息,才有了办英语培训班的举动。炒股票、五爱市场倒货、练摊,这样的行业最早都被人们认为是不务正业。然而,抓住了这些行业先机的人,都成为了市场淘金者。有人说我的成功是因为我幸运,赶上了英语学习热门的早期阶段,然而,谁又能否认这种偶然其实是一种必然呢?一次成功的创业,最重要的是抓住第一次成功的机会。我办班没多久,每个月的收入竟达到1万多元。 
主动适应———当有的大学生抱怨社会的种种问题时,胡忠伟想的却是适应这个社会,让社会为我所用,耐心等待社会的改变体会:社会不是为你而造的,要去适应它。与其抱怨社会环境不好,不如换个心态,每一次危机就是一种转机,每一次变化就意味着机会。对社会的变化始终保持兴奋,才是创业的良好心态。大学生不要把精力放在愤世嫉俗上。 
创业之初,我困难重重。当时办英语补习班是不被允许的,我的行为被认为是不务正业,我的班是“黑班”,没少遭受查处。因为没有城市户口,我办班却做不了法人;聘请外籍教师教英语被认为是违法的……面对困难,我坚持认为只要市场有需要,不管最初有多大的压力,它也是个好的行业。事实证明了我的判断,没过多久政策就发生了改变,这些横亘在我面前的困难都解决了。 
坚定信念———当企业面临绝境时,胡忠伟没有垮掉,而是顽强地挺了过去体会:创业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面对困难要有平常心。 
1998年,由于当时的形势,也包括一些同行的排挤,我开办的培训中心被认定非法聘用外国文教专家,被罚款10万元。当时,我还是大学生,竟承受了这样大的压力。但是,凭着顽强的精神,我挺了过来,不仅事业没有垮掉,还取得了各级相关部门的信任和认可。 
非典期间,学校全面停课,我每个月的房租、员工工资等各项支出都非常巨大。在这样严峻的情况下,我从未想过放弃。我的员工们也表现出惊人的团队精神———中方员工表示宁可不要工资也不离开,外教也没有一个回国的。这件事被辽宁电视台录制成“我们依然快乐着”的节目,并被中央电视台选中。 
求新求变———当别的竞争者也争抢着跳下海游泳时,发现胡忠伟已经乘上大船远去了体会:市场竞争是针锋相对的,与其在针锋相对中拼个你死我活,不如求新求变。从这种竞争中跳出来,不但自己轻松,而且效果更好。一个人的成功是需要能够走一步看两步的,要不断开阔眼界求发展。 
在宣传上,当别人一股脑地做报纸广告时,我就做路牌广告;别人也做路牌广告时,我就做电视节目。如今的企业面临着无限的机遇:做电视节目,出版教材和音像制品,做企业培训师;为大型企业的员工进行专业培训,如商务交流、谈判、礼仪、办公等方面的培训……采访后记:在整个采访过程中,我们发现胡忠伟并不愿意过多描述创业时经历的痛苦和艰难,即使在谈到这些困难时,我们感觉到更多的是他勇敢面对和克服一切困难时,发自内心的自信和快乐。 
胡忠伟说:我不是一个事业的苦行僧,只是要做一个完整的人———开创人生,享受人生!

关于贫困山区儿童读书的故事

6. 非典资料


7. 陈树菊的事迹

个人简介      陈树菊2010年的“三八”妇女节,最让台湾地区女性引以为傲的人中,陈树菊一定要算一个。3月5日,台东市61岁的卖菜妇人陈树菊,与大陆球星姚明、香港影星成龙等48人,一齐登上了亚洲《福布斯》杂志“亚太慈善英雄人物”排行榜。在美国《时代》周刊4月29日公布的2010年度最具影响力百大人物名单中,陈树菊也榜上有名。《时代》周刊认为,陈树菊最令人感叹的成就不在于她的卓越非凡,而恰恰是 “简单平凡的慷慨行为”,“陈树菊在她捐赠的项目中,带给大家最棒的礼物,是她所展现的模范”。   据悉,陈树菊以卖菜为生,平时生活非常节俭,但迄今为止,她已经以自己的微薄收入向各类机构捐助了近32万美元的善款。这些钱分别用于捐助失学儿童、孤儿院等。   2010年,陈树菊被《读者文摘》杂志评为2010年亚洲英雄奖。 编辑本段一直未婚攒钱做慈善  福布斯慈善榜公布的当天,陈树菊仍一如既往地在菜场卖菜。当媒体跑来告诉她这个好消息时,陈树菊的第一反应是:“我不知道得什么奖,你们(媒体)不要乱讲,我没有捐很多钱。”她曾对一家报纸表示:“钱要给最需要的人才是有用的。”虽然陈树菊并不觉得自己很慷慨,但听过她故事的人,一定会对她肃然起敬。   小学毕业的时候,陈树菊的母亲因难产去世。为了养活家里的四个弟妹,13岁的陈树菊只好辍学,接手家里的菜摊。此后她每天清晨4点起床,忙到晚上9点收摊。日复一日,陈树菊在菜摊上度过了48个年头。除了除夕,陈树菊几乎全年无休,2003年“非典”暴发后,陈树菊才能每年休息12天,因为菜场每个月要消一次毒。   由于忙着照顾家中老小,陈树菊至今未婚。2003年,陈树菊的父亲和二弟相继去世。她深感世事无常,又眼见世风日下,于是捐出100万元新台币(4元新台币约合1元人民币)给佛光学院。2005年,她又捐了450万元新台币帮母校盖图书馆,并认养了3名贫困儿童。对于自己的善举,陈树菊一直很低调,她只是觉得:“一个人,留那么多钱给谁?”   主要慈善义举:1993年捐款100万元(新台币,下同)给佛光学院;1997年捐款100万元,作为给母校台东仁爱小学的急难救助奖学金;2004年又向儿童基金会捐款100万元;2005年得知仁爱小学要建图书馆,再捐450万元等。合计捐款超过1000万元。 编辑本段低调领奖,此前从未离开台湾      获美国时代杂志百大影响力人物奖---陈树菊爱心菜贩陈树菊,默默行善捐款千万元新台币,但从没出过台湾,2010年5月2日,她在“外交部”协助下赶办护照与签证,3日晚,忍着蜂窝性组织炎脚痛,赴美接受美国时代杂志表扬。 据报道,陈树菊卖菜赚取蝇头小利,却捐出认养孤儿、兴建图书馆,获选时代杂志今年全球最具影响力百大人物。她原本没考虑到美国接受表扬,但马英九的电话打动了她;马英九告诉她:“因为你的善行,让世界看到台湾,你去美国领奖,为台湾争光。”   “为这代志让马英九打两次电话,有够歹势,”陈树菊腼腆笑说,马英九说要陪她去买几套衣服,“我讲免啦,衫咱有够啦!”马英九则指示,陈女士赴美经费部分由政府支应,必要时由“国务机要费”支出。   陈树菊没出过台湾,也没护照,“外交部”以“最最最速件”专案处理。2日下午一时半,台东县长黄健庭陪她从台东搭机到台北,“外交部长”杨进添全程陪同,美国在台协会也全力配合,一般申请护照需四个工作天,她的一小时就赶制出来。   陈树菊护照照片穿着围裙,她说,“生意做一半,他们叫我去拍大头照,要我换衣,我还是穿围兜兜卡自在啦”。2日晚餐宴中大家发现她一拐一拐,建议她找医师,树菊嬷又发挥她纯朴本色,直说“免啦!又要住院”。 编辑本段岛内民间有慈善传统  一个默默无闻的女菜贩,能登上福布斯慈善榜,这让岛内各界都很高兴。但这对台湾人而言也并不意外,因为台湾民间一直有乐善好施的传统。   岛内民众做慈善有多种方式,比如捐发票,因为一些发票号码可以中奖,很多民众就把发票攒起来捐出去。还有就是买彩票,因为彩票的收益会用来做慈善,老百姓也觉得这算是做善事。中大奖者领奖时的第一句话往往是“我要捐钱”,且出手经常是千万元新台币。另外,台湾热衷慈善的人遍布各个阶层。   比如企业界,高雄县某公司的董事长黄清山,10多年来捐款近2000万元新台币,同时发放慰问金及白米等给当地的低收入户。除此之外,他还负担了20名孤寡老人的三餐费用。再说知识分子,台北科技大学教授林宏裕31年来捐款总额达2.4亿元新台币。对于善举,他轻描淡写地说:“命中就该做的。”而屏东科技大学一位学生的母亲,在儿子车祸过世后,将学生募得的100万全部回赠学校,成立奖学金,希望将爱传下去。

陈树菊的事迹

8. 在生活中有没有什么关心帮助贫困儿童的事例

成龙和他的慈善事业 一场名为“吉马之夜·龙徽干红 成龙和他的朋友们”2005年成龙上海演唱会将在9月2日于上海八万人体育场隆重举行。作为此次成龙上赛慈善周末的重要活动之一,成龙亲力亲为,誓将慈善事业进行到底。 做善事乐此不疲 尽管拍电影、做宣传的事情很多,只要有空成龙大哥就会花时间来做善事。 ");ad_dst = ad_dst+1;> 成龙母亲的过世对他打击很大,也使他重新定位了自己,他的好友说:“(成龙)母亲的死,加上身边好友梅艳芳、张国荣、黄沾的离去,世界到处发生的灾难,种种事件令成龙非常触动,甚至改变了他今后的人生。此后不断举办的慈善活动都表现了他真心地希望去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愿望。” 成龙更是把整个4月定为“生日月”,用所有时间做慈善。今年4月里,新疆、西安、遭遇海啸袭击的地区、柬埔寨、越南……都留下了成龙慈善事业的足迹。 爱心感动中国 “做名人其实一点也不难,但做一个有德的名人,确实是难上加难” 2004年2月20日,在中央电视台第二届“2003年感动中国十大新闻人物”的评选中,成龙因热心参与公益事业,获得了“感动中国人物”的称号。推荐委员们对成龙的评价是:成龙在好莱坞第一次向人们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中英雄的概念,然而最打动人心的是成龙的公益心;成龙在国际演艺界为中国争了光,他热心公益,不忘回馈社会,这是难能可贵的。 成龙表示,刚开始我只是在香港做慈善活动,后来到内地,再后来发展到欧洲、美国、非洲、加拿大……而且我做的时候穿着唐装,让他们知道我是一个中国人,来到外国帮助你们,我希望用我的力量让人家知道,中国人也到你们国家帮助你们,我觉得身为一个中国人,有这个使命去做。 成龙的三个梦 2005年8月8日成龙出现在“吉马之夜·龙徽干红 成龙和他的朋友们”2005年成龙上海演唱会的新闻发布会现场,动情地讲述了自己的三个梦,“我希望世界和平,我希望世界大同,我希望中国没有穷人”。为了慈善事业,为了心中的三个梦,2005年9月2日“吉马之夜·龙徽干红 成龙和他的朋友们——2005年成龙上海演唱会”将在上海八万人体育场举行。凭借着成龙在演艺圈内的号召力和多年执著于慈善事业的可贵品质,此次演唱会有来自港、台、韩、及马来西亚的众多艺人前来助阵。 将慈善事业进行到底 为了回报社会,成龙于1988年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慈善基金会,帮助贫苦孩子、残疾人士、老年人,和那些在科学以及艺术领域颇有追求的学生。这些年来,无论是捐钱捐物,还是代言慈善机构,成龙都不遗余力。 随着成龙电影在全世界影响的扩大,成龙的慈善事业也越做越大,如今,成龙在近30个国家、50多座城市做了百余件善事。 对于所做的,成龙感到自己能帮的亦不过是冰山一角,但他仍会尽能力所及不断去做。怀着一颗慈爱之心,从香港到内地,从亚洲到非洲,到处都有成龙奔波的身影。为了心中的梦想,这位身着唐装的爱心使者依然不觉疲惫,要将慈善事业进行到底。 成龙爱心大事记 1988年成龙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慈善基金会。 2003年,成龙为了抗击非典组织义演,并捐款150万元。 2004年初,成龙奔赴泰国、韩国、日本等禽流感流行的国家,支持政府和民众抵抗病毒。 2005年年初,成龙赶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总部,以个人名义捐款50万港元给东南亚受海啸影响的地区。 2005年3月底,成龙拉开“保护中国自然与文化遗产大型活动——真心英雄2005中国罗布泊沙漠越野赛”活动。 2005年4月1日,成龙在新疆贫困地区开展助学慈善活动。 2005年7月26日,成龙在贵州贫困地区开展助学慈善活动。 2005年9月2日“成龙和他的朋友们”2005年成龙上海演唱会 2005年9月3日 慈善募捐晚宴 2007年9月,在成龙――“龙子心”走进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公益慈善活动上,知名艺人、联合国亲善大使成龙先生表示,要将公益慈善事业进行到底。 成龙说,是贫困儿童和孤儿感动了我,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我从小没有读过书,目前所得到的知识全是靠后来自学。近年来,我一直致力于慈善事业,要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帮助那些因为贫困而上不起学的孩子们,帮助那些失去生活来源的人们。 成龙说,公益慈善事业有起点,但没有终点,要一直做下去,直到不能做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