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单or派单:区别与场景分析

2024-05-15

1. 抢单or派单:区别与场景分析

近期需求涉及到订单分发,尝试了解并分析其中的一些机制,对思考过程有个的小结。常见的打车、外卖、搬家等O2O业务中,订单分发是整个业务流程的核心。早期的业务系统设计相对简单,订单通常是人工手动分发,但人工操作的问题显而易见,如分发不均、效率低时间长、分发错误等。随着企业发展,为了避免上述问题,有的则采用系统派单模式,有的是抢单模式,还有几种模式的结合。
   以下梳理了派单和抢单的优劣势和适用场景,作为参考。
  
 1.减少因平台策略造成的负面影响;
   2.增加抢单人的选择权和参与感;
   3.多人抢单,提高了接单的可能性,降低了被服务者的等待时长。
  
 1.平台作为一个“中介”,连接服务与被服务方,也因此失去了管控权,容易出现两极分化,导致抢不到单或没人抢单;
   2.当抢单人有选择权时,也就意味着订单有了权重,当不受欢迎的订单无人问津或者服务方供不应求,派单人的等待时长无限增加,体验大打折扣;
   3.抢单意味着高流量高并发,不论是底层系统还是产品设计或交互展示,都需要足够完善以应对并发和处理异常。
  
 1.供小于求,单量远少于抢单人时,如果采用策略派单,单量永远集中在头部分层,从而打消了大部分抢单人参与积极性,而抢单会营造人人皆有机会;
   2.平台业务策略不够完善。
  
 1.平台具有决定权,通过建立健康的奖罚筛选体系,建立制度的公平性的同时也提升了用户粘性;
   2.减少权重订单,降低派单人的不公平待遇;
   3.通过算法实现最优匹配,实现多方利益最大化。
  
 1.接单人较为被动,派单优先级取决于长期的行为结果;
   2.系统派单建立在完善的分级策略基础上。
  
 1.供大于求,单量远多于接单人时,会存在部分单量延时处理,需要平台提供最优匹配,降低派单人等待时长的同时,实现接单人的资源利用最大化;
   2.业务策略完善,可有效管理。
  
 选择适合业务的模式后,就需要考虑实现了,不做具体业务的分析,只是抽象出一个通用的流程。
  
 1.下单
   订单带有的属性和标签,订单的细分程度决定着系统匹配的精准度。
   以打车为例,乘客的订单信息包含选择的服务类型、车型、用车时间、下单时间、具体地理位置等。
   信息分级越多越有利于系统分析。
  
 2.筛选人群
   对抢单来说,并不是系统全量发送,全民皆抢单。系统会根据订单的基础信息筛选更适合的群体。
   如果北京的乘客订单筛到上海的司机,一直推个不停,恐怕就不是提供给司机赚钱的机会,而是变相打扰了。
  
 3.批量推送
   系统需要定义什么资格、状态的人是可以推送,并实时判断抢单人的准入信息,如黑名单、不在线的人不能推送。
   根据筛选出的首批群体,定义数量后广播推送。
   若首次推送无人应答,是否多次发送,每次推送的数量及时间间隔。
  
 4.抢单
   抢单涉及到任务的多种结束条件,任务需要设置超时或资源为空等结束条件,不能无限次的推送,必要时人工干预。
  
 5.策略排序
   抢单人的信息可能是实时变化的,为保证抢单人的准入信息,最好系统增加一步校验,可提高抢单的有效性。
   间隔抢单可以简单的以时间先后给单,手快得手慢无。
   针对高并发的抢单,系统可做策略排序。
  
 6.交易开始
                                          
 1.下单
   同抢单,不做赘述
  
 2.系统筛选
   需从业务策略方面完善群体基础信息,如个人资料、行为数据等,并设置准入信息、排序信息。
   准入信息是指一个符合条件的群体,而排序信息可从群体中选出最优的一个。
   例如北京市海淀区XX大街在8:00可能有近百个外卖骑手可接单配送,但根据骑手等级、到店、到用户家距离等做排序,可选出一个等级又高、耗时又短、服务优质的骑手去配送。
  
 3.指定派单
   指定唯一进行派单,从接单人角度,建议增加用户可选是否接单的功能,如设置个人状态,在系统筛选的时候就识别其意愿;或者拒单功能,即在指派时有拒绝的选择。
   考虑接单人体验的同时也增加了业务的灵活性。
  
 4.交易开始
                                          
 在抢单和系统派单的模式外,还有一种是人工派单,纯粹的人工派单较为原始,耗时长、误操作高。随着业务的发展,有时会采用人工派单和抢单或系统派单相结合,遇到边缘场景,人工介入会弥补系统的不足,通常作为一种兜底机制。

抢单or派单:区别与场景分析

2. 抢单还是派单

无论是抢单还是派单,所考虑的因素都十分的繁杂,不过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寻找到最佳匹配形成闭环交易。背后的商业逻辑是什么?该如何选择合适的匹配机制? 
  
  
   
  
 在笔者闲时翻看国外项目的时候,发现了一家名为CellSavers的公司,推出随叫随到的手机修理服务。当你手机坏掉时,打开CellSavers的App,它会帮你配对相对能力与有空的技术人员,约一小时一内,技术人员就会按你家门铃,马上帮你修理手机。这种On-Demand的商业模式,都是透过匹配机制,缩小用户寻找解决问题帮手的时间,让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能够帮忙解决问题的人。这样的模式在国内很常见,更令人在意的是CellSavers的匹配机制。
  
 匹配机制分为两种:派单和抢单。派单,即和以前服务提供者的接单相同,由内勤分配任务;抢单,则由服务提供者自己操作选择任务。最典型的派单和抢单之分的案例是滴滴和Uber,前者是抢单,后者是派单。背后的商业逻辑是什么?该如何选择合适的匹配机制?
  
 不过无论是派单还是抢单,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用户获得更好的体验。只有用户的体验好了,其对平台的粘性才会增强。
  
  派单还是抢单取决于供需关系,是拥有多少服务资源 
  
 我曾看到一篇文章,称滴快之所以选择抢单,和之前他们直接从出租车市场直接过渡而来不无关系。打车难自古是顽固之疾,司机向来都不缺单,需求大于供给,供给方自然占有主动优势,这就是抢单机制最早产生的根据。
  
 归纳一下即,当需求大于供给时,供给方占有主动优势,适合用抢单;当供给大于需求时,需求方占有主动优势,适合用派单。
  
 我觉得这样的说法是正确的,但又比较片面。这样的说法是建立在市场对供需关系的动态平衡上,但忽视了两点:互联网领域以消费者为主导,平台在供需双方之间起到的作用。
  
 考虑这两点后,得出的结论恰恰相反。派单,实质反映出服务资源的不足;抢单,反映出服务资源的过剩。派单和抢单,反映供给和需求的不同话语权。
  
 当我们的服务资源充裕或过剩时,服务提供者会争相用更好的服务去赢得用户,采用抢单模式比较好。但是如果平台的服务资源较少,无法满足用户的订单及时性,服务提供者的话语权就更强,服务提供者之间自由竞争、用户自由选择的机制就发挥不出来,用户的满意度一定会下降,此时派单模式才可能保障用户对服务及时性的需求痛点。
  
  派单还是抢单,技术能力是关键 
  
 抢单还是派单,这一争论在外卖O2O领域同样出现过。 在外卖O2O发展的最初阶段,部分外卖平台采用抢单模式,因为抢单所需要的门槛更低,不需要太多的技术含量。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用户对配送体验要求越来越高,众多外卖平台意识到了抢单模式存在的问题,开始纷纷转向派单模式。
  
 派单模式相比抢单模式需要考虑的因素更多,外卖配送是多点对多点的服务,一名送餐员到多家餐馆取餐同时又为不同用户送餐,涉及到优先去哪个商家取餐、如何选择配送路线、订单如何分配、优先为哪个用户送餐等等问题。原来这些问题在抢单模式下直接抛给了送餐员,而派单模式则需要平台来解决。毫无疑问,想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庞大的数据积累,以及对于高端技术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