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天的人物生平

2024-04-28

1. 吴天的人物生平

 1912年出生在江苏省扬州市一个破落的读书人家。家境的贫困,使他从小饱尝了饥饿与贫寒的滋味。他随哥哥出入于当铺与债主之门,看够了有钱人的冷面孔。这些都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由于亲身的经历,使他从青年时代起就对现实社会不满。在扬州中学读书时,他接触到进步思想,便很快倾向革命,1927年在学校参加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来,他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并成为学生运动的活跃分子和领导者。1931年他积极参加了“大学联”、“自由大同盟”及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等组织的抗日救亡运动,因此被校方开除,并被反动当局逮捕。在群众舆论的压力下,反动当局对他不得不公开审讯。地下党组织为了营救他,专门请了当时著名的“爱国七君子”之一的沈钧儒做他的辩护律师,终于获释。 1946年,他任上海戏剧专科学校教务主任时,编写了《剧场艺术讲话》一书,还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喜迎春》,导演了影片《一帆风顺》,还与应云卫联合导演了《忆江南》一片。解放后,吴天调到北京电影演员剧团任副团长;之后,又在北影、长影、珠影搞专业编剧和导演。1950 年到 1951 年初,他在北影编导了故事片《走向新中国》;调到长影以后,于1956年编导了反特故事片《国庆十点钟》、1958年编导了故事片《心连心》、1959年他与胡苏、王滨联合编剧,由他导演了故事片《换了人间》;1960年他在戏曲片方面作了尝试,由他导演将丝弦剧《空印盒》搬上了银幕。

吴天的人物生平

2. 吴天石的任职经历

抗战开始后回到南通,在南通、如皋等地农村直接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各项工作,以及建立抗日根据地的工作,1940年11月,曾和梁灵光两人只带一个警卫员,去接管了南通伪县政府,建立了南通县抗日政权。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江海公学校长、华中公学副校长、华中大学第二教务长。建国后,历任江苏师范学院院长、江苏省教育厅厅长、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对语文教学改革有系统见解。著有《教育书简》,与夏征农、沈西蒙合编历史剧《甲申记》。1966年8月5日,在文化大革命中遇难。他在江苏省负责教育工作13年(从1954年到1966年遇难为止),得到广泛的好评。

3. 吴天球的个人履历

 中国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著名的男低音歌唱家中央音乐学院原声乐系主任音乐教育家国际声乐比赛获奖者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北京音乐家协会表演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理事中央音乐学院海内外声乐考级委员会专家组成员 集美中学厦门师范学校无锡华东艺专中央音乐学院索菲亚国立音乐学院

吴天球的个人履历

4. 吴天明的人物经历

1939年12月5日生于陕西三原县,中学时,吴天明就对文艺产生了兴趣。有一次在观看前苏联影片《海之歌》。为此,他阅读了大量有关电影的书籍,并想尽一切办法观看电影,甚至不惜卖掉自己的新鞋来换取电影票。 1960年吴天明报考了西安电影制片厂演员训练班,并在影片《巴山红浪》里扮演一个农村青年。1962年训练班结业后,留在西影演员剧团作了一名演员。 1974年参加了《红雨》的拍摄工作,在崔嵬的指导下,他学到了许多导演艺术知识。1974年进入中央五七艺术大学电影导演专业班(后为北京电影学院导演进修班)学习。1979年与导演滕文骥合作拍摄了故事片《生活的颤音》。1981年再次与滕文骥合作拍摄《亲缘》。 1983年独立执导了故事片《没有航标的河流》,该片于1984年获文化部优秀影片二等奖,夏威夷第四届国际电影节东西方中心电影奖。 1984年他执导的影片《人生》或巨大轰动,好评如潮,获得了第八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1987年吴天明执导影片《老井》,这是一部描写中国北方贫瘠山村生活风貌的影片。在影片中,吴天明启用张艺谋出演男主角孙旺泉,该片于1988年获得第八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第十一届百花奖故事片奖,第二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故事片大奖,第七届夏威夷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等。吴天明本人获得第八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  1994年吴天明执导了《变脸》,获得1995年华表奖最佳对外合拍片奖,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1998年执导袁立、柳云龙主演的电影《非常爱情》。2002年执导张瑞敏为原型创作电影《首席执行官》。 2013年9月吴天明凭借电影《百鸟朝凤》在第22届金鸡百花电影节获得了评委会特别奖。

5. 吴天石的人物生平

吴天石,原名毓麟,笔名史坚。1910年生,江苏通州(今南通)人。1932年毕业于无锡国学专修馆。毕业后,专门到南京龙蟠里著名的国学图书馆“陶风楼”看了三个月稀有的馆藏书。经顾怡生介绍,在南通崇英中学找到了一个教职。但工作一个多月后,就因写了不少激烈的文章,上海进步团体给他邮寄材料等,被人密告,被国民党县党部以共产党嫌疑的罪名逮捕。被关八十多天后,经老师、好友、同学们尽力奔走,母亲几乎变卖了所有家当,花了大钱才将他营救出狱。20岁时即已接触马克思主义,参加共产党领导的左翼文化运动。30年代初被逐出江苏后,曾经在山东多所中学教书。他曾在解放后被称为山东红大的济南乡村师范担任国文教员,当时的学生中有解放后担任云南省长的赵健民、农机部副部长景晓村、新中国首任缅甸大使姚仲明等。

吴天石的人物生平

6. 吴天威的人物生平

1945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历史系。1952年赴美留学,获马里兰大学博士学位。后任南伊利诺伊州大学历史系教授。课余中成立日本及侵华研究学会, 并出版日本侵华研究季刊,以严谨学术文章维护抗日史实,并常常参加国际研讨会议,交流心得。吴教授维护抗日史实之精神,功不可没。特别在1994年洞识日本有意夺取联合国安理会席位,全世界抗日史维会多个组织发起世界百万人签名反对日本之企图,1994年3月23日已收到一百七十多万签名。1994年6月12日,日皇明仁访美抵首府华盛顿,吴教授特地开两天车到华府参加声势浩大的抗议示威游行,并发表演讲。1994年6月17日,日皇到圣路易市,吴教授带领多名学生,参加当晚艺术博物馆院前之示威抗议行动。吴教授面对电视台记者简单地申诉日寇“杀光、抢光、烧光”之政策,并就南京大屠杀之罪行指责日本企图篡改历史、欺瞒世人之无耻行为。并送交一份日本侵华资料,以供参考。1995年,吴教授接洽北京卢沟桥抗日纪念馆,两位馆长带来日军侵华图片,使圣路易抗日史实维护会成功举行图片展览。在八月抗战胜利五十周年纪念会上,吴教授致力在北美建立抗日纪念馆,为死于日本屠刀下之同胞伸冤,讨回血债,维护公理、正义和尊严。1998年,在加拿大多伦多世史双年会上提出建馆建议。2000年初,与美籍华裔熊玮博士一起在位于加州附近的屋仑市创建了一个“日本侵华浩劫临时纪念馆”。纪念馆由贝聿铭设计。它的面积仅有140多平方米,资金完全靠各方面有识之士捐助和自己的腰包,每逢周一、周六、周日对外开放。展品分两个部分:一是在1995年由卢沟桥中国人民抗日纪念馆提供的120张记录日本“731细菌部队”拿中国人做活体实验的珍贵照片;另一部分则是吴天威自己两次回国,在吉林敦化县一带拍摄到的日军侵华时留下的200万发毒气弹如今仍在伤害中国人民的30多张照片。 2001年4月,创办“日本侵华奴工展”。2001年,高先生参加其主持在华府举行之中日关系国际研讨会。2004年2月16日,美国的退伍军人会在旧金山华埠举行纪念华裔军人的晚宴,同时颁发“终身社区服务奖状”予吴天威,表彰他的历史研究对社区作出贡献。因致力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侵略历史,多年努力受到社区肯定。 2005年3月20日,在加利福尼亚州因病与世长辞,享年八十三岁。

7. 吴天一的人物事迹

青藏铁路生命守望者——记吴天一院士高原四月,春色芳菲。记者在青海高原医学科学研究院见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天一。这位年过7旬的科学家对青藏铁路建设中“高原病零死亡”纪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1937年,吴天一出生在新疆伊犁一个塔吉克族知识分子家庭。通过刻苦学习,1951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医科大学。毕业后,吴天一与妻子随中国人民志愿军到朝鲜平壤医院工作了两年。1958年夫妇俩响应党中央支援大西北的号召来到青海。扎根高原46年,他成为青海省地方科研院所里走出来的第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时也是塔吉克族的第一位院士。蓝天、白云、雪山、草原……初到青海,身为军医的吴天一无心贪恋高原美景,他看到许多初到青海的内地建设者出现了高原反应甚至严重的高原病,许多人心慌,胸闷,头疼欲裂。救治病人和探索病因成了他主要的工作内容。在当时,对于高原环境的特发性疾病,国内与之相关的研究甚少。1980年,为了全面掌握各种急慢性高原病,吴天一带队深入高海拔牧区调查牧民体质特征。从此,吴天一12年的科研工作都是在风雪严寒的高海拔缺氧环境中进行的。牧民们散居,户与户之间离得很远,从这家帐篷到那家帐篷,调查队员常常要骑马走上好几十里地,在忍受高寒缺氧的同时,也要消耗大量体力。青藏高原夜晚的气温能达到零下30多摄氏度。吴天一和队员们住在单薄的帐房里,数日不能洗脸,煮熟的羊肉冻成冰坨子,用刀割下就着冰碴吃,渴了,就到牧民家讨碗茶喝。为研究青藏高原藏族人群“高原低氧适应生理特征”这一主攻课题,精通英语、俄语、塔吉克语、汉语的吴天一,还学会了藏语。20多年的科研工作,吴天一走遍了青海、西藏、甘肃、四川4省区的大部分高海拔地区,诊治过上万名牧民群众,整理了大量的临床资料。藏族牧民亲切地称他为“马背上的好曼巴(好医生)”。1991年,青海省高原医学研究所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高低压氧舱。吴天一成为第一个模拟试验者。气压从海拔5000米的高度开始下降,由于降速太快,瞬间,吴天一头疼欲裂,鼓膜被打穿……但他摸清了舱体运转的安全系数。2001年,吴天一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时,青藏铁路开建,高寒缺氧对铁路建设者的身体健康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这是建设高原铁路的一大世界性难题,对高原医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吴天一多年的研究成果被立即运用于拯治青藏铁路建设者中的高原疾病上,他和同事们共同研制的抗缺氧药物、保健品发挥了作用,他主导开设的高原病科也为西进的建设者们提供了完善的抢救治疗环境,他撰写的《高原保健手册》和《高原疾病预防常识》被送到最前沿的施工者手中。他参与指导下,青藏铁路建设工程沿线建立了三级医疗机构,五年建设期间未发生一例因高原病死亡,创造了高原医学史上的奇迹。亲临工地指导科学施工,他的汗水也渗进入一个个工程奇迹。原青藏铁路中铁二十局工地医院院长丁守全说,风火山隧道海拔4905米,没有吴天一,我们就不可能创新式地采取科学举措,解决施工人员缺氧难题,打通这一世界第一高隧就不可能如此顺利。今天,坐在青藏铁路的列车上,一本吴天一主编的《青藏之旅健康行》又让广大旅游者在进入高原之前对自己身体有了科学了解和充分自信。

吴天一的人物事迹

8. 吴天的简介

吴天从小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1927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积极参加学生运动以及抗日救亡运动,曾被捕。1933年他在南京民众教育馆做业余戏剧辅助工作,1935年东渡日本留学,专攻戏剧。在日本,他组织了“中华戏剧座谈会”,排演了《钦差大臣》、《洪水》等话剧。他还参加了《东流社》、《杂文社》等刊物的编辑工作。回国后又于1936年被迫去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在那里,他编写了《伤兵医院》、《春回来了》等独幕话剧。1938年回到上海,在“上海剧艺社”担任编导,同时编辑“前线日报”副刊。这期间,他创作了散文集“怀祖国”,多幕剧“海恋”等,并首次将巴金的“家”改编为话剧,还导演了“上海屋檐下”、“北京人”等话剧。1946年,他任上海戏剧专科学校教务主任,编写了《剧场艺术讲话》一书,创作了电影剧本《喜迎春》,导演了《一帆风顺》,与应云卫合作导演了《忆江南》一片。新中国成立后,吴天调到北京电影演员剧团任副团长。之后,又在北京、长影、珠影搞专业编剧和导演,作品有:《走向新中国》、《国庆十点钟》、《心连心》、《换了人间》(与王滨合作)、丝弦剧《空印盒》。吴天导演的影片在风格上受中国古典小说的影响,结构严谨,人物性格鲜明,矛盾突出,如影片《国庆十点钟》,在导演处理上很见功夫,情节曲折,扣人心弦,人物刻画细腻,该片颇受观众欢迎,吴天在六十年代还写了电影剧本《拍案颂》和《缫丝女》。吴天在中国电影理论建设及艺术教育事业上,也作出了重要贡献。早在四十年代,他就翻译了法国柯克兰及苏联泰洛夫的《表演艺术论》和《演剧论》等理论书籍;六十年代,又编写了《电影简话》小册子,在青年中开展电影普及工作,很受欢迎。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