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击"非典"时,有哪些英雄人物?

2024-05-15

1. 在抗击"非典"时,有哪些英雄人物?

非常时期非常英雄: 
注定有些名字,会在这场灾难过后留下来。虽然他们一直都以平常人的姿态在生活,但在我们眼里,他们是英雄,人们永远不会忘记。当然还有许多未被本文记录的杰出人物,一样会深深铭刻在人们心中。 

(观察记者马小真)邓练贤:广东首位殉职医生 

2003年4月21日下午5时40分,冲锋在抗击“非典”最前线而被感染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传染病科党支部书记邓练贤不幸逝世,终年53岁。这是广东省在抗击非典型肺炎战斗中第一位因公殉职的医生。 

除夕晚上9点钟,邓练贤在家接到医院电话,称由外院转入两个危重的非典型肺炎病人,由于正值春假,发生突发事件人员配置相对紧张,处理增加了相当大的难度,邓练贤以传染病科党支部书记和副主任的身份,积极地挑起传染病科人员调配、组织协调的担子。作为传染病科主任医师的他十分清楚地知道这个工作的风险性,但他没有推脱而在每一个救治过程都亲力亲为,全程参与,与科室医务人员,共同战斗在抢救病人的第一线。 

但不幸的是,他在救治患者时却被病毒感染。在中山三院,传染科的医护人员无一幸免地染上了非典型肺炎,而病得最重的邓练贤在与病魔坚强战斗了两个多月后离开了人世。 

邓练贤曾说过的话:既然选择了做一名医生,就意味着付出,病人的需要就是我们的需要。 

叶欣:永远的白衣战土 

2003年3月25日凌晨,47岁的叶欣——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分院急诊科护士长叶欣永远毕上了她美丽的双眼。 

今年春节前后,一种病因未明的非典型肺炎开始在广州一些地区流行。随着“非典”患者的急剧增多,广东省中医院当机立断,紧急抽调二沙分院急诊科部分护士增援位于市中心的院本部。二沙急诊科护士力量出现了明显的不足。叶欣身先士卒,从2月8日便开始加班。这是一场艰难的阻击战,当一批批患者从死亡线上被拉回来时,持续作战的叶欣却倒在了她最热爱的岗位上。 

在叶欣的办公桌上,留下了一本本厚厚的工作记录,那是用废弃的化验单背面写的工作记录。点点滴滴,记载着她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拼搏的足迹,凝聚着她一生对护士职业永恒的热爱与追求。 

叶欣曾说过的话:这里危险,让我来。 

卫保周:洛阳花开非典战 

奋战在非典防治一线的洛阳市直机关第二门诊部51岁的副主任医师卫保周,因劳累过度,导致心脏病复发,于5月29日牺牲在她所热爱的岗位上。 

5月23日,卫保周主动请缨参加洛阳市驻乡镇卫生院防治非典医疗队,劳累过度并带病工作,一直战斗到倒下的一刻。 

卫保周曾说过的话:抗击非典,我不能当逃兵。 

王晶:用激情托起脆弱的生命 

现年32岁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护士王晶,同非典病魔顽强抗争了一个多月后,于5月27日下午与世长辞。 

在这次抗击非典的战斗中,她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忠实履行着一名白衣天使应尽的职责。由于过度劳累和紧张的工作压力,病倒在工作岗位上。 

在她病重期间,来自广东、北京的著名专家多次对王晶进行了会诊,虽然经过全力抢救,还是没有能够挽留住她年轻的生命。中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委员会决定授予王晶同志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王晶曾说过的话:我是一名护士,作为护士我就是要把病人护理好。 

谢婉雯:爱心传遍香江 

因救治非典病人而染病殉职的首位香港女医生谢婉雯,于5月13日逝世以来,一直为各界敬仰,并被视为香港的“南丁格尔”。其逝世唤起了港人在逆境中团结求生的精神。谢婉雯的生命永远的凝固在年轻的35岁。 

5月22日,香港特区政府以最高规格仪式为无私救人、英勇抗炎而殉职的谢婉雯举行葬礼,并称颂她是“香港的女儿”。香港行政长官董建华发表声明说:“谢婉雯医生在帮助他人时表现出高度的专业精神和勇气,我相信全港市民都不会忘记她无私的奉献。” 

谢婉雯曾说过的话:我要快点出院,回病房帮忙。 

李晓红:以生命之躯迎击非典 

2003年4月16日,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内二科年仅28岁的主治医师李晓红,猝然倒在了抗击非典的战场上。她是第一个牺牲在救治非典患者第一线的军队医务工作者。作为一名身着“橄榄绿”的白衣天使,为挽救人民群众的生命,她以自己的生命之躯迎击肆虐的非典,给世间留下一曲悲壮的生命绝唱。 

中央组织部追授她“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武警北京总队为她追记一等功,并批准她为革命烈士。 

李晓红曾说过的话:现在治疗上是否找到新的办法,如需要试验,就拿我做试验吧。

在抗击"非典"时,有哪些英雄人物?

2. 搜集些抗击非典的英雄人物如题 谢谢了

网上报刊 在抗击非典型肺炎的战场上,广大医务工作者高扬白求恩精神的旗帜,无私无畏,冲锋在前,用生命谱写了救死扶伤的壮丽篇章。 在玉兰花开的时节,广东省中医院护士长叶欣永远离开了人世,她牺牲在抗击非典型肺炎的战场上。生前,她留下了一句令人刻骨铭心的话:这里危险,让我来。 把风险留给自己,把安全留给病人,这是无数医务工作者的崇高精神境界。正是有了一大批白衣战士的顽强奋战,非典型肺炎蔓延的势头才得以遏制。人民群众才得以安享宁静的生活。 ——《人民日报》4月18日述评:《人民健康重于泰山》 “凡大医治病,必当无欲无求,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 2003年4月21日下午5时40分,冲锋在抗击“非典”最前线而被感染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传染病科党支部书记邓练贤不幸逝世,终年53岁。这是广东省在抗击非典型肺炎战斗中第一位因公殉职的医生。  除夕晚上9点钟,邓练贤在家接到医院电话,称由外院转入两个危重的非典型肺炎病人,由于正值春假,发生突发事件人员配置相对紧张,处理增加了相当大的难度,邓练贤以传染病科党支部书记和副主任的身份,积极地挑起传染病科人员调配、组织协调的担子。作为传染病科主任医师的他十分清楚地知道这个工作的风险性,但他没有推脱而在每一个救治过程都亲力亲为,全程参与,与科室医务人员,共同战斗在抢救病人的第一线。  但不幸的是,他在救治患者时却被病毒感染。在中山三院,传染科的医护人员无一幸免地染上了非典型肺炎,而病得最重的邓练贤在与病魔坚强战斗了两个多月后离开了人世。  邓练贤曾说过的话:既然选择了做一名医生,就意味着付出,病人的需要就是我们的需要。  叶欣:永远的白衣战土  2003年3月25日凌晨,47岁的叶欣——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分院急诊科护士长叶欣永远毕上了她美丽的双眼。  今年春节前后,一种病因未明的非典型肺炎开始在广州一些地区流行。随着“非典”患者的急剧增多,广东省中医院当机立断,紧急抽调二沙分院急诊科部分护士增援位于市中心的院本部。二沙急诊科护士力量出现了明显的不足。叶欣身先士卒,从2月8日便开始加班。这是一场艰难的阻击战,当一批批患者从死亡线上被拉回来时,持续作战的叶欣却倒在了她最热爱的岗位上。  在叶欣的办公桌上,留下了一本本厚厚的工作记录,那是用废弃的化验单背面写的工作记录。点点滴滴,记载着她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拼搏的足迹,凝聚着她一生对护士职业永恒的热爱与追求。  叶欣曾说过的话:这里危险,让我来。  卫保周:洛阳花开非典战  奋战在非典防治一线的洛阳市直机关第二门诊部51岁的副主任医师卫保周,因劳累过度,导致心脏病复发,于5月29日牺牲在她所热爱的岗位上。  5月23日,卫保周主动请缨参加洛阳市驻乡镇卫生院防治非典医疗队,劳累过度并带病工作,一直战斗到倒下的一刻。  卫保周曾说过的话:抗击非典,我不能当逃兵。  王晶:用激情托起脆弱的生命  现年32岁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护士王晶,同非典病魔顽强抗争了一个多月后,于5月27日下午与世长辞。  在这次抗击非典的战斗中,她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忠实履行着一名白衣天使应尽的职责。由于过度劳累和紧张的工作压力,病倒在工作岗位上。  在她病重期间,来自广东、北京的著名专家多次对王晶进行了会诊,虽然经过全力抢救,还是没有能够挽留住她年轻的生命。中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委员会决定授予王晶同志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王晶曾说过的话:我是一名护士,作为护士我就是要把病人护理好。  谢婉雯:爱心传遍香江  因救治非典病人而染病殉职的首位香港女医生谢婉雯,于5月13日逝世以来,一直为各界敬仰,并被视为香港的“南丁格尔”。其逝世唤起了港人在逆境中团结求生的精神。谢婉雯的生命永远的凝固在年轻的35岁。  5月22日,香港特区政府以最高规格仪式为无私救人、英勇抗炎而殉职的谢婉雯举行葬礼,并称颂她是“香港的女儿”。 梁世奎:用生命铭刻的丰碑  山西省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梁世奎,与那些为救治SARS病人而殉职的医务人员一样,2003年4月24日,他把生命的最后时光留在了他一生挚爱的手术台上。而就在梁世奎走了的那一天,他最后抢救的“非典”患者已完全康复,即将健康出院。  4月29日,中共山西省委作出向梁世奎同志学习的决定。一个抗击“非典”、实践“三个代表”、学习时代勇士的热潮,在三晋大地开展起来。  梁世奎曾说过的话:我是党培养的,关键时候我要为党分忧为民解愁

记得采纳啊

3. 非典中的英雄事件

有陈洪光、邓练贤、叶欣、卫保周、丁秀兰等。
1、陈洪光
陈洪光(1964年~2003年) 男,祖籍广东东莞人,生前是广州市胸科医院二内科主任兼重症监护室主任。
2003年2月9日广州市胸科医院接到第一例“非典”病人开始,陈洪光同志100多天几乎没有离开过医院的重症监护室,将自己的生命、健康置之度外,坚守岗位救治“非典”病人。
2003年4月16日,陈洪光同志被确诊感染了“非典”,停止工作进行隔离治疗。
2003年4月31日到5月3日转入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5月4日转入广医一院呼研所,5月5日病情突然恶化,颅内肿胀,骨髓抑制,呼吸困难,抢救无效,沉睡60小时后于5月7日清晨6时光荣殉职,终年39岁。
2、邓练贤
邓练贤(1949年12月9日-2003年4月21日),汉族,台山市人,中共党员,生前任中山三院党委委员,传染病科党支部书记,传染病教研室副主任,传染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
2003年4月21日,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光荣殉职。在广东抗非典战斗中第一位因公殉职的医生,身后被广东省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被中组部追授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3、叶欣
叶欣(1956年7月9日-2003年3月25日),女,汉族,出生在广东湛江市徐闻县,毕业于广东省中医院卫训队,中共党员。生前系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护士长,是该院护士长中最年轻的,抗击非典英雄模范。
在抗击非典型肺炎的战场上,广大医务工作者高扬白求恩精神的旗帜,无私无畏,冲锋在前,用生命谱写了救死扶伤的壮丽篇章。
在玉兰花开的时节,广东省中医院护士长叶欣永远离开了人世,她牺牲在抗击非典型肺炎的战场上。生前,她留下了一句令人刻骨铭心的话:这里危险,让我来。

4、卫保周
生前系洛阳市直机关第二门诊部副主任医师。2003年5月23日,卫保周主动请绥参加洛阳市驻乡镇卫生院防治非典医疗队,因劳累过度,导致心脏病复发,于5月29日牺牲在她所热爱的岗位上,享年51岁。卫保周曾说过:“抗击非典,我不能当逃兵。”

5、丁秀兰
丁秀兰(1954年-2003年5月13日),女,1970年参加工作,1979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生前担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党支部书记。
2003年4月22日,为抢救非典患者不幸感染,丁秀兰被转到北京地坛医院,北京市委、市政府一直关注丁秀兰的治疗抢救工作,有关领导要求不惜一切代价抢救丁秀兰。
入院第3天,地坛医院组织了院内专家会诊,对她患重型SARS进行了确诊,决定给予抗病毒、抗感染、提高机体免疫的治疗。
2003年5月13日清晨4点15分,丁秀兰终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被宣布临床死亡,不幸以身殉职,永远离开了她热爱的岗位。

非典中的英雄事件

4. 抗击非典的英雄人物和他的事迹

李晓红是河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97级毕业生,毕业后分配到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工作,今年4月16日英勇牺牲在抗击非典的战场上,被中组部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李晓红烈士牺牲不久,河北医大党委和团组织就作出了开展学习李晓红事迹活动的决定,全校师生员工积极响应。作为河北省抗击非典斗争的主力军,河北医科大学为夺取全省抗击非典斗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党委被中组部授予“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呼吸内科主任金普乐教授被授予“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去冬今春,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就在这场与死神的搏斗中,医务工作者用生命维护着自己的职业尊严。年仅28岁的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内二科主治医师李晓红,是全军和武警部队在防治非典斗争中牺牲的第一位医务人员。中共中央组织部追授她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人事部、卫生部和总政治部追授她“白求恩奖章”;武警北京总队党委批准她为革命烈士,追记一等功;武警部队党委作出决定,在全部队广泛开展向李晓红同志学习的活动。 
李晓红,女,1974年7月生于承德,1997年12月入伍,2001年7月入党,生前系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内二科主治医师。在救治非典患者中,连续奋战6天。被病毒感染后,她还表示,如有新的治疗方法,可先在她身上试验,愿以她的生命换取更多人的生命。2003年4月16日凌晨3点30分光荣殉职,时年28岁。2003年5月1日被中组部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被武警北京总队追记一等功,并被批准为革命烈士。 

义无反顾投身防非前沿 

1992年高考,崇尚救死扶伤的晓红报考了河北医科大学。5年后初冬,走出大学校园的她选择了部队,成为武警北京总队医院一名军医。“这世界上有两个职业最危险,一个是医生,一个是军人。”父亲说的这两样晓红都选了,而正是这两样危险的职业注定了她的风雨人生。 

由于晓红已有一段时间身体不适,医院批准她从3月24日开始休假,可是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却让晓红毅然放弃休假。那时的她清醒地意识到,白衣战士将要在一个特殊战场上冲锋陷阵了。3月25日,晓红所在医院内二科收治了一名发烧病人,虽然她不是主管医生,但病人的症状如一片阴云掠过她的心头:非典?!在26日的会诊中,晓红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和见解,原来搜集整理的非典资料成了她诊断和治疗的有力依据。27日中午,这名患者被确诊患有非典。晓红的未雨绸缪,为医院尽快确诊非典病例、尽早防治和避免更大面积传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来可能措手不及的战斗,由此便有了科学防范。 

非典让内二科顿时战云密布,也给整个医院带来了焦虑和不安。然而,最了解非典危害、也有理由安静地走开的晓红却坚定地走上阵地,站到了自己的岗位上。3月29日,星期六,内二科里有人开始发烧,在家休息的晓红照常到医院为战友看病。战友们都劝阻她,大夫也希望她就此留在家中休假。晓红说:“我和非典患者已经有了接触史,而且对非典也有了一些认识,我留下来最合适。再说,科里病倒的人越来越多,我怎么能走呢?我是这里的医生啊!面对疫情,我怎么能当逃兵呢?”晓红以最快的速度拿出了有理有据的治疗方案。就这样,本来可以躲过灾难的她,冲上了与疫魔短兵相接的前沿。 

生死抉择把生机留给战友 

3月30日,晓红开始发烧。但人们怎么也没想到,她的生命时钟从此开始了短短18天的倒计时。高烧一夜的晓红用了整整一瓶酒精来退烧。31日清晨6点,她把最后一点冰凉的酒精抹在额头上,让同在一个单位的爱人相信她已经退烧。两个人像往常一样走出家门去上班,然而这一走,晓红就再也没有回来。 

酒精瞒不了病情,晓红很快高烧到39度,科里情况也非常严重,已经有10多个人开始发烧。这天下午,晓红第一次以患者的身份住进了自己战斗的地方。4月1日中午,上级经过多方协调,争取到4个转往解放军309医院的指标。这是全军最权威的治疗传染疾病医院,转到那里治疗,就意味着生的希望。院领导在确定转院人员时最先考虑了晓红,然而当爱人把消息告诉晓红时,她却坚定地说:“我年轻,抵抗力强,应该先转年纪大、病情重的同志!” 

4月4日下午,医院领导宣布第二批5个转院名额的第一个名字又是晓红,而她的执意推让,再一次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别人。4月5日,已随集体转移到京郊某隔离点的晓红,再次推让了弥足珍贵的1个转院指标。全院上下的意见是一致的,这个指标一定要给晓红。而她却说:“郭主任将近60岁了,病情比我重,他不走,我坚决不走!”4月6日中午,专家组会诊认为,晓红病情危急,必须立即转院治疗。下午,第四批3个转院指标一到,医院领导研究决定,这次不再和晓红本人商量,要强行把她转院。当她看到郭主任被担架抬上车时,这才允许战友们把她抬上担架…… 

从容镇定驱散恐惧阴霾 

在非典疫魔横行肆虐的日子里,一些人恐惧、悲观,甚至绝望,然而晓红没有畏惧,没有退缩,她用微笑编织成一道战地彩虹,驱散了战友心中的阴霾,她的从容镇定、无私无畏的人格魅力,成为了战友之间互相传递的精神力量。 

得病后的晓红从未把自己当患者,她反复强调自己是名医生。3月31日上午,发着高烧浑身无力的她强撑着整理出自己分管的8名病人的详细病情和治疗方案,细致入微地交代给同科医生,然后才给自己挂上了吊瓶。医生少病人多,晓红采取严格的防护措施后,举着吊瓶加入了医护人员的行列。无论大伙怎么劝阻,她只有一个回答:“我是医生,我没事!”4月2日,医院决定把五官科也划作隔离病区,分流内科部分病人。由于五官科没有专业内科医生,很多人不愿转移。晓红站出来镇定地说:“我是内科医生,我会照顾大家,咱们走吧!”是她举起吊瓶,第一个走向五官科…… 

疫情在蔓延,病情在加重。4月4日深夜,为了切断传染源,上级决定北京武警总队医院所有非典感染者全部转移到京郊某隔离点治疗。命令下达后,病区里引起了不小的波动和恐慌。没有人下楼,没有人登车……就在这时候,晓红站出来坚定地说:“组织上这样决定,是从抗击非典大局考虑的,有医护人员和我们一起走,怕什么?!相信院里领导和战友们绝不会撇下我们不管!”几句真心话,触动众人心。看着大伙全部下了楼,晓红才拖着病体走下来。见大伙还是不肯登车,她甩开爱人的搀扶,登上了大轿车。看到晓红的举动,人群一下子安静下来,人们跟在她的身后陆续登车。 

车外万家灯火,车内一片凄凉。同车病友后来回忆说,在那个黑暗之夜,晓红就像一个提灯女神,让喧嚣的世界、恐慌的人心都安静下来。与晓红风雨同舟的战友们说,那是令人终生难忘的日子,晓红就像一面不倒的旗,在惊恐与绝望中,给人以力量和勇气。 

笃信科学申请药物实验 

从“纸上谈兵”到与非典的“零距离接触”,从挑战病魔到直面死亡,晓红越来越相信科学终究胜利,科学的力量就是生命的希望。然而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她心里也十分清楚,一个真正的白衣战士,应该有付出任何代价甚至生命的勇气,来换取更多的生命,换取这场抗击非典斗争的胜利。 

住进302医院后,晓红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告诉爱人,记下这里的用药剂量和治疗方案,记下她用药后的反应,传回隔离点,为那里的治疗工作提供帮助。从这一天起到晓红牺牲,她的爱人7次为后方提供治疗方案的修改意见和建议———这是晓红用生命书写的珍贵处方。 

晓红转院的第4天,呼吸已经极度困难,医生为她上了呼吸机。爱人心凉了,同为医生,他明白,这是病重的信号,这是生命的警告。同是医生的晓红又何尝不知道,自己同非典病魔的拼杀已经到了最后的关头!此时的晓红已经不能说话,她在纸上写道:“有什么新药需做试验,有什么新的治疗方法可以先在我身上试一试,我愿当个试验品,为早日治好非典做点贡献。”爱人含着眼泪把纸条交给了医生,医生含着眼泪紧紧地攥住了他的手。这尺书片语就是晓红的生命承诺。 

4月15日,是晓红转院以来精神最好的一天,然而这一天的夕阳,也是她看到的最后的夕阳。好像是有了什么预感,她在满天落霞中写下这样的话:“非典给我们的教训太深刻了,管理、防护、治疗等方面都应该好好总结……”这是一位白衣天使在生命垂危的时刻,对医院和社会疾病防治机制的沉痛反思,她希望这用生命作代价换取的教训能唤醒更多的人。 

笑对病魔作别至爱亲朋 

晓红的病情,扯碎了亲人和战友们的心。从发病到牺牲的18天,不知多少人在为她伤心落泪。然而晓红始终没有流过一滴泪。 

因为人类对非典的了解甚少,恐惧曾一度震慑人心。然而战友们都记得,晓红每天都是微笑着走近病人,望闻问切,无微不至,她用微笑化解着病人心中的冰霜。战友们更记得,当疫魔突然袭击,包括晓红在内的多名医生护士一下子变成了病号,病毒在传染,恐惧和绝望也在传染,晓红忍着高烧依然微笑:“哪有医生被病吓倒的?要相信科学,广东能治好,北京也能治好!”她用微笑传递着信心和希望。 

怕父母担心,怕亲人挂念,晓红一直坚持不让爱人向家里透露消息。父母都记得,直到转院的那天,他们像往常一样每周一次通电话,晓红连喘带咳地说不出一句完整话。两位老人才知道女儿已经病重,哭声从话筒传出,泪水顺着电话线流淌,晓红却用尽全力让父母听到她一如往常的笑声,虽然笑声喑哑,断断续续。父母更记得,转院后的晓红已经很难说话,每次通电话,晓红就用手指轻轻敲击听筒来回答:一下,她是让爸妈放心;两下,她是让爸妈多保重;三下,她的意思是说:爸妈,别哭了,女儿真的没事……电话这端的敲击声敲碎了老人的心,电话那端的泪水却让晓红更加坚强,她要活下去,她要用微笑抚慰亲人的心。 

看着饱受磨难的晓红,爱人心如刀绞,而她依然面含微笑。上呼吸机那天,爱人再也忍不住了,他跑到卫生间失声痛哭,给亲友打了10多个电话,却哭得没有说成一句话。晓红看到他从卫生间里出来眼睛红红的,便微笑着在纸上写道:“用上呼吸机,轻松多了!我没事,有我最爱的人陪着我,我很幸福,我肯定会好起来的。”后来的几天里,晓红时常沉浸在幸福憧憬和美好回忆中,她断断续续地写着:“我们还有那么多事要做,还有那么多理想和愿望没实现,我不会离开你的。等我好了,我们一起考研,一起去旅游,我们把父母接到北京一起看2008年的奥运会,我们一起白头到老。”这就是晓红用微笑写下的留言…… 

4月16日凌晨,晓红在爱人的泪水中,写下最后的留言:“我不后悔。嫁给了一个我最爱的人我不后悔,跟你来到北京当兵我不后悔,选择了一个我喜欢的职业我不后悔。我治好了那么多病人,你应该替我感到骄傲和自豪。”3时30分,28岁的晓红永远闭上了眼睛,安静的面庞没有一滴泪水,仿佛仍然含着微笑。 

4月16日的朝阳在晓红走后升起来,照着她空空的病房。晓红走了,她再也看不到鲜红的旭日,再也回不到她热爱的工作岗位,回不到她眷恋的家。 

6月3日,晓红生前工作的武警北京总队医院矗立起一座她的塑像。 

6月20日,小汤山医院最后一批非典患者康复出院。 

6月23日,从全军和武警部队抽调小汤山医院的千余名医务人员开始撤离北京。 

6月24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对北京实行“双解除”,即解除旅行警告和从非典疫区名单中除名。 

风雨终将过去,生活还要继续,明天更加美好。 

李晓红,一座白衣战士的永恒雕像,将永远屹立于天地之间,人们心中…… 





李晓红是我们河北人,但更是军人和战士,在与“非典”短兵相接的日子里,她用28岁的生命留给这个世界一个令人心碎的微笑。 


———河北医科大学 王晓 


作为一名护士,为了挽救患者的生命,她以自己的血肉之躯,诠释了“白衣天使”的最高荣誉。她善良勇敢的心曾和社会一起律动,她身上体现了全体医务人员舍生忘死的精神。 

李晓红,她用自己的生命书写了中国大医之“精诚”。

5. 抗非典英雄事迹

“抗击非典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我们的医护人员,我们的白衣战士,我感觉他们是非典时期最可爱的人。”  “我们有理由相信,一度紧张的医患关系能够得到缓解和修复,因为在这场斗争中,民众对医护人员的崇敬和感激将深入心底。”  抗击非典时期,“白衣天使”几乎成为了互联网上出现频率仅次于“非典”的热门词汇,讴歌“白衣天使”的激扬文字更是随处可见。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前赴后继,面对疫病,医护人员用无私的奉献和牺牲精神,为自己赢得了尊严和荣誉!人们毫不吝啬地用最美好的词汇赞美他们,将最真诚的祝福送给他们,所有的感动传达着同一种声音:这些可爱可敬的人,牺牲的是自己,带来的是抗击疫病的勇气;奉献的是自己,带来的是最终战胜疫病的希冀!   非典汹汹袭来,又渐渐远去。当人们回首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时,必将会对其中的一些人和事有着特殊的感悟,正是这场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使更多的人亲身体验和目睹了医护人员的无私无畏,使社会重新认识了白衣天使的牺牲和奉献精神。而许多医务人员在感染非典后的角色转换中,也体会到了患者的艰辛和不易。   对医务工作者来说,这次疫情既是一次道德与尊严的考验,也是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事实证明,他们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面对危险,他们无所畏惧,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以自己的精湛医术和精心护理,不仅实践着白衣天使守护生命的诺言,更体现了一个社会最博大的人文精神,体现出人类至真至纯的大义大爱,他们是当之无愧的时代英雄。在这个不平静的春天,医患矛盾的坚冰正在慢慢解冻。  为什么医护人员能够挺身而出?  抗击非典被比喻为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自然有其道理。非典病毒严重威胁着全体中国人乃至全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无疑就像一个穷凶极恶的敌人;而正因为战争的残酷,医护人员表现出的积极请战、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战时精神才令人感动。   病魔面前,医务人员是人民健康的守护神,是特殊战场上的“非常战士”,战争,让他们进一步认清了自己肩上的特殊使命,进而产生出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勇挑重担的精神。一位医生妻子对丈夫积极参与抗击非典如是评价:“疾病对医生来说,就像战士遇到了战争,好的士兵必须冲在最前面。”  义无反顾地投身其中,前赴后继地勇往直前,他们无愧于“白衣战士”的称号。流行病学专家、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梁万年在回答记者关于非典爆发初期医护人员感染比例偏高的问题时说:“这份特殊的职业决定了他们必须每天与非典患者近距离接触,但明知危险却毫不畏惧,则正是白衣战士不畏牺牲、勇于奉献精神的写照。”   为什么医护人员转变了观念?  “半年前,我根本不敢想象,今天我们的生活竟是这样:鲜花、祝福、嘉奖……很多年未曾听到的‘白衣天使’,突然间成了社会的流行语。”这是一位从非典一线回来的医生发出的感慨。  许多医护人员都有这样惊喜和感慨,继而引发了他们的思考:自己肩上的责任究竟有多重……   中日友好医院的年轻大夫任在方,在医院接到救治非典病人的任务时,没有丝毫犹豫,第一批报名上了一线,就在他专心致志开展工作时,却不幸感染非典住进了隔离病区。从救治病人到被别人救治,他目睹和体验了医护人员坚强不屈、无私无畏的敬业精神。他的另一份收获,就是通过自己成为患者后,更加了解了患者自身的痛苦。他深深地感悟到,“医生不但应该提高专业水平,尽快解除病人身上的痛苦,而且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更应该多一句关心的话语。毕竟我们面对的不只是需要治疗的肌体,更是一个处于惊恐、不安和担忧之中的人。”   北京第六医院的护士小洁是在救治非典病人的过程中被感染的,现正在康复之中。有了当病人的经历,小洁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更新的认识。“第一次看到这么多医生和护士病倒住院,当自己完成了从护士到病人的角色转变之后,才真正明白了饱受病魔折磨的患者是那么无助。”小洁说,等重返工作岗位之后,她会对患者多一份理解,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北京阜外医院副院长吴清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但真正做好并不容易,要用自己全部的智慧和力量,竭尽所能做好工作,才能无愧于医生这一高尚的职业。实际上,绝大多数医生一直默默无闻、勤奋工作,在和强大的病魔抗争时,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为了成功地救治病人,他们会不惜一切代价,甚至宝贵的生命。抗击非典从一个侧面让人们了解到医生工作的重要性和危险性,作为医生,看到社会这样理解我们,是很欣慰的。”   

抗非典英雄事迹

6. 抗非典英雄事迹

1、莫锋
志愿者莫锋,2003年从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在非典疫情肆虐之际,他毅然放弃到深圳工作的机会,第一个报名参加共青团中央等组织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到内蒙古巴林右旗卫生防疫站从事志愿服务。服务期结束后,莫锋决定留在大草原。对此,他的家人难以接受。“我的父母已经两鬓花白,身体也大不如前。
我的内心深深牵挂着父母。可是我想说,爸爸妈妈,请理解你们的儿子,儿子想留在一个最需要他的地方,为他所热爱的人们,为他所热爱的生活,为他所热爱的事业去努力、去奋斗!”莫锋说。

2、刘红春
 “雪域高原的护路神”刘红春,扎根“生命禁区”川藏线十余年,为了摸清路害发生的原因和规律,在120公里的路段走了300多个来回,相当于绕地球两周。
记录整理了20多万字的第一手资料。面对困难和艰险,青春独有的冲劲、闯劲和不达目标不罢休的执拗,是助他一飞冲天的有力翅膀。

3、谭铁牛与妻子
“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谭铁牛,与妻子双双向英国雷丁大学递交了放弃该校终身职位的辞职书。在1998年初带着刚满周岁的儿子,登上了回国的班机,踏上了报效祖国的无悔之路。
回国后,谭铁牛主持研制的智能轮椅作为优秀成果参加国家863计划15周年成果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虹膜识别技术突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

4、许树强
2003年抗击非典中,中日友好医院院长许树强冲锋在前,以实际行动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使命,以顽强拼搏的精神,激励广大医护人员的斗志,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5、吴应珍
云南曲靖市罗平县旧屋基乡老寨村委会则郎小学乡村教师吴应珍,拿出微薄的工资为学生垫付学费和购买学习用品,把自己和家人的衣服送给孩子穿……
“山里的孩子也有梦想,我要帮他们实现梦想。”这就是吴应珍朴素的人生观,也是她在基层建功立业的最真写照。

7. 抗击“非典”英雄的事迹。

李晓红是河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97级毕业生,毕业后分配到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工作,2003年4月16日英勇牺牲在抗击非典的战场上,被中组部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李晓红烈士牺牲不久,河北医大党委和团组织就作出了开展学习李晓红事迹活动的决定,全校师生员工积极响应。作为河北省抗击非典斗争的主力军,河北医科大学为夺取全省抗击非典斗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党委被中组部授予“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呼吸内科主任金普乐教授被授予“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就在这场与死神的搏斗中,医务工作者用生命维护着自己的职业尊严。年仅28岁的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内二科主治医师李晓红,是全军和武警部队在防治非典斗争中牺牲的第一位医务人员。中共中央组织部追授她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人事部、卫生部和总政治部追授她“白求恩奖章”;武警北京总队党委批准她为革命烈士,追记一等功;武警部队党委作出决定,在全部队广泛开展向李晓红同志学习的活动。 
李晓红,女,1974年7月生于承德,1997年12月入伍,2001年7月入党,生前系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内二科主治医师。在救治非典患者中,连续奋战6天。被病毒感染后,她还表示,如有新的治疗方法,可先在她身上试验,愿以她的生命换取更多人的生命。2003年4月16日凌晨3点30分光荣殉职,时年28岁。2003年5月1日被中组部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被武警北京总队追记一等功,并被批准为革命烈士。 

义无反顾投身防非前沿 

1992年高考,崇尚救死扶伤的晓红报考了河北医科大学。5年后初冬,走出大学校园的她选择了部队,成为武警北京总队医院一名军医。“这世界上有两个职业最危险,一个是医生,一个是军人。”父亲说的这两样晓红都选了,而正是这两样危险的职业注定了她的风雨人生。 

由于晓红已有一段时间身体不适,医院批准她从3月24日开始休假,可是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却让晓红毅然放弃休假。那时的她清醒地意识到,白衣战士将要在一个特殊战场上冲锋陷阵了。3月25日,晓红所在医院内二科收治了一名发烧病人,虽然她不是主管医生,但病人的症状如一片阴云掠过她的心头:非典?!在26日的会诊中,晓红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和见解,原来搜集整理的非典资料成了她诊断和治疗的有力依据。27日中午,这名患者被确诊患有非典。晓红的未雨绸缪,为医院尽快确诊非典病例、尽早防治和避免更大面积传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来可能措手不及的战斗,由此便有了科学防范。 

非典让内二科顿时战云密布,也给整个医院带来了焦虑和不安。然而,最了解非典危害、也有理由安静地走开的晓红却坚定地走上阵地,站到了自己的岗位上。3月29日,星期六,内二科里有人开始发烧,在家休息的晓红照常到医院为战友看病。战友们都劝阻她,大夫也希望她就此留在家中休假。晓红说:“我和非典患者已经有了接触史,而且对非典也有了一些认识,我留下来最合适。再说,科里病倒的人越来越多,我怎么能走呢?我是这里的医生啊!面对疫情,我怎么能当逃兵呢?”晓红以最快的速度拿出了有理有据的治疗方案。就这样,本来可以躲过灾难的她,冲上了与疫魔短兵相接的前沿。 

生死抉择把生机留给战友 

3月30日,晓红开始发烧。但人们怎么也没想到,她的生命时钟从此开始了短短18天的倒计时。高烧一夜的晓红用了整整一瓶酒精来退烧。31日清晨6点,她把最后一点冰凉的酒精抹在额头上,让同在一个单位的爱人相信她已经退烧。两个人像往常一样走出家门去上班,然而这一走,晓红就再也没有回来。 

酒精瞒不了病情,晓红很快高烧到39度,科里情况也非常严重,已经有10多个人开始发烧。这天下午,晓红第一次以患者的身份住进了自己战斗的地方。4月1日中午,上级经过多方协调,争取到4个转往解放军309医院的指标。这是全军最权威的治疗传染疾病医院,转到那里治疗,就意味着生的希望。院领导在确定转院人员时最先考虑了晓红,然而当爱人把消息告诉晓红时,她却坚定地说:“我年轻,抵抗力强,应该先转年纪大、病情重的同志!” 

4月4日下午,医院领导宣布第二批5个转院名额的第一个名字又是晓红,而她的执意推让,再一次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别人。4月5日,已随集体转移到京郊某隔离点的晓红,再次推让了弥足珍贵的1个转院指标。全院上下的意见是一致的,这个指标一定要给晓红。而她却说:“郭主任将近60岁了,病情比我重,他不走,我坚决不走!”4月6日中午,专家组会诊认为,晓红病情危急,必须立即转院治疗。下午,第四批3个转院指标一到,医院领导研究决定,这次不再和晓红本人商量,要强行把她转院。当她看到郭主任被担架抬上车时,这才允许战友们把她抬上担架…… 

从容镇定驱散恐惧阴霾 

在非典疫魔横行肆虐的日子里,一些人恐惧、悲观,甚至绝望,然而晓红没有畏惧,没有退缩,她用微笑编织成一道战地彩虹,驱散了战友心中的阴霾,她的从容镇定、无私无畏的人格魅力,成为了战友之间互相传递的精神力量。 

得病后的晓红从未把自己当患者,她反复强调自己是名医生。3月31日上午,发着高烧浑身无力的她强撑着整理出自己分管的8名病人的详细病情和治疗方案,细致入微地交代给同科医生,然后才给自己挂上了吊瓶。医生少病人多,晓红采取严格的防护措施后,举着吊瓶加入了医护人员的行列。无论大伙怎么劝阻,她只有一个回答:“我是医生,我没事!”4月2日,医院决定把五官科也划作隔离病区,分流内科部分病人。由于五官科没有专业内科医生,很多人不愿转移。晓红站出来镇定地说:“我是内科医生,我会照顾大家,咱们走吧!”是她举起吊瓶,第一个走向五官科…… 

疫情在蔓延,病情在加重。4月4日深夜,为了切断传染源,上级决定北京武警总队医院所有非典感染者全部转移到京郊某隔离点治疗。命令下达后,病区里引起了不小的波动和恐慌。没有人下楼,没有人登车……就在这时候,晓红站出来坚定地说:“组织上这样决定,是从抗击非典大局考虑的,有医护人员和我们一起走,怕什么?!相信院里领导和战友们绝不会撇下我们不管!”几句真心话,触动众人心。看着大伙全部下了楼,晓红才拖着病体走下来。见大伙还是不肯登车,她甩开爱人的搀扶,登上了大轿车。看到晓红的举动,人群一下子安静下来,人们跟在她的身后陆续登车。 

车外万家灯火,车内一片凄凉。同车病友后来回忆说,在那个黑暗之夜,晓红就像一个提灯女神,让喧嚣的世界、恐慌的人心都安静下来。与晓红风雨同舟的战友们说,那是令人终生难忘的日子,晓红就像一面不倒的旗,在惊恐与绝望中,给人以力量和勇气。 

笃信科学申请药物实验 

从“纸上谈兵”到与非典的“零距离接触”,从挑战病魔到直面死亡,晓红越来越相信科学终究胜利,科学的力量就是生命的希望。然而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她心里也十分清楚,一个真正的白衣战士,应该有付出任何代价甚至生命的勇气,来换取更多的生命,换取这场抗击非典斗争的胜利。 

住进302医院后,晓红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告诉爱人,记下这里的用药剂量和治疗方案,记下她用药后的反应,传回隔离点,为那里的治疗工作提供帮助。从这一天起到晓红牺牲,她的爱人7次为后方提供治疗方案的修改意见和建议———这是晓红用生命书写的珍贵处方。 

晓红转院的第4天,呼吸已经极度困难,医生为她上了呼吸机。爱人心凉了,同为医生,他明白,这是病重的信号,这是生命的警告。同是医生的晓红又何尝不知道,自己同非典病魔的拼杀已经到了最后的关头!此时的晓红已经不能说话,她在纸上写道:“有什么新药需做试验,有什么新的治疗方法可以先在我身上试一试,我愿当个试验品,为早日治好非典做点贡献。”爱人含着眼泪把纸条交给了医生,医生含着眼泪紧紧地攥住了他的手。这尺书片语就是晓红的生命承诺。 

4月15日,是晓红转院以来精神最好的一天,然而这一天的夕阳,也是她看到的最后的夕阳。好像是有了什么预感,她在满天落霞中写下这样的话:“非典给我们的教训太深刻了,管理、防护、治疗等方面都应该好好总结……”这是一位白衣天使在生命垂危的时刻,对医院和社会疾病防治机制的沉痛反思,她希望这用生命作代价换取的教训能唤醒更多的人。 

笑对病魔作别至爱亲朋 

晓红的病情,扯碎了亲人和战友们的心。从发病到牺牲的18天,不知多少人在为她伤心落泪。然而晓红始终没有流过一滴泪。 

因为人类对非典的了解甚少,恐惧曾一度震慑人心。然而战友们都记得,晓红每天都是微笑着走近病人,望闻问切,无微不至,她用微笑化解着病人心中的冰霜。战友们更记得,当疫魔突然袭击,包括晓红在内的多名医生护士一下子变成了病号,病毒在传染,恐惧和绝望也在传染,晓红忍着高烧依然微笑:“哪有医生被病吓倒的?要相信科学,广东能治好,北京也能治好!”她用微笑传递着信心和希望。 

怕父母担心,怕亲人挂念,晓红一直坚持不让爱人向家里透露消息。父母都记得,直到转院的那天,他们像往常一样每周一次通电话,晓红连喘带咳地说不出一句完整话。两位老人才知道女儿已经病重,哭声从话筒传出,泪水顺着电话线流淌,晓红却用尽全力让父母听到她一如往常的笑声,虽然笑声喑哑,断断续续。父母更记得,转院后的晓红已经很难说话,每次通电话,晓红就用手指轻轻敲击听筒来回答:一下,她是让爸妈放心;两下,她是让爸妈多保重;三下,她的意思是说:爸妈,别哭了,女儿真的没事……电话这端的敲击声敲碎了老人的心,电话那端的泪水却让晓红更加坚强,她要活下去,她要用微笑抚慰亲人的心。 

看着饱受磨难的晓红,爱人心如刀绞,而她依然面含微笑。上呼吸机那天,爱人再也忍不住了,他跑到卫生间失声痛哭,给亲友打了10多个电话,却哭得没有说成一句话。晓红看到他从卫生间里出来眼睛红红的,便微笑着在纸上写道:“用上呼吸机,轻松多了!我没事,有我最爱的人陪着我,我很幸福,我肯定会好起来的。”后来的几天里,晓红时常沉浸在幸福憧憬和美好回忆中,她断断续续地写着:“我们还有那么多事要做,还有那么多理想和愿望没实现,我不会离开你的。等我好了,我们一起考研,一起去旅游,我们把父母接到北京一起看2008年的奥运会,我们一起白头到老。”这就是晓红用微笑写下的留言…… 

4月16日凌晨,晓红在爱人的泪水中,写下最后的留言:“我不后悔。嫁给了一个我最爱的人我不后悔,跟你来到北京当兵我不后悔,选择了一个我喜欢的职业我不后悔。我治好了那么多病人,你应该替我感到骄傲和自豪。”3时30分,28岁的晓红永远闭上了眼睛,安静的面庞没有一滴泪水,仿佛仍然含着微笑。 

4月16日的朝阳在晓红走后升起来,照着她空空的病房。晓红走了,她再也看不到鲜红的旭日,再也回不到她热爱的工作岗位,回不到她眷恋的家。 

6月3日,晓红生前工作的武警北京总队医院矗立起一座她的塑像。 

6月20日,小汤山医院最后一批非典患者康复出院。 

6月23日,从全军和武警部队抽调小汤山医院的千余名医务人员开始撤离北京。 

6月24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对北京实行“双解除”,即解除旅行警告和从非典疫区名单中除名。 

风雨终将过去,生活还要继续,明天更加美好。 

李晓红,一座白衣战士的永恒雕像,将永远屹立于天地之间,人们心中…… 


作为一名护士,为了挽救患者的生命,她以自己的血肉之躯,诠释了“白衣天使”的最高荣誉。她善良勇敢的心曾和社会一起律动,她身上体现了全体医务人员舍生忘死的精神。 
李晓红,她用自己的生命书写了中国大医之“精诚”。

抗击“非典”英雄的事迹。

8. 在抗击“非典”中有哪些英雄事迹

叶欣是一个敬业爱岗的人。自1976年她从卫训队毕业后,就一直在广东省中医院工作,从护士、主管护士到护士长,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尤其是当了急诊科的护士长以后,工作更加繁忙,经常没日没夜地加班,很少有正常的节假日。每年的新春佳节,她总是主动顶班,让别的护士回家团聚,成家22年了,只有结婚那年的春节是在家里度过的,但她从来没有抱怨过。丈夫见她如此劳累,1986年便自作主张帮她联系了一个条件比较好的单位,对方也非常欢迎她去,但是她断然拒绝了,她说她出生于医生世家,从小就喜欢医护工作,愿意当一辈子护士。正因为她热爱这个职业,因此,她总是爱院如家,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每一项工作。在抗击非典的日子里,更是全身心的投入。自从急诊科接受非典患者以来,她所处的科室的工作强度不断增大,身为护士长的她始终战斗在第一线,进行周密筹划,冷静部署,使整个护理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忙的时候,她甚至连家人打来的电话都不接听,请护士转告她的家人不要为她担心。随着非典患者的急剧增多,她休息和睡眠的时间却越来越少,整天超负荷地工作,渐渐地,她感到体力明显不行了,而且颈椎、腰椎和膝关节等旧病不时向她袭来,使她在一次次对患者的抢救中都要忍受着巨大的痛苦,但她仍然咬紧牙关,从不言退。 

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小汤山医院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组建时间最短、参与建制单位最多、收治病人数量最大,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传染病医院。在两个月里,我们发扬“英勇无畏、科学求实、团结协作、救死扶伤”的小汤山精神,收治的680名非典病人中,有672名治愈出院,治愈率达到98.8%,1383名工作人员无一感染。中央军委江主席签署通令,对我院全体官兵给予嘉奖。世界卫生组织来医院考察后评价说:小汤山医院很了不起,是一个奇迹!如今,小汤山医院收治任务已经胜利完成,所有医务人员也都返回各自的工作岗位。
广东省非典型肺炎医疗救护专家指导小组组长钟南山说:“我们不冲上去谁上去?”这位66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专家在“非典”一线连续72小时不眠,率领专家组会诊、治疗,穿梭于最初出现疫情的广东省。

 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分院急诊科护士长叶欣负责“非典”病人的接诊工作,她把病人检查、抢救、治疗和护理工作包揽起来,甚至有时把别的同事关在门外。她感染“非典”牺牲后,她的丈夫知道她深深热爱自己的职业,惟一要求就是让叶欣最后穿上一套护士服,让她生时为一名护士,死的时候也是一名护士。 

 这是一名54岁的老护士“态度强硬”的请战书。“我是沐浴着新中国阳光雨露成长起来的共和国同龄人,三年自然灾害时我尚年幼,1998年特大洪水我没有机会,这次在与21世纪首场全球性传染病——SARS的战斗中,我请求组织上批准我作为第一批‘战士’到抗击‘非典’的前线去…… ” 

这位名叫郑祥瑞的老护士所在的河南省人民医院只有职工1994人,却有2371人报名参加抗击“非典”工作——在医院进修的外地医生、实习学生、临时工、招聘人员,纷纷踊跃报名,许多已经离退休的老专家再三要求去打这个硬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