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给我一篇初中地理的教案啊

2024-05-16

1. 谁给我一篇初中地理的教案啊

第一节 日本
教学目标:
1、        探究日本的位置和范围,知道日本主要自然地理特征及自然资源;
2、        探究日本经济发达的主要原因及水平,了解中日贸易联系状况,记住日本主要工业区的分布及重要城市和海港;
3、        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提高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和地理学习能力;
4、        从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有助于理解我国“科教兴国”策略的重大意义
重点和难点:
1、        日本自然地理特征;
2、        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3、        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教学准备和方法:
1、        课件《樱花》
2、        课件
3、        活动设计
采取以活动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学习,把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教师加以引导
教学过程:
师  生  活  动        教学提示与建议
[课件开始]屏幕显示日本富士山图(带樱花的一幅),名曲《北国之春》,用于课前播放,营造气氛。上课时,停放音乐,导入新课后。
[提问]:同学们,通过看和听,你有什么要说的?学生发言,把学生引入日本话题。
[板书]第七章第一节:日本 ( 版面1)
[导入新课]:学校组织一批学生到日本修学旅行,下面几种运输方式都能到日本吗?为什么?
1、汽车 2、火车 3、飞机 4、轮船 
(让学生去知道日本是一个岛国。)
[活动]:四人一小组,根据下面提供的四个问题, 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选择其中的一题展开探究讨论,然后用你最喜欢的方式向大家展示讨论结果。
[探究题活动1]:(版面2) 合作完成1、日本的领土主要由哪几个大岛组成?
2、地图册上的比例尺量算上海——东京的距离
3、日本有那几个著名的城市?并能在地图上找出所在的位置
4、日本是一个岛国,英国也是一个岛国,比较这两个国家跨越的经度和纬度,那个国家大,这对地理环境的复杂程度有影响吗?
(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究讨论,画面切入到“世界政区图”、“日本图”)
[板书]一、日本自然地理特征
教师此时指导学生阅读“世界政区图”、“日本图”和“富士山图”,结束后重新显示版面2(自然地理特征思考题),让学生回答问题,讲出日本的位置和领土组成,主要港口和自然特征。教师予以必要的补充和强调有关内容。显示“日本图”(版面3),教师边讲边指图,图中北海道、本州、九州和四国四个大岛的名称用红色显示,并由小放到大再缩小定格,让学生掌握这四大岛的相关位置,(版面4)、 (版面5)、 接着屏幕左侧显示富士山的图(版面6),在屏幕右侧教师要告诉学生富士山是座活火山,200多年前还曾喷发过,它被日本奉为“圣岳”,是日本的象征,也是日本著名的旅游胜地
[探究题活动2]:读图7.5-7.7分析完成(版面7)
1、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和地震?
2、日本多火山。火山能给人类带来灾难,但是在火山非活动时间,能够利用火山为人类造福吗?
3、日本经常有地震发生,每年有震感地震多达1500多次。人们采取很多办法来预防地震,或者减小地震带来的危害。我国也是多地震的国家吗?为什么?你了解哪些防震减灾方面的知识?
(版面8),(版面9),(版面10)。让学生对火山和地震有感性认识。接着显示“日本和中国人口比较表学生分析(版面11)
第二课时:
国家 人口数(亿) 面积(平方千米)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中国 13 960万 
日本 1.27 37.7万 
[阅读材料](版面12)
�6�1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3万多美元,是世界最高收入国家之一
�6�1世界上前30家大商业银行中,日本占18家
�6�1日本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位
[板书]二、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版面13)
关于日本工业部门,利用多媒体补充有关内容。横滨港等待装运出口的日本汽车图。关于主要工业原料进口情况,可显示“日本主要工业原料从国外进口所占百分比图”(版面13)和“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源示意图”(版面14),教师简要讲解日本主要原料的进口国和地区,为以后的世界地理学习打下一定基础
[探究题活动3]:(版面15)
1.日本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是什么?2、 日本经济发展水平如何?有哪些主要工业部门?
3、 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自哪些国家(地区)?
4、日本贸易对象是哪些?中日贸易情况怎样
有利条件1)丰富的人力资源 (2)较高的科技水平 (3)岛国的优势
不利条件:自然资源缺乏
最后布置第1课时作业,显示“日本空白图”,让学生说出日本四大岛、邻国、富士山、主要港口的英文代号。学生回答正确,屏幕上就出现相应位置的文字并伴之以动听的声音,以示表扬。
[板书]三、太平洋沿岸的工业
[探究题活动:4]:(版面15)
1、看看日本工业 主要分布在那里?
2、 综合分析日本工业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主要原因
3、日本经济对外依赖严重,会对日本经济带来那些影响?谈谈你的看法
4、阅读课本24页有关资料,回答问题(版面16)
阅读 “日本主要工业区的分布”图,把图中的主要工业区用红色块显示图中的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和九州等城市名用蓝色显示,加深学生对主要工业城市和港口位置的了解。然后提问:日本工业为什么分布在这里?然后显示几幅图片:“日本富士山和高速铁路”图片、“填海造陆”图片、有关大阪的鸟瞰图片。教师边讲课边播放有关内容。(版面18)(版面19)
[板书]四、兼有东西方文化特点(版面20)
这一部分内容,学生不难理解,但缺乏感性认识。在教师讲解的同时,可接连播放较多的动静态画面。如“穿和服的日本妇女”(版面20)、“日本茶道”图片(版面20),然后,以教学纲要总结全文(版面20)(略)
[探究题活动:5]:最后布置本节课堂作业:显示“日本工业区分布空白图”(版面41),让学生回答图中英文字母所代表的工业中心名称,并思考回答日本工业分布在这里的原因。(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完成,同时借助于多媒体,通过这多个版面的播放,辅之以教师的讲解,学生普遍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习兴趣很浓,教学效果很好。)
[反馈练习]
        
板书设计:
第七章第一节:日本
一、日本自然地理特征
1、        日本概况
2、        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3、        日本多火山的利与弊
二、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1、        日本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是什么?
有利条件1)丰富的人力资源 (2)较高的科技水平 (3)岛国的优势
不利条件:自然资源缺乏
2、        日本的主要工业部门
三、日本工业区的分布
1、        日本工业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
2、        原因
四、兼有东西方文化特点

谁给我一篇初中地理的教案啊

2. 初中地理的教案有哪些?

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亚洲及欧洲》是世界区域地理的第一节,也是大洲地理中最重要的一节。学习内容较多。因此,教学中注重教会学生利用地图、数据、图片等资料分析问题,并掌握分析大洲自然地理特征方法。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思。本节教材安排的特点是“学习亚洲,练习欧洲”,关于欧洲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作为练习题,本节只要求了解,不要求掌握。关于“西欧气候的成因”,作为练习题,本节只要求了解,不要求掌握。 
●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运用地图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通过标准时间和国际日期变更线的介绍,培养学生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能力。 
3.通过分析亚洲气候特征,使学生掌握气候特征的分析方法,并在阅读地图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欧洲气候的特点。  
4.通过地形图引导学生分析亚洲河流特征,并找出亚洲境内著名的湖泊。让学生从欧洲气候和地形入手解释欧洲河流特征,了解欧洲著名的河流。  
5.读“亚欧人口分布图”说明亚洲人口分布,分析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学会阅读亚欧政区图。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对地图的阅读,使学生学会从地图上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2.指导学生分析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及表现,让学生结合已学的气候知识,分析并解答出有关欧洲气候的思考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读图、归纳、对比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2.通过对国家和人口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 教学重难点 
1.学会运用地图说出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2.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3.亚洲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 
(二)教学难点 
1.学会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
2.亚洲和欧洲的气候及成因。
3.亚洲及欧洲河流特点的成因。 
● 教学方法  复习引导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 教学媒体  地图册、多媒体课件。 
● 课时安排  4课时。
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亚洲及欧洲》是世界区域地理的第一节,也是大洲地理中最重要的一节。学习内容较多。因此,教学中注重教会学生利用地图、数据、图片等资料分析问题,并掌握分析大洲自然地理特征方法。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思。本节教材安排的特点是“学习亚洲,练习欧洲”,关于欧洲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作为练习题,本节只要求了解,不要求掌握。关于“西欧气候的成因”,作为练习题,本节只要求了解,不要求掌握。 
●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运用地图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通过标准时间和国际日期变更线的介绍,培养学生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能力。 
3.通过分析亚洲气候特征,使学生掌握气候特征的分析方法,并在阅读地图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欧洲气候的特点。  
4.通过地形图引导学生分析亚洲河流特征,并找出亚洲境内著名的湖泊。让学生从欧洲气候和地形入手解释欧洲河流特征,了解欧洲著名的河流。  
5.读“亚欧人口分布图”说明亚洲人口分布,分析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学会阅读亚欧政区图。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对地图的阅读,使学生学会从地图上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2.指导学生分析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及表现,让学生结合已学的气候知识,分析并解答出有关欧洲气候的思考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读图、归纳、对比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2.通过对国家和人口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 教学重难点 
1.学会运用地图说出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2.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3.亚洲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 
(二)教学难点 
1.学会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
2.亚洲和欧洲的气候及成因。
3.亚洲及欧洲河流特点的成因。 
● 教学方法 复习引导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 教学媒体 地图册、多媒体课件。 
● 课时安排 4课时。

3.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

  初中地理新教材知识条理清晰,内容丰富详实,是使学生们“获得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的教学目的的具体体现。因此,教学中应该避免照本宣科,让地理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们通过积极参与来获得知识和认识自然发展规律的一个平台。能够反映地球运动的自然现象有很多,例如:昼夜现象、季节变化、极昼、极夜现象等等。我选择了地球的公转知识加以介绍。该部分知识的难度较大,同学们难以理解,但同学们很感兴趣。

  虽然学生们对地球的运动会对地球表面产生的各种现象司空见惯,但未必能真正掌握其变化规律。如:一年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什么时间在什么位置,会有什么现象。这一系列问题在新教材中有部分知识没有文字说明。怎么能够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住地球运动(地球公转运动)所产生的现象呢?在思考如何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我先后想到了两个教学方法:

  第一,图表结合讲解法。鉴于教材中的图像和文字系统都是我们要掌握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可运用空间想象的思维方法,通过读图(地球公转示意图)可使学生们加深对文字系统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他们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空间结构和空间联系。但是,本课的内容比较抽象。由于学生们在小学的地理知识比较薄弱,而且空间想象思维特别是女同学的空间想象思维比较差。如果只通过图表结合的方法,凭借学生们的空间想象思维,将其储存在大脑中,再经过加工、分析、比较,形成新事物的形象,来获取新知识,对于他们来说那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我用这种方法给他们有个初步的概念。

  第二,利用教学器材来演示地球公转示意图。学校的地理教学器材不够齐全。经过整理,我利用地球仪、电筒、在黑板上画图相结合及演示一年中地球运动的变化和直射点的位置、时间、产生的现象。

  通过前面一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地球的运动在地球表面所产生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稍留意就会发现,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在不断变化的,而且直射点的位置不同所产生的现象也不同。当我在演示时需要同学来当助手,他们都积极要求当助手,在演示时他们配合得相当好。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

4. 初中地理的教学方法

   
       初中地理受考试形式,学科地位的影响,普遍不被重视,如何提高课堂效率,促进有效教学的真正发生,我谈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地理教学优质的方法 
     一、因材施教,方能有效 
       学生的素质是多层面、多方向的,并且学生间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教学必须强调个性化和多样化,满足不同地区、不同个体的发展需求,就拿“中国的行政区划”一课来说,由于学生存在明显的个体化差异,这时在教学时就要因材施教,要让学生们融入到这堂课中,对于基础知识薄弱的孩子,可以巧设情景,引起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在课堂中可以利用中国政区图拼接模型,将一些具有特殊轮廓的省区,进行联想,找到与实际生活相近的事物进行联想记忆;对于基础掌握较好的孩子,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语言魅力和个人风格,为这些学生搭建平台,让他们主动的拿着模型诉说自己的收获,释放成功的喜悦,让其自始至终感受到地理给他带来的快乐;相对于想要提升的孩子,则可以借助课外拓展延伸知识,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利用一切资源调动他们的进取心,最后再回归到课本中来,落实到练习检测、课后辅导上,学以致用。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地理课堂上找到了归属感,找回了自我,学习上有了持久的动力,随之有效的课堂教学也实现了。这样针对学习个体的能力、志趣等具体情况实行不同的教育,才能显现其教育价值的最大化和进行效率的实质化。 
   
       二、爱学乐学,方显有效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不能整天想着灌输知识。如果培养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多半。培养学习兴趣是“照亮路途、指引行动,让学生向前跑”的必要条件。如进行“南亚”教学时,先播放在生活中喜闻乐见的《西游记》视讯片段,这样会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兴趣,产生共鸣,对整节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投入到学习中。学生兴趣浓浓,跃跃欲试,教师顺势引入新课,整个课堂就像“春风又绿江南岸”一般豁然展开。只有将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才能够让他们主动的去学习,而不是被动的去接受知识,让学习成为沉重的负担。 
       三、把握学情,事半功倍 
       心理学研究认为,5—6岁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约为10—15分钟,7—10岁约为15—20分钟,10—12岁约为25—30分钟,12岁以上能持续30分钟以上。40分钟的一节课,学生的注意力随教师讲课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开始上课时,学生的注意力逐步增强,中间有一段时间学生的注意力保持较为理想的稳定状态,随后学生的注意力开始分散。可见,人的注意力是很难长时间集中的,教学上通常每节课只安排40到45分钟,就是这个道理。换位思考一下,如果让老师连续听一天的课,学生在学习知识时总是“打折”的原因就会心知肚明。为此,在教学时要把握好教学的黄金时间,合理控制课堂节奏。科学的安排40分钟的教学时间。每节课的前5分钟,温故知新,创设情境,激趣设疑;中间25分钟是课堂教学的黄金时间,是学生学习的积极时间,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学重点应以讲为主,突破重点和难点;后面10分钟,是学习的消极时间,教学重点应以练为主。同时智慧型的教师更加注重创设愉快的气氛,这样可以适当延长黄金时间。人在快乐中学习,学习更主动,接受知识更快。有笑声的课堂教学,教学效率会更高。例如,在教学《美洲》一课时,对比分析完南、北美洲的地理位置、地形之后,学生的注意力开始下降,我播放了一段关于“巴拿马运河”的视讯资料,厚重而富有磁性的声音吸引了同学们的目光,学习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认真的观看视讯资料,把课堂气氛又推向了下一个 *** 。原本消极的学习时间又变成了黄金时间,使学生高效地完成了整节课的学习。除上述之外,教师的提问也可据学情设定。教师的课堂提问除了针对教学目标中的重难点,同时也要关注到课堂中的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设定提问。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察其色,听其言,见其行”,根据学生的反馈资讯,及时设计相应的课堂提问来调控把握课堂,起到检查、巩固和促进知识运用的作用。 
       四、学有所需,方见有效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说的很实在,不能要求每个学生去掌握全部的知识内容,进行大容量的知识储备。从学生的个体差异来说,这也是万万不能的。在学生之间,存在着对地理知识的不同需求,有对稀奇地理事物的“追随者”,有对地理非常感兴趣的“狂热者”,有对地理知识求知好学的“进取者”,也有对地理深入探究的“渴望者”,种种这些,就决定了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知识拓展、练习检测、课后辅导等方面,要做到统筹兼顾,教学生之所需,授学生之乐享,谋学生之发展,这样的课堂才能是有效的、愉悦的、轻松的,这样的教学方式才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比如,在学习“中国的地形”一课时,可以先描画中国山脉的分布简图,这样就有效的调动了地理事物“追随者”的主动性,可以让他们亲身体验到地理事物的存在;同时要求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描画出此图,还可以进一步提高要求,如“不看书自主速画”“同桌间pk”等形式,这样做可以得到“狂热者”的青睐;在辅导画图时,提出一些中国山脉分布简图的描画技巧、侧重的考点等,这也让“进取者”和“渴望者”在地理的学习道路上披荆斩棘,如获珍宝,将他们的所需收入囊中。这样,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所需的“秘籍”,地理教学何愁有效!从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崇尚因材施教,只有建立在学生学情之上的教学才是有效的,当学生学有所需,学有所成、学有所乐时,学生就会进入有效学习状态。教师才能进入有效教学状态。所以,开展有效教学研究必须多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 
     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 
     1、看地图玩,不要刻意去记了。如果你找不到动力,就可以以一个现实的问题切入,比如说去自助游,那就把地区的交通状况的大致搞清楚不一定准确,但要有个整体概念千万不要去背文字描述!养成一种形象的直观感觉 
     2、爱上旅行…又是个烧钱的东西好处不说了。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自己规划,千万不要跟团!千万不要跟团!千万不要跟团!除非当地旅游服务非常薄弱,必须要旅行社来帮你这期间你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来选择,比如坐在海边发一个下午的呆也是很有趣的,不停吃东西也可以虽然我个人对这种行为深恶痛绝。你自己计划的过程中,会有很多问题!很多发现!!!【像交通问题啊,路线选择啊,不止是上网搜那么简单了,更要综合自己个人的分析,慢慢来吧】 
     3、多看地理方面的课外资料比如《中国国家地理》啊那就买呗…,《地理中国》也可以拿出来看看有的时候这个节目会有点水……,纪录片就看着耍嘛。补一个,个人认为航拍中国〉一般,技术还可以,但少了好片应有的气质这些东西不好说是培养什么能力或者教你什么知识,老实说吧95%都不考。有些东西润物细无声……到时候自己都不晓得自己怎么懂那么多的 ´▽` 比如喀斯特地貌,课本当然不会讲那么细,但像竖井、天坑、落水洞这些都可以了解的。比如天坑旁边壁上一般都有溶洞而且有两个,一个水洞一个旱洞,之间有个竖井连线当然都是一般。如果搞懂了这个那成因还有什么问题呀!【补:天坑也有不同成因】 
     4、整体、关联的意识!!!整体、关联的意识!!!整体、关联的意识!!!对世界要有高度的理解。不要局限!!!面广一点,钻深一点。个个学科都有联络。这个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自然是一个系统人也是自然一部分哈,万物皆互联!探寻这种关系是一个美妙的过程,会上瘾,至少我是。 

5. 初中地理的教学方法

        初中地理受考试形式,学科地位的影响,普遍不被重视,如何提高课堂效率,促进有效教学的真正发生,我谈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地理教学优质的方法 
         一、因材施教,方能有效
           学生的素质是多层面、多方向的,并且学生间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教学必须强调个性化和多样化,满足不同地区、不同个体的发展需求,就拿“中国的行政区划”一课来说,由于学生存在明显的个体化差异,这时在教学时就要因材施教,要让学生们融入到这堂课中,对于基础知识薄弱的孩子,可以巧设情景,引起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在课堂中可以利用中国政区图拼接模型,将一些具有特殊轮廓的省区,进行联想,找到与实际生活相近的事物进行联想记忆;对于基础掌握较好的孩子,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语言魅力和个人风格,为这些学生搭建平台,让他们主动的拿着模型诉说自己的收获,释放成功的喜悦,让其自始至终感受到地理给他带来的快乐;相对于想要提升的孩子,则可以借助课外拓展延伸知识,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利用一切资源调动他们的进取心,最后再回归到课本中来,落实到练习检测、课后辅导上,学以致用。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地理课堂上找到了归属感,找回了自我,学习上有了持久的动力,随之有效的课堂教学也实现了。这样针对学习个体的能力、志趣等具体情况实行不同的教育,才能显现其教育价值的最大化和进行效率的实质化。
           二、爱学乐学,方显有效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不能整天想着灌输知识。如果培养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多半。培养学习兴趣是“照亮路途、指引行动,让学生向前跑”的必要条件。如进行“南亚”教学时,先播放在生活中喜闻乐见的《西游记》视频片段,这样会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兴趣,产生共鸣,对整节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投入到学习中。学生兴趣浓浓,跃跃欲试,教师顺势引入新课,整个课堂就像“春风又绿江南岸”一般豁然展开。只有将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才能够让他们主动的去学习,而不是被动的去接受知识,让学习成为沉重的负担。
           三、把握学情,事半功倍
           心理学研究认为,5—6岁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约为10—15分钟,7—10岁约为15—20分钟,10—12岁约为25—30分钟,12岁以上能持续30分钟以上。40分钟的一节课,学生的注意力随教师讲课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开始上课时,学生的注意力逐步增强,中间有一段时间学生的注意力保持较为理想的稳定状态,随后学生的注意力开始分散。可见,人的注意力是很难长时间集中的,教学上通常每节课只安排40到45分钟,就是这个道理。换位思考一下,如果让老师连续听一天的课,学生在学习知识时总是“打折”的原因就会心知肚明。为此,在教学时要把握好教学的黄金时间,合理控制课堂节奏。科学的安排40分钟的教学时间。每节课的前5分钟,温故知新,创设情境,激趣设疑;中间25分钟是课堂教学的黄金时间,是学生学习的积极时间,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学重点应以讲为主,突破重点和难点;后面10分钟,是学习的消极时间,教学重点应以练为主。同时智慧型的教师更加注重创设愉快的气氛,这样可以适当延长黄金时间。人在快乐中学习,学习更主动,接受知识更快。有笑声的课堂教学,教学效率会更高。例如,在教学《美洲》一课时,对比分析完南、北美洲的地理位置、地形之后,学生的注意力开始下降,我播放了一段关于“巴拿马运河”的视频资料,厚重而富有磁性的声音吸引了同学们的目光,学习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认真的观看视频资料,把课堂气氛又推向了下一个高潮。原本消极的学习时间又变成了黄金时间,使学生高效地完成了整节课的学习。除上述之外,教师的提问也可据学情设置。教师的课堂提问除了针对教学目标中的重难点,同时也要关注到课堂中的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设置提问。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察其色,听其言,见其行”,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设计相应的课堂提问来调控把握课堂,起到检查、巩固和促进知识运用的作用。
           四、学有所需,方见有效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说的很实在,不能要求每个学生去掌握全部的知识内容,进行大容量的知识储备。从学生的个体差异来说,这也是万万不能的。在学生之间,存在着对地理知识的不同需求,有对稀奇地理事物的“追随者”,有对地理非常感兴趣的“狂热者”,有对地理知识求知好学的“进取者”,也有对地理深入探究的“渴望者”,种.种这些,就决定了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知识拓展、练习检测、课后辅导等方面,要做到统筹兼顾,教学生之所需,授学生之乐享,谋学生之发展,这样的课堂才能是有效的、愉悦的、轻松的,这样的教学方式才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比如,在学习“中国的地形”一课时,可以先描画中国山脉的分布简图,这样就有效的调动了地理事物“追随者”的主动性,可以让他们亲身体验到地理事物的存在;同时要求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描画出此图,还可以进一步提高要求,如“不看书自主速画”“同桌间pk”等形式,这样做可以得到“狂热者”的青睐;在辅导画图时,提出一些中国山脉分布简图的描画技巧、侧重的考点等,这也让“进取者”和“渴望者”在地理的学习道路上披荆斩棘,如获珍宝,将他们的所需收入囊中。这样,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所需的“秘籍”,地理教学何愁有效!从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崇尚因材施教,只有建立在学生学情之上的教学才是有效的,当学生学有所需,学有所成、学有所乐时,学生就会进入有效学习状态。教师才能进入有效教学状态。所以,开展有效教学研究必须多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
          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 
         1、看地图玩,不要刻意去记了。如果你找不到动力,就可以以一个现实的问题切入,比如说去自助游,那就把地区的交通状况的大致搞清楚(不一定准确,但要有个整体概念)千万不要去背文字描述!养成一种形象的直观感觉
         2、爱上旅行…(又是个烧钱的东西)好处不说了。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自己规划,(千万不要跟团!千万不要跟团!千万不要跟团!除非当地旅游服务非常薄弱,必须要旅行社来帮你)这期间你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来选择,比如坐在海边发一个下午的呆也是很有趣的,不停吃东西也可以(虽然我个人对这种行为深恶痛绝)。你自己计划的过程中,会有很多问题!很多发现!!!【像交通问题啊,路线选择啊,不止是上网搜那么简单了,更要综合自己个人的分析,慢慢来吧】
         3、多看地理方面的课外资料比如《中国国家地理》啊那就买呗…,《地理中国》也可以拿出来看看(有的时候这个节目会有点水……),纪录片就看着耍嘛。(补一个,个人认为(航拍中国〉一般,技术还可以,但少了好片应有的气质)这些东西不好说是培养什么能力或者教你什么知识,(老实说吧95%都不考)。有些东西润物细无声……(到时候自己都不晓得自己怎么懂那么多的( ´▽`) )比如喀斯特地貌,课本当然不会讲那么细,但像竖井、天坑、落水洞这些都可以了解的。比如天坑旁边壁上一般都有溶洞而且有两个,一个水洞一个旱洞,之间有个竖井连接(当然都是一般)。如果搞懂了这个那成因还有什么问题呀!【补:天坑也有不同成因】
         4、整体、关联的意识!!!整体、关联的意识!!!整体、关联的意识!!!对世界要有高度的理解。不要局限!!!面广一点,钻深一点。个个学科都有联系。这个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自然是一个系统(人也是自然一部分哈),万物皆互联!探寻这种关系是一个美妙的过程,会上瘾,至少我是。

初中地理的教学方法

6. 地理教案高中教学范文5篇

   在读书、听课、研习、  总结  这四个环节,高中学习比初中的学习有更高的要求。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地理教案高中教学  范文  ,希望大家喜欢!
     地理教案高中教学范文一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一、说教材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第三章内容属于自然地理部分,是对地球外部圈层结构的展开,而本节内容是本章内容的重点,《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是在学习了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和气压带风带的基础上,对地球上最主要的水体----海水的运动进行更加具体、深入的学习。海水运动又对学习第五章自然地理坏境和人文地理的学习埋下伏笔,因此,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
    此阶段的学生通过初中阶段地理知识的学习,已初步掌握了学习地理的一般  方法  ,能够根据地图和材料,初步分析所学的地理知识。但是,由于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有限,空间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不能自主归纳总结,找出规律;再加上学生的知识面有限,生活阅历较浅、对重难点的地理知识不熟悉,不了解,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地理知识并提高地理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三、教学目标
    本节《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据此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洋流的分布模式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提升读图、绘图以及在图上观察、比较、归纳、分析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洋流模式图和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2)运用案例分析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养成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和严谨、科学的  学习态度  ;
    (2)树立正确的海洋观念,增强现代海洋意识;
    (3)学习洋流形成的因果关系,培养学生探究地理事物之间的辨证关系。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
    难点:利用“全球风带与洋流模式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依据:此部分知识难理解,难记忆,部分学生有知识缺陷
    五、教法与学法
    说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目标和地理科教学特点以及有关的教学规律,即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由宏观掌握到微观掌握的规律,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相统一规律,主要采取了读图分析法,启发式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和讨论式教学法。
    地理新课标倡导自主、探究、体验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必须是课堂师生互动的引导者,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选择必要的学习策略,创造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情趣动机,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求索  反思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所以,学生在学习时采取如下的学习法:自主学习法、看图分析法、讨论式学习法、图文转化法以及知识迁移法。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讲解  故事  “海上信使”:一艘在大海航行的船遇上了海上风暴,船被毁后几个海员被吹到了一个小岛上。他们失去了大船,没有办法离开小岛,一个聪明的海员现出了一个办法,把要说的话写在纸上塞入瓶子里然后盖上盖子,密封后扔到海中让流动的海水带着他们的信飘到大陆边通知人来营救他们,结果他们胜利的离开了小岛。
    依据:利用故事创设教学情境;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制作Flash动画)
     地理教案高中教学范文二 
    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理解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2) 掌握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内容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判断、推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文明习惯、公德意识及利用资源、保护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
    旅游资源开发评价条件
    教学难点:
    1.游览价值
    2.市场距离
    3.旅游的环境承载量
      教学方法  :
    案例法、讨论比较法
    教学手段:
    电化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略
    [讲授新课]
    [板书]4.5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 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
    [点击课件]展示图片:旅游交通工具,旅客随便丢废弃物
    提问:这幅图片反映出旅游活动会产生什么问题?产生什么影响?
    回答,总结:略
    [板书]1、环境污染
    [点击课件]展示材料1、材料2
    提问:上述两材料,反映旅游活动中存在什么问题?后果如何?
    回答,总结:略
    [板书]2、对动植物资源的破坏
    [点击课件]展示材料
    提问:这段材料反映出旅游活动中的什么问题?有何影响?
    回答,总结:略
    [板书]3、对背景环境的破坏
    [点击课件]展示图片
    提问:上述几幅图片反映旅游活动中的什么现象?会有何负面影响?
    回答,总结:略
    [板书]4、对文物古迹的破坏
    [承接]除了以上问题,旅游活动还会对正常社会秩序产生冲击。
    [板书]5、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
    [提问]谁能说一下,旅游活动会怎样冲击正常社会秩序?
    回答,总结:略
    [过渡承转]略
    [板书]二、旅游资源开发评价
    1、游览价值
    [提问]从游览价值角度考虑,旅游资源开发要考虑哪些条件?
    回答,总结:(1)资源的质量。举例①万里长城,秦兵马俑
    ②杭州西湖,苏州园林
    (2)集群状况。 举例①北京景区
    ②杨村小世界
    (3)地域组合状况。举例①天津水上公园
    ②北京雍和宫
    [承转]旅游地的资源价值越高,其经济价值也就越高吗?(不是)
    讲解:与其他产业一样,旅游业也必须考虑市场因素。
    [板书]2、市场距离
    [点击课件]展示材料
    讨论:为什么到杭州的游客以上海、江苏最多?而安徽、北京很少?
    师总结:略。提出经济距离的概念。
    [点击课件]展示“经济距离”动画
    [承转]经济距离越长,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需求也越低,可见,旅游地的吸引半径是有限的。
    [点击课件] 展示“吸引半径”动画
    举例:北京、杭州、西安、洛阳
    [板书]3、交通位置及通达性。
    [点击课件]展示材料
    讨论:两地中哪一个旅游资源的开发速度快一些?为什么?
    [板书]4、地区接待能力
    [点击课件]展示材料,自学
    [板书]5、旅游的环境承载量
    [提问]请同学读一下旅游环境承载量的概念,且说出它是用什么来衡量的呢?
    师讲解:旅游环境承载量包含着景区资源、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等对游人数量的适应能力,有的景区大,有的景区小。
    [点击课件]展示材料
    讨论:两地在旅游的地区接待能力,旅游的环境承载量方面有什么差异?
    回答,总结:略
    [板书]“旅游环境的保护”
    (让同学课下自学)
    [课堂小结]
    [课堂反馈]
    [课下作业]
     地理教案高中教学范文三 
    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太阳能量的来源,理解太阳是地球的主要能量源;
    2.了解太阳活动(主要是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3.理解月相变化的规律。
    二、能力目标
    1.能通过阅读太阳黑子与降水量的相关图分析太阳黑子变化的周期及太阳黑子对降水的影响。
    2.能通过展示的图片理解太阳活动增强时会使地球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干扰及产生磁暴现象的原因。
    3.能通过计算机的演示分析月相产生的原因和规律。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科学的宇宙观,和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关于太阳辐射的教学建议
    太阳辐射这部分内容属于常识性的介绍,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太阳对地球的重要性。除了让学生看教材的两张图,了解太阳常数的概念,以及由于纬度、地形和气象条件的不同,太阳辐射在地球上分布不均外,这里介绍一个小实验可以让学生更生动的了解太阳辐射。
    实验是这样的:拿两个瓶子,一个涂成白色,一个涂成黑色,在瓶口各套一个小气球,气球没有充气。注意密封性要好。放在太阳下照射,观察结果。容易看到,白色瓶子上的气球没有太大变化,而黑色瓶子的气球开始膨胀。通过实验比较清楚地看到:黑色的瓶子更容易吸收太阳辐射。从而让学生明白太阳辐射的能量巨大,对地球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关于月相的教学建议
    由于本节主要是要讲太阳、地球、月球三者之间的关系,因此,和原教材相比,新的教材将月相这部分内容作为了必讲内容。关于月相,重点有三个:
    一、要说明月相的成因。
    月相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相对位置在发生改变。地球在绕太阳公转,月球绕地球公转,如果同时考虑两者地球和月球的运动,学生很容易被弄得摸不着头脑。其实,由于空间两点是决定一条直线,地球虽绕太阳一周,而地球和太阳总是能连成一条直线。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让地球和太阳的位置不动,而仅仅考虑月球的公转。
    我们可以从地球、太阳、月球成直线开始考虑(注意,严格地讲大部分时间它们不在一条直线上,否则,每个月都会发生月食和日食了),月球绕地球一周回到相对位置继续成直线,所需要的时间是一个朔望月的时间(29.53天),而不时恒星月(月球真正的公转周期27.32天)的时间。月相形状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月球是不发光的,只能反射太阳光。月球总是半个球发光,半个球不发光。而观测者的角度不同,发光的部分对于观测者来说就有了不同的形状。
    二、观测不同月相的时间
    对于几个重要的位置(新月、上弦月、满月、下限月)的月相,应该是什么时候观测呢?关于这个问题,重点在于掌握地球的运动规律。对于某一个月相而言,地球上总是只有半个地球的地方才能看到月相。当然,也只有半个地球能看到太阳。初一新月的时候,太阳和月球是一起在东方升起,西方落下,而每隔一天,月球就相对于太阳向东边移动12°,这样,整个朔望月周期内,每一天能看到月相的时间和日出日落的时间才有了变化。有一点必需强调,不论太阳还是月亮,对于地球上的观察者来说,都是东升西落的(因为地球的自转),白天并不是没有月亮,只不过由于太阳光太强,月亮根本显现不出来。
    三、关于月相的方位
    教材中提到了观察者观测不同月相的时间不同,观看的方位也不一样。既然新月时月球和太阳是同升同落,那么随着月球的东移,月相出现在天空的方位也是逐渐远离太阳落下的方位。教师在介绍这部分内容时,能借助多媒体软件。如果条件不允许,也应该尽量使用教具(如地球仪、三球仪)等。
    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
    【教学重点】①知道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②知道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教学手段】多媒体资料库
    【教学过程】
    (引课)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有哪些方面?  (板书)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的概念
    2.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多媒体资料展示,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7图1。5)通过资料、地图及同学日常生活  经验  说明太阳辐射在哪些方面对地球产生影响?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7图1。6)太阳外部大气结构由几部分组成?
    (板书)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外部大气结构:由内到外,光球层——色球层——日冕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查找资料、阅读教材P7—8相关图像思考解答)太阳大气各层中,有哪些太阳活动?其表现形式?其活动周期有多长?这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有什么?
    (板书)2.太阳活动及主要类型
    ①太阳活动
    ②主要类型
    黑子——发生在光球层,周期11年,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耀斑——发生在色球层,周期11年,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3.对地球的影响:干扰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讯中断;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磁暴”;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三、月相及其变化
    1.月相变化的周期规律
    (引导学生利用多媒体资料库和教材中相关图像,思考讨论)为什么有月相的变化?月相变化的周期有多长?不同时间应在天空的什么方位观测到哪种月相?教材P9图1.10和P10图1.11两副图像应该如何判读?月相的变化对地球有什么意义?
    (教师总结)月相变化是由于地球、太阳、月球三者之间的运动关系产生的,教材P9图1.10阅读时应注意观测者是站在图像中心,因此上弦月时,是观测者右边的月面明亮,下弦月时,是观测者左边的月面明亮。教材P10图1.11阅读时,应注意,观测者位于北半球,月球在南部天空,观测时间和方位:上图是以太阳落山时,不同时间的月相和所在天空的方位,此图表现的是上半个月的月相状况;下图是以太阳升起时,不同时间的月相和所在天空的方位,此图表现的时下半个月的月相状况。
    (板书)2.月相变化对地球的意义
    【设计思想】本节教材主要由两个重点知识,一个是太阳辐射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另一个是太阳活动类型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对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注意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难点知识是月相的变化,通过多媒体手段的辅助,创建学生的学习过程,完成由形象思维想向  抽象思维  的过渡。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
    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的概念
    2.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外部大气结构
    由内到外:光球层——色球层——日冕
    2.太阳活动及其主要类型
    ①太阳活动的概念
    ②主要类型
    黑子——发生在光球层,周期11年,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耀斑——发生在色球层,周期11年,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3.对地球的影响
    干扰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讯中断
    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磁暴”
    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三、月相及其变化
    1.月相变化的周期规律
    2.月相变化对地球的意义
    
    
  地理教案高中教学范文5篇相关  文章  :
  ★  地理教师教学工作心得总结最新范文5篇 
  ★  2020高中地理教学工作总结范文最新5篇 
  ★  2019高三地理教学工作总结范文【五篇】 
  ★  地理教学计划总结集锦5篇 
  ★  地理教学工作心得总结最新范文5篇 
  ★  地理教师工作心得总结范文5篇 
  ★  地理老师教学工作心得总结最新范文5篇 
  ★  关于地理教师心得体会5篇优秀范本1200字大全 
  ★  地理计划5篇范文合集大全 
  ★  高一地理老师教学反思范文 

7. 初中地理教学方法

作为老师
1:首先得先学会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学习兴趣(地理视频、地理图片、地理现象、地理故事等)。
2:将地理课本里面枯燥抽象的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利用地理知识反馈学习生活(举例子,找样子、运用解释)。
3:深度挖掘地理现象和地理趣事,分享给初中学生,启迪初中学生(也是增强学生的兴趣,如古时候的扫把星(哈雷彗星)多久来一次、为什么平原地区有很多的龙王庙等等)
4:结合您所在地区的学生水平,制定合理的教学步骤和教学内容,做到因材施教。
5:适当组织野外实地考察,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6:介绍各地的文化、经济、人口、民族、风俗等,巩固学生对祖国乃至世界的向往。

初中地理教学方法

8. 初中地理内容

初中地理知识内容(1)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它的平均直径为6371米。
2、纬线与纬度 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所有的纬线都是圆,可称为纬线圈;纬线圈的长度有长有短,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纬线都 指示东西方向。
赤道 是最长和纬线,长约4万千米。它与两极之间的距离相等,把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是地球仪上的零度纬线。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习惯上用"N"作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习惯上用"S"表示。
3、经线和经度 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叫做经线,也叫子午线。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状;长度都相等,都指示南北方向。
本初子午线 地球仪上的零度经线叫做本初子午线,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0,以东的1800属于东经,习惯上用“E”为代号,以西的1800属于西经,习惯上用“W”为代号。
国际上习惯用200W和1600E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
4、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 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这叫做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也就是一天。这样就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5、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围绕着太阳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的时间就是一年。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总是保持着66.50的夹角。由于地球的公转,产生了季节的变化。
6、五带的划分 热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之中有阳光直射现象,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气候终年炎热。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寒带在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的地区,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极圈是寒带和温带的分界线。温带在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的地区,一年中没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比热带少,比寒带多,气候上的四季变化比较明显。
7、地图三要素 比例尺、图例与注记。在地图上所画地区的范围越小,要表示的内容越详细,选用的比例尺应越大;反之选用的比例尺越小。在地图上,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8、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海拔。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9、等高线 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数值。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10、世界海陆的分布 地球上海洋面积占了71%,而陆地面积仅占29%。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起来叫做大洲。全部位于北半球的有欧洲、北美洲。大部分
人们习习惯把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大高加索山脉一线作为欧洲和亚洲大陆的分界线。亚洲和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作为分界线。北美洲和南美洲在西半球,全称为美洲。巴拿马运河是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南极洲主要位于南极圈内,四周被大洋环绕。
11、陆地地形 人们把地形分为山地、平原、高原、盆和丘陵五种基本类型。
山地 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峰峦起伏,坡度陡峻,有的山地呈条带状分布。其中最突出的是两条由若干条高大山脉组合而成的巨大山系:一条是横穿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另一条是纵贯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由落基山,安第斯山等山脉组成。
平原 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平坦或起伏较小,常用“一望无际”来形容平原的坦荡。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是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
欧洲和非洲的地形比较简单,分别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亚洲的地形则比较复杂,地势中部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面积广,平原分布在大陆周围地区。
12、促使地形变化的力量 地球内部所产生的作用称为内力作用,如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都是地球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大多分布在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沿岸的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地带。来自地球外部的力叫做外力作用,如流水、风、海浪和冰川等。
13、天气和气候 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它是时刻在变化的。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14、气温的变化 一天当中,气温有时高,有时低。陆地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正午过后(约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一年当中,世界陆地上大多数地方的月平均最高气温,北半球出现在7月,南半球出现在1月。月平均最低气温,北半球出现在1月,南半球出现在7月。一个地方的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同月平均气温最低值之差,叫做该地的气温年较差。
15、世界气温的分布 世界气温从低纬度向极地逐渐降;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并不一样。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气温还受地势高低的影响。山地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会逐渐降低。海拔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约降低0.6℃。
16、世界降水量的分布 一般规律:赤道附近地带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少,大陆东岸多;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17、降水的季节变化 全年多雨区:在赤道附近地带各月降水都很多,如新加坡;全年少雨区:在内陆地区、两极地区各月降水都很少,如埃及开罗;夏季多雨区:在南、北纬300~~400附近的大陆东岸,夏季多雨,冬季少雨;冬季多雨区:在南北纬300~~400附近的大陆西岸,冬季多雨,夏季少雨;常年湿润区:在南、北纬400~~600的大陆西岸,全年受从海洋上吹来的西风影响的地区,各月湿润,雨量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