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的一些问题。。。。。急~~

2024-05-15

1. 四大名著的一些问题。。。。。急~~

1,不是的,这里的双星是指人,据探轶应该是指宝玉和史湘云。因为麒麟是关于这两人的。
2,不太了解,应该是对的。
3,段启明:曹操爱才识才也杀为自己好的人
4,是的,正确
5,错了,夷陵之战是吴和蜀打的,是刘备最后一战
6,应该正确
7,错,他对水浒没什么评价的好像

四大名著的一些问题。。。。。急~~

2. 有关四大名著的问题~

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塑造了一个过五关斩六将、性格鲜明的农民起义英雄形象,这个英雄是关羽。这本书有关这个英雄的传奇故事还有很多,请用最简洁的语言写出其中一个故事的名字   桃园结义
我国古典名著《水浒传》塑造了一大批血肉丰满,性格鲜明的农民起义英雄形象,请列举有关人物(不少于两个)(宋江 时迁)

3. 四大名著问题

1及时雨宋江,是说此人扶危济困,喜欢帮助别人

2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如大闹天宫

3三国演义

4红楼梦

20吴  蜀   魏

21 章回

22曹操 

23孙悟空

24赤壁之战  

25.《红楼梦》中,有一个女子,她寄人篱下,渴望真挚的爱情,但在森严冷漠的封建大家族中,只能凄婉的唱出“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个就是 林黛玉。 

26深思熟虑,子建速成诗


28写读书笔记,即将读书的独特感受及时记入笔记;通过读书报告会、辩论会等方式与同学之间交流;尝试对名著进行再创作

四大名著问题

4. 四大名著问题

看了《三国演义》之后,有人提出问题:为什么三国时绝大多数人都是单字名?的确是这样,翻开历史看看,整个的东汉、三国这300多年间的人名,几乎全是一个字,双字名是极少极少的。《后汉书》、《三国志》中的人名,间或有两个字的,但这些人,有的是隐士,如庞德公、邓卢叙;有的是乳名,如刘盆子、郑小同;有的是以字行世,如黄承彦、苟巨伯。知识分子、官员、显要是找不出双字名的。这真是怪事。 问题出在王莽身上。西汉末年,王莽篡夺了政权。为了巩固统治,他捡起了董仲舒的“神学目的论”,大搞迷信,大搞复古,以此为核心,还推行了一系列所谓的“新政”,从土地制度到用人制度,从货币到地名,无孔不入,也涉及到了人名。 王莽这个人对“名”特别重视,他一上台,就闹起了一股改名风。首先把中央各级官名改了,然后是大改地名。今天改了,明天又改回来,弄得人不知所措。后来,甚至将“匈奴”改成“降奴”,“单于”改成“服于”,由此引发了民族战争。王莽对姓名更是大下功夫。他对自家的“王”看得特别重,对许多刘姓皇族和有功部下赐姓“王”,以示恩宠。 《汉书·王莽传》中有这样的记载:王莽的长孙叫王宗,要是慢慢地等,靠死爷爷和爹爹,这个王宗是可以当皇帝的,可是,他性子太急,等不得了。自己弄了天子的衣服、帽子,穿上让人画出了画像,还刻了铜印三枚,与其舅舅合谋,准备抢班夺权。可水平有限,事情暴露了。虽然是亲孙子,但这事也不能轻饶,王宗一看不好,就自杀了。虽然人死了,但“政治权力”也要剥夺,王莽下了这样一道命令:“宗本名会宗,以制作去二名,今复名会宗。”这道命令不琢磨是看不出门道的。“制作”就是法令,王宗本来名是两个字,叫“王会宗”,是依法令后改成的“王宗”,现在犯了法,得再改回去,还叫原来的“王会宗”。从王莽这道命令可以看出三个问题:一、王莽之前的人名用字数是不受限制的,他自己孙子的名都是两个字。二、王莽上台后,曾经下过“去二名”的“制作”,也就是以法律形式规定不准用双字名。三、人犯罪后,恢复二字名,以示处罚。 《汉书·王莽传》又有:“匈奴单于,顺制作,去二名”之语,意思是说,匈奴单于依顺王朝的法令,去掉二字名中的一个字。可见,当时不但有禁止使用双字名的法令,而且还影响到了匈奴。 由于王莽的法令,从那时起,人们渐渐养成了使用单字名的习惯,后来虽然王莽说话不算了,却一直也没有改过来,竟然成为风气,认为用两个字取名是不光彩的事。如果是现在,人人全是单字名,那麻烦可就大了,因为单字名很容易造成重名。但是当时人口并不是很多,人的活动范围、交际半径也有限,单字名并没有对社会造成太大的不良影响。因此,单字现象得以沿续,一直到三国时代。 三国时的人名,告诉我们,人名有极强的阶段性,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命名特点。知道了这些,有的人一看名,他是什么时代的,也就能估摸个差不多。 “司母戊鼎”是我国最著名的青铜器,其中的“戊”就是商代的一个人名。商周两代人好用天干、地支作为人名。商汤王之后的商王有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等等。辅佐周文王的傅丁,及后来的庖丁,秦国名将白乙丙,也以天干、地支为名。天干、地支,其实就是现在的数字,跟一二三四一个意思。 春秋战国人,姓名中间常加一个“不”字,如任不齐、韩不信、申不害、陈不古、吕不韦、萧不疑等,这个习惯一直沿续到东汉,那时更有直不疑、高不识、公上不害等。这里的“不”只是发声词,并没有实在意义。春秋时还有个习惯,有姓名之间加“之”,如介之推、烛之武、孟之反。春秋战国之前,取名很随意,常常是指物为名,孔丘、颜回、孔鲤、司马牛、李耳、墨翟,这些名都是出生那一刻,大人见到了什么,就以什么取名。 汉代人名非常重视排行字,名或字中常有“孟”、“伯”、“仲”、“季”、“叔”、“元”、“长”、“次”等字。汉代人的字中还多用“子”,如,司马迁字子长,苏武字子卿,赵云字子龙,韩安国字子长。 魏晋南北朝时佛教在我国兴盛起来。人名也受到佛教的影响。吕叔湘先生在《南北朝人名与佛教》一文中论及,时人以瞿昙、悉达、菩提、菩萨、罗汉、弥陀等佛教人名或术语直接用于人名的就达36种之多,而用与佛教有关的一个字如“佛、僧、昙、法、道”等同其他字配合成名的,就更是多了。《南北史表》载,当时,“僧”字在命名上的流行,仅次于“之”字。这时候,字常是名加一个字组成的,如,谢安字安石,杨秉字秉节,范宣字宣子,颜延之字延年,侯景字万景。名中带“之”也是这个时期的特点,如,王羲之、王献之、祖冲之、裴松之、顾恺之、刘牢之。 魏晋南北朝还是民族文化大融合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北方十六国绝大多数为少数民族所建。北魏时,鲜卑族的孝文帝拓跋曾下令鲜卑人改汉姓,并首先将自己的姓“拓跋”改为“元”。一共有144个鲜卑姓改为汉姓。改贺葛为葛,是类为高,去斤为艾,屈突为屈,独孤浑为杜等。鲜卑人宇文觉建立北周后,又令所有改为汉姓的鲜卑人恢复原姓,并以鲜卑姓赐汉族功臣。于是,出现了一批新姓,如长孙、宇文、徒河、普六如、大野等。 唐代人名更多地承接了南北朝的习惯用法,自身的突出特点是喜欢用排行称呼,在唐诗标题中就能见到:元二、卫八处士、张十八员外、刘十九、丘二十二员外,公孙大娘、黄四娘。因古人是大家族一起排行,就有了“李二十五”、“赵三十二”。唐代人名中“己”、“予”、“彦”,也比以前多了起来。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兴盛时期,异族外邦争相来朝。如李白之父来自西域,安禄山、史思明都是胡人,但他们全用的是汉族姓。许多外族人姓了“李”,有的是自己想沾皇帝的光,有的是皇帝赐给的。 唐人和宋人不但喜爱用排行称呼,民间取名也常用数字,如一个人名“四六”,原来是出生时,父亲24岁,母亲22岁,加在一起是46。如果娘23,爹25,生下孩子就叫“四八”。从宋代开始,双字超过了单字名,以后双字名越来越多。 辽、金、元是少数民族政权,这是我国命名史上的一段特殊时期。一是,名中多用“哥”、“奴”等字;二是许多人有两种语言的名,如,辽太祖,一名阿骨打,又有汉名;金代的兀术,又名宗弼;金世宗名哈喇,又名。同时,也有一些汉族人取了少数民族名。

5. 四大名著相关问题

三国演义 
作者:(元末明初)罗贯中 
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 
共一百二十回 
三国演义介绍:根据陈寿《三国志》,以及范晔《后汉书》、元代《三国志平话》和一些民间传说写成。现所见刊本以明嘉靖本最早,分24卷,240则。清初毛宗岗又做了一些修改,成为现在通行的120回本。 
三国演义故事开始于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结束于王浚平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军事、政治斗争。文字浅显、人物形象刻画深刻、情节曲折、结构宏大。 

元末明初,我国的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尤其是章回体小说步入日臻完善的阶段。中国的第一部流传最广、影响最深、成就最高、气魄最大的章回体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即《三国志通俗演义》,就是通过生活在这一历史时期的、杰出的小说大家——罗贯中的椽笔诞生并风行于世的。他在我国的文学发展史上,建树了不可磨灭的伟大功绩。同时,为世界文学的宝库,也增添了灿烂的光彩。 

罗贯中(1330年一1400年之间),名本,号湖海散人,明代通俗小说家。他的籍贯一说是太原(今山西),一说是钱塘(今浙江杭州),不可确考。据传说,罗贯中曾充任过元末农民起义军张士诚的幕客.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他还创作有《隋唐志传》等通俗小说和《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戏剧。另外,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水浒传》后三十回也是其所作。 

水浒传 
又名:忠义水浒传 
作者:(元末明初)施耐庵 
明高儒《百川书志》著录其所见本,前署“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认为是施耐庵所作,王圻《续文献通考》认为是罗贯中所作。 

水浒传介绍:作者在《宣和遗事》及相关话本、故事的基础上创作而成。全书以描写农民战争为主要题材,塑造了李逵、武松、林冲、鲁智深等梁山英雄,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故事曲折、语言生动、人物性格鲜明,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水浒传版本:水浒传在流传中,出现了多种不同的本子。现在所见的,主要有100回本、120回本和70回本。100回本在“招安”后,有“征辽”和镇压方腊起义等情节;120回本又插增了镇压田虎、王庆的情节。后金圣叹将此书删改,去掉了招安及以后的事,称为70回(实为71回)。 

苏州城阊门外,怀胥桥北施家巷有一户施姓人家,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施之常的后裔。这一支传到施耐庵的父亲已是十四世。元成宗元贞二年(公元1296年)施家添了一个男丁。一位老秀才给婴儿起了个名字,叫彦端,意思是这孩子长大了,定是位行为端正的才子。这个襁褓中的彦端,就是后来写出千古名著《水浒》的施耐庵。施耐庵7岁时,家里贫穷,无法上学。但他聪明好学,经常借书看,请邻居教,有时还到学府去旁听。就这样,他读了《大学》、《论语》、《诗》、《礼》等许多书。13岁时,已能在大庭广众之中,对答如流,下笔琳琅。一次,邻居老人病故,约请在浒墅关教私塾的季秀才来写祭文。季秀才未能及时赶到,别人就提议让彦端试试。耐庵少年气盛,欲显其才,也不推让,走过来一挥而就。后来,季秀才看了这篇兼有稚气和才气的祭文,称赞不已。主动提出,带施耐庵到浒墅关去读书,并且不收学费。后来还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施耐庵。 施耐庵在浒墅关读书,十分刻苦,他不仅熟读诸子百家,而且各种书都去浏览。当时刊行的《大宋宣和遗事》,讲晁盖智取生辰纲”、“宋江杀阎婆惜”、杨志卖刀”等故事,引起了施耐庵的兴趣,他常常在课余阅读。还同小伙伴们一起舞刀弄棒,练习武艺。那时,苏州城里经常说唱些如《石头孙立》、《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同乐院燕青搏鱼》、《李逵负荆》等话本和杂剧,施耐庵有时也去消遣,对这些“仗义英雄”、“擎天好汉”流露出敬佩之情。 

西游记 
作者:(明)吴承恩 
共一百回 
西游记介绍:西游记以民间传说的唐僧取经的故事和有关话本及杂剧(元末明初杨讷作)基础上创作而成。西游记前七回叙述孙悟空出世,有大闹天宫等故事。此后写孙悟空随唐僧西天取经,沿途除妖降魔、战胜困难的故事。书中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形象刻画生动,规模宏大,结构完整。 

吴承恩(约1504年-约1582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江苏淮安人。吴承恩大约40岁才补得一个岁贡生,到北京等待分配官职,没有被选上,由于母老家贫,去做了长兴县丞,终因受人诬告,两年后“拂袖而归”,晚年以卖文为生,大约活了将近80岁。 

红楼梦 
原名:石头记 
作者:(清)曹雪芹 
红楼梦共一百二十回,前八十回由曹雪芹作,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由高鹗所作。曹作八十回在撰写、修改过程中就以抄本的方式流传。乾隆五十年(1791年),程伟元将前八十回及后四十回续稿以活字排印,从此一百二十回本流行。但前八十回的文字曾又改动。 

红楼梦介绍:红楼梦写于十八世纪中叶的清乾隆时代,内容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着重描写贾家荣国府和宁国府由盛到衰的全过程。作品语言优美生动,善于刻画人物,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薛宝钗、尤三姐等个性鲜明的人物。本书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曹雪芹,中国清代小说家,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祖籍辽阳,生于1715年,卒于1763年。其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曹雪芹白旗包衣(家奴)。 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祖父曹寅,父辈的曹颙和曹頫相继担任江宁织造达60余年之久,颇受康熙帝宠信。曹雪芹在富贵荣华中长大。雍正初年,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多次打击,曹頫被革职入狱,家产抄没,举家迁回北京,家道从此日渐衰微。这一转折,使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更清醒地认识了封建社会制度的实质。从此他生活一贫如洗他能诗会画,擅长写作,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专心致志地从事小说《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披阅10载,增删5次,写出了这部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巅峰的文学巨著。《红楼梦》以其丰富的内容,曲折的情节,深刻的思想认识,精湛的艺术手法成为中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幼子夭亡,曹雪芹陷于过度忧伤和悲痛,到这一年的除夕(1764年2月1日),因贫病无医而逝世(关于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八年和二十九年两种说法),入葬费用由好友资助

四大名著相关问题

6. 四大名著问题

四大名著之【三国演义】 罗贯中(1330年一1400年之间),名本,号湖海散人,明代通俗小说家。他的籍贯一说是太原(今山西),一说是钱塘(今浙江杭州),不可确考。据传说,罗贯中曾充任过元末农民起义军张士诚的幕客.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他还创作有《隋唐志传》等通俗小说和《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戏剧。另外,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水浒传》后三十回也是其所作。 四大名著之【水浒传】 施耐庵(1296年-1370年)中国小说家。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作者。出生于江苏一代,兴化白驹场人。关于他的生平资料正确性有所争议,也有查无此人之说。主要是水浒传一书作者素有争议,有一考为该书根本非施耐庵所写,而是罗贯中所写。在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电视剧《水浒传》中,将作者写做施耐庵和罗贯中。 四大名著之【西游记】 吴承恩(约1504年-约1582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江苏淮安人。吴承恩大约40岁才补得一个岁贡生,到北京等待分配官职,没有被选上,由于母老家贫,去做了长兴县丞,终因受人诬告,两年后“拂袖而归”,晚年以卖文为生,大约活了将近80岁。 四大名著之【红楼梦】 在20世纪初,「红楼梦作者究竟是谁」这个问题曾经引起中国学界的争论,这个争论至今仍然存在。大致上可分为二说:一、红楼梦是由曹雪芹所撰写的;二、红楼梦的作者另有其人。 至於红楼梦本身则在第一章中说:这个故事真正作者已不可考,是由曹雪芹传抄、批阅及增删数次而成。一般而言,认为曹雪芹是本书作者是比较主流的看法。 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祖籍辽阳。祖先原为汉人,后入旗籍,为正白旗。中国清代著名作家。长篇名著《红楼梦》的作者。 高鹗(约1738年-约1815年),满族人,清代文学家。字兰墅,一字云士。祖籍辽宁铁岭,著有《红楼梦》后40回续书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刘备、曹操、孙权水浒传:宋江、卢俊义、吴用西游记:唐僧、孙悟空、猪八戒红楼梦: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 三国演义相关故事: 1、草船借箭2、空城计西游记: 1、大闹天宫2、三打白骨精水浒传: 1、武松打虎2、三打祝家庄红楼梦: 1、大观园试才题封额 2、史太君两宴大观园回答者:曾经℃爱你-试用期一级4-818:13 四大名著之【三国演义】 罗贯中(1330年一1400年之间),名本,号湖海散人,明代通俗小说家。他的籍贯一说是太原(今山西),一说是钱塘(今浙江杭州),不可确考。据传说,罗贯中曾充任过元末农民起义军张士诚的幕客.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他还创作有《隋唐志传》等通俗小说和《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戏剧。另外,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水浒传》后三十回也是其所作。 四大名著之【水浒传】 施耐庵(1296年-1370年)中国小说家。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作者。出生于江苏一代,兴化白驹场人。关于他的生平资料正确性有所争议,也有查无此人之说。主要是水浒传一书作者素有争议,有一考为该书根本非施耐庵所写,而是罗贯中所写。在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电视剧《水浒传》中,将作者写做施耐庵和罗贯中。 四大名著之【西游记】 吴承恩(约1504年-约1582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江苏淮安人。吴承恩大约40岁才补得一个岁贡生,到北京等待分配官职,没有被选上,由于母老家贫,去做了长兴县丞,终因受人诬告,两年后“拂袖而归”,晚年以卖文为生,大约活了将近80岁。 四大名著之【红楼梦】 在20世纪初,「红楼梦作者究竟是谁」这个问题曾经引起中国学界的争论,这个争论至今仍然存在。大致上可分为二说:一、红楼梦是由曹雪芹所撰写的;二、红楼梦的作者另有其人。 至於红楼梦本身则在第一章中说:这个故事真正作者已不可考,是由曹雪芹传抄、批阅及增删数次而成。一般而言,认为曹雪芹是本书作者是比较主流的看法。 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祖籍辽阳。祖先原为汉人,后入旗籍,为正白旗。中国清代著名作家。长篇名著《红楼梦》的作者。 高鹗(约1738年-约1815年),满族人,清代文学家。字兰墅,一字云士。祖籍辽宁铁岭,著有《红楼梦》后40回续书 水浒人物 天魁星呼保义宋江天罡星玉麒麟卢俊义天机星智多星吴用天闲星入云龙公孙胜天勇星大刀关胜天雄星豹子头林冲天猛星霹雳火秦明天威星双鞭呼延灼天英星小李广花荣天贵星小旋风柴进天富星扑天雕李应天满星美髯公朱仝天孤星花和尚鲁智深天伤星行者武松天立星双枪将董平天捷星没羽箭张清天暗星青面兽杨志天佑星金枪手徐宁天空星急先锋索超天速星神行太保戴宗天异星赤发鬼刘唐天杀星黑旋风李逵天微星九纹龙史进天究星没遮拦穆弘天退星插翅虎雷横天寿星混江龙李俊天剑星立地太岁阮小二天竟星船火儿张横天罪星短命二郎阮小五天损星浪里白条张顺天败星活阎罗阮小七天牢星病关索杨雄天慧星拚命三郎石秀天暴星两头蛇解珍天哭星双尾蝎解宝天巧星浪子燕青 七十二地煞星: 地魁星神机军师朱武地煞星镇三山黄信地勇星病尉迟孙立地杰星丑郡马宣赞地雄星井木犴郝思文地威星百胜将韩滔地英星天目将彭? 地奇星圣水将单廷? 地猛星神火将魏定国地文星圣手书生萧让地正星铁面孔目裴宣地阔星摩云金翅欧鹏地阖星火眼狻猊邓飞地强星锦毛虎燕顺地暗星锦豹子杨林地轴星轰天雷凌振地会星神算子蒋敬地佐星小温侯吕方地佑星赛仁贵郭盛地灵星神医安道全地兽星紫髯伯皇甫端地微星矮脚虎王英地慧星一丈青扈三娘地暴星丧门神鲍旭地然星混世魔王樊瑞地猖星毛头星孔明地狂星独火星孔亮地飞星八臂哪吒项充地走星飞天大圣李衮地巧星玉臂匠金大坚地明星铁笛仙马麟地进星出洞蛟童威地退星翻江蜃童猛地满星玉幡竿孟康地遂星通臂猿侯健地周星跳涧虎陈达地隐星白花蛇杨春地异星白面郎君郑天寿地理星九尾龟陶宗旺地俊星铁扇子宋清地乐星铁叫子乐和地捷星花项虎龚旺地速星中箭虎丁得孙地镇星小遮拦穆春地嵇星操刀鬼曹正地魔星云里金刚宋万地妖星摸着天杜迁地幽星病大虫薛永地伏星金眼彪施恩地僻星打虎将李忠地空星小霸王周通地孤星金钱豹子汤隆地全星鬼脸儿杜兴地短星出林龙邹渊地角星独角龙邹润地囚星旱地忽律朱贵地藏星笑面虎朱富地平星铁臂膊蔡福地损星一枝花蔡庆地奴星催命判官李立地察星青眼虎李云地恶星没面目焦挺地丑星石将军石勇地数星小尉迟孙新地阴星母大虫顾大嫂地刑星菜园子张青地壮星母夜叉孙二娘地劣星活闪婆王定六地健星险道神郁保四地耗星白日鼠白胜地贼星鼓上蚤时迁地狗星金毛犬段景住 红楼梦人物 绛洞花王:贾宝玉情不情金陵十二钗正册:林黛玉(情情)和薛宝钗(冷情)、贾元春(宫情)、贾探春(敏情)、史湘云(憨情)、妙玉(度情)、贾迎春(懦情)、贾惜春(绝情)、王熙凤(英情)、巧姐(恩情)、李纨(槁情)、秦可卿(情可轻) 金陵十二钗副册:甄英莲(情伤)、平儿(情和)、薛宝琴(情壮)、尤三姐(情豪)、尤二姐(情悔)、尤氏(情外)、邢岫烟(情妥)、李纹(情美)、李绮(情怡)、喜鸾(情喜)、四姐儿(情稚)、傅秋芳(情隐)金陵十二钗又副册:晴雯(情灵)、袭人(情切)、鸳鸯(情拒)、小红(情醒)、金钏(情烈)、紫鹃(情慧)、莺儿(情络)、麝月(情守)、司棋(情勇)、玉钏(情怨)、茜雪(情谅)、柳五儿(情失)金陵十二钗三副册:抱琴、待书、入画、彩霞、素云、翠缕、雪雁、秋纹、碧痕、春燕、四儿、小螺金陵十二钗四副册:龄官、芳官、藕官、葵官、蕊官、菂官、艾官、茄官、文官、宝官、玉官、药官金陵十二钗五副册:二丫头、卐儿、瑞珠、宝珠、智能儿、云儿、青儿、佳蕙、绣橘、翠墨、彩屏、坠儿金陵十二钗六副册:琥珀、春纤、碧月、佩凤、偕鸳、文花、靛儿、媚人、檀云、绮霰、可人、良儿金陵十二钗七副册:张金哥、红衣女、周瑞女、娇杏、丰儿、银蝶、莲花儿、蝉姐儿、炒豆儿、小鹊、臻儿、嫣红金陵十二钗八副册:夏金桂、秋桐、宝蟾、善姐、鲍二家的、多姑娘、小霞、小吉祥儿、小鸠儿、小舍儿、倪二女、傻大姐 十二丫环:晴雯、麝月、袭人、鸳鸯、雪雁、紫鹃、碧痕、平儿、小红、金钏、司棋、抱琴。 十二家人:赖大、焦大、王善保、周瑞、林之孝、乌进孝、包勇、吴贵、吴新登、邓好时、王柱儿、余信。 十二儿:庆儿、昭儿、兴儿、隆儿、坠儿、喜儿、寿儿、丰儿、柱儿、小舍儿、李十儿、玉柱儿。 十二贾氏:贾敬、贾赦、贾政、贾宝玉、贾琏、贾珍、贾环、贾蓉、贾兰、贾芸、贾蔷、贾芹。 十二戏子:文官、芳官、藕官、蕊官、菂官、玉官、宝官、龄官、茄官、艾官、豆官、葵官。 七道尼:妙玉、智能、智通、智善、圆信、大色空、净虚。 七彩:彩屏、彩儿、彩凤、彩霞、彩鸾、彩明、彩云。 四春: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 四宝:贾宝玉、甄宝玉、薛宝钗、薛宝琴。 四薛:薛蟠、薛蝌、薛宝钗、薛宝琴。 四王:王夫人、王熙凤、王子腾、王仁。 四尤:尤老娘、尤氏、尤二姐、尤三姐。 四草辈:贾蓉、贾兰、贾芸、贾芹。 四王辈:贾珍、贾琏、贾环、贾瑞。 四文辈:贾敬、贾赦、贾政、贾敏。 四代辈:贾代儒、贾代化、贾代修、贾代善。 四烈婢:晴雯、金钏、鸳鸯、司棋。 四清客:詹光、单聘仁、程日兴、王作梅。 四无辜:石呆子、张华、冯渊、张金哥。 四小厮:茗烟、扫红、锄药、伴鹤。 四小:小鹊、小红、小蝉、小舍儿。 四婆子:刘姥姥、马道婆、宋嬷嬷、张妈妈。 四情友:秦钟、蒋玉菡、柳湘莲、东平王。 四壮客:乌进孝、冷子兴、山子野、方椿。 四宦官:戴权、夏秉忠、周太监、裘世安。 ”文房四宝”:抱琴、司棋、侍书、入画。 ”四珍宝”:珍珠、琥珀、玻璃、翡翠。 四大家族:贾、史、王、薛 金玉良姻:薛宝钗和贾宝玉 木石前盟:贾宝玉和林黛玉 一主三仆:贾探春--侍书、翠墨、小蝉。林黛玉--紫鹃、雪雁、春纤。贾惜春--入画、彩屏、彩儿。贾迎春--司棋、绣橘、莲花儿。 十二钗人物谱 号名字最近关系次之再之再次之与贾母之关系与王熙凤之关系同辈备注 1秦可卿贾蓉之妻贾珍儿媳贾敬孙媳贾代化曾孙媳曾侄孙媳小一辈称王为婶娘贾巧姐宁国府贾敷系 2贾惜春贾敬之女贾代化孙女贾演曾孙女侄孙女姑嫂贾敬系 3王熙凤贾琏之妻贾赦儿媳贾代善孙媳贾源曾孙媳孙媳荣国府贾赦系 4贾巧姐贾琏之女贾代善曾孙女贾源五世孙女曾孙女母女秦可卿贾赦系 5贾迎春孙绍祖之妻贾赦女儿贾代善孙女孙女姑嫂贾赦系 6李纨贾珠之妻贾政儿媳贾代善孙媳贾源曾孙媳孙媳妯娌贾政系 7贾元春皇妃贾政女儿贾代善孙女贾源曾孙女孙女姑嫂贾政系 8贾探春贾蓉之妻贾政女儿贾代善孙女贾源曾孙女孙女姑嫂贾政系 9薛宝钗贾宝玉之妻贾政儿媳贾代善孙媳贾源曾孙媳孙媳妯娌贾政系 10林黛玉林如海之女贾敏之女贾代善外孙女贾源曾外孙女外孙女表妯娌贾敏系 11史湘云侄孙女贾母系 12妙玉无系

7. 四大名著问题

答案如下:
1 C:  岳飞 
2 C.孙权;
3 D.酒
4 A. 贾琏
5 B.现代藏书家
6 C: 蜀汉
7 A:  法国
8 D.李纨
9 A: 二虎竞食之计
10 C.汴京

11 D.张顺;
12 A.贾环
13 D.自身安危;
14 B.胡适
15 B.杨志
16 D.三国演义
17 A: 关汉卿
18 C: 杀了他看护的小衙内
19 B.徐庶
20 A.滑稽小说

21 A: 桂林走卒
22 B.咏白海棠
23 A.顺治
24 C: 郭威
25 B.王熙凤
26 A.魏
27 C: 荀彧
28 B.借武器
29 B.周瑜
30 C.父亲

判断题
1 否;
2 是
3 否
4 否
5 是
6 是
7 否
8 否
9 是
10 是
11 是
12 否
13 是
14 是
15 是
16 否
17 是
18 否
19 是
20 是


请采纳!

四大名著问题

8. 四大名著问题

看了《三国演义》之后,有人提出问题:为什么三国时绝大多数人都是单字名?的确是这样,翻开历史看看,整个的东汉、三国这300多年间的人名,几乎全是一个字,双字名是极少极少的。《后汉书》、《三国志》中的人名,间或有两个字的,但这些人,有的是隐士,如庞德公、邓卢叙;有的是乳名,如刘盆子、郑小同;有的是以字行世,如黄承彦、苟巨伯。知识分子、官员、显要是找不出双字名的。这真是怪事。 问题出在王莽身上。西汉末年,王莽篡夺了政权。为了巩固统治,他捡起了董仲舒的“神学目的论”,大搞迷信,大搞复古,以此为核心,还推行了一系列所谓的“新政”,从土地制度到用人制度,从货币到地名,无孔不入,也涉及到了人名。 王莽这个人对“名”特别重视,他一上台,就闹起了一股改名风。首先把中央各级官名改了,然后是大改地名。今天改了,明天又改回来,弄得人不知所措。后来,甚至将“匈奴”改成“降奴”,“单于”改成“服于”,由此引发了民族战争。王莽对姓名更是大下功夫。他对自家的“王”看得特别重,对许多刘姓皇族和有功部下赐姓“王”,以示恩宠。 《汉书·王莽传》中有这样的记载:王莽的长孙叫王宗,要是慢慢地等,靠死爷爷和爹爹,这个王宗是可以当皇帝的,可是,他性子太急,等不得了。自己弄了天子的衣服、帽子,穿上让人画出了画像,还刻了铜印三枚,与其舅舅合谋,准备抢班夺权。可水平有限,事情暴露了。虽然是亲孙子,但这事也不能轻饶,王宗一看不好,就自杀了。虽然人死了,但“政治权力”也要剥夺,王莽下了这样一道命令:“宗本名会宗,以制作去二名,今复名会宗。”这道命令不琢磨是看不出门道的。“制作”就是法令,王宗本来名是两个字,叫“王会宗”,是依法令后改成的“王宗”,现在犯了法,得再改回去,还叫原来的“王会宗”。从王莽这道命令可以看出三个问题:一、王莽之前的人名用字数是不受限制的,他自己孙子的名都是两个字。二、王莽上台后,曾经下过“去二名”的“制作”,也就是以法律形式规定不准用双字名。三、人犯罪后,恢复二字名,以示处罚。 《汉书·王莽传》又有:“匈奴单于,顺制作,去二名”之语,意思是说,匈奴单于依顺王朝的法令,去掉二字名中的一个字。可见,当时不但有禁止使用双字名的法令,而且还影响到了匈奴。 由于王莽的法令,从那时起,人们渐渐养成了使用单字名的习惯,后来虽然王莽说话不算了,却一直也没有改过来,竟然成为风气,认为用两个字取名是不光彩的事。如果是现在,人人全是单字名,那麻烦可就大了,因为单字名很容易造成重名。但是当时人口并不是很多,人的活动范围、交际半径也有限,单字名并没有对社会造成太大的不良影响。因此,单字现象得以沿续,一直到三国时代。 三国时的人名,告诉我们,人名有极强的阶段性,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命名特点。知道了这些,有的人一看名,他是什么时代的,也就能估摸个差不多。 “司母戊鼎”是我国最著名的青铜器,其中的“戊”就是商代的一个人名。商周两代人好用天干、地支作为人名。商汤王之后的商王有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等等。辅佐周文王的傅丁,及后来的庖丁,秦国名将白乙丙,也以天干、地支为名。天干、地支,其实就是现在的数字,跟一二三四一个意思。 春秋战国人,姓名中间常加一个“不”字,如任不齐、韩不信、申不害、陈不古、吕不韦、萧不疑等,这个习惯一直沿续到东汉,那时更有直不疑、高不识、公上不害等。这里的“不”只是发声词,并没有实在意义。春秋时还有个习惯,有姓名之间加“之”,如介之推、烛之武、孟之反。春秋战国之前,取名很随意,常常是指物为名,孔丘、颜回、孔鲤、司马牛、李耳、墨翟,这些名都是出生那一刻,大人见到了什么,就以什么取名。 汉代人名非常重视排行字,名或字中常有“孟”、“伯”、“仲”、“季”、“叔”、“元”、“长”、“次”等字。汉代人的字中还多用“子”,如,司马迁字子长,苏武字子卿,赵云字子龙,韩安国字子长。 魏晋南北朝时佛教在我国兴盛起来。人名也受到佛教的影响。吕叔湘先生在《南北朝人名与佛教》一文中论及,时人以瞿昙、悉达、菩提、菩萨、罗汉、弥陀等佛教人名或术语直接用于人名的就达36种之多,而用与佛教有关的一个字如“佛、僧、昙、法、道”等同其他字配合成名的,就更是多了。《南北史表》载,当时,“僧”字在命名上的流行,仅次于“之”字。这时候,字常是名加一个字组成的,如,谢安字安石,杨秉字秉节,范宣字宣子,颜延之字延年,侯景字万景。名中带“之”也是这个时期的特点,如,王羲之、王献之、祖冲之、裴松之、顾恺之、刘牢之。 魏晋南北朝还是民族文化大融合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北方十六国绝大多数为少数民族所建。北魏时,鲜卑族的孝文帝拓跋曾下令鲜卑人改汉姓,并首先将自己的姓“拓跋”改为“元”。一共有144个鲜卑姓改为汉姓。改贺葛为葛,是类为高,去斤为艾,屈突为屈,独孤浑为杜等。鲜卑人宇文觉建立北周后,又令所有改为汉姓的鲜卑人恢复原姓,并以鲜卑姓赐汉族功臣。于是,出现了一批新姓,如长孙、宇文、徒河、普六如、大野等。 唐代人名更多地承接了南北朝的习惯用法,自身的突出特点是喜欢用排行称呼,在唐诗标题中就能见到:元二、卫八处士、张十八员外、刘十九、丘二十二员外,公孙大娘、黄四娘。因古人是大家族一起排行,就有了“李二十五”、“赵三十二”。唐代人名中“己”、“予”、“彦”,也比以前多了起来。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兴盛时期,异族外邦争相来朝。如李白之父来自西域,安禄山、史思明都是胡人,但他们全用的是汉族姓。许多外族人姓了“李”,有的是自己想沾皇帝的光,有的是皇帝赐给的。 唐人和宋人不但喜爱用排行称呼,民间取名也常用数字,如一个人名“四六”,原来是出生时,父亲24岁,母亲22岁,加在一起是46。如果娘23,爹25,生下孩子就叫“四八”。从宋代开始,双字超过了单字名,以后双字名越来越多。 辽、金、元是少数民族政权,这是我国命名史上的一段特殊时期。一是,名中多用“哥”、“奴”等字;二是许多人有两种语言的名,如,辽太祖,一名阿骨打,又有汉名;金代的兀术,又名宗弼;金世宗名哈喇,又名。同时,也有一些汉族人取了少数民族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