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林奇的个人经历

2024-05-16

1. 彼得·林奇的个人经历


彼得·林奇的个人经历

2. 彼得·林奇是谁?

   彼得·林奇彼得·林奇(Peter Lynch)生于1944年1月19日,是一位卓越的股票投资家和证券投资基金经理。目前他是富达公司的副主席,富达基金托管人董事会成员之一,现居波士顿。
  在彼得·林奇出任麦哲伦基金的基金经理人的13年间,麦哲伦基金管理的资产由2,000万美元成长至140亿美元,基金投资人超过100万人,成为富达的旗舰基金,基金的年平均复利报酬率达29.2%。
  彼得·林奇出生于1944年,1968年毕业于宾州大学沃顿商学院,取得MBA学位;1969年进入富达管理公司研究公司成为研究员,1977年成为麦哲伦基金的基金经理人。 在1977~1990年彼得·林奇担任麦哲伦基金经理人职务的13年间,该基金的管理资产由2000万美元成长至140亿美元,基金投资人超过100万人,成为富达的旗舰基金,并且是当时全球资产管理金额最大的基金,其投资绩效也名列第一。13年间的年平均复利报酬率达29%,目前他是富达公司的副主席,还是富达基金托管人董事会成员之一。现居住在波士顿。

3. 彼得·林奇的相关信息

哪怕你是一个亿万富翁,哪怕你是全世界顶礼膜拜的投资巨星,来路不正的1.6万美元仍然可能毁掉你辛辛苦苦积累起来的声誉。华尔街最伟大的投资者之一彼得·林奇(Peter Lynch)看上去似乎晚节不保,因为从1999年到2004年,他累计收受了证券经纪商价值1.5948万美元的门票,现在,这个行为让他的名声受到了很大伤害。这得感谢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历时三年持之以恒的调查。美国证交会(以下简称“SEC”)3月5日披露,全球最大的共同基金公司富达投资(Fidelity Investments)已就一项总额逾160万美元的受贿案与监管部门达成和解,富达同意支付800万美元的罚款。而富达投资副总裁彼得·林奇则同意按照证监会的要求退回这1.5948万美元(门票价值)支付4138美元的利息。3月14日,富达投资给本报发来的正式回复显示:“被SEC点名的13名员工,全都已经不再担任和客户直接接触的交易员职位,他们中的大部分也已经离开了富达。”此前,有传闻彼得·林奇将辞去富达投资副总裁职务,不过彼得·林奇的发言人道·贝利(Doug Bailey)在3月14日早上向本报表示:“彼得·林奇仍然留任,一切都没有改变。彼得仍然为富达基金提供投资建议,并将继续他的慈善事业。”3000万捐赠和1.6万的小便宜彼得·林奇的发言人道·贝利对本报记者说:“彼得只是按SEC的要求退回了那些入场券的钱:1.6万美元。证监会没有对彼得处以任何罚款,或是任何形式上的惩罚。”美国证监会甚至没有要求彼得·林奇对这件事做任何的表态,不必承认也不必否认。“彼得·林奇连续6年来,每年对慈善事业的捐款都有500万美元。事实上,还不止。”道·贝利说,“6年加起来就是3000多万。”彼得·林奇出生于1944年,本科毕业于波士顿学院, 之后于1968年硕士MBA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 。根据SEC的档案,彼得·林奇从1969年开始就在富达管理研究公司成为研究员。在1977年和1990年间担任富达投资麦哲伦基金的基金经理。在这最为著名的13年间,彼得·林奇管理的麦哲伦基金13年平均复利报酬率达29%。麦哲伦基金的管理资产由2000万美元成长至140亿美元,基金投资人超过100万人,成为全球最大也最赚钱的共同基金。也是这13年,奠定了彼得·林奇作为华尔街最伟大投资者的地位。“一般的共同基金经理是按照几年综合的收益拿取奖金的,如果不考虑累计奖金,从单一年份里提取的收入比例只占总收入的很小一部分。比如我们基金的分红比例就为1.5%左右。”美国American Century的共同基金经理邹飞对本报记者说。作为曾经的华尔街受聘年薪最高的基金经理,彼得·林奇的收入并未对外公开,不过他毫无疑问是一位亿万富豪。“彼得·林奇拥有的钱超过绝大多数人的想象。”全球波士顿杂志的记者Michael Paulson评论。不过,这并不等于说大富豪彼得·林奇没有贪小便宜的心理,因为他现在也承认,明知道这些门票是经纪公司免费送的,而他还是向下属索票,这是不对的行为。下属做了替罪羊SEC的公告说,在1999年到2004年10月期间,彼得·林奇通过富达股票交易厅的两名交易员Robert Burns和Jeffrey Harris索取和接受了61张门票,其中包括12张音乐会、体育赛事和剧幕的入场券。根据证监会的报告,这些门票的总价值为1.5948万美元。证监会同样发现彼得·林奇收受的其他项目门票中,包括11张爱尔兰摇滚乐队U2演唱会门票,14张1999年在加州伯克利和马萨诸塞举办的莱德杯高尔夫锦标赛,以及至少6张2004年在密歇根州举办的莱德杯高尔夫锦标赛。林奇的发言人道·贝利对记者说:“彼得的这些门票多数是为朋友、工作伙伴和家人准备的,他自己很少使用。”“彼得·林奇从Jeffrey Harris手中接受了桑塔纳音乐会的数张入场券,而后者是从和富达有交易往来的一个经纪公司那里索取来的。美国证监会调查人员随后发现,彼得·林奇知道这些入场券是从富达有业务或者想要跟富达开展业务的经纪公司那里得来的。由于彼得·林奇要求下属向经纪公司索取门票,导致Robert Burns和Jeffrey Harris违反了投资银行法。”SEC披露。彼得·林奇也说:“在请求富达股票交易厅的交易员偶尔帮我订票的过程中,我从来没有做任何不对的事。我也对索票这件事表示遗憾。”“如果上层领导从跟经纪商打交道的交易员那里索取门票,这就等于给交易员发出了一个信号即这样的失范行为是可以被容忍的,破坏公正的文化。”美国证监会负责调查此事的Walter Ricciardi说。SEC在声明中指出,由于员工收受礼物,与外部经纪商“关系暧昧”,富达选择证券经纪商时,无法取得“最有利的交易条件”,即为基金持有人谋求利益最大化的交易。SEC调查部副主任里奇亚迪在声明中称:“富达的股票交易部门在选择证券经纪商时,不得不让人三分,因为已经收受了礼物和奢侈的款待。”但是SEC亦表示富达和彼得·林奇此次的行为没有损害到基金持有人的经济利益。虽然正如道·贝利向本报记者证实的那样,彼得·林奇17年前就已经不在交易大厅工作了,他也不知道究竟是哪些经纪公司在为他提供高端社交娱乐场所的入场券,但是他的下属却不得不为此付出代价,Robert Burns和Jeffrey Harris还是因此而终结了交易员生涯。他被美国《时代》周刊称为第一理财家.不同类型的公司选择1)避开“多样化恶化”的公司a。一般来讲收购会让我感到紧张.b。在收购中存在这样一种趋势:一掷千金,用出高价来标榜自己的实力,对收购来的公司期望过高而后又管理不善.c。在本公司基本业务很糟的情况下进行收购就是一个很好的策略.2)关于快速成长公司a。我所寻找的快速增长型公司是那种资产负债表良好又有巨额利润的公司.关键要计算出它们的增长期何时会结束以及为增长所付出的资金有多少.b。理解过去销售增长的原因有助于你正确判断过去的增长率能否继续下去c。我当然乐意以市盈率20倍的价格购买一个每年有25%增长率的公司3)关于周期性公司当我的初衷并不是说因为经济处于复苏的早期阶段就去买周期性股票.推荐这些股票只不过是因为它们恰好是我研究的公司中,最合算的恰好都是在周期性行业而已,而这正是盈利增长的方向.一家周期性公司的市盈率很低时,那常常是一个繁荣期到头的信号.4)关于成功转型公司投资成功转型公司的好处在于在所有类型的股票中,这类股票的涨跌情况受整个市场的影响最少如果你想短期持有一支股票,你应该找一家利润率较低的成功转型的公司当经济情况好转,整个行业内拥有最低利润率的公司将会成为最大的赢家.

彼得·林奇的相关信息

4. 彼得·林奇的个人观点

对股市预测的看法从不相信谁能预测市场。相信自己。对投资工具的看法总括对林奇来说,投资只是赌博的一种,没有100%安全的投资工具。名言及观念“不做研究就投资,和玩扑克牌不看牌面一样盲目。” 投资前三个问题:1、你有物业吗? 2、你有余钱投资吗? 3、你有赚钱能力吗? 不少投资者选购股票的认真程度竟不如日常的消费购物,如果把购物时货比三家的认真用于选股,会节省更多的钱。其它及成就1944年出生于美国,1977年接管富达麦哲伦基金,13年资产从1800万美元增至140亿美元,年复式增长29%。

5. 谁是彼得·林奇最初的导师?

1944年1月19日,彼得·林奇出生于波士顿一个具有爱尔兰血统的中产阶级家庭。他的父亲曾经是个数学教授,后来成为约翰·汉考克公司的高级财务审计师。


在美国,中产阶级的家庭一般来说是富足的,拥有郊外的独立别墅和中高级轿车,也足以让自己的孩子在衣食不愁的情况下度过快乐的童年,并接受大学教育。他们的孩子大多也会成为白领以上阶级。


彼得·林奇的父亲和其他所有的中产阶级人士一样,过着悠闲而富足的生活,当时的美国同现在一样,中产阶级以上的人士最热衷于高尔夫球运动。


彼得·林奇的父亲也是一名高尔夫球好手,在假日常与同事好友去波士顿郊外的布雷·伯雷高尔夫球俱乐部玩高尔夫球。


有时,彼得·林奇便迈着蹒跚的脚步随父亲在高尔夫球场玩耍,不到10岁,他就对高尔夫球的规则了如指掌,并不时挥着和他身高差不多的高尔夫球球杆跃跃欲试。


10岁那年,彼得·林奇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结束了,父亲经诊断确认,患上了晚期癌症。


癌症是一种不治之症,经确认后的人大都会在短时间内死去,彼得·林奇的父亲由于拼命的工作,错过了早期的治疗机会,以至在得病后很快就一病不起。


这场变故来得十分的突然,家中的经济状况马上陷入了危机。他们这个家庭,父亲是惟一挣钱的人,父亲不能工作后,家中很快就一贫如洗。


最后,彼得·林奇的父亲没能过上彼得·林奇11岁的生日。


父亲永远地离开了他们,一个中产阶级的家庭也就此衰落了。


母亲不得不外出工作,在当时那时代,妇女外出工作不会有很高的酬劳。母亲辛勤工作的收入难以维持一个家庭所必须的开销。而且受过中等教育的母亲为了儿子的前途,坚决不让彼得·林奇辍学,而且还要让他上最好的学校。


彼得·林奇也想接受高等教育,但却没有任何人能够帮助他们。


在美国生存,只有靠自己,人们只崇拜成功者,并不同情失败者,要想依靠别人的无私帮助来使自己成长是万万不可能的。


彼得·林奇和他的母亲也是坚强的人,他们承受住了这次打击,为了减轻母亲的经济压力,彼得·林奇决定去找个半天的工作,以帮助家里渡过难关。


彼得·林奇找了布雷·伯雷高尔夫球俱乐部的经理,俱乐部的经理以前自然认识彼得·林奇的父亲;他很同情彼得·林奇幼年丧父的遭遇,而且11岁的彼得·林奇在高尔夫球场上厮混多年,熟悉高尔夫球的规则,也是一位相当合格的球童,于是就雇佣了他。


布雷·伯雷高尔夫球俱乐部实行的是会员制,它的成员都是大公司的董事长和股东。这些人都是资产阶级,有钱又有闲,当他们击出一个臭球而需要球童去将球拾回之时,常常会慷慨大方地给球童们小费。另外,球童们还负责替这些人背高尔夫球球杆,每当他们离去之时,也会用不菲的小费酬谢球童们为他们付出的劳动。


乔治·沙利文先生是菲德利蒂·麦哲伦公司的总裁。麦哲伦公司是一家管理公众基金的大公司,在美国已经有很悠久的历史。


乔治·沙利文先生同吉尔公司、宝丽来公司的老总是好朋友,常常结伴到布雷·伯雷高尔夫球俱乐部来打高尔夫球。


乔治·沙利文是一个乐观大方的人,典型的美国男子汉,要在早些年,他一定会是个出色的西部牛仔。


“小孩,我以前见过你?”他在第一次看见彼得·林奇这个球童时,这样问彼得·林奇。


“是的。”


“对了,你叫什么名字?”


“彼得·林奇。”


彼得·林奇彬彬有礼的回答令乔治·沙利文很是喜爱。高尔夫球场上的球童大多是些家庭贫困而不得不出来打工的儿童,没有受过太好的教育。而彼得·林奇不一样,他是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里长大的,就读于波士顿地区比较著名的有教养的儿童学校。所以尽管他现在沦为打工者,仍然显得与众不同。


“哦!彼得,你以前可不是在这儿拾球的?”


乔治·沙利文先生可能并不认识彼得·林奇的父亲,因为他们不是一个社交圈子里的人。但他似乎认得彼得·林奇常随父亲到高尔夫球场上玩球。这家俱乐部离彼得·林奇的家很近,彼得·林奇就有常到高尔夫球场上的机会。


“是的。”彼得·林奇仍然不卑不亢地回答。


乔治·沙利文先生是一个何等精明的人,他虽然并不了解彼得·林奇家庭的变故,但仍然可以估计到个大概。在美国,一个家庭的兴盛与衰落是司空见惯的事。亿万富翁尚且如此,何况一个普通的中产阶级家庭。


乔治·沙利文先生没有继续问下去,他知道这个小球童肯定有着一段悲惨的经历,但他很喜欢彼得·林奇的聪明和这种在逆境中能够坦然面对的态度。


“你跟着我吧!替我背球杆。”


于是,彼得·林奇几乎成了乔治·沙利文先生的专职球童,只要他到高尔夫球场,陪伴他的球童总是彼得·林奇。


乔治·沙利文也许最初更多的是出于同情,每每叫彼得·林奇跟在他身边。当然他付小费时也并不比付给其他球童的更多。乔治·沙利文先生有典型的美国作风,他不会因同情而施舍自己的钞票,所以尽管他很喜欢彼得·林奇,但并不想让自己的同情使彼得·林奇感到羞耻。


这就是美国人对金钱的态度。


乔治·沙利文先生不会多给也不会少给,这是对彼得·林奇人格上的一种尊重。


乔治·沙利文先生和他的朋友们每当打完一个左曲球或者右曲球时,总会得意地吹嘘一下自己在股票投资中刚刚取得的胜利,每当这时,11岁的彼得·林奇总是听得入神,这令乔治·沙利文先生十分惊奇。因为其他的球童对此都显得漠不关心,而彼得·林奇不但聚精会神地听着而且好像听懂了。


“彼得,你是在听我们说话吗?”


“是的,先生!”


“你能够听懂?”


“不,我不知道。”


彼得·林奇的坦诚使乔治·沙利文更加喜欢。从此,他对彼得·林奇不再有丝毫的同情,而是不经意地提携他。这些在彼得·林奇以后的经历中将会得到证实。


当然,彼得·林奇在股票上最初的知识并不是完全从乔治·沙利文先生那里得来,其他的俱乐部成员在无意间的谈话也对彼得·林奇有很大影响。


不过,这些人可能没有注意一个11岁的球童,而乔治·沙利文先生却注意到了。


所以,每当彼得·林奇随球手们打完一轮球,就可以得到一堂有关股票问题的免费教育,虽然很累,却又非常值得。后来林奇说:


“如果你想接受有关股票问题的教育,高尔夫球场是通晓有关股票交易知识的场所。因此也是交易所以外的最佳场所。”


乔治·沙利文先生不但对彼得·林奇青睐有加,并对彼得·林奇的成长有着启蒙和指导,在后来,彼得·林奇又在他的关照下进入麦哲伦公司,并逐渐显露出他对于股票投资超越常人的才华。


在彼得·林奇的心目中,沙利文先生俨然慈父一样无私地关照他,又像一个恩师竭尽全力地指导他。彼得·林奇视乔治·沙利文似慈父,也是恩师。


1977年5月,在彼得·林奇加入公司刚满10年的时候,乔治·沙利文总裁将彼得·林奇叫到了办公室,宣布林奇接任公司总裁。


彼得·林奇自然没有辜负沙利文的信任,在短短的10年内,他将公司的总资产由2000万提高到90亿美元,自己也赢得了“华尔街第一理财家”的美誉。


一个人要获得成功,除了有自身的实力外,机遇也相当重要。彼得·林奇选择去布雷·伯雷高尔夫球场当球童,完全是出自于生活的压力,那应该是他一生中最黯淡的时光。


但是,遇见乔治·沙利文先生却使彼得·林奇这段时间的悲剧因素减低了不少。


如果彼得·林奇不是因为幼年丧父,他不会进入高尔夫球场去打工。


如果他不去打工,就不可能遇见乔治·沙利文先生,即使能够遇见,他也不可能同沙利文先生有深刻的接触和了解。


如果没有沙利文先生的悉心关照,彼得·林奇也许就不会选择金融专业,并在这一行业中取得非凡成功。


当然,我们也并不是说彼得·林奇就不可能成功,凭他的聪明才智,他仍然可能获得成功,但那完全可能是在另一行业,另一领域。


彼得·林奇的.路至少将是另外一种,股市上也将会有另外一种传奇,或没有传奇发生。


对彼得·林奇感到欣赏的人当中,最感到高兴的要数麦哲伦公司的总裁乔治·沙利文先生了。彼得·林奇能够获得成功,与他的大力提携是有关的。当然,麦哲伦公司也因彼得·林奇的加盟而获益匪浅。


乔治·沙利文先生给了彼得·林奇一个成功的机会,而彼得·林奇给麦哲伦公司带来了财富,这对双方来说都是非常满意的。

谁是彼得·林奇最初的导师?

6. 彼得林奇的著作有哪些!?

《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战胜华尔街》、《彼得·林奇教你理财》是他仅有的三本著作,每一本都风趣幽默,轻松易读,却又充满智慧,在黑色的无知之海上,犹如闪耀的知识灯塔。


在《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中,他将股票分为6大类型逐一分析,总结出10倍股的13个特点,提醒避开6种危险股。如何构建投资组合,应持有的合理股票数量,买入、卖出股票的时机。如何从证券公司、公司年报等渠道获得信息。如何利用市盈率、每股账面价值等进行投资分析,在财务报表中找到真正值得参考的数据,在看似没有机会的股票中找到“黑马”。分析常见的投资心理误区,帮助投资者避开投资陷阱。没有深奥的理论,让非专业投资者也能了解他思想的精髓。

在《战胜华尔街》中,他详细的书写了如何具体实践自己的投资方法,如何选股,如何管理投资组合,从而连续13年战胜市场的。林奇用自己一生的选股经历,手把手教读者如何正确选股,如何避免选股陷阱,如何选出涨幅安全的大牛股。重要和精彩的部分——管理麦哲伦基金13年的投资自传,包括21个经典选股案例,和总结出的25条投资法则。

在《彼得·林奇教你理财》中,他着力于劝告年轻一代好好培养自己的理财观,对投资基金提供了详细而且易行的9条建议,专门对指数基金投资进行论述。他的文笔轻松风趣,引人入胜,相比《聪明的投资者》,《巴菲特致股东的信:股份公司教程》,《投资最重要的事》等著作更加易读,而书中的智慧却没有一丝折扣。林奇在书中这样强调早期投资的必要性:“去做感兴趣的事情,并且倾其所有为之付出,钱自然而然就会有了。终有一天你可以每天在游泳池边拿着一杯饮料来享受余生,当然你未必真的会这么做,反倒是在办公室里忙得不亦乐乎。”
(资料来自于博道投资官微)

7. 彼得·林奇的功成身退

1990年,林奇管理麦哲伦基金已经13年了,就在这短短的13年,彼得·林奇悄无声息的创造了一个奇迹和神话!麦哲伦基金管理的资产规模由2000万美元成长至140亿美元,基金持有人超过100万人,成为当时全球资产管理金额最大的基金。麦哲伦的投资绩效也名列第一,13年的年平均复利报酬率达29%,由于资产规模巨大,林奇13年间买过15000多只股票,其中很多股票还买过多次,赢得了“不管什么股票都喜欢”的名声。对于很多人而言,彼得·林奇是一个没有“周末焦虑症”的“死多头”,股市调整对他而言只意味着廉价建仓的机会到了,他都不太像一个股市中人,因为他的心态是如此的平和,但也正是因为这样,他才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1990年,就在他最颠峰的时刻,林奇却选择退休 ,离开共同基金的圈子。当时,他还是市场中最抢手的人物,而他的才能也是最受倚重的。彼得·林奇非常理智地发表了自己的离去演说:“这是我希望能够避免的结局······尽管我乐于从事这份工作,但是我同时也失去了呆在家里,看着孩子们成长的机会。孩子们长的真快,一周一个样。几乎每个周末都需要她们向我自我介绍,我才能认出她们来······我为孩子们做了成长记录簿,结果积了一大堆有纪念意义的记录,却没时间剪贴。”这就是彼得·林奇离开的理由,没有一点的做作和矫情。当然他也受够了每周工作80个小时的生活,于是,和其他伟大的投资人和交易商一样,彼得·林奇带着赚来的钱,干干脆脆的离了场。现在,这个曾经的“股市传奇”就像任何一个平常的父亲一样,在家教导自己的小女儿,同时他也没有闲着,正积极地投入波士顿地区的天主教学校体制,到处募集资金,让清寒子弟也能接受私立学校的教育。虽然他是亿万富翁,他让别人也成为了亿万富翁,但他却不是金钱的奴隶,而是主人。

彼得·林奇的功成身退

8. 彼得林奇的生平有哪些介绍?

彼得·林奇,1944年元月19日出生于美国波士顿。
1965年,林奇完成了波士顿学院的学业,成为波士顿大学的研究生。结束了两年研究生的学习之后,1967年林奇到炮兵服役。1969年林奇退役,并作为一名长期雇员和调研人员加入麦哲伦公司,专营股票投资。此后,林奇坐阵麦哲伦,洞悉华尔街,注意分析股市行情,使麦哲伦公司在股票竞争中获利颇丰。
林奇在其数十年职业股票投资生涯中,特别是他于1977年接管并扩展麦哲伦基金以来,股票生意做得极为出色,不仅使麦哲伦成为有史以来最庞大的共同基金,使其资产由2000万美元增长到90亿美元,而且使公司的投资配额上原来仅有的40种股票,增长到1400种。
惊人的成就,使林奇蜚声金融界。美国最有名的《时代》周刊称他为“第一理财家”,《幸福》杂志则称誉他是“股票投资领域的一位超级投资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