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汤的配伍特点和应用是什么

2024-05-13

1. 麻黄汤的配伍特点和应用是什么

      麻黄汤的配伍特点         本方为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主要方剂。方中麻黄味苦辛性温,为肺经专药,能发越人体阳气,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作用,所以是方中之君(主)药,并用之作为方名。
         由于营涩卫郁,单用麻黄发汗,但解卫气之郁,所以又用温经散寒,透营达卫之桂枝之臣(辅)药,加强发汗解表而散风寒,除身疼。本证喘是由肺气郁而上逆所致,麻、桂又都上行而散,所以再配以降肺气、散风寒之杏仁为佐药,同麻黄一宣一降,增强解郁平喘之功。
         炙甘草既能调和宣降之麻、桂,又能缓和麻、桂枝相合的峻烈之性,使汗出而不耗正气,是使药而兼佐药之义。诸药合用,共凑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
         麻黄汤的禁忌         ①本方为辛温发汗之峻剂,故《伤寒论》对“疮家”、“淋家”、“衄家”、“亡血家”,以及外感表虚自汗、血虚而脉兼“尺中迟”、误下而见“身重心悸”等,虽有表寒证,亦皆禁用。
         ②麻黄汤药味虽少,但发汗力强,不可过服,否则,汗出过多必伤人正气。正如柯琴指出:“此乃纯阳之剂,过于发散,如单刀直入之将,投之恰当,一战成功。不当则不戢而召祸。故用之发表,可一而不可再。”(《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卷上)
         麻黄汤的重要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麻黄汤主之。”
         2.方论选录 柯琴《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卷上:“此为开表逐邪发汗之峻剂也。古人用药法象之义。麻黄中空外直,宛如毛窍骨节,故能祛骨节之风寒,从毛窍而出,为卫分发散风寒之品。桂枝之条纵横,宛如经脉系络,能人心化液,通经络而出汗,为营分散解风寒之品。杏仁为心果,温能助心散寒,苦能清肺下气,为上焦逐邪定喘之品。

麻黄汤的配伍特点和应用是什么

2. 麻黄汤的配伍特点

一为麻、桂相须,发卫气之闭以开腠理,透营分之郁以畅营阴,则发汗解表之功益彰;二为麻、杏相使,宣降相因,则宣肺平喘之效甚著。

3. 中医知识每日一读:伤寒杂病论之麻黄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枚 (去皮尖)   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粥饮,余如桂枝法将息,桂枝汤见后卷。   传阳明,脉大而数,发热,汗出,口渴舌燥,宜白虎汤,不差与承气汤。
  
 白虎汤方: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 芒硝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二两(炙去皮) 枳实三枚大者(炙)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调胃承气汤方
  
   甘草二两(炙) 芒硝半斤 大黄四两(酒洗)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取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温顿服之,以调胃气。   传少阳,脉弦而急,口苦,咽干,头晕,目眩,往来寒热,热多寒少,宜小柴胡汤,不差与大柴胡汤。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炙) 大枣十二枚 半夏半升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大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生姜五两(切) 枳实四枚(炙) 大枣十二枚(劈) 大黄二两   右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二升,日三服。   传太阴,脉濡而大,发热,下利,口渴,腹中急痛,宜茯苓白术厚朴石膏黄芩甘草汤。

中医知识每日一读:伤寒杂病论之麻黄汤方

4. 请教伤寒论中麻黄汤的剂量

桂林古本 伤寒杂病论》的麻黄汤原方: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枚(去皮)。这里麻黄桂枝等量的。1981年出土的汉代大司农铜权表明,汉代一斤是十六两,一两十钱。汉代一斤约合当今250克,那么一两约15.625克。汉代一升水约合当今200毫升。汉代的草药应该都是野生的吧,三两约47克了。
一剂三服,那么一服的话就是15克,而今三两换算成9克,这是一两等于3克的换算。明清时代,一钱应该是3.7克。
嘴上挂满了经典经方,实际上自行其是而已。

5. 麻黄汤的药物组成及各自效果,搭配意义?

组成: 麻黄(9克) 桂枝(6克) 杏仁(6克) 甘草(3克) 
    (一)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二)麻黄汤桂草杏仁,太阳表实脉浮紧,发热无汗身疼痛,发汗解表要温饮。 
  (三)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麻黄汤的药物组成及各自效果,搭配意义?

6. 麻黄汤的组方意义是什么

方义
本方证为外感风寒,肺气失宣所致。风寒之邪外袭肌表,使卫阳被遏,腠理闭塞,营阴郁滞,经脉不通,故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痛;肺主气属卫,外合皮毛,寒邪外束于表,影响肺气的宣肃下行,则上逆为喘;舌苔薄白,脉浮紧皆是风寒袭表的反映。治当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方中麻黄苦辛性温,归肺与膀胱经,善开腠发汗,祛在表之风寒;宣肺平喘,开闭郁之肺气,故本方用以为君药。由于本方证属卫郁营滞,单用麻黄发汗,只能解卫气之闭郁,所以又用透营达卫的桂枝为臣药,解肌发表,温通经脉,既助麻黄解表,使发汗之力倍增;又畅行营阴,使疼痛之症得解。二药相须为用,是辛温发汗的常用组合。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以恢复肺气之宣降,加强宣肺平喘之功,是为宣降肺气的常用组合,为佐药。炙甘草既能调和麻、杏之宣降,又能缓和麻、桂相合之峻烈,使汗出不致过猛而耗伤正气,是使药而兼佐药之用。四药配伍,表寒得散,营卫得通,肺气得宣,则诸症可愈。

7. 请教伤寒论中麻黄汤的剂量

《
伤寒论
》
原方
的剂量是: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您所说的已经是
教材
上换算过的单位了。一般教材都会把《伤寒论》的一两换算成三克。所以麻黄三两就变成了九克。
在临床应用中我们只要理解了组方的
机理
就行了,以前大家说
中医
的
不传之秘
完全在剂量,就是说临证
处方
是非常灵活的,个体化的。完全可以根据当时患者的
体质
,
病症
,乃至气候
节气
等进行调整
用药
剂量以及药物之间剂量的比例。

请教伤寒论中麻黄汤的剂量

8. 麻黄临床常用配伍组方总结

麻黄、麻黄根:宣收并司,宣肺祛邪,平喘降逆,适用于肺失宣降之证。
  
 麻黄、五味子:敛肺止咳,既可宣肺平喘,又能敛肺降气,适用于肺虚气逆,肺失宣降之证。
  
 麻黄、罂粟壳:宣散收敛,相辅相成,可宣通、收敛肺气的作用。
  
 麻黄、白果:治喘嗽日久,外邪未彻,肺气耗散而呼吸短促者。
  
 麻黄、肉桂:温散寒邪、宣通气血。
  
 麻黄、蝉衣:治疗荨麻疹、湿疹,疗佳。
  
 麻黄、黄芪:宣肺平喘,益气固表,适用于肺气虚弱,寒邪阻肺之证。
  
 麻黄、石菖蒲:醒神开窍,适用于纳呆腹胀者。
  
 麻黄、苏子:治胸满,肺气郁闭,呼吸短促。
  
 麻黄、当归:治营亏气喘,或外伤胸膈,胸满且痛,呼吸不顺者。
  
 麻黄、人参:适用于久喘下元亏虚,或气虚感邪,肺气失宣,咳喘阵作者,虚甚重用人参。
  
 麻黄、苍术:治疗纳差体虚,内有痰湿之邪,外受六淫之侵而咳喘者。
  
 麻黄、地龙:可通畅气道,改善通气与换气功能,修复黏膜,利尿,治疗咳嗽、痰多、喘促,水肿的患者。
  
 麻黄、桂枝:温肺化饮,用于外寒内饮,风寒束表之证。
  
 麻黄、石膏:辛凉宣泄,外散风寒,内清肺热。
  
 麻黄、杏仁:宣肺平喘,用于风寒外束,肺气壅闭之证。
  
 
  
     
 麻黄、葛根:解肌发汗,用于伤寒无汗无风,项背强直,或外塞风寒,邪气内迫于阳明之恶寒无汗,发热口渴,下利等。
  
 麻黄、连翘:解表退黄,治黄疸兼见头痛,体痛恶寒,无汗和小便不利等证而属表闭,湿热内蕴发黄者。
  
 麻黄、熟地:滋肾平喘,用于肺实痰壅,肾阴耗损、肺气上逆、肾虚不纳之证。
  
 麻黄、大黄:宣上导下,用于肺胃热盛,痰热互结,腑气不通,肺气上逆之喘咳。
  
 麻黄、升麻:升阳解毒,用于伤寒大下之后,阳邪陷里,热毒上蒸,上热下寒,虚寒互见的手足厥逆,咽喉不利,吐脓血者。
  
 麻黄与细辛、干姜:温肺化饮,适用于外寒内饮、风寒束表,水饮内停,上迫于肺,肺失宣降之证。
  
 麻黄、葶苈子:泻肺祛饮,宣泄肺气,适用于痰饮壅实,水气停滞所致之喘满痰涌者。
  
 麻黄、附子:宣肺平喘,温通心阳,适用于心阳不足,寒饮内闭之证。
  
 麻黄、厚朴:平喘降逆,可治痰瘀内阻,肺气郁闭,咳喘明显者。
  
 麻黄、半夏:化痰平喘,调和肺胃,治咳嗽咯痰,气喘息促者,或咳喘兼呕,舌苔厚腻者。
  
 麻黄、白芥子:宣肺化痰通络,适合于寒痰壅肺,气喘不顺,鼻窍塞窒者,或经络痹阻之各种痹证。
  
 麻黄、黄芩:清宣肺气,清肺化痰,适用痰热郁肺,肺失宣降之证。
  
 麻黄、射干:降逆化痰,用于肺气不宣,咳而上气,喉中痰诞,气机不利,喘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