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敏是两弹一星功勋者吗

2024-05-14

1. 于敏是两弹一星功勋者吗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是: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该奖章直径8厘米,用99.9%纯金铸造,重量515克,配有绶带,可悬挂佩于胸前。
扩展资料:
两弹一星”事业的发展,不仅使我国的国防实力发生了质的飞跃,而且广泛带动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造就了一支能吃苦、能攻关、能创新、能协作的科技队伍,极大地增强了全国人民开拓前进、奋发图强的信心和力量。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b3fb43166d224f4a2b0a587319f790529822d13a?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

于敏是两弹一星功勋者吗

2. 两弹一星元勋之于敏

   七月,如果说非要给这个月份定一个颜色,那便是灿烂的红色。
  
     两弹一星,如果非要形容他们的话,那便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其中,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前者是代表我们国家拥有了军事上的话语权,后者代表了我们彻底撕毁了外部对我们的科技上的粉碎,代表着在这个新的时代,冲出地球的时代,中国人不甘人后!
  
    两弹一星元勋共二十三人位科学家,在这个所谓明星当道的时代,我觉得应该让他们出现在互联网上,代表今天的中国人,不会忘记昨天奋斗的那些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他们是先驱,是基石。是永不磨灭的共和国精神!
  
 
  
  
   于敏(1926年8月16日-2019年1月16日),出生于河北宁河(今天津市宁河区),毕业于北京大学,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原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热核武器物理中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后长期领导并参加核武器的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关键性的理论问题。从20世纪70年代起,在倡导、推动若干高科技项目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前内容节选搜狗百科)
  
   如果说对于老先生一生的评价,当年感动中国“颁奖词”说的很好了,我就不狗尾续貂了:
  
    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
  
 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
  
 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
  
    这个名字,在往后岁月中,永录青史!

3. 两弹一星功勋,于敏

2021.10.04day276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于敏激动得流泪。
  
 
  
 于敏为氢弹研究的付出,终于有了收获。
  
 
  
 他准备出国留学,妻子孙玉芹为出国做各种准备,做新衣服,努力学习英语,做饭时学英语,睡觉前学,整个人沉醉在准备出国的喜悦中。
  
 
  
 谁知道于敏回家,跟妻子说因工作需要,不出国了,但具体做什么工作没有说,也不能说。
  
 
  
 玉芹非常理解丈夫,她知道,丈夫干的是对人民有利的大事,所以也不多问,只知道照顾好于敏的生活起居就行。
  
 
  
 于敏生性喜欢做基础研究,当时已经很有成绩,而核武器研究不仅任务重,集体性强,而且意味着他必须放弃光明的学术前途,隐姓埋名,长年奔波。于敏笃定地决定,加入核武器的研究,开启了氢弹的理论研究之路。
  
 
  
 从此,至1988年,于敏的名字和身份是严格保密的。
  
 
  
 于敏没有出过国,在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他几乎是惟一一个未曾留过学的人。他刚到研究组的时候,以陆杰为首的科学家们根本看不起于敏,觉得他没留过学,不把他当回事。
  
 
  
 于敏用自己的实力赢得了研究组的科学家们的认可。
  
 
  
 于敏时时刻刻都在写写算算,连跟玉芹相亲时都因为忙于计算而误了双方见面的时间,等他赶到的时候,玉芹已经离开了。
  
 
  
 于敏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了研究组的负责人。他从零开始,带领着大家攻克一个个难题。一次次地晕倒在办公室里。
  
 
  
 于敏连生病住院也满脑子都想着技术难题,一次一次的新想发都来源于他近乎痴狂的思考中。
  
 
  
 他经常行踪不定,邻居还以为是他政审出了问题,对他们一家各种猜测。
  
 
  
 都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有一个伟大的女人。
  
 
  
 于敏娶了个贤妻良母,一个包容和理解自己爱人。
  
 
  
 于敏全身心地为国家的核事业忙碌着,家里的事全都丢给了妻子,照顾孩子,往老家寄钱,家里的琐事都是妻子人忙碌着。
  
 
  
 他忙于搞理论研究,长时间不回家,连儿子都不知道他是谁,问他:“叔叔,你找谁?”
  
 
  
 听儿子叫自己叔叔,于敏眼泪禁不住在眼睛里打转,但他心底里觉得,自己所做的工作值得,为了国家的事业,小家的困难是可以克服的。
  
 
  
 于敏对国家核事业的贡献是伟大的,而妻子玉芹对于敏的理解、包容和支持,是巨大的。
  
 
  
 于敏是“两弹一星”的元勋,是默默贡献、是平凡而伟大的人。我们追星,就应该追这样的人。

两弹一星功勋,于敏

4. 于敏是两弹一星元勋吗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于敏激动得流下了眼泪。
于敏在氢弹研究上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
他打算出国留学。他的妻子孙为出国做各种准备,做新衣服,努力学习英语,做饭时学英语,睡觉前学习。整个人陶醉在出国的喜悦中。
谁知道于敏回家跟老婆说因为工作需要不出国了,但没说具体做什么工作,也说不上来。
玉琴很理解丈夫。她知道丈夫在做有益于民的大事,所以也不多问。她只知道照顾好于敏的日常生活。
于敏天生喜欢做基础研究,当时已经很有成就了。然而,对核武器的研究不仅是一项繁重的任务,而且是一项集体任务,这意味着他不得不放弃光明的学术前途,保持匿名和旅行多年。于敏坚定地决定加入核武器的研究,开启了氢弹的理论研究之路。
从那以后,直到1988年,于敏的名字和身份都被严格保密。
于敏没有出过国,在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他几乎是唯一一个没有学习过的人。当他刚到研究小组时,以路捷为首的科学家根本看不起于敏,认为他从来没有研究过,没有把他当回事。
于敏用自己的实力赢得了课题组科学家的认可。
于敏一直在写,一直在算。甚至在和于勤约会的时候,因为忙着算计,错过了见面时间。他赶到的时候,余琴已经走了。
于敏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课题组的负责人。他从零开始,带领大家一个个攻克难题。一次次晕倒在办公室。
即使生病住院,于敏的脑子里也满是技术问题。每一个新的想法都来源于他近乎疯狂的思考。
他的行踪经常不确定,邻居们都以为他政审有问题,纷纷猜测他们家的情况。
据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
于敏娶了一个贤妻良母,一个宽容理解的爱人。
于敏全身心地投入到国家的核事业中,把家里的事都交给妻子,照顾孩子,给家乡寄钱。他的妻子忙于家里所有的家务。
他忙于理论研究,很久不回家,甚至不知道自己是谁。他问他:“叔叔,你找谁?”
当儿子叫自己叔叔的时候,于敏不禁热泪盈眶,但他心里觉得,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为了国家的事业,家里的困难是可以克服的。
于敏对国家核事业的贡献是巨大的,妻子于勤对于敏的理解、包容和支持是巨大的。
于敏是“两弹一星”的元老,一个默默奉献的平凡而伟大的人。我们偶像应该追逐这样的人。

5. 于敏为什么获得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于敏填补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科学家 钱三强)
原子核理论是于敏自己在国内搞的,他是开创性的,是出类拔萃的人,是国际一流的科学家。(科学家 彭桓武)[21]
于敏在氢弹研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科学家 朱光亚)[22]
于敏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是“中国的氢弹之父”。(诺贝尔奖得主、核物理学家玻尔)[23][24]
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起了关键作用。(《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核武器分册》“于敏”条目)

于敏为什么获得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6. 缅怀两弹一星元勋于敏,于敏为我国两弹一星做出了多大的贡献?

全球氢弹仅两种,于敏构型是其中之一。
于敏的科研生涯始于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任所长的近代物理所。在原子核理论研究领域钻研多年后,1961年,钱三强找他谈话,将氢弹理论探索的任务交给了他。从那时起,于敏转向研究氢弹原理,开始了隐姓埋名的28年。 
1、立下科研军令状
1961年1 月12日,钱三强约于敏到他的办公室,严肃而秘密地对他说:经所里研究,报请二机部党组批准,决定请你参加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 于敏时年34岁、已经在国内原子核理论研究领域开创性地辛勤耕耘了近10年并作出了出色成绩。“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无国就无家,怎么能在这个时候强调个人的兴趣、志向和名誉?正是这种民族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促使于敏面对这样重大、艰巨、光荣而神圣的任务,觉得自己不能再有另一种选择,只能接受。经过短暂的思想斗争以后,于敏毅然决然服从了组织上的决定,他下定决心从基础研究转向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工作。

2、“中国氢弹之父”于敏:一个“无名英雄” 
总有丹心赤子甘为国家鞠躬尽瘁,总有殷殷志士愿为民族负重前行。 作为我国核武器事业重要奠基人之一的他,一直都隐姓埋名。 “抛头露面”,于敏只经历过两次:
一次是1999年,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他被授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并代表23位获奖科学家发言。 
于敏最后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还是在2015年1月9日。那天,他接过了当年唯一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证书。

3、中国氢弹是地道国产 。
未曾出国留学的于敏,自谦是“地道的国产”。 氢弹理论的探究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当时被核大国列为涉及国家安全的最高机密。因此,要在短期内实现氢弹研制理论上的突破,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由于大型计算机机时非常紧张,为了加快研究,于敏和团队几乎时刻沉浸在堆积如山的数据计算中。 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地处青海高原,在那里,科研人员吃的是夹杂沙子的馒头,喝的是苦碱水,茫茫戈壁飞沙走石,大风如刀削一般,冬天气温低至零下30摄氏度,道路冻得像搓板。 

1967年6月,我国第一颗氢弹空投爆炸试验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氢弹的国家。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年多,中国仅仅用了两年零八个月。 

7. 隐姓埋名28年,特殊时代里两弹一星元勋于敏的付出有多大?

据光明日报报道,我国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改革先锋于敏,于1月16日在京去世,享年93岁。

1975年,周光召、于敏、黄祖洽等理论部领导决定重建中子物理研究室,该室的任务之一是发展核试验诊断理论,这块硬骨头该怎么啃,于先生到组里来给大家作了分析:第一代武器的核试验测量分析“只能给出四个半数据”,这对第二代武器的研究远远不够。他分析了第二代武器复杂得多的物理过程,为深入系统地发展核试验诊断理论指明了方向。这个室的另一个研究方向是武器中子学计算的精确化研究,他提出,对中子时间常数的计算精度必须达到±1,为此,他对这个物理量的简明表达式作了精辟的分析,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空间。这些真知灼见,对我们这个研究室的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于敏先生是一位在我国具体的历史环境下脱颖而出的物理学家,他对我国核武器事业和强激光高技术事业的突出贡献已有一些记述,虽然由于保密的需要,有些话讲得不透彻,但人们已可意识到,那是一种应该以浓重的笔墨载入史册的贡献。
 于先生曾长期领导和指导我们从事武器物理的研究,我感受最多的是关于核试验诊断理论、核武器中子学理论和强激光高技术的研究。这些领域的研究都不可能走“引进、消化”的路子,是形势和需求逼着我们开拓、创新,走自己的路。这里,真正需要的是学术上的深入钻研和实践,需要像于敏这样的开拓者和带路人。这类“破解难题”的工作,也正是发挥于敏之所长的用武之地。
在1998年5月的一次院、所领导座谈会上,他建议要“经常研究全局性问题”,他从核武器讲到高技术,他说“高技术难度很大,是难度很高的新课题”,要“有紧迫感”,拿出“站得住脚的物理成果”。他建议“抓好抓细规划、计划,高瞻远瞩,条理分明”,要“照顾好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并具体提出“关键是进一步发挥高级研究人员的力量”。“第一,贯彻技术岗位责任,现在国家搞职称,实质是为了加强岗位技术责任,每项技术问题都有专人负责。要求明确、职责分明、奖罚公正,使技术负责人既有动力,又有压力。第二,加强全所学术领导。我们是搞应用基础研究的,研究对象是复杂的,是集体性很强的工作,离了哪个方面都不行,诸多课题必须形成有机整体。这就要求全所有坚强的学术领导”。这些意见,至今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隐姓埋名28年,特殊时代里两弹一星元勋于敏的付出有多大?

8. 功勋里于敏的搭档是谁

陆杰。
陆杰这个角色并没有真实原型,他只是众多伟大科学家中的一个缩影,陆杰这个角色是纯虚构出来的,但陆杰身上发生的事情都是真实存在的。
陆杰在于敏进入氢弹研究小组之后,虽然和于敏之间发生了很多不愉快,但陆杰却非常欣赏于敏的能力。陆杰经常和于敏研究氢弹研究到深夜,两个人建立了非常深厚的友情。
陆杰作为氢弹研究小组的元老,在后面的剧情当中对于敏非常的照顾,在于敏的妻子面临生产的时候,陆杰帮助于敏回到了家中。
陆杰在剧中不仅是一个勤恳努力的科研人员,而且是一个非常讲义气的人,帮助了于敏很多。


剧情:
《功勋》是由郑晓龙担任总导演,毛卫宁、沈严、林楠、杨文军、康洪雷、阎建钢、杨阳、郑晓龙担任单元导演,共同执导,王雷、雷佳音、郭涛、黄晓明、蒋欣、佟大为、周迅、黄志忠主演的重大现实题材剧。
该剧分为八个单元《能文能武李延年》《无名英雄于敏》《默默无闻张富清》《黄旭华的深潜》《申纪兰的提案》《孙家栋的天路》《屠呦呦的礼物》《袁隆平的梦》讲述8位功勋人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