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怎么与学科整合

2024-05-16

1. 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怎么与学科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各学科整合的策略
  1、挖掘学科教材内容,对教材重组和延伸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许多学生要么提不出问题,要么提出课题太大而无法实施。实际上学科教材本身就是一个取之不尽的“问题库”,在学科中隐藏着大量与自然、社会、生活有关,值得研究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对学科知识进行分析、梳理,从整个上把握教材体系,然后根据学生现有知识水平,找到课程生长点,对教材进行重组,引导学生主动提出探究的问题,重新建构自己的知识的体系,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研究课题和理论依据。如,在高一年经济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股票、债券、存款、储蓄保险”这些知识进行比较分析,重组和延伸,模拟制定一份家庭理财投资计划方案。这样,学生通过对几种投资行为的利弊进行比较并根据模拟家庭的实际情况,上网查阅了大量资料,制订出一份家庭理财投资计划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学科知识,“围绕”“家庭理财投资”这个研究课题,深入探究,使学生将所学知识,恰如其分应用到综合实践活动中去。
  2、以学科教学为载体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需要和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一定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参与和体验,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这样,小小的课堂也可以成为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品德的大世界,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比如在高二年学习“人生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贡献”这个课题内容学习时,结合班级的主题班会开展了“人生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贡献或索取”的辩论赛,让全班同学参与其中,在辩论赛准备过程中,学生搜集大量信息,拓宽了知识面;在辩论过程中,学生以积极主动姿态发现对方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指出,培养学生质疑与批判精神,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在辩论评价反思中,学生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辩论内容、选手的表现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从而培养自己对他人和社会责任和团队精神,健全了自己的人格,促进人文素质的提高,而这正是综合实践活动所倡导的精神实质。
  3、利用综合实践活动激活学科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各学科的教学任务是向学生传授学科中的间接经验,远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缺乏时代感,因此,长期以来,各学科教学,不同程度存在“死气沉沉,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而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开放型的教学活动,它打破知识界限,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有利于吸取最新知识。因此,在学科教学中,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在理论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之间搭起桥梁,让学生应用所学学科知识,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来感受所学知识的价值和魅力,促使学生以积极心态投入到学习中,为各学科教学注入一般活水,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如在学习“价值规律内容和作用”这部分知识时,为了让学生对枯燥的理论有更深刻理解,我设计了以“在市场经济中的价值规律”为主题的社会调查活动,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提出子课题的内容,完成一篇社会调查报告。这样,在调查过程中,学生将枯燥价值规律理论知识和活生生的市场现象有机结合起来,尝试用所学的理论去分析经济生活中的现象,这样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感受所学知识的价值和魅力。
  4、将综合实践活动课先进教学理念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是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通过亲自体验来解决问题的自觉学习;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确定课题的探究学习;是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的合作学习。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不仅意味着一门新的课程形式的诞生,更主要是一种体现时代精神的新的课程理念的生长,其着眼点就在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论,树立综合的教学理念,将综合性理论自觉转化为教学实践,并融入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使各学科教学变为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性教学,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习,从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从而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怎么与学科整合

2. 如何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各学科课程整合

如何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各学科课程整合
一、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各学科课程整合的背景、意义
改革学习方式,崇尚改造,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个性的解放,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为此,在基于新的学习哲学重建各学科领域的同时,新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学生变以接受学习为主体的学科学习方式为以自主探究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提供了独立的实施领域。我们知道,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之间既有其相对独立性,又存在紧密的联系。综合实践活动中所需要的知识是以学科课程为基础的,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综合运用在学科课程学习中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而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自主获得的知识以及问题解决的基本能力又促进学科课程的学习,有助于知识的整合。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可以在学科课程中产生,学科课程的知识又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延伸和扩展。但由于综合实践课程没有课程标准(只有指导纲要)没有教材,没有教参,没有专职教师,没有评价标准。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举步维艰,难以得到全面实施,为了使综合实践活动课成为常态课,我们在实践中积极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各学科特别是生物教学如何相互渗透,再将综合实践活动课与生物教学进行有效整合,更强有力的促进教育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与各学科课程有着本质区别的新的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在谈到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的关系时提到:“各学科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提升;综合实践活动中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在各学科教学中拓展加深;在统筹规划的原则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与学科课程相互渗透、有机整合,从而进行实验研究。主要方式为:1.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学科知识; 2.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运用学科知识解决;3.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中的活动整合;4.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理念渗透于学科教学。因此,求同存异,妥善处理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的关系,既是一个意义重大的课题,又是一个富有创造性和艺术性的课题。
正确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各学科之间的关系,在实践中,将学科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交融与相整合。整合各学科知识已成为现在和今后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的特点,而这种整合是“双赢”的,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科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对学科知识学习的兴趣。老师也可以更大限度的发挥创造性,设计出有趣多样的教学活动,贴近学生在各科所学到的知识及生活经验。总之课程整合就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获得综合知识、培养综合能力的有效平台。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各学科相互渗透的依据
第一,两类课程在目标上的一致性。
作为学校课程体系的两部分,活动课程和学课程都以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只是二者发挥作用的角度和侧重点有所不同。学科课程的目标侧重于让学生掌握基础的系统文化知识,具备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此基础上致力于学生基本素质全面和谐地发展;活动课程的目标则在于通过各类实际活动,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
第二,两类课程在内容上的互补性。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不同内容的知识的互补。众所周知,学科课程的知识内容是根据各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系统组织的,一旦确定,就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不宜随时推陈纳新。这在科技发展迅速、知识更替频繁的今天,成为学科课程的一个明显的不足之处。活动课程则不同,其内容的选择有较大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可以根据需要因时因地迅速调整,纳入一些有价值的“即时信息”,如在科技活动中介绍有关的科技新成果,在班团队活动中收集介绍最近的国内外时事等。这样,活动课程在较大程度上弥补了学科课程内容滞后的不足,保证了学生所学知识在时间上的完整性。
二是不同形式的知识的互补。学科课程的组织形式决定了其内容侧重于成链状排列的分科系统知识、理论性知识,这些内容,从知行结合的角度讲,更注重知的方面。尤其是操作技能和道德品质的内容,学生从学科课程中学到的主要是操作技能的基本原理、操作程序和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对于操作技能的具体实践和道德品质的行为表现则相对不足。活动课程的内容多是围绕一个个问题或活动主题来组织的,呈立体状的结构,侧重于综合性知识、应用性知识。而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知识并不像课程中的知识那样以分门别类的形式存在着,它们是理论性与应用性、分类性与综合性等多种知识形式融合在一起的整体。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中不同形式的知识内容相互补充、有机渗透,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使学生既可以系统地学“深”,又能联系实际学“活”。
第三,两类课程在学习活动方式上的互促性。
根据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学习分类理论,我认为,在学科课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主要是接受学习,对于活动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有人认为主要是学生的自主活动。这一观点做到了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学习活动方式,但是没有抓住活动课程的本质特征,表述不够恰当。考察杜威的活动课程和当前我国部分实验学校的做法,可以看出,“从做中学”才是活动课程应采用的较合适的基本学习方式。离开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从做中学的基本方式,活动课程将不成其为活动课程。
那么,学生在学科课程中的接受学习和在活动课中的“从做中学”是如何相互促进的呢?两种学习活动方式的互促关系是通过二者对学生产生的不同影响在彼此之间迁移而实现的。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一方面,学科课程中的接受学习适合于学生学习大量的间接经验,培养逻辑思维的能力,这为活动课程中的“从做中学”提供了重要的知识基础和基本的思考方法,使学生避免走一些不必要的弯路。另一方面,活动课程中的“从做中学”方式强调学生的亲自参与和自主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主体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意识用于接受学习,有利于克服过去在接受学习中常有的死记硬背、机械学习的弊病,达到对学习材料进行有意义学习的良好效果。其动手操作能力则能帮助学生提高学科课程中的活动的质量。
第四,两类课程在功能上的整体优化性。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在功能上的区别是由二者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方式上的不同特点决定的。学科课程所选择的知识内容使其成为学校完成传递和传播人类文化遗产任务的最重要媒介。它采用的接受学习活动方式便于教师经济有效地同时向许多人传授知识,这决定了它在普及基础教育和提高民族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具体到学生个体,学科课程则有利于他们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培养抽象思维能力。但是,学科课程只能给学生提供很少的实践机会,内容难以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在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活动课程内容的即时性、实践性和“从做中学”的活动方式则决定了活动课程具有可以弥补学科课程不足的突出功能:1.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2.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经验,并培养创造才能。3.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他们的特长。4.加强中小学课程的社会适应性。这是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在功能上的相互补充,同时二者还相互促进。
三、目标
1、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生物学科教学的相互渗透。
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加强综合实践活动与生物教学内容的整合,加强综合实践活动与教学方式的整合,加强综合实践活动与培养创新能力的整合,在此基础上构建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理论体系。
2、 用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探索综合实践活动在学科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规律、形式和方法,为学校培养创新人才提供理论和实践的依据,建构开放的教育环境,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途径,总结培养学生创新能斩的实践经验。
3、建构教学模式,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根据各学科教学的内容、任务和综合实践活动教育的要求,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有关理论和规律,总结出一套符合教育规律的教学模式、教学技术和方法,从而提高教师的综合实践活动素养与能力和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3. 如何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各学科课程整合?

一、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各学科课程整合的背景、意义
改革学习方式,崇尚改造,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个性的解放,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为此,在基于新的学习哲学重建各学科领域的同时,新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学生变以接受学习为主体的学科学习方式为以自主探究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提供了独立的实施领域。我们知道,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之间既有其相对独立性,又存在紧密的联系。综合实践活动中所需要的知识是以学科课程为基础的,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综合运用在学科课程学习中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而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自主获得的知识以及问题解决的基本能力又促进学科课程的学习,有助于知识的整合。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可以在学科课程中产生,学科课程的知识又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延伸和扩展。但由于综合实践课程没有课程标准(只有指导纲要)没有教材,没有教参,没有专职教师,没有评价标准。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举步维艰,难以得到全面实施,为了使综合实践活动课成为常态课,我们在实践中积极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各学科特别是生物教学如何相互渗透,再将综合实践活动课与生物教学进行有效整合,更强有力的促进教育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与各学科课程有着本质区别的新的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在谈到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的关系时提到:“各学科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提升;综合实践活动中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在各学科教学中拓展加深;在统筹规划的原则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与学科课程相互渗透、有机整合,从而进行实验研究。主要方式为:1.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学科知识; 2.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运用学科知识解决;3.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中的活动整合;4.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理念渗透于学科教学。因此,求同存异,妥善处理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的关系,既是一个意义重大的课题,又是一个富有创造性和艺术性的课题。
正确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各学科之间的关系,在实践中,将学科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交融与相整合。整合各学科知识已成为现在和今后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的特点,而这种整合是“双赢”的,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科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对学科知识学习的兴趣。老师也可以更大限度的发挥创造性,设计出有趣多样的教学活动,贴近学生在各科所学到的知识及生活经验。总之课程整合就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获得综合知识、培养综合能力的有效平台。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各学科相互渗透的依据
第一,两类课程在目标上的一致性。
作为学校课程体系的两部分,活动课程和学课程都以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只是二者发挥作用的角度和侧重点有所不同。学科课程的目标侧重于让学生掌握基础的系统文化知识,具备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此基础上致力于学生基本素质全面和谐地发展;活动课程的目标则在于通过各类实际活动,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
第二,两类课程在内容上的互补性。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不同内容的知识的互补。众所周知,学科课程的知识内容是根据各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系统组织的,一旦确定,就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不宜随时推陈纳新。这在科技发展迅速、知识更替频繁的今天,成为学科课程的一个明显的不足之处。活动课程则不同,其内容的选择有较大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可以根据需要因时因地迅速调整,纳入一些有价值的“即时信息”,如在科技活动中介绍有关的科技新成果,在班团队活动中收集介绍最近的国内外时事等。这样,活动课程在较大程度上弥补了学科课程内容滞后的不足,保证了学生所学知识在时间上的完整性。
二是不同形式的知识的互补。学科课程的组织形式决定了其内容侧重于成链状排列的分科系统知识、理论性知识,这些内容,从知行结合的角度讲,更注重知的方面。尤其是操作技能和道德品质的内容,学生从学科课程中学到的主要是操作技能的基本原理、操作程序和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对于操作技能的具体实践和道德品质的行为表现则相对不足。活动课程的内容多是围绕一个个问题或活动主题来组织的,呈立体状的结构,侧重于综合性知识、应用性知识。而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知识并不像课程中的知识那样以分门别类的形式存在着,它们是理论性与应用性、分类性与综合性等多种知识形式融合在一起的整体。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中不同形式的知识内容相互补充、有机渗透,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使学生既可以系统地学“深”,又能联系实际学“活”。
第三,两类课程在学习活动方式上的互促性。
根据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学习分类理论,我认为,在学科课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主要是接受学习,对于活动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有人认为主要是学生的自主活动。这一观点做到了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学习活动方式,但是没有抓住活动课程的本质特征,表述不够恰当。考察杜威的活动课程和当前我国部分实验学校的做法,可以看出,“从做中学”才是活动课程应采用的较合适的基本学习方式。离开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从做中学的基本方式,活动课程将不成其为活动课程。
那么,学生在学科课程中的接受学习和在活动课中的“从做中学”是如何相互促进的呢?两种学习活动方式的互促关系是通过二者对学生产生的不同影响在彼此之间迁移而实现的。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一方面,学科课程中的接受学习适合于学生学习大量的间接经验,培养逻辑思维的能力,这为活动课程中的“从做中学”提供了重要的知识基础和基本的思考方法,使学生避免走一些不必要的弯路。另一方面,活动课程中的“从做中学”方式强调学生的亲自参与和自主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主体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意识用于接受学习,有利于克服过去在接受学习中常有的死记硬背、机械学习的弊病,达到对学习材料进行有意义学习的良好效果。其动手操作能力则能帮助学生提高学科课程中的活动的质量。
第四,两类课程在功能上的整体优化性。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在功能上的区别是由二者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方式上的不同特点决定的。学科课程所选择的知识内容使其成为学校完成传递和传播人类文化遗产任务的最重要媒介。它采用的接受学习活动方式便于教师经济有效地同时向许多人传授知识,这决定了它在普及基础教育和提高民族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具体到学生个体,学科课程则有利于他们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培养抽象思维能力。但是,学科课程只能给学生提供很少的实践机会,内容难以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在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活动课程内容的即时性、实践性和“从做中学”的活动方式则决定了活动课程具有可以弥补学科课程不足的突出功能:1.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2.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经验,并培养创造才能。3.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他们的特长。4.加强中小学课程的社会适应性。这是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在功能上的相互补充,同时二者还相互促进。
三、目标
1、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生物学科教学的相互渗透。
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加强综合实践活动与生物教学内容的整合,加强综合实践活动与教学方式的整合,加强综合实践活动与培养创新能力的整合,在此基础上构建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理论体系。
2、      用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探索综合实践活动在学科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规律、形式和方法,为学校培养创新人才提供理论和实践的依据,建构开放的教育环境,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途径,总结培养学生创新能斩的实践经验。
3、建构教学模式,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根据各学科教学的内容、任务和综合实践活动教育的要求,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有关理论和规律,总结出一套符合教育规律的教学模式、教学技术和方法,从而提高教师的综合实践活动素养与能力和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如何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各学科课程整合?

4. 如何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各学科课程整合

一、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各学科课程整合的背景、意义
改革学习方式,崇尚改造,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个性的解放,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为此,在基于新的学习哲学重建各学科领域的同时,新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学生变以接受学习为主体的学科学习方式为以自主探究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提供了独立的实施领域.我们知道,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之间既有其相对独立性,又存在紧密的联系.综合实践活动中所需要的知识是以学科课程为基础的,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综合运用在学科课程学习中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而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自主获得的知识以及问题解决的基本能力又促进学科课程的学习,有助于知识的整合.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可以在学科课程中产生,学科课程的知识又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延伸和扩展.但由于综合实践课程没有课程标准(只有指导纲要)没有教材,没有教参,没有专职教师,没有评价标准.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举步维艰,难以得到全面实施,为了使综合实践活动课成为常态课,我们在实践中积极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各学科特别是生物教学如何相互渗透,再将综合实践活动课与生物教学进行有效整合,更强有力的促进教育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与各学科课程有着本质区别的新的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在谈到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的关系时提到:“各学科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提升;综合实践活动中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在各学科教学中拓展加深;在统筹规划的原则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与学科课程相互渗透、有机整合,从而进行实验研究.主要方式为:1.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学科知识; 2.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运用学科知识解决;3.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中的活动整合;4.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理念渗透于学科教学.因此,求同存异,妥善处理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的关系,既是一个意义重大的课题,又是一个富有创造性和艺术性的课题.
正确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各学科之间的关系,在实践中,将学科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交融与相整合.整合各学科知识已成为现在和今后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的特点,而这种整合是“双赢”的,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科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对学科知识学习的兴趣.老师也可以更大限度的发挥创造性,设计出有趣多样的教学活动,贴近学生在各科所学到的知识及生活经验.总之课程整合就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获得综合知识、培养综合能力的有效平台.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各学科相互渗透的依据
第一,两类课程在目标上的一致性.
作为学校课程体系的两部分,活动课程和学课程都以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只是二者发挥作用的角度和侧重点有所不同.学科课程的目标侧重于让学生掌握基础的系统文化知识,具备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此基础上致力于学生基本素质全面和谐地发展;活动课程的目标则在于通过各类实际活动,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
第二,两类课程在内容上的互补性.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不同内容的知识的互补.众所周知,学科课程的知识内容是根据各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系统组织的,一旦确定,就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不宜随时推陈纳新.这在科技发展迅速、知识更替频繁的今天,成为学科课程的一个明显的不足之处.活动课程则不同,其内容的选择有较大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可以根据需要因时因地迅速调整,纳入一些有价值的“即时信息”,如在科技活动中介绍有关的科技新成果,在班团队活动中收集介绍最近的国内外时事等.这样,活动课程在较大程度上弥补了学科课程内容滞后的不足,保证了学生所学知识在时间上的完整性.
二是不同形式的知识的互补.学科课程的组织形式决定了其内容侧重于成链状排列的分科系统知识、理论性知识,这些内容,从知行结合的角度讲,更注重知的方面.尤其是操作技能和道德品质的内容,学生从学科课程中学到的主要是操作技能的基本原理、操作程序和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对于操作技能的具体实践和道德品质的行为表现则相对不足.活动课程的内容多是围绕一个个问题或活动主题来组织的,呈立体状的结构,侧重于综合性知识、应用性知识.而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知识并不像课程中的知识那样以分门别类的形式存在着,它们是理论性与应用性、分类性与综合性等多种知识形式融合在一起的整体.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中不同形式的知识内容相互补充、有机渗透,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使学生既可以系统地学“深”,又能联系实际学“活”.
第三,两类课程在学习活动方式上的互促性.
根据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学习分类理论,我认为,在学科课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主要是接受学习,对于活动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有人认为主要是学生的自主活动.这一观点做到了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学习活动方式,但是没有抓住活动课程的本质特征,表述不够恰当.考察杜威的活动课程和当前我国部分实验学校的做法,可以看出,“从做中学”才是活动课程应采用的较合适的基本学习方式.离开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从做中学的基本方式,活动课程将不成其为活动课程.
那么,学生在学科课程中的接受学习和在活动课中的“从做中学”是如何相互促进的呢?两种学习活动方式的互促关系是通过二者对学生产生的不同影响在彼此之间迁移而实现的.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一方面,学科课程中的接受学习适合于学生学习大量的间接经验,培养逻辑思维的能力,这为活动课程中的“从做中学”提供了重要的知识基础和基本的思考方法,使学生避免走一些不必要的弯路.另一方面,活动课程中的“从做中学”方式强调学生的亲自参与和自主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主体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意识用于接受学习,有利于克服过去在接受学习中常有的死记硬背、机械学习的弊病,达到对学习材料进行有意义学习的良好效果.其动手操作能力则能帮助学生提高学科课程中的活动的质量.
第四,两类课程在功能上的整体优化性.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在功能上的区别是由二者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方式上的不同特点决定的.学科课程所选择的知识内容使其成为学校完成传递和传播人类文化遗产任务的最重要媒介.它采用的接受学习活动方式便于教师经济有效地同时向许多人传授知识,这决定了它在普及基础教育和提高民族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具体到学生个体,学科课程则有利于他们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培养抽象思维能力.但是,学科课程只能给学生提供很少的实践机会,内容难以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在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活动课程内容的即时性、实践性和“从做中学”的活动方式则决定了活动课程具有可以弥补学科课程不足的突出功能:1.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2.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经验,并培养创造才能.3.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他们的特长.4.加强中小学课程的社会适应性.这是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在功能上的相互补充,同时二者还相互促进.
三、目标
1、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生物学科教学的相互渗透.
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加强综合实践活动与生物教学内容的整合,加强综合实践活动与教学方式的整合,加强综合实践活动与培养创新能力的整合,在此基础上构建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理论体系.
2、 用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探索综合实践活动在学科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规律、形式和方法,为学校培养创新人才提供理论和实践的依据,建构开放的教育环境,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途径,总结培养学生创新能斩的实践经验.
3、建构教学模式,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根据各学科教学的内容、任务和综合实践活动教育的要求,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有关理论和规律,总结出一套符合教育规律的教学模式、教学技术和方法,从而提高教师的综合实践活动素养与能力和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5. 如何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各学科课程整合

  一、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各学科课程整合的背景、意义
改革学习方式,崇尚改造,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个性的解放,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为此,在基于新的学习哲学重建各学科领域的同时,新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学生变以接受学习为主体的学科学习方式为以自主探究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提供了独立的实施领域.我们知道,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之间既有其相对独立性,又存在紧密的联系.综合实践活动中所需要的知识是以学科课程为基础的,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综合运用在学科课程学习中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而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自主获得的知识以及问题解决的基本能力又促进学科课程的学习,有助于知识的整合.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可以在学科课程中产生,学科课程的知识又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延伸和扩展.但由于综合实践课程没有课程标准(只有指导纲要)没有教材,没有教参,没有专职教师,没有评价标准.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举步维艰,难以得到全面实施,为了使综合实践活动课成为常态课,我们在实践中积极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各学科特别是生物教学如何相互渗透,再将综合实践活动课与生物教学进行有效整合,更强有力的促进教育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与各学科课程有着本质区别的新的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在谈到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的关系时提到:“各学科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提升;综合实践活动中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在各学科教学中拓展加深;在统筹规划的原则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与学科课程相互渗透、有机整合,从而进行实验研究.主要方式为:1.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学科知识; 2.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运用学科知识解决;3.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中的活动整合;4.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理念渗透于学科教学.因此,求同存异,妥善处理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的关系,既是一个意义重大的课题,又是一个富有创造性和艺术性的课题.
正确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各学科之间的关系,在实践中,将学科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交融与相整合.整合各学科知识已成为现在和今后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的特点,而这种整合是“双赢”的,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科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对学科知识学习的兴趣.老师也可以更大限度的发挥创造性,设计出有趣多样的教学活动,贴近学生在各科所学到的知识及生活经验.总之课程整合就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获得综合知识、培养综合能力的有效平台.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各学科相互渗透的依据
第一,两类课程在目标上的一致性.
作为学校课程体系的两部分,活动课程和学课程都以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只是二者发挥作用的角度和侧重点有所不同.学科课程的目标侧重于让学生掌握基础的系统文化知识,具备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此基础上致力于学生基本素质全面和谐地发展;活动课程的目标则在于通过各类实际活动,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
第二,两类课程在内容上的互补性.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不同内容的知识的互补.众所周知,学科课程的知识内容是根据各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系统组织的,一旦确定,就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不宜随时推陈纳新.这在科技发展迅速、知识更替频繁的今天,成为学科课程的一个明显的不足之处.活动课程则不同,其内容的选择有较大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可以根据需要因时因地迅速调整,纳入一些有价值的“即时信息”,如在科技活动中介绍有关的科技新成果,在班团队活动中收集介绍最近的国内外时事等.这样,活动课程在较大程度上弥补了学科课程内容滞后的不足,保证了学生所学知识在时间上的完整性.
二是不同形式的知识的互补.学科课程的组织形式决定了其内容侧重于成链状排列的分科系统知识、理论性知识,这些内容,从知行结合的角度讲,更注重知的方面.尤其是操作技能和道德品质的内容,学生从学科课程中学到的主要是操作技能的基本原理、操作程序和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对于操作技能的具体实践和道德品质的行为表现则相对不足.活动课程的内容多是围绕一个个问题或活动主题来组织的,呈立体状的结构,侧重于综合性知识、应用性知识.而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知识并不像课程中的知识那样以分门别类的形式存在着,它们是理论性与应用性、分类性与综合性等多种知识形式融合在一起的整体.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中不同形式的知识内容相互补充、有机渗透,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使学生既可以系统地学“深”,又能联系实际学“活”.
第三,两类课程在学习活动方式上的互促性.
根据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学习分类理论,我认为,在学科课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主要是接受学习,对于活动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有人认为主要是学生的自主活动.这一观点做到了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学习活动方式,但是没有抓住活动课程的本质特征,表述不够恰当.考察杜威的活动课程和当前我国部分实验学校的做法,可以看出,“从做中学”才是活动课程应采用的较合适的基本学习方式.离开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从做中学的基本方式,活动课程将不成其为活动课程.
那么,学生在学科课程中的接受学习和在活动课中的“从做中学”是如何相互促进的呢?两种学习活动方式的互促关系是通过二者对学生产生的不同影响在彼此之间迁移而实现的.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一方面,学科课程中的接受学习适合于学生学习大量的间接经验,培养逻辑思维的能力,这为活动课程中的“从做中学”提供了重要的知识基础和基本的思考方法,使学生避免走一些不必要的弯路.另一方面,活动课程中的“从做中学”方式强调学生的亲自参与和自主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主体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意识用于接受学习,有利于克服过去在接受学习中常有的死记硬背、机械学习的弊病,达到对学习材料进行有意义学习的良好效果.其动手操作能力则能帮助学生提高学科课程中的活动的质量.
第四,两类课程在功能上的整体优化性.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在功能上的区别是由二者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方式上的不同特点决定的.学科课程所选择的知识内容使其成为学校完成传递和传播人类文化遗产任务的最重要媒介.它采用的接受学习活动方式便于教师经济有效地同时向许多人传授知识,这决定了它在普及基础教育和提高民族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具体到学生个体,学科课程则有利于他们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培养抽象思维能力.但是,学科课程只能给学生提供很少的实践机会,内容难以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在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活动课程内容的即时性、实践性和“从做中学”的活动方式则决定了活动课程具有可以弥补学科课程不足的突出功能:1.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2.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经验,并培养创造才能.3.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他们的特长.4.加强中小学课程的社会适应性.这是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在功能上的相互补充,同时二者还相互促进.
三、目标
1、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生物学科教学的相互渗透.
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加强综合实践活动与生物教学内容的整合,加强综合实践活动与教学方式的整合,加强综合实践活动与培养创新能力的整合,在此基础上构建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理论体系.
2、 用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探索综合实践活动在学科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规律、形式和方法,为学校培养创新人才提供理论和实践的依据,建构开放的教育环境,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途径,总结培养学生创新能斩的实践经验.
3、建构教学模式,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根据各学科教学的内容、任务和综合实践活动教育的要求,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有关理论和规律,总结出一套符合教育规律的教学模式、教学技术和方法,从而提高教师的综合实践活动素养与能力和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如何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各学科课程整合

6. 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存在哪些方面的联系?

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存在哪些方面的联系?
1.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种综合课程,学科课程则以分科课程为主。综合实践活动不是对学科知识的综合,而是对学生生活领域和生活经验的综合。分科课程以学科知识为逻辑前提设置课程,每门学科课程都是该门学科知识发展的缩影,以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知识结构”来组织课程内容。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开放性,学科课程则相对封闭固定。作为一种基本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社会、生活的联系。学科课程主要由专家统一开发出来的,课程内容相对固定,一定时期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也是相对固定的。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实践取向的,学科课程是认知取向的。作为一种崭新的形态,综合实践活动尤其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从而改变以知识授受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单一学习活动。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属性。
学科课程的直接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书本知识,促进认知发展,离开了间接经验或理论知识的习得,学科课程就不复存在。

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是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线索组织的,学科课程的内容则是以知识的逻辑顺序来组织的。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从活动选题、计划拟订,到每一个具体环节的开展,无不以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为出发点,给学生创造充分展示个性和发挥创造性的空间。
学科课程尽管也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但它更多遵从了各门学科本身发展的轨迹,而不是学生的兴趣,更多地关注学生共性的东西,而不是为了促进个性的发展。

7. 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存在哪些联系

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的关系课程简介本专题主要从两个方面来阐明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的关系。一方面阐明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相互联系,通过案例中二者的相互转化、延伸与渗透等来揭示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之间的本质联系,说明二者整合的可能性。
                                   
                                    

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存在哪些联系

8. 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存在哪些方面的联系

既有紧密性又有相对的独立性, 总之表现在 3 个方面:
第一, 学科领域的知识可能在综 合实践中得到延伸,综合,重组,提升;第二,综合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多获得的知识与 技能在各学科教学中得到拓展加深! 第三, 在某些情况下, 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和某些学科教学打通。

综合实践活动是现代教育中的个性内容、体验内容和反思内容,与传统教育片面追求教育个体的发展、共性和知识有所不同。
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态化空间,学生是这个空间的主导者,学生具有整个活动绝对的支配权和主导权,能够以自我和团队为中心,推动活动的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更谋求独立完成整个活动,而不是聆听教诲和听取指导。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这个生态化空间里,只是一个绝对的引导者、指导者和旁观者。
基本定义
与传统实践活动强烈的目标性不同,综合实践活动更强调多种主题,多种任务模式,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这种复合不是来自教师的人为复杂化,而是来自于学生个体对实践活动主题的更深入认识和挖掘过程。
在国外,教育的综合实践活动被童子军组织、民间公益组织、社区管理组织所分解,学校只是起到了辅助和输送的作用。在中国小学,综合实践活动通过课程改革被推动,附加在课程体系上的课标教材、封闭实践基地、素质报告承担了更多的实际责任。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