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把初中历史学好?

2024-05-13

1. 怎样才能把初中历史学好?

初中历史合集百度网盘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pwd=1234 提取码:1234
简介:初中历史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人教、万门)合集。适合各阶段学生日常辅导,中考冲刺,技能提升的学习。

怎样才能把初中历史学好?

2. 如何有效复习初中历史

1、以课本为基础,结合自己做的笔记、试卷、掌握的薄弱环节、存在的问题等,合理的分配时间,有针对性、具体的去一点一点的去攻克、落实。

2、可以学习掌握速读记忆的能力,提高学习复习效率。速读记忆是一种高效的学习、复习方法,其训练原理就在于激活“脑、眼”潜能,培养形成眼脑直映式的阅读、学习方式。速读记忆的练习见《精英特全脑速读记忆训练软件》,用软件练习,每天一个多小时,一个月的时间,可以把阅读速度提高5、6倍,记忆力、注意力、思维、理解力等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最终提高学习、复习效率,取得好成绩。如果你的阅读、学习效率低的话,可以好好的去练习一下。

3、要学会整合知识点。把需要学习的信息、掌握的知识分类,做成思维导图或知识点卡片,会让你的大脑、思维条理清醒,方便记忆、温习、掌握。同时,要学会把新知识和已学知识联系起来,不断糅合、完善你的知识体系。这样能够促进理解,加深记忆。

4、做题的时候要学会反思、归类、整理出对应的解题思路。遇到错的题(粗心做错也好、不会做也罢),最好能把这些错题收集起来,每个科目都建立一个独立的错题集(错题集要归类),当我们进行考前复习的时候,它们是重点复习对象,保证不再同样的问题上再出错、再丢分。

3. 历史发展

前苏联曾经针对厚大坚硬矿体的露天与井工联合采矿技术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开采厚大矿体联合采矿基本方案,并在普里奥斯克利矿、南列金矿和安诺夫矿的开采设计中采用。[13]该采矿工艺为露天坑底下部矿段的开采提供了一种安全、高效和低成本的采矿方法,是一种有发展前景的采矿新工艺。随着露天与井工联合开采工艺技术的发展,应用该种工艺采煤是可行的。
目前,露天井工联合开采模式已在我国一些非煤矿山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如张世雄教授课题组在武钢大冶铁矿完成的“大冶铁矿高陡边坡深凹露天矿转地下开采技术研究”项目,发现露天坑的回填废石有利于边坡与地下巷道保持稳定,回填废石可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地下采矿生产爆破地震波对露天边坡岩体稳定性的影响;[14]铜录山铜矿和会东铅锌矿因露天矿逐步转入井工开采,通过露天与井工联合开采以形成相对稳定的产量规模。越来越多的金属矿山进行露天与井工联合开采。
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抚顺矿区就开始采用露天井工联合开采模式。该矿区为倾斜煤层,在这种埋深浅、顶板硬、煤层硬的条件下采用露天井工联合开采模式较为少见。因此,开展露天井工联合开采作用下的边坡损害机理及其控制技术研究,可进一步丰富固体矿物资源开采理论,为矿产资源由粗放式开采走向精细化开采提供依据。
进入21世纪以来,煤炭露天井工联合开采研究取得了一批创新性成果,由中煤能源集团公司、平朔煤炭工业公司、煤炭工业西安设计研究院、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采所事业部、中国煤矿工程机械装备公司、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抚顺分院等多家单位共同完成的“中煤集团平朔矿区露天井工联采项目”获煤炭工业科技一等奖,该项目解决了平朔矿区露天与井工矿联合开采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发挥了露天井工联合开采的整体优势,实现了煤炭资源优化配置开采,提高安全生产保障能力、资源采出率和煤炭质量,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是煤炭工业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的典型。

历史发展

4. 新年的历史资料?

根据对中华民俗和历史文献记载的了解,新年有两个方面的不同来历,整理出以下内容,以供参考:
一、民间传说相传在远古时代,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叫“年”,一年四季都在深 海里,但逢新旧岁之交,便出来糟踏庄稼,伤害人畜,百姓叫苦连天。有一次它又跑到村庄里为非作歹,被一家门口晾的大红衣服吓跑了。到了另一处,又被灯光、火光还有声音吓得抱头鼠窜。
于是人们掌握了“年”怕声音、怕红色、怕火光的弱点。每至年末岁首,人们就在家门口贴红联、放鞭炮、挂红灯,院子里烧柴禾、拢旺火,用菜刀剁菜肉,发出声音把“年”吓得逃回海里,不再危害人畜。久而久之便成了过年的种种习俗。到了大年初一,亲朋好友就互相拜访,祝贺没有受到“年”的伤害,逃过“年”的这一难关,所以“过年”又称“年关”,这也是拜年的由来。
二、文献记载春节又称年节,萌芽于先秦时期,形成于汉武帝时代。年节习俗随岁月的变迁,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发展、变化、日臻丰满的历史过程。
上古时期,人们的原始信仰是年节形成的重要因素。那时,人们相信神灵是万事万物的主宰,认为日月天地之神、动植物之神以及祖先的神灵左右着人们的生活和命运。
于是,在自然节气变化、农事活动等一些重要日子里,人们都要举行各种祭祀活动,以表达对神灵的崇拜、敬重和敬畏;特别是在年终岁末,还要举行庆祝丰收的祭祀活动,俗称腊祭。腊祭之日,要给祖先和各路神灵陈献祭品,以吹打奏乐、吟诵祝辞等方式感谢神灵保佑取得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然后,全家族的人饮酒欢聚,尽情狂欢。“年”在最初并不是时间概念,而是指农作物生长的周期,如“五谷大熟为有年”。
我国在夏朝已开始用“年”来表达时间的含义。从夏朝开始,各朝各代使用的历法不同,岁首的日期也因此变化,比如,夏朝岁首为正月,秦朝则以十月为岁首。岁首不固定,年节习俗就很难固定。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颁行《太初历》,这是一部阴阳合历的历法。《太初历》把正月规定为岁首,使一年的开始与二十四节气的开端相对应。这样的规定,非常有利于安排农事活动,
所以,尽管后世各代对历法多次进行修改,但始终沿用“正月为岁首”的规定。《太初历》的颁行,使得年节习俗最终定型,代代相传,并延续至今。

5. 研究历史及问题

对本区板块构造活动历史有研究最早可追索到20世纪50~60年代,当时主要研究区集中在华北地块北缘。从20世纪60年代初正规区域调查工作开始,先后开展了华北陆块北缘地质构造演化、成矿规律、地层时代等的专题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论证并提出了本区的大地构造背景、构造环境的演化及与成矿作用的关系(王揖等,1987;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1988;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矿产局,1991;白鸽等,1996;黄汲清等,1992)。早期的研究多以槽台理论为指导,重点讨论了内蒙地槽的发展演化过程,争论的焦点多集中在槽台界线的界定上。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①认为高家窑-乌拉特后旗-化德-多伦-赤峰断裂为槽台界线,控制了两侧不同的发展历史。西段形成于下古生代、中段形成于中元古代、东段形成于新太古代。②王东方等认为,传统槽台界线应一律向南推移50多km。主要依据是,沿该界线及其南侧找到了一系列新的微体古生物化石点。张振法(1994)以大地电磁测深、地震测深、深部地球物理场特征为基础,并通过与古板块构造格架对比研究认为,华北地台与蒙古-兴安古生代地槽褶皱区界线位于田水井-六驼山-温图高勒-巴音毛道-图克木-巴音查干-白音敖包-温都尔庙-那日图-西拉木伦构造线。从田水井向西,槽台界线进入准噶尔-塔里木板块构造区;从西拉木伦向东,槽台界线尖灭在松辽前寒武板块西南缘,是对前人有关槽台界线讨论的一个带有结论性的阐述。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随着板块构造理论的引进及广泛应用,人们开始运用板块构造理论的观点指导本区大地构造演化的研究。李春显(1983)在编制亚洲地质图时,注意到内蒙古贺根山地区的蛇绿混杂岩,识别出了一条碰撞缝合带,并提出内蒙古造山带是安加拉板块与中国板块碰撞形成。随后邵济安(1986)、胡骁等(1986)、曹从周等(1986)、李锦轶等(1987)先后证实了贺根山蛇绿混杂带的存在,并在温都尔庙一带又识别出了另外一条蛇绿混杂岩带。在两陆夹一洋的简单的威尔逊板块碰撞造山模式的影响下,提出这两条缝合带分别记录了两次威尔逊旋回的碰撞事件。并根据其中所夹蛇绿岩的年龄判定温都尔庙带形成于早古生代,贺根山带形成于晚古生代。李继亮(1981)、王揖等(1992)先后在白云鄂博一带识别出了另一条时代不同于前述两带的蛇绿混杂岩带,提出该混杂带是大陆裂谷作用的产物。许靖华等(1998)在考察了该地区后,识别出了2条火山岛弧和2条蛇绿混杂带:乌里雅斯太(二连浩特-锡林郭勒)弧和苏尼特左旗弧以及贺根山蛇绿混杂带和温都尔庙混杂带,并提出蛇绿混杂带是弧后盆地衰萎的产物(许靖华等,1998)。随后,高计元等(2001)在研究华北陆块北缘的超大型矿床时,认为在白云鄂博地区确实存在一条蛇绿混杂带。上述众多蛇绿混杂岩带和火山岛弧带的识别和确立,一方面提高了对本区板块构造演化研究的程度,并为板块构造演化过程的反演提供了重要的证据;但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全面认识其演化过程的复杂性。为此出现了对本区许多有关板块构造作用基础问题的激烈讨论。随着有关本区地质研究的逐步深入和基础地质资料的不断积累,加入到讨论中的学者也逐渐增多,提出了许多具建设性的认识。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可以看出,讨论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前中生代构造演化中几个相互具有密切联系的方面。
首先是古亚洲(蒙古)洋的位置及其属性。人们普遍承认在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之间存在着一个古亚洲洋,但对该洋的主体位置及其规模、区域延伸等属性认识则有争论。这一问题直接引发了关于这个古亚洲洋最终消失于何处的讨论。在目前发现和确定的区域上包括西拉木伦、柯单山、贺根山、白云鄂博、索伦山、温都尔庙等众多蛇绿(混杂)岩带中,其空间上是如何组合的,到底哪一条才真正代表了古亚洲洋消失的遗迹,同时,其他蛇绿(混杂)岩带在区域板块构造演化中又具有什么意义等问题更令人关注。
其次是古亚洲洋的构造格局及其演化方式。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不同关系到对游离于大洋内部的诸多微板块的构造属性、华北板块北缘和西伯利亚板块南缘的增生方式(如大洋板块俯冲方向、规模、强度等)、与板块构造演化相配套的不同大地构造环境等的界定。
第三是板块或微板块增生或者说板块缝合的时间。

研究历史及问题

6. 说文解字对历史一词的解释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提到“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
“史,记事者也”意味着记载历史,指出“史”的本意即记事者,也就是“史官”,由此引申,即所有被文字纪录的过去事情。“从又持中,中,正也”表明要客观公正。
由此可见,撰史者应该客观记载历史事实。
“历史”一词出现较晚,“史”前加“历”字是指经历、历法,也就是人类经历的一段时间。在事件中加入时间的概念,“历史”一词就具有了当今的含义。


扩展资料
近义词
1、汗青
读音:hàn qīng。
解释:古代用来记事的竹简,是用青竹烤去水分做成的。烤时竹子上冒出的水像汗一样,所以古人称竹简为汗青。后用来泛指书籍史册。
引证:宋代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翻译: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2、史册
读音:shǐ cè。
解释:指记录历史人物的过去的书。
引证:郭小川《忆延安》:“是什么,在史册上金光闪闪?”
3、史籍
读音:shǐ jí。
解释:历史典籍,史书。
引证:瞿秋白《<饿乡纪程>跋》:“几世纪几千年的史籍,正象心血如潮,一刹那间已现重重的噩梦。”
4、史乘
读音:shǐ shèng。
解释:正史,在史书上有记载的,是历史上确有其事的真实历史事件。
引证:战国孟轲《孟子·离娄下》:“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
翻译:晋国的《乘》、楚国的《梼杌》、鲁国的《春秋》,这三本官方史书都是记载齐桓公、晋文公时的事情,都属于历史。

7. 李白的人生碰到过什么重大的历史事件?

诗仙李白的人生究竟是怎么样的,谪仙最后是如何的?

李白的人生碰到过什么重大的历史事件?

8. 地质历史分析

如前所述,包括本区在内的华北地区,从晚古生代至早中生代为一统一而稳定的巨型盆地,具有典型克拉通盆地的性质。研究区上石炭统至三叠系连续沉积,至今尚未发现岩浆活动的证据。由此表明,本区的海西期与印支期仍属同一构造旋回,大地构造具有地台的特征,晚古生代煤层埋藏历史第一阶段的古地热场属正常地热场范畴,煤化作用服从深成变质规律。
进入燕山早期以后,整个华北地区的构造分异作用加剧。但是,就整个华北地区而言,侏罗纪岩浆岩仅见于北缘的阴山—燕山地区和东缘的郯庐深断裂带,属陆壳型岩浆。然而,在研究区未见侏罗纪岩浆活动证据,该期古地热场特征未发生重大变化,晚古生代煤层埋藏历史第二阶段中的古地热场可能仍属正常地热场范畴。
燕山中期是华北晚古生代以来最重要的岩浆-热事件发生时期,地壳深部热流机制发生了变化,古地热场特征发生显著转变。在此期间,我国东部地质发展史经历了重大变革,上地幔物质强烈活动,并伴随剧烈的地壳运动。据中外学者研究,燕山中期直至老第三纪,太平洋北部的库拉—太平洋洋脊逐渐倾没于亚洲东部边缘岛弧之下,倾没的洋脊及洋脊两侧热板块的侧向扩张作用,使我国东部的构造应力场由北西向的挤压体制转变为北西向的拉张体制(时振良等,1973;Uyeda等,1974;Hilde等,1977;环文林等,1982)。在拉张体制的作用下,我国东部地区在原先坳隆相间的构造格局基础上发展为一系列大型的拉张性地堑。由于均衡调整,地堑发育地区地壳厚度变薄,地幔上拱,形成地幔隆起带。由于地壳变薄,导致深部热流向地壳浅部对流的强度增大;同时,随地壳的拉张,幔源物质上涌,深部岩浆沿深大断裂喷溢至地表或侵入地壳浅部,形成规模不等的附加热源。由此,创造了异常古地热场形成的地质条件。
研究区及其邻区同样存在着多处燕山中期岩浆活动的证据。区内西南角襄汾—浮山—翼城之间有闪长岩体大面积出露,面积达100余平方公里。岩体侵位于三叠系,上覆第三系上新统沉积,其钾-氩放射性同位素年龄分布于91~138Ma之间,主要集中在130~140Ma,即岩浆活动的鼎盛期持续了约10Ma(表1-2),属早白垩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在研究区东南边缘及外围的晋城、平顺一带见燕山期低温热液铅锌矿点,燕山期第二幕(早白垩世)具幔源岩浆性质的中-基性岩体分布在林县、辉县一带,燕山中期岩浆岩在东部外围的长治、左权及西北部外围的太原等地也有广泛分布。研究区内部不存在岩浆岩侵位于晚古生代以来沉积地层的现象,但在霍州东部的峪里、尉家垄、南峪等地见到穿插于太古宇霍县群混合岩化片麻岩中的燕山期闪云煌岩脉。
燕山中期的构造-岩浆活动背景,在研究区形成了异常古地热场,强大的地热流使区内沉积盖层的古地温梯度高达6℃/100m以上(下述),对晚古生代煤层在埋藏史第三阶段的煤化作用进程以及煤层气的生成与保存产生了深刻影响。异常古地热场作用的结果,在晚古生代煤系中形成了分布广泛的热液脉体,脉体中发育的流体包裹体的各种性质为研究异常古地热场的特征提供了可靠依据。
进入新生代以后,太平洋板块的运动方向发生变化,华北地区再次遭受北东东—南西西向的强烈挤压。此时,虽然仍残留一些表现为张性构造的地壳变形,但水平挤压应力场作用下的剪切构造已占主要地位,这对深部流体的大面积上涌起着某种程度的遏制作用。在这种大地构造背景之下,本区地壳逐渐冷却,古地热场逐渐恢复正常。
华北地区新生界岩浆活动主要发生于北部和东部边缘地带,沁水盆地东部外围的左权一带有沿北西—南东向分布的第四纪玄武岩产出,研究区内部未见新生代岩浆活动的证据。华北断陷盆地现代大地热流平均值为1.47HFU,平均地温梯度为3.71℃/100m(陈墨香,1988)。本区现代地热场的大地热流值为1.5~1.65HFU,地温梯度在3℃/100m左右(表4-1)。因此,研究区在新生代处于正常古地热场的作用之下。由于地温梯度减小,煤层埋深变浅,煤层受热温度和强度显著低于燕山运动中期。据煤化作用不可逆原理可知,本区晚古生代煤的煤化作用程度在埋藏历史的第四、第五阶段不会得以进展。换言之,研究区晚古生代煤层的煤级及其展布格局基本上定型于燕山中期的早白垩世。
显而易见,本区晚古生代以来的古地热场演化经历了以下四个发展阶段(表4-2)。
第一阶段,正常古地热场,对应于煤层在海西后期—印支期的快速埋藏阶段。随着煤层埋深的逐渐增大,煤级在地温升温率的作用下缓慢增高。
第二阶段,仍具正常古地热场的性质,出现于燕山运动早期,相当于煤层埋藏史的稳定或波动阶段。古地温温度虽随煤层埋深的波动而有所升降,但由于波动极小,故煤化作用几乎没有进展。

表4-2 山西南部晚古生代以来古地热场发展历史及阶段

第三阶段,异常高热地热场出现,发生于燕山运动中期,对应于煤层埋深显著变浅阶段。尽管煤层埋深显著小于第二阶段,但高地温增温率的存在致使煤层受热温度急剧增高,可能导致煤化作用得以长足发展,并有二次生烃作用显著发生。
第四阶段,古地热场恢复正常,从燕山运动晚期延续至现代,包括了煤层埋藏史的第四、第五阶段。由于煤层受热温度降低,煤化作用在这一阶段已经完全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