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

2024-05-13

1. 如何理解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

  李总理指出,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中国经济正向着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   这一表态,无疑向全球传递了重要信号,即对中国经济无需担忧,中国依然将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就在各方对中国经济前景心生疑虑之际,国务院总理李给出了积极乐观的回应。   在瑞士达沃斯会见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时,李指出,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中国经济正向着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李的这一表态,无疑向全球传递了重要信号,即对中国经济无需担忧,中国依然将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此前几天,国家统计局公布了去年经济数据,其中全年GDP增长7.4%,四季度增长7.3%,这让外界对中国经济走势有所担忧。但本次李却底气十足地表示,“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很多人一定会问,这一底气从何而来?   底气来自国内市场需求的巨大潜力。在拉动经济的三大需求中,尽管出口受外部需求变化,去年没有完成预定目标,但国内最终消费的比重却在提升,特别是随着未来城镇化步伐加快,大量农民转为市民,将释放出巨大的市场消费需求。同时,尽管在经济新常态下,投资增速逐渐放缓,但也要看到,我国城乡之间、东西部区域之间差别依然较大,很多基础设施建设依然不完善,其中蕴涵着巨大的投资需求。去年底,国家发改委连续批复一系列投资金额巨大的基建项目,未来配套投资将达到数万亿元,这必将拉动未来投资增长。此外,对投资下行拖累较大的房地产行业,在经过调整分化后,目前正出现一些积极变化,房地产销售降幅在持续收窄,不少人预计下半年将企稳回升。   底气来自产业结构向好释放的巨大动力。从产业结构看,去年服务业比重继续提升,这意味着中国经济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加快转变,去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8.1%,快于第二产业与第一产业,服务业的比重提高到48.2%.也正是由于产业结构的优化,服务业比重的提升,在稳住经济增长的同时,也稳住了就业。去年城镇新增就业达到1322万人,超额完成原定1000万人的全年任务。此外,在提质增效的结构优化调整中,我国工业中的高技术产业增速较快,成为工业结构调整的亮点与发展的新动力。在结构调整中,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得到提升,比如全年劳动生产率在提升,而单位GDP能耗在下降。   底气来自改革所激发的市场巨大活力。改革是最大的红利。本届政府上任以来,着手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深化改革开放。通过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还给市场,通过下好简政放权“先手棋”,通过增加金融供给、改善金融服务等,为企业发展、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营造出公平良好的市场环境,激发了市场发展活力与潜力。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经济领域中与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有关的新兴业态快速发展,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正在加速成长,新的动力正在加快孕育。一个令人惊讶的数据是,2014年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49.7%,快递业务量增长51.9%.   当然,尽管中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也要看到仍然面临着不少挑战与困难。要确保中国经济行稳致远,让经济保持在合理区间运行,还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对此,李分别从宏观政策、结构性改革以及激发市场活力等方面进行了阐述,这也是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经济政策路线图的一部分。   此前,就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各界已经有充分解读,本次达沃斯论坛开幕致辞中,李如此阐述:继续保持战略定力,不会搞大水漫灌,而是更加注重预调微调,更好地实行定向调控。可以说,更加强调“预调微调”与“定向调控”,再度为宏观政策定调,也回应了很多期待全面放松的声音。   在宏观政策稳定,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动结构性改革,成为新常态下更为重要的举措。实际上,自去年至今,结构性改革已经迈出重要的步伐,国务院也多次强调要通过结构性改革促进结构性调整,要更多从供给端出发,通过结构改革,既改造传统引擎,补齐短板,优化结构,又打造新引擎,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市场活力。

如何理解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

2. 如何理解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尽管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且成因复杂,但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潜力足、韧性大、活力强、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点没有变,我国发展具有的多方面优势和条件没有变。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战胜当前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生产要素有支撑。从劳动力要素看,我国拥有8.8亿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年龄38.8岁,人口红利仍然存在。同时,人才红利正在加快形成和释放。2021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9年,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超过2.18亿人,每年高校毕业生为1000万人左右,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正在形成。

创新创业有活力。2021年全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2.44%,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发明专利授权69.6万件,是2010年的5倍,年均增长16%。近年来,我国平均每天新设企业超过2万户,全国市场主体已突破1.5亿户,涌现出一批前景看好的企业。早期投资、创业投资规模持续增长,2021年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基金规模达到12.79万亿元,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创业投资市场。企业创新活力增强。

3. 我国经济什么什么什么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

我国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

从全球范围看,我国经济表现亮丽,新的机遇不断涌现。我们要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分析经济形势、把握经济大势、推动经济发展。
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是由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发展基础、政治保障、制度优势等基本条件造就的,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不会因为经济的短期波动、环境的复杂多变而根本改变。
有持续快速发展积累的坚实基础,有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有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任何风险挑战都不会改变中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阻挡中国经济稳健前行的步伐。

经济发展的方向:
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要坚持就业优先、继续壮大实体经济,积极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努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要稳定预期、提振信心,充分释放政策效能,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扩大有效需求,推动全年经济发展不断稳步向前。

我国经济什么什么什么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

4. 当前,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什么没有变

刘鹤:中国经济长期向好趋势不变

5. 为什么说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变

李总理指出,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中国经济正向着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
  这一表态,无疑向全球传递了重要信号,即对中国经济无需担忧,中国依然将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就在各方对中国经济前景心生疑虑之际,国务院总理李给出了积极乐观的回应。
  在瑞士达沃斯会见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时,李指出,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中国经济正向着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李的这一表态,无疑向全球传递了重要信号,即对中国经济无需担忧,中国依然将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此前几天,国家统计局公布了去年经济数据,其中全年GDP增长7.4%,四季度增长7.3%,这让外界对中国经济走势有所担忧。但本次李却底气十足地表示,“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很多人一定会问,这一底气从何而来?
  底气来自国内市场需求的巨大潜力。在拉动经济的三大需求中,尽管出口受外部需求变化,去年没有完成预定目标,但国内最终消费的比重却在提升,特别是随着未来城镇化步伐加快,大量农民转为市民,将释放出巨大的市场消费需求。同时,尽管在经济新常态下,投资增速逐渐放缓,但也要看到,我国城乡之间、东西部区域之间差别依然较大,很多基础设施建设依然不完善,其中蕴涵着巨大的投资需求。去年底,国家发改委连续批复一系列投资金额巨大的基建项目,未来配套投资将达到数万亿元,这必将拉动未来投资增长。此外,对投资下行拖累较大的房地产行业,在经过调整分化后,目前正出现一些积极变化,房地产销售降幅在持续收窄,不少人预计下半年将企稳回升。
  底气来自产业结构向好释放的巨大动力。从产业结构看,去年服务业比重继续提升,这意味着中国经济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加快转变,去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8.1%,快于第二产业与第一产业,服务业的比重提高到48.2%.也正是由于产业结构的优化,服务业比重的提升,在稳住经济增长的同时,也稳住了就业。去年城镇新增就业达到1322万人,超额完成原定1000万人的全年任务。此外,在提质增效的结构优化调整中,我国工业中的高技术产业增速较快,成为工业结构调整的亮点与发展的新动力。在结构调整中,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得到提升,比如全年劳动生产率在提升,而单位GDP能耗在下降。
  底气来自改革所激发的市场巨大活力。改革是最大的红利。本届政府上任以来,着手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深化改革开放。通过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还给市场,通过下好简政放权“先手棋”,通过增加金融供给、改善金融服务等,为企业发展、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营造出公平良好的市场环境,激发了市场发展活力与潜力。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经济领域中与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有关的新兴业态快速发展,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正在加速成长,新的动力正在加快孕育。一个令人惊讶的数据是,2014年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49.7%,快递业务量增长51.9%.
  当然,尽管中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也要看到仍然面临着不少挑战与困难。要确保中国经济行稳致远,让经济保持在合理区间运行,还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对此,李分别从宏观政策、结构性改革以及激发市场活力等方面进行了阐述,这也是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经济政策路线图的一部分。
  此前,就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各界已经有充分解读,本次达沃斯论坛开幕致辞中,李如此阐述:继续保持战略定力,不会搞大水漫灌,而是更加注重预调微调,更好地实行定向调控。可以说,更加强调“预调微调”与“定向调控”,再度为宏观政策定调,也回应了很多期待全面放松的声音。
  在宏观政策稳定,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动结构性改革,成为新常态下更为重要的举措。实际上,自去年至今,结构性改革已经迈出重要的步伐,国务院也多次强调要通过结构性改革促进结构性调整,要更多从供给端出发,通过结构改革,既改造传统引擎,补齐短板,优化结构,又打造新引擎,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市场活力。

为什么说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变

6. 为什么说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是好的

之所以说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是好的,是因为:
一是我国经济运行实现了高增长低通胀的良性运行。 虽然国内近年经济增长率纵向来看不如前些年高,但依然属于中高速增长,而且是我国的CPI不足1.5%情况下取得的,短期来看,也不存在物价大幅度上扬的基础。高增长低通胀,表明经济运行处于良性区间。
二是失业率比较低。 近年我国的调查失业率大体上维持在5%,在世界各国属于低失业率的范畴。
三是经济结构改善。 从产业结构来看,第一产业实现稳步增长,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增,粮食市场供求大体平衡;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附加值稳步提高,农业与旅游业正在深度融合,观光农业方兴未艾;农业科技进步加快,种子技术、耕作技术、收获和运输技术、加工技术等都在向深度发展;第二产业在加快结构调整中实现升级,制造业、加工业等技术进步加快,一方面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另一方面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新型产业;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呈现出蓬勃生机,休闲、旅游、健康保健、养老等产业迅速发展,服务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呈现出快速提高趋势。
四是我国投资环境良好,吸引外商投资持续增加。 
五是在万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引领下,我国国民经济活力日增,新登记注册企业以50%以上的速度增加,日均增加1万个市场主体,新一轮创业潮已经形成。

7. 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是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王昌林、郭丽岩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尽管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且成因复杂,但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潜力足、韧性大、活力强、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点没有变,我国发展具有的多方面优势和条件没有变。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战胜当前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生产要素有支撑。从劳动力要素看,我国拥有8.8亿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年龄38.8岁,人口红利仍然存在。同时,人才红利正在加快形成和释放。2021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9年,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超过2.18亿人,每年高校毕业生为1000万人左右,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正在形成。创新创业有活力。2021年全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2.44%,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发明专利授权69.6万件,是2010年的5倍,年均增长16%。近年来,我国平均每天新设企业超过2万户,全国市场主体已突破1.5亿户,涌现出一批前景看好的企业。早期投资、创业投资规模持续增长,2021年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基金规模达到12.79万亿元,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创业投资市场。企业创新活力增强。产业体系有韧性。我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制造业增加值连续12年保持世界第一,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在轻工纺织、汽车、电子信息等领域形成了一批产业配套齐全、集聚度高的产业集群,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处于关键地位。市场需求有潜力。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和全球最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人均GDP已超过1.2万美元,巨大的市场需求潜力将不断释放出来。宏观政策有空间。我国通货膨胀率和财政赤字率都处于较低水平,政府负债率处在合理区间,外汇储备充足,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有较大空间,宏观调控政策工具箱的工具充足。

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是

8. 当前我国经济什么的基本面不会改变

长期向好。
从全球范围看,我国经济表现亮丽,新的机遇不断涌现。我们要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分析经济形势、把握经济大势、推动经济发展。
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是由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发展基础、政治保障、制度优势等基本条件造就的,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不会因为经济的短期波动、环境的复杂多变而根本改变。
有持续快速发展积累的坚实基础,有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有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任何风险挑战都不会改变中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阻挡中国经济稳健前行的步伐。

经济发展的方向:
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要坚持就业优先、继续壮大实体经济,积极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努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要稳定预期、提振信心,充分释放政策效能,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扩大有效需求,推动全年经济发展不断稳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