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笔记 《华杉读透孙子兵法》(一)

2024-05-16

1. 书摘笔记 《华杉读透孙子兵法》(一)

 @(孙子兵法)[华杉读透孙子兵法] [兵法] [格局拓展] [思维]
    这本书 的开始的目录和其他书的目录都不是很一样,细读一下,其实真正的精华已经被提炼到这些看似长长的目录中了,将这些目录的文字记录下来就是一张最好的学习地图和日后的对照表。
    孙子兵法 中的“计”是计算的计,是讲计算,不是讲计谋,这里的计和“三十六计”中的 计 不是一回事。 《孙子兵法》 不是讲奇计得胜的书,是讲实力决胜的书。   “孙子”的“计”,是基本面,不是操作面。是最拙的,不是最巧的。   “计”是计算实例对比,对比计算的科目有五项,叫做 “五事七计” 。

书摘笔记 《华杉读透孙子兵法》(一)

2.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

《计篇》
  
 《孙子兵法》的计,不是用计,不是奇谋巧计,而是计算的计,是讲计算,不是讲计谋。
  
 
  
  孙子的“计”,是基本面,不是操作面。是最拙的,不是最巧的,“计”,是计算实力对比,对比计算的科目有五项,叫“五事七计”。
  
 五事,是道、天、地、将、法。
  
  七计,是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就是比较敌我双方的政治、天时、地利、人才和法治。
  
 
  
  通过计算定胜负,胜了才打,这就叫胜算。没有胜算,那就不要兴师动众。这就是孙子的核心思想:先胜后战。我称之为“赢了再打”。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子说,军事是国家的大事,生死存亡系于此,不可轻举,一定要仔细省察呀!
  
 
  
 孙子提倡把敬畏心提到首要的高度,做事情尤其是下决定的时候,人要有敬畏心,因为你的决定关系很多人的生死。
  
 
  
 《孙子兵法》有言:“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胜于易胜也。”孙子之胜,都是先胜于庙堂,而不是夺胜于战场,从出发点上,就轻视可歌可泣的战斗故事,而追求兵不血刃,未战先胜,不战而胜。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五个科目:道、天、地、将、法。
  
 
  
 “道”,是恩信使民,你的人民听不听你的。你的君主是有道明君,还是无道昏君。所以道是比较双方的政治,比较双方君主的领导力。
  
 
  
 天”,是上顺天时
  
 “地”是下知地利
  
  将”,是委任贤能
  
 兵家讲天,应说有三层含义。
  
 一,是天下大势,顺天应人;二,是所谓夜观星相,望云望气,龟灼占卜;三,是寒暑四时,天气预报,利用气象条件作战。
  
 
  
  第一层是大形势、大战略,
  
 
  
  第三层利用气象为武器作战
  
 第二层说得最多,但都是宣传给别人听,“以惑下愚”,自己从来不信,如姜太公所言:“智者不法,愚者拘之。”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凡用兵,贵先知地形。知远近,则能为迂直之计”,是直走还是迂回。知险易,则能审步骑之利,哪用步兵,哪用骑兵。“知广狭,则能度众寡之用”,哪里可以展开兵力,哪里可以一夫当关扼住咽喉。“知死生,则能识战散之势”,置之死地则兵士必战,置之生地则容易逃散。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什么是“智”?
  
 智能识权变,识变通
  
 了解自己的力量极限,衡量天下大势,谋计于庙堂,变通于战场
  
 
  
  什么是“信”呢?
  
 信,就是赏罚分明,每个人都非常清楚,犯什么错受什么刑,立什么功受什么赏。
  
 信,有赏罚分明之信,也有默契之信。
  
 心里装着对方的利益,并有能力让对方清楚这一点。
  
 
  
 什么是“仁”?
  
 
  
 就是 爱人悯物,要爱人,还要悯物。
  
 
  
  勇,就是决谋合战,当机立断,勇往直前。
  
 
  
 严”,杜牧注解说:“严者,以威刑肃三军也。”
  
  这就是为什么古来名将一出兵就老是找碴儿杀人立威,最好是杀皇上的亲信,杀那些自以为“有靠山”的人。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曲制”是组织架构、部队编制、指挥系统。“官道”是人事制度。“主用”是物资管理和财务制度。
  
 法”,是管理,是管理办法。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大多数诡道的出发点是造成对方的错误判断,引诱对方失误。
  
 对方不上当,不失误,怎么办呢?等待,跟他熬,派间谍,各种布置安排。总之,一定要等到平衡打破,胜算已见,才能出战。
  
 
  
  一战而定是真名将。百战百胜,那是打了一百次胜仗了,还没解决问题
  
  任何事都是这个道理,不该动作时什么也不做,做一次就解决问题。多少事,都误在频频动作。
  
 
  
  小心你的“焦虑性动作”,那是最能毁你的。
  
  真正最重要的工作有两项:一是准备,二是等待。
  
 准备是自己的事,积蓄实力,操练兵马,鼓舞士气。等待,是等待敌人犯错,等待时机出现。敌人如果不犯错,我们就很难赢。
  
 
  
  称霸天下的人有三戒:戒贪,戒忿,戒急
  
 贪心,就会失去越多;忿怒,就容易有难;急躁,就会摔跟头
  
 
  
  下判断、做事业,要把握两条:趋利、避害。趋利和避害的权重,应该至少是相当的,五十对五十。但是,往往都成了七比三,甚至九比一。为什么,因为利往往在明处,在眼前,让人激动;而害在暗处,在远处,让人心生侥幸。
  
  不要让你的欲望来左右你对利害的判断。
  
 
  
 不能胜利,就要能等待
  
  人们往往有一个误区,认为行动才有机会。却忘了事物的另一面:行动必有代价。
  
  所以当敌方实而强,我们一要防备避战;二要耐心忍耐;三要外交协调;四要伺其虚懈,等他犯错,
  
  忘了本谋,是每个人常犯的毛病。当你被情绪所左右的时候,一定要问问自己的初衷是什么。
  
 
  
 要保持紧张,不可懈怠
  
 领导者要随时注意,保持团队的紧张状态,看他松懈了,就要把发条给他紧一紧,因为松懈就会失败。特别是在战场上,敌人挖空心思都在研究你什么地方会松懈。你认为没问题,可以放松一下的地方,差不多就是他的研究结论。

3.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笔记9《兵势篇》

这篇《兵势篇》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以正和以奇胜的战术原则以及与之相匹配的分开的战法!第二,是讲什么是“形”什么是“势”,他们有什么区别,“势”怎么用?
  
 什么叫以正和以奇胜呢?华山说这个“奇”在这里读奇(ji),奇数的奇!古代人把这个“奇”称为余奇,也就是多出来的!以正和以奇胜,说的是关键时候要多一只预备队,奇兵就是预备队!那什么是正兵?什么是奇兵,曹操注释《孙子兵法》这样写的:先出的为正兵,后出的为奇兵!
  
 两个军队打仗,正兵先打;关键决胜的时候投入预备队,就是奇兵,这就叫做出奇制胜。
  
 华杉说如果你理解正兵怎么打都行,关键时候靠奇招妙计取胜,那你不但孙子兵法没学好,他说你的价值观都有问题。用预备队这个地方,《战争论》的作者克劳塞维兹也有同样的说法:双方留下的预备队的对比,往往是最后决定胜负的关键。孙子说:凡是战争都要正军和预备队分兵!正兵和奇兵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正兵可以变成奇兵,奇兵也可以变成正兵。善于用正奇分兵的将军,变化是无穷无尽的!正兵和奇兵有一个基本的战斗原则:分战法。也就是凡是战争一定要分兵,不管多少都要分兵,几十万大军要分,一个班打一个山头也要分。
  
 这里华杉讲,韩信背水一战,背水的那一股部队只是他的一支奇兵,在这一场战役里,韩信一共用了三支奇兵一支正兵,正兵合战,奇兵再上,正兵败下来跑到水边和背水一战的奇兵部队又形成正兵攻回去,再出两千奇兵夺了敌营,最终打胜了赵军。华杉说如果是光水边这一支部队,不管他再怎么鼓励士气,背水一战,都会被敌人冲到河里。
  
 这一节里有一个词华杉说很多人都误解了,“守正出奇”这个词,这个词孙子兵法里面是没有的,是后代人解读出来的,华山说说这四个字的人的价值有问题。守正就是平时按规矩办,出奇就是关键时候可以不遵守!这叫什么?华杉说原则就是要用的坚守。《战争论》作者克劳塞维兹也说:制定原则不难,难的是始终坚持按原则办事。
  
 这一小节就讲到这里,华山说奇兵是预备队、说守正出奇的人价值观有问题。原则就是用来坚守的,而不是用来放弃的!好,下节更精彩,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分解!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笔记9《兵势篇》

4.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读后感

  晚上下了班也不觉得累,虽然还有英语卷子要做,但还是拿起了华杉的这本书饶有兴致的读了起来。华杉在自己的读书心得里曾总结这么两个让我记忆颇深的观点:
  
   一、读书要日日精进,也就是兵法这么书所说的“日拱一卒”的精神;
  
   二、在一本书读完之前绝不读第二本。
  
   这两点心得体会愿与诸位共勉。
  
   今天读的这第九章核心讲了一个字“变”。也就是“变通""不僵化”的意思。无论是学习还是做事,唯唯诺诺,教条主义是绝对要不得的。虽然我也长犯这种错误,但愿日日精进,不断改善。
  
   “变”的基础首先是发现不足,进而才能进步,华杉在这一节里就讲了,什么叫“会”,知识不光要听懂了,还要会用了,用熟了,发现自己在新情况下又不会的时候,又要提醒自己该学了,再来一个轮回。这大概就是进步的一个正循环。关于这点,我自己有过切身体会,本人学数学的例子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自上小学起,本人的数学成绩就一直拖后腿,现在回想起来,课堂上感觉自己听会了,听懂了,下课只要一做题,不是不会,就是一作做就错。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很稳定,现在回想起来才觉得,当时只是心理觉得会了,实际是只懂了一点皮毛,但又不敢去问老师,所以只要一藏着掖着,肯定在做题的时候就暴露出来了。
  
   “宁肯找死也不能等死”这一条我觉得讲的是一种判断和直觉。不管是战场上的将军还是商场上的企业家都应该具备一种战争或是商业的敏感性。那就是在危机到来之时绝不能坐以待毙,而是要积极主动,哪怕粉身碎骨,也要闯他一闯。这里面给我印象比较深的还是苏宁的老总张近东,从商几十年,他的对手一遍再变,从最初的国美黄光裕到京东的刘强东,再到他自己。张近东一直用改变来应对外界的变化,虽然古人有句名言:“以不变应万变”,但这似乎并不能解释苏宁和张近东的成功,他们是恰恰相反的例子。所以不管是“以不变应万变”还是“唯一不变的是变化”,领导者不应固守而应该开放,随时紧跟变化,有变有不变,这也许就是商道的精髓之一吧!
  
   “决策心理学”核心将的是“客观”“冷静”中立“,不仅我们再分析别人决策的时候要这么做,自己将来做决策的时候更是如此。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节,喜好,性格,情绪等内外部因素,而当我们需要做决策或是别人决策时候,要努力的抛开这些影响因素,站在中里面,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来做决策,分析决策。这样,我们就不容易被情绪左右。感觉这也是我自己经常犯的错误,有时候就是莫名其妙的着急,催促,心神不定,进而对身边的人发火,事后想想,感觉没多大事啊!自己当时为嘛那么冲动啊,这一点我真应该切记切记!
  
   “不战是战斗的'重要部分",突然想到一句话跟他很配“等待也是战斗的一部分”貌似是潜伏中的台词啊!“有一种胜利叫撤退,有一种失败叫占领”我去,扯远了啊!说白了,不是天天打仗,月月打仗,你们国家就能兴旺发达的,做工作也是一样,不是你白天忙碌,黑夜忙碌你的工作就能做好,就能得到领导的赏识。对于战争而言,我们要追求的是“一战而定”,打完这一场,胜负就已经分明,该回家种田回家种田,该回家生孩子的生孩子去。最终还要靠发展生产。于工作而言,工作最起码要有条理,工作按照“重要"和”紧急“两个维度划分为四格区域。最起码”重要且紧急"的是有限的,也是我们需要投入尽力来做的,一点一点来,扎扎实实的有步骤的解决。再者,工作最起码要做到点子上,要抓住核心,这样不仅效率快,也容易被领导赏识,最后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啊!!
  
   “领导者的五个性格缺陷很危险”,我想一一重复一遍:一、不怕死,一味拼死“二、”贪生怕死“三、”愤怒急躁,经不起刺激“四、廉洁,太爱惜名誉”五、“恻隐之心太过”
  
   这五条至少很通俗易懂,只希望时刻提醒自己!

5.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 作战篇 读书笔记

第一篇主要介绍了孙子兵法的两个核心理念不战和不败。所谓的不战,就是说在时机不成熟的时候,不要轻举妄动。所谓的不败,就是说我们采取行动的最高目标是不败,给自己所做的事定一个最低的底线,不管任何时候,都要坚守住这条底线。
  
 第二篇,作战篇,这一篇主要讲就是在作战前的出战的前提条件确保自己有足够的胜算。孙子兵法中计不是指的诡计是指计算。主要是计算与我双方的力量对比,政治环境,等各方面的条件。换做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在行动之前,先画决策树分析决策的各方面的条件是否成熟,条件成熟之后再行动。
  
 第三篇,作战篇,主要讲的就是选择出战时机的基本战略。出站的时机就是对方犯了明显的错误的时候。另外还介绍了十二诡计。其实我的理解就是各种技巧,所有的技巧都是建立在实力基础上面。实力是根本,技巧只是补充。
  
 启发
  
 我们要把自己所有的精力放的提升自己的实力上面,而不要沉迷于整天学习,各种各样速成的技巧。
  
 人生获得成功,避免各种骗局和陷阱。
  
 我们必须首先对于这些骗局和陷阱有基本认知。不贪婪不意气用事,始终能够以非常理性的态度去面对周围的环境。这样我们才能避免各种陷阱。
  
 另外,所有的成功都是建立在自己的实力远超对方的基础之上,因此做好人,走正道。这是我们我们走向成功最快的捷径。
  
 第四篇,战篇这一篇主要讲了在出站之前的基本战略,一定要考虑战争的成本。在这里,战争的成本包括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显性成本只是战争的各种开支,包括考量武器的购买,前线士兵的口粮。隐性成本包括运量过程中的消耗。其实在这里在这里的作战,
  
 对于我们个人来说,就可以理解为达成某个目标,我们要付出的成本,包括隐性的和显性的,隐性的成本包括,自己做这件事给自己带来的信用方面的影响,对他人的影响等都是隐性的成本。显性性的成本,包括自己付出的时间精力,金钱等。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 作战篇 读书笔记

6.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虚实篇)

敌人有虚实,我也有虚实
  
  “虚实”,需要注意的是敌人有虚实,我也有虚实。敌人有弱点,我也有弱点。能不能把我全都做实了,所有的地方都防备好,一点都不虚呢?那是不可能的,所有的地方都防备好,就必然所有的地方都防备不好,因为资源是有限的,人的关注点、精力,也是有限的。
  
 学习虚实,我们也不能只关注别人的虚实,而以为自己都做实了。
  
 
  
 不要试图去“解决”自己所有的虚,要学会在有虚有实中战斗,学会不是试图解决所有问题,而是永远在问题中前进,这就掌握了虚实的精髓。
  
 
  
 
  
 先抵达战场,等敌人来的,就比较“佚”。“佚”同“逸”,士马闲逸,士兵和战马都比较安逸,都休息得比较好,精力充沛,有利地形也占了,得了地势,等敌人来。
  
 
  
  后来的呢,好地方被对方占了,长途奔波而来,可能马上就要接战,这就比较劳累。
  
 
  
 
  
  “致人”,让敌人来;“致于人”,到敌人那儿去。“善战者”,能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
  
 
  
 
  
  敌人有虚有实,我也有虚有实,作战必须以我之实,击敌之虚,那就需要调动敌人,让他化实为虚。
  
 
  
  让敌人来,我打主场,他打客场,怎么能让他自己来呢,就是“利之也”,以利诱之。
  
 
  
  不想让他来,或要把他调离战场,那就攻其所必救,害其所急,他必然顾不得我,要去救自己的急了。
  
 
  
  要我佚彼劳,如果他也佚,就要想办法让他劳,让他疲于奔命。
  
 
  
  想办法让他饿。
  
 
  
 
  
  曹操说:“攻其所必爱,出其所必趋,则使敌不得不相救也。”
  
  总结:不要激动。兵法都会,但是一激动就忘了。不要贪,贪就容易上当。不要认为什么是一定不能放弃的,那样就会咬别人给你下的钩,除了自己的性命,其他都可放弃。
  
 
  
  “出其所不趋”,“不趋”,来不及救,从敌人来不及救的地方出击。“趋其所不意”,急进到敌人意料不到的方向。
  
 
  
  行军千里也不劳顿的,是因为走的是没有敌人守备的地区。
  
 
  
 
  
 怎么才能攻无不克、攻而必取呢,只有一个前提,就是对方没防备,没防守。
  
 
  
  要保证守得住,就是他不进攻的地方,我也要严密防守。他攻东,我若不守西,万一他是声东击西呢?
  
 
  
 
  
  善于进攻的人,敌人不知道该守哪儿;善于防守的人,敌人不知道该从哪儿攻。
  
 
  
 虚实之道,太微妙了,至于无形;神乎其神,至于无声。敌人看不见你,也听不见你,任由你“攻则动于九天之上,守则藏于九地之下”,神出鬼没,执他于股掌之间,只能束手就擒。这你就掌握了敌人的命运。
  
 
  
  发动进攻又要让对方无法抵挡,是对阵相持之际,看到他的虚隙,急进而冲之;得手获利之后,迅速撤退,环壁自守,让对方无法追击。
  
 
  
  我想跟他战,他虽然高垒深沟,还是不得不出老营跟我野战的,那是因为我攻打他必须救援的地方。他知道我是调虎离山,围点打援,但他还是不得不来,因为我攻打的地方他不能不救。
  
 
  
 
  
  我不想跟他作战,就是在地上画条线,他也不敢过来,那是因为我能让他对要来的地方心存疑虑,不敢来。
  
 “乖其所之”,就是在他要来的地方装神弄鬼,让他疑神疑鬼,本来可以来的,不敢来了。
  
 
  
 
  
 “形人”,这里“形”是动词,意思是让他暴露出形,用各种侦察手段,或调动敌人,让他暴露出实情来,对他一目了然。比如我们熟悉的火力侦察,打他几枪,看他反击的火力点在哪儿。
  
 侦察不是盲目的调查,而是有目的的验证。
  
 我无形,是隐蔽自己的行动和意图,让他看不出我的军形,不知道我的虚实。这样他就要处处分兵来防备我,而我能集中兵力对他虚的地方,所以我专而敌分。
  
 
  
 要兵力占绝对优势才能打。双方兵力相当怎么办呢?就是靠虚实,避实击虚,让敌人分兵备我,他分散,我集中,攻其一点,就以十击一了。
  
 
  
 “约”,就是少,就是有限。我们对敌方虚实一目了然,能集中兵力,而敌人不知道我会从哪儿来,要到处分兵把守,能跟我们对阵作战的敌兵就少了,我们就能以众击寡。
  
 敌人不知道我从哪儿来,不知道交战地点在哪儿,他需要分兵防备的地方就多,备得越多,能投入与我战斗的兵力就少。所以他加强前面的防备,后面的防备就弱了;加强后面的防备,前面的防备就弱了;加强左面的防备,右面的防备就弱了;加强右面的防备,左面的防备就弱了。前后左右到处都防备,则前后左右到处都弱了。
  
 
  
 
  
 兵少力薄,是因为被动地戒备敌人;兵多力强,是因为能使敌人到处戒备我军。
  
 
  
 
  
 能预期在哪儿打,预计什么时间在那儿打,就是跋涉千里,也可以和敌人交战。
  
 
  
 不知道敌人何地会兵,何时接战,则所备者不专,所守者不固,忽遇劲敌,则仓促应战,左右前后都不能相救,何况前军后军首尾相距数里数十里呢?
  
 
  
 在我看来,越国兵虽多,又有何益于胜利的取得呢?
  
 《孙子兵法》是孙子写给吴王阖闾的,吴越是仇国,所以针对越国来说。
  
 
  
 所以说,胜利是可以人为取得的,敌人虽多,但也可以让他无法战斗。
  
 
  
 
  
  就是分析敌我双方计谋,推算谁得谁失。
  
 
  
 作他一下,激他一下,看他哪动哪静,便知他虚实。这就像我们说的火力侦察。
  
 
  
 “形之”,就是让他现原形,让他暴露出军形来
  
 
  
  要角量双方的人数、粮草、装备。他人比我多,粮草比我充足,装备比我强大,我就不要轻易攻击。一定要避实击虚,避坚攻脆,避难攻易。
  
 
  
 
  
 “形兵”的“形”,是示形、佯动,佯动也可能随时变成真动,都不一定,是故意表现出来的假象
  
 “形兵之极”,示形的极致,变化无穷,达到无形的境界,敌人无法判断,或接受了我们给他设计的“判断”。
  
 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
  
 即使有打入我方很深的间谍,因我虚实不露,深间也不能窥视。因我强弱不泄,纵有智谋之士,也想不出对付我的办法。
  
 
  
 “因形”,因,是因地制宜的因,因形,就是因形制敌,根据敌人的军形,来随机应变,定策取胜。
  
  “错”,李筌注解说“错,置也”。“错胜于众”,胜利摆在众人面前,众人还是不能了解怎么取得胜利
  
 
  
  我怎么用兵,用怎样的军形取胜的,大家都看到了。但是我是如何根据对方的兵形来因形制胜的,大家就不知道。下一次敌形不是这样了,我因形制胜的方法又不是这回这个了。所以我使用的方法是不会重复的,而且因形而变化无穷。
  
  所谓“学我者生,像我者死”。你看见人家是怎么取胜的,学得一模一样照做,最后却落得惨败。为什么,因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他是根据当时的条件情况,才那样做的。等你做的时候,所有条件情况都变了。而且你所看到的他的举措,不是孤立的,还有其他前提条件配合,你都没有,就照猫画虎,以为别人行,我也行,那就要吃亏了。
  
 学我者生,像我者死。大家表面看见的、讨论的,都不是关键的。关键的两条,一是当时的前提、条件、情况,二是人家过去十几年几十年的功力积累。
  
 
  
 
  
 
  
 
  
 作战的方式,就像水一样。水的流动规律,是从高处往低处流。作战的规律,是避实击虚。
  
 
  
 水根据地形来决定奔流的方向,兵根据敌情来决定制胜的方案。
  
 
  
  敌人在变化,我也因敌而变,所以兵无常势,就像水无常形,遇到方,水就方,遇到圆,水就圆。能根据敌人的变化来制胜的,那就叫用兵如神。
  
 
  
 
  
  五行相克,金木水火土,没有哪一个固定常胜。春夏秋冬,四季更迭,没有哪一个季节能持续一整年。昼有短长,月有圆缺。孙子最后打个比方,五行、四季、日月都盈缩无常,何况兵形之变,怎能安定呢?
  
  千章万句,不出乎‘致人而不致于人’。

7. 2021.9—华杉讲透《孙子兵法》day2

【书名】华杉讲透《孙子兵法》
  
 【知识点】1、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生死存亡之道”,我们常说记者是“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人命关天,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毁誉忠奸”。无论你手里是枪还是笔,还是汽车的方向盘,你的举措都关乎他人的财产生命安全,孙子就教给我们这样的敬畏心和责任感。
  
 2、有两样东西最能驱使人犯错,一是利益诱惑,二是焦虑。以失败为假设前提来考虑问题,就可以避免利益诱惑和焦虑带来的错误。
  
 3、绝大部分准备,都是“白准备”,因为准备本来就是“不防一万,只防万一”的,所以每一次有效准备背后,都有九千九百九十九次“白准备”。
  
 4、知己知彼,我们关注的往往是知彼,因为认为知己是理所当然的。现实往往不是这样,现实是往往问题出在不知己。

2021.9—华杉讲透《孙子兵法》day2

8.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谋攻篇)

谋什么呢?
  
 是谋利害关系,趋利避害。
  
 
  
 把敌人围起来,让他绝望,认清形势,投降,那是最好不过。他若作困兽之斗,我们攻城击破他,那就要付出代价,得到的也不是全城,而是一个破城。更何况,战场上什么都可能发生,不一定能胜利。
  
 
  
 
  
  “军”,是一万二千五百人,“旅”,是五百人,“卒”,一百人,伍,是最小战斗单位,五个人。这就是说,不管到哪一级,一国、一军、一旅、一卒、一伍,都要求全,以不战而胜之为妙。
  
 
  
 百战百胜不是什么好事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善之善者也”,传檄而定,写封告示就平定了。次之呢,也要一战而定,打一仗就解决问题。
  
 
  
  “上兵伐谋”,不是说打仗要用计谋,是说要破坏敌方的计谋。计谋双方都有,双方都是谋定而后动,把敌方的谋伐掉,他就动不了了。
  
 “伐谋”,是伐掉他的计谋,伐掉他的念想,从根儿上把他的念头伐掉了。让他发现条件不具备,风险很大,胜算不多,放弃自己的计划。
  
 
  
 “伐交”,则是破坏他的外交,打散他的盟友。
  
 
  
  “其次伐兵”,那是“伐谋”“伐交”都弄不成,再不得已才动刀兵
  
 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攻城是下策,不得已而为之。
  
 
  
 修橹轒辒(fén wēn)”,“橹”是大盾,可以挡住整个身体的。“轒辒”,是一种四轮的攻城车辆,蒙以皮革,算古代的装甲运兵车吧,里面可以藏几十人,一直推到城墙下。其他器械,如飞楼、云梯、板屋、木幔等等,准备这些东西至少得三个月。
  
 “距堙”,是土方工程,堆土为坡,可以登高和守城的士兵作战。其他工程如挖地道、搭桥越壕、运土填壕等等,作这些准备也得三个月时间。
  
 攻城是个慢功夫,是个细活儿。如果大将是个急躁性格,搞“蚁附”战术,士兵死了三分之一,还攻不下来,那是灾难性的。
  
 “蚁附”,顾名思义,就是步兵密集强攻,像蚂蚁一样往上爬。
  
 
  
 
  
 孙子这里总结“谋攻”,谋攻就是谋全,全利原则,自己不损失,敌方资产也不破坏,全取其利。要全取其利,就要“三非”:非战,非攻,非久。不战而屈人之兵,不攻而拔人之城,不久战而毁人之国。
  
 
  
 孙子的思想,做任何事之前,一是先考虑风险,二是考虑代价,第三才考虑利益。
  
 有两样东西最能驱使人犯错,一是利益诱惑,二是焦虑。
  
 
  
 《孙子兵法》的出发点,是处处以失败为假设前提,首先假定这事会失败,其思考、分析、判断、谋划、决策,都是围绕避免失败,减少代价,立于不败之地,然后用计、等待,等待一战而定。
  
 “非战”“非攻”最后还强调一个“非久”。什么意思?是动作要少,关键时候,就来那么一下,最忌讳天天研究,频频动作,反复折腾,做多错多。
  
 
  
 
  
 孙子是非常强调兵力原则的,有绝对优势兵力才打,十倍优势才打包围战,五倍优势才进攻。毛泽东的“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就是这意思。
  
 
  
 没有绝对优势,比如只有两倍优势,那就要“倍则分之”,调动敌人,让他分兵,分割他,形成我方更大优势再打。这就是毛泽东的运动战:依托较大的作战空间来换取时间移动兵力包围敌方,以优势兵力速战速决
  
 
  
 
  
  兵力相当,两军遭遇,敌得住,就战之。敌不住,就逃之夭夭。这就是毛泽东说的:“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
  
 不跑会怎样?“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你坚守不跑,就会被敌人擒了。
  
 
  
 《孙子兵法》里最著名的那句话:“以正合,以奇胜。”
  
  奇”不念qí,念jī,数学里奇数偶数的奇,又叫“余奇”,简单地说就是预备队。出奇制胜,就是正兵先打,主帅在指挥所观察,等到关键时候“出奇”——投入预备队——“制胜”,解决战斗。
  
 
  
 
  
 辅周则国强,辅隙则国弱”。这里的“周”和“隙”,有三层意思,第一,“周”是才智俱备,能力全面,“隙”则是能力有欠缺;第二,“周”是行事周全,“隙”则是有缺漏;第三,“周”是周密,谋不泄于外,“隙”则是形见于外,让人家看到了你的虚实,钻了你的空子。
  
 
  
  孙子接下来讲了国君的三个“不知”
  
 
  
  第一个“不知”,不知道军队不可以进,你逼他进。不知道军队不可以退,你逼他退。
  
 
  
 第二个“不知”,是不懂得军队事务,却要参与军队管理。 治军和治国,游戏规则不一样。
  
 
  
  第三个“不知”,是不懂得军队的权变,却要参与军队的任命。
  
 
  
 
  
 
  
  孙子讲五个知胜之道,讲的是知胜之道,不是制胜之道,这还是孙子“胜可知而不可为”的思想,不指望在战场上靠运气获胜,而是在必胜条件下一战而定。所以第一条就是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动手之前,你要知道能不能赢。
  
 
  
 “知胜五道”第二条,“识众寡之用者胜”。知道兵多兵少怎么用的人能胜。
  
 识众寡之用,就是能带兵,能带队伍,概括说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知道需要用多少兵。
  
  二是你能带多少兵。
  
  三是兵怎么带,怎么用。
  
 
  
 
  
  “知胜五道”之三:“上下同欲者胜”。
  
 对于企业来说,要始终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不要总想利用信息不对称挣钱,而是实实在在为消费者建起别人做不到的产品和服务体系,这就百年品牌了。
  
 
  
  “上下同欲者胜”。如何做到呢?
  
  君臣之间,不要讲感情、报恩、爱戴之类,但每个人必须忠于自己的角色责任,忠于职守和游戏规则。
  
 在机制设计上假设每个人都是坏人,让坏人为了自己利益也只能做好事。在道德品质是提倡每个人都做好人,让好人好上加好再加分。这就能上下同欲者胜了。
  
 
  
 
  
 知胜五道”之四:“以虞待不虞者胜。”
  
  “虞”,是预料、预备、防备的意思。成语“尔虞我诈”,就是相互防备,相互欺骗的意思。
  
  我们经常听见人说:“我白准备了,白浪费了。”这个观念就是兵法要反对的。《兵法百言》:“宁使我有虚防,无使彼得实尝。”宁可我白准备,也不能让他万一来了,让他得手。
  
  绝大部分准备,都是“白准备”,因为准备本来就是“不防一万,只防万一”的,所以每一次有效准备背后,都有九千九百九十九次“白准备”。
  
 作战就那一下子,我们99%的工作,都是准备工作。这个道理太深了。人们容易看到的是战利品的多少得失,时间、资源的分配,总是向收割倾斜,不是向准备倾斜。
  
  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这是“知胜五道”最后一条,将领能干,君王又不干预者胜。
  
 
  
 
  
 如果了解自己,也了解敌人,那就能立于不败之地。即前面讲的五个知胜之道,五个方面,都清楚敌我双方的情况和对比。如果只了解自己,不了解敌人,则战胜概率是50%。如果既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敌人,则胜率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