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中后期以后政府商业政策的特点?

2024-05-14

1. 唐代中后期以后政府商业政策的特点?

唐代中叶以后. 唐政府对商业的基本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由抑商逐渐向护商,促商方向发展.这种转变一方面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和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另一方面对唐代政治结构 和经济结构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当时的社会价值观念.

中唐以后,面对商业的蓬勃发展,唐朝中央政府及时调整政策,那种“工商杂色之流,假令术逾侪类,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受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旧唐书》卷181《曹确传》)的限制工商业的政策逐渐发生变化,到唐穆宗时期,面对全社会各阶层经商的汹涌潮流,中央政府改限制商业与商人的政策为利用商业活动来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令“应属诸军诸使司等在村乡及坊市店铺经纪者,宜与百姓一例差科,不得妄有影占”(《全唐文》卷66唐穆宗《登基德音》)所有经商官吏一律按百姓例差科,承认了仕人营商的合法性,间接地提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利用经济措施来控制商业活动,“仕之子恒为仕,工商之子世为工商”的界限日趋模糊,“工商杂类,不得预于士伍”(《旧唐书》卷48《食货志上》)的禁令也逐渐丧失了存在的空间,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商业之中,商人成分构成开始复杂化,“四民”的职业鸿沟逐渐缩小,商人活动范围广,商业市场遍布全国各地,唐诗中较多地体现了这种社会现实。首先,大量农民弃农经商,或者亦农亦商,农商二者之间的界线越来越模糊,正如诗人所描写的那样,“客行田野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全唐诗》卷498姚合《庄居野行》)白居易《卖炭翁》中的老翁则应为一个自己从事加工,自己出卖产品的小商人,出现了所谓“百姓日蹙而散为商以游,十三四矣”(《全唐文》卷634李翱《进士策问两道》)的状况。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商业丰厚的利润促使各级官吏积极参与各种商业活动之中,官员经商之风愈演愈烈,据《唐会要》记载:“诸道节度观察使,以广陵当南北大冲,百货所集,多以军储货贩,列置邸肆,名托军用,实私其利息”,(《唐会要》卷84《市》)“朝列衣冠,或代承华胄,或在清途,私置质库楼店,与人争利”。(《旧唐书》卷78)上自朝廷中的百官公卿,下至地方上的藩镇州府吏员,都兼营商贸。他们利用手中的特权,与商贾勾结,出现了“美利尽归于主掌,善价不及于村闾”。(《全唐文》卷650元稹《长庆元年册尊号敕》)隋唐时期佛教极为兴盛,在当时统治者的支持和默许下,佛教寺院遍布全国各地,僧侣人数众多,寺院经济也获得了高速发展。以王维的有关诗文为例,他将自己的辋川别业(又称蓝田别业、终南别业)施舍给清源寺,据王维自己说:“维瓜园高斋,俯视南山形胜”。(《全唐诗》卷125《瓜园诗序》)“寂寞于陵子,桔槔方灌园”。(同上,卷126《辋川闲居》)“讵胜耦耕南亩,何如高卧东窗”。(同上,卷128《田园乐七首》第二首)“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村西日斜”。(同上,卷128《田园乐七首》第三首)“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同上,卷128《田园乐七首》第四首)“南园露葵朝折,东谷黄粱夜春”。(同上,卷128《田园乐七首》第七首)可知在这所庄园内,有耕地、竹林、果园、瓜园、漆园、椒园,园中植葵,湖中种菱;有桔槔、舂碓,还有牛羊,是一个规模较大、经营品种较多的庄园。到唐武宗灭佛之前,“十分天下之财,而佛有其七八”(《旧唐书》卷101《辛替否传》),寺院也与达官贵人一样经营碾、邸店、店铺、油坊、车坊等工商业以增加其经济收入。

唐代中后期以后政府商业政策的特点?

2. 汉代统治者对商业采取什么措施

经济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汉代统治者对商业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一、西汉时期,在全国建立了十几个大的经济区,每个经济区有一两个经济中心,这些经济中心当时叫做“都会”。京城长安是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专门设有东市、西市。商人活跃,商业十分兴盛。二、东汉时期出现了辜榷。“辜榷”是商业交易中的一种包揽政府买卖的独占行为,出现于西汉末年,在东汉很有市场,因为这种向官府包揽式买卖,从中可以获得垄断性的高额利润。民族间由官方组织的定期(或不定期)的商业交换关系,叫做“合市”或“互市”。东汉朝廷与周边少数民族有商贸往来,交易的地点一般设在边郡,以“合市”为贸易形式。合市这一交换形式在促进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方面,起了重大的作用。

3. 汉代统治者对商业采取什么措施

汉代统治者对商业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一、西汉时期,在全国建立了十几个大的经济区,每个经济区有一两个经济中心,这些经济中心当时叫做“都会”。京城长安是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专门设有东市、西市。商人活跃,商业十分兴盛。二、东汉时期出现了辜榷。“辜榷”是商业交易中的一种包揽政府买卖的独占行为,出现于西汉末年,在东汉很有市场,因为这种向官府包揽式买卖,从中可以获得垄断性的高额利润。民族间由官方组织的定期(或不定期)的商业交换关系,叫做“合市”或“互市”。东汉朝廷与周边少数民族有商贸往来,交易的地点一般设在边郡,以“合市”为贸易形式。合市这一交换形式在促进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方面,起了重大的作用。

汉代统治者对商业采取什么措施

4. 中国古代商业是社会经济中的一个重要部门。据此回答:(1)战国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特点?(2)唐朝时

     (1)①开始出现封建城市;商业活动主要在当时的大城市中进行。②经销的不少产品是服务于社会上层的奢侈品。③广大农村仍然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④还没有出现严格意义上的商品经济。(2)①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管辖非常严格,有时间和地点限制。②出现了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柜坊。在一些繁华的大城市里出现了夜市。③广大农村里,包括偏远地区,都有定期举行的草市。④政府允许外商在境内自由贸易,胡商遍布各大城市。⑤商业城市向南方发展,扬州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3)①商业继续繁荣,国内市场扩大,大量农产品投放市场,品种增多。②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③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④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⑤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4)商业发展是建立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调整基础上的。而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是商业发展的前提。         第(1)、(2)、(3)小题均在教材上可以找到。先要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把每个时期的商业发展特点概括出来,然后在第(4)小题形成“商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的”规律性认识来    

5. 唐代商业获得发展的主要原因有那些,

1、国家的统一。消除了割据,建立了强大的中央王朝。

2、政治的稳定。中央集权进一步完善,唐初统治者开明。

3、交通的发达。
    交通包括陆路、水路、海路三个方面,全国有比较完善陆路交通网以及陆上丝绸之陆,水路主要以运河、长江的水运为主,水路的发达也超过了前代,关于海路,主要是指东南沿海以及海上丝绸之路,发达的交通为隋唐时期商业的繁荣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4、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农业的恢复和增长,农具的推广和创新,江南的开发,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5、社会分工的发展,分工细化。

6、国家有关商业的政策。

7、唐初币制改革,规范统一了货币。 

8.民族关系开放,有利于民族间经济交融流。

唐代商业获得发展的主要原因有那些,

6. 中国历代王朝采取了许多措施来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请写出秦,西汉,元,明这四个朝代加强地方行政管理的

秦朝:推行郡县制。
西汉: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土地分封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颁布‘推恩令’”也可)
元朝:创建行省制度
明朝: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

7. 西汉初年政府商业政策出于考虑什么

汉初的商业基本上有国营和民营两种形式。

汉朝建立后,为了恢复社会生产和社会秩序,政府一改秦朝对商营高度龚断的政策,对商业控制有所放宽,,特别是关于盐、铁的经营,“文帝之时,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①和允许私家出卖盐、铁,使官府商业的比重有所下降。但是,事不旋踵,武帝时,又实行了官营盐、铁的政策,并扩大了经营范围,乃至除盐、铁之外的金、银、铜、丹砂和酒的生产和销售,都进入了官府经营的领域。昭帝之时,酒的专卖制度虽然取消了,但盐、铁的官营一直持续。象盐的经营则一持续到了现在仍是国家专营物资。国营商业的存在主要是国家控制主要的战略物资,有时也是为了攫取巨额的商业利润,象汉武帝时的好多物资列入专营一样,这些都是平时生活的必须品,价格低但是利润巨大,汉武帝的专营政策主要出于解决庞大的政府开支和对匈奴的战争之需。

至于民营商业,汉代对民营商业基本上来源于战国时期的商业,是战国时期发达商业的余绪。汉初对商业基本上采取的抑制的措施。这主要是因为汉初的民营商业多是战国时期的遗留。他们富比国家,但是他们即是有钱的商人,同时也是规模庞大的奴隶主。他们趁着战乱,大肆的掠夺农民为奴隶,兼并他们的土地,而且他们还对战时所需的粮食、盐、铁等物资屯积居奇。这些行为严重威胁到了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秩序。早在秦始皇时,就经常把商人发配充军到边疆地区。汉初继承了这一政策。

比如刘邦,在他的任内虽然颁布了许多发展生产恢复社会秩序的诏令,但是也颁布了很多对商人的歧视性政策,如除了对他们征收重税这外,商人及其后代不得为官为吏,甚至不允许穿丝绸衣服和乘车等。汉文帝、汉景帝时期,虽然对他们经营范围有所放松,但是仍然不允许他们为官。到了汉武帝时期,除了不能当官之外,他们也不允许拥有土地,不允许有奴婢。

秦汉的上述抑商政策,主要是为了打击商贾中的奴隶主残余势力,故其他无市籍商贾,虽然也受到了加重各种商业税的影响,但并未彻底破产。

西汉初年政府商业政策出于考虑什么

8. 西汉初年政府推行这样的商业政策是出于什么考虑

西汉初年、政府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商人的社会地位虽然较低,但是经济实力越来越强,大商人的财力可以同国家抗衡。商业能够比农业获得更大的利益,诱使农耕者弃农经商。商人夺取农人的财产和土地,迫使他们弃其本业,流亡他乡,成为所谓的“末技游食之民”。“百姓多离农亩”的状况,使执政者深感不安。
到了汉武帝推行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
其目的就是为了强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