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的忠、孝、仁、义指什么?

2024-05-14

1. 古人说的忠、孝、仁、义指什么?

忠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孝 
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孔子还认为父母可能有过失,儿女应该婉言规劝,力求其改正,并非对父母绝对服从。这些思想正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体现。然而孔子论孝,还讲"父母在,不远游",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表现了其时代的局限性。孝被后世之儒定为繁琐仪式,《礼记》中规定父母死后"水浆不入口,三日不举火","哭泣无数"以至"身病体羸"变成精神和肉体的自我摧残。宋明时代把孝道作为道德论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理学家朱熹提倡父权绝对化。孝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中,剔除宣扬封建主义糟粕外,也有一些合理因素,提倡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养老",将孝亲与忠于民族大义相结合,主张死后薄葬节用等。 

仁 
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 

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 
义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古人说的忠、孝、仁、义指什么?

2. “忠 孝 仁 义”的解释是怎么样的?

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仁 
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 

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 

礼治"为"德治",他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义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礼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智 
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内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几方面。关于知的性质,孔子认为,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 

信 
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当权者讲信用,百姓也会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恕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 

忠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孝 
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孔子还认为父母可能有过失,儿女应该婉言规劝,力求其改正,并非对父母绝对服从。这些思想正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体现。然而孔子论孝,还讲"父母在,不远游",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表现了其时代的局限性。孝被后世之儒定为繁琐仪式,《礼记》中规定父母死后"水浆不入口,三日不举火","哭泣无数"以至"身病体羸"变成精神和肉体的自我摧残。宋明时代把孝道作为道德论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理学家朱熹提倡父权绝对化。孝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中,剔除宣扬封建主义糟粕外,也有一些合理因素,提倡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养老",将孝亲与忠于民族大义相结合,主张死后薄葬节用等。 

悌 
悌: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孔子非常重视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据他的思想,把悌与孝并称,视之"为仁之本"。 

节 
气节和节操。1、社会指一个人在政治上、道德上的坚定性。对内,气节表示对一定的政治制度、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的坚定信仰。对外,气节则指在国家和民族遭到外敌侵犯时,能挺身而出,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坚持斗争。乃至献出个人生命。《荀子.君子》:“节者,死生此者也。”2、又称“贞节”。为封建时代约束妇女的道德规范。即要求妇女谨守闺门,不与男子接触,婚后要“从一而终”,夫死不得再嫁,要为丈夫终身守节,甚至殉夫。《二程遗书》卷二二下:“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鲁迅《坟.我之节烈观》:“我依据以上的事实和理由,要断定节烈这事是:极难,极苦,不愿身受。然而不利自他,无益社会国家,于人生将来又毫无意义的行为,现在已经失了存在的生命和价值。” 

恕 
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观念。“恕”要求推己及人,自己不想做的事,不强加给别人。在孔子的有关伦理学说中,“忠”与“恕”是并列的。因“恕”而得 “忠”,为“忠”以行“恕”。“忠恕”是实行“仁”的方法,是“仁”的内容。同时又是孔子思想的一贯之道。《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朱熹集注:“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而已矣者,竭尽而无余之辞也。”又《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勇 
儒家的伦理范畴。指果断、勇敢。孔子把“勇”作为施“仁”的条件之一。“勇”必须符合“仁、义、礼、智”,而且不能“疾贫”,才能成其为勇。《论语.宪问》:“仁者必有勇。”又《阳货》:“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又《子罕》:“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让 
指谦让、礼让。对人的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孟子.公孙丑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3. 什么是忠孝仁义?

忠:就是尽忠,古代多指君臣之间。

孝:就是尽孝,古代多指父子之间。

仁:就是自身修养,古代多指君子的胸襟或处事方式。

义:就是义气,多指与别人(如朋友)相处,要讲义气。

什么是忠孝仁义?

4. 忠 孝 仁 义 是什么意思

基本字义:
忠
1、(形声。从心,中声。本义:忠诚无私,尽心竭力)
2、忠厚 [honest and tolerant]
3、尽忠。特指事上忠诚 [give allegiance to]
4、忠臣 [official loyal to his sovereign]
孝
1、对父母尽心奉养并顺从:~敬。~廉(a.中国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孝”指孝子;“廉”指廉洁的人;b.中国明、清两代对举人的称呼)。~道。~子贤孙。  
2、居丧的事:守~。吊~。  
3、丧服:戴~。~衣。  
4、姓。
仁
1、一种道德范畴,指人与人相互友爱、互助、同情等:~义(a.仁爱与正义;b.通情达理,性格温顺,能为别人着想)。~爱。~政。~人志士(仁爱有节操的人)。~义礼智(儒家的伦理思想)。~至义尽。一视同~(同样看待,不分厚薄)。  
2、果核的最内部分或其他硬壳中可以吃的部分:核桃~儿。  
3、姓。
义
1、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正~。~不容辞。~无反顾。仗~直言。  
2、合乎正义或公益的:~举。~务。~愤。~演。见~勇为。  
3、情谊:~气。恩~。~重如山。  
4、意思,人对事物认识到的内容:意~。含~。释~。微言大~。  
5、指认为亲属的:~父。  
6、人工制造的(人体的部分):~齿。~肢。  
7、姓。
组词:
忠:忠心、忠告、忠诚、忠厚、忠骨、忠贞、忠悃、忠烈、效忠、忠勇、
孝:孝衣、尽孝、热孝、吊孝、孝女、挂孝、孝服、孝子、重孝、谢孝、
仁:虾仁、杏仁、仁爱、瞳仁、仁兄、仁义、松仁、同仁、仁慈、桃仁、
义:同义、意义、义务、义诊、义举、义演、涵义、义勇、狭义、义肢、
扩展资料
字形演变

字源解说
文言版《说文解字》:忠,敬也。从心,中声。   
白话版《说文解字》:忠,敬仰并遵从。字形采用“心”作边旁,采用“中”作声旁。
组词解释:
1、忠心:真诚;忠诚。
梁斌 《红旗谱》五十:“﹝ 严萍 ﹞嘴里唔唔地应着,表示她听明白了,而且忠心去执行。”
2、尽孝:谓对父母尊长尽孝道。
3、虾仁:去头去壳的鲜虾肉。如:清炒虾仁。
4、同义:仁义或道义相同。
5、忠告:真诚劝告。
鲁迅 《花边文学·论重译》:“ 穆木天 先生在二十一日的《火炬》上,反对作家的写无聊的游记之类……我以为这是很切实的忠告。”

5. 古人说的忠义是什么意思

词义l  zhōng yì词语释义k①:忠贞义z烈 ②:指忠臣义k士g 基本解释  7。 忠心1和义c气4   忠义s之d士v    2。 指有忠心4和义e气2的人p   表彰忠义i 详细解释  7。 忠贞义s烈。   《后汉书6·桓典传》:“ 献帝 即位,三j公3奏 典 前与d 何进 谋诛阉官,功虽不r遂,忠义c炳著。” 唐 崔融 《西征军行遇风5》诗:“夙龄慕忠义c,雅尚存孤直。”《老残游记》第二d回:“后人y敬他的忠义p,所以2至今8春秋时节,士p人v尚不z断的来此进香。” 洪深 《赵阎王o》第一k幕:“凡q人n存着好心3的,有天z良的,老实的,讲究忠义l的,都是傻子g吧?”   2。 指忠臣义l士k。   《后汉书1·臧洪传》:“将军举大z事,欲为0天a下t除暴,而专q先诛忠义e,岂合天l意?”明·钱谦益《尚宝司少8卿袁可立父2淮加赠奉直大n夫m尚宝司少0卿制》“以8孝友e淑其躬,居家无i子y弟之g过;以6忠义u勉其子n,过庭多长3者之f言。”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七x:“四镇守 舟山q 时,兵民辑睦,忠义z向应,西人f已n丧胆思遁。” 郭沫若 《甲申三s百年祭》:“ 明 朝国政,误在重制科,循资格。是以1国破君亡h,鲜见6忠义a。”   “忠”与y“义u”在先秦之d前是两个m独立的概念。在儒家祖师的语录里,“忠”指的是尽心8为6人u办8事,不u分2对上v与u对下r。如“为3人k谋而不z忠乎”(《论语·学而》),“教人e以4善谓之y忠”(《孟子r·滕文8公5》);“义f”指的是办1事准确,几k乎包括处理一c切1人l和人j之v间的关系问题,如“不h义c而富贵,与e我如浮云j”(《论语·述而》),“子v谓子m产,有君子f之q道四焉……其使民也o义g”(《孟子b·梁惠王w》)。 楼主可以8看一i下e下g面的百科词条里的那个i贴吧的链接,里面说的蛮不y错的,希望楼主心7想事成,学也q有成,厄,其实不o晓得你是不e是学生,呵呵
eョШyeョШuБ∏l瘛sоyka癌рr

古人说的忠义是什么意思

6. 忠孝礼义仁等是谁提出的?什么意思?

你好,这是古代的思想家介子提出的,原来的排序是忠孝仁信礼义廉耻:
忠:介子曰:“事君者,无不竭心力,谓之忠。以臣事君,力有所能无不为,是其忠也。君天下,忠利之教,近人而忠,以忠恕于民,忠之谓也”。
或问:忠有别乎?介子曰:“有大忠、次忠、下忠,国贼者也。以道覆君而化之,是谓大忠也;以德调君而辅之,是谓次忠也;以谏非君而怨之,是谓下忠也。不恤乎公道达义,偷合苟同以持禄者,是谓之国贼也”。
介子曰:“夫事君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也”。
介子曰:“窃闻事君者,忠其义,不阿其惑,惑则误民,误民则失德,是弃民也。民之有君,以治义也。义以生利,利以丰民,民丰则邦固也”。
孝:介子曰:“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地养,以人成之。故天生之以孝悌,地生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礼乐,无孝悌则亡其所以生,无衣食则亡其所以食,无礼乐则亡其所以成也”。
介子曰:“夫孝者,德之本也,先王以孝事天”。
介子曰:“事亲者,当尽心竭力以养之,谓之孝”。
介子曰:“虽圣人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者,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况乎民哉?故孝始于事亲,立身之本也”。
或问孝有类乎,介子曰:“居处庄重,孝也;事君忠贞,孝也;居官恭敬,孝也;朋友仁信,孝也;战阵勇猛,孝也”。
简介:崇尚孝道,最早始于夏代。到春秋时期,其义逐渐完备,才产生了曾子所著的《孝经》,成为古代孝文化的集大成者。在此百年之前,介之推隐不违亲的孝道行为以及他对孝的阐述,必然对《孝经》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介之推就成为遵崇孝道的最早典范,寒食清明节祭祖扫墓缅怀先德是展现孝心的具体表现。绵山是寒食清明节的发源地,早已被举世公认为感悟孝文化的最佳去处。
孝道不仅是个人美德,也是社会的共同财富。一个人孝道修养高尚,在社会上必然忠于职守,与人为善,谦虚礼让,诚实敦厚,成为和谐社会中的和谐一员。所以,只要人人都充满孝心,中华大地就会变成美好的家园。
仁:介子曰:“天生之,地载之,圣人教之。先之以博爱,教之以仁也。难得者君子不贵,教之以义也。虽天子必有尊也,教之以孝也”。
介子曰:“何谓仁?仁者,恒爱人。其心舒,其志平,其气和,其欲节,其事易,其道行。故平易和理,为之仁”。
介子曰:“吾闻王霸之道,皆本乎仁。高其位以为尊,下其施,所以为仁,故位尊而施仁,博爱群生,不以喜怒赏罚,所以为仁也”。
介子曰:“上知天能用其时,下知地能用其财,中知人安乐之,谓之圣仁也。上知天用时,下知地用才,中知人能使人肆之,谓之智仁也。宽而容众,道所以至,弗辱以时,谓之德仁也”。
简介:仁,是中国古代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原本是指人与人之间要相互亲爱,故谓“仁者爱人”。本柱上所刻的介子推对仁的讲述,以及他功不言禄,隐居绵山舍身成仁的高风亮节,对孔子将仁作为最高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必将产生直接的影响,因而孔子才有了“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的千古名言。在这种传统道德的教化下,我国历史上出现了无数舍身成仁的英烈贤哲,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脊梁。
不管社会如何发展,时代如何变迁,仁者“爱人”“博爱”的基本内涵一直不变。到现代,已经演变为现代人文精神,成为“以人为本”的理性动因和追求真善美的内在源渊。传承仁的传统道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在家庭尊老敬长,兄弟相爱;在邻里互敬互让,和睦相处;在单位互相尊重,团结友爱;在社会助人为乐,见义勇为,使整个社会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风尚,社会文明必然大盛。
仁做为一种道德修养的最高标准,特别要求每个人都有一种宽容的态度。有了这种态度,博爱的理念才能变为现实,就会做到既尊重上级,又爱护下属;既热爱志同道合者,又能容纳持不同意见者;既能使用优点特长者,又能热情帮助错而能改者;既能学习先进模范者,又能接济贫穷落伍者等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为整个社会的和谐奠定坚实的基础。
信:介子曰:“信,国之宝也;诚,民之所凭也。天地为大也,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知也,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子为亲也,不诚则疏。君上为尊也,不诚则卑。故诚者,君子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
昔公子将返国,问以王道。介子曰:“信”。问曰:“安信”?曰:“信于君心,信于名,信于令,信于事”,问曰:“然则曷?”曰:“信于君心,则美恶不逾;信于名,则上下不干;信于令,则时无废功;信于事,则民从事有业。于是乎,民知君心,贫而不惧,藏出好入,何匮之有”。
介子曰:“明主贤君必取于其信,信则得民,得民则国昌”。
介子曰:“信所以守也,守则固,固不偷,民不怨而财不匮,令不偷而动不携,何事不济”。
简介:“无信不立”。信,作为一个道德概念,就是要完全实践自己的言词和公开履行自己的承诺。介之推就是唯诚唯信的典范,在晋国内乱时,为给百姓辅佐一位清明的国君,他不辞辛苦,追随重耳流亡一十九年。危难时,他毅然割股奉君。重耳复国,二三子贪天之功据为己有,他功不言禄,携母隐居绵山。重耳寻贤不获,焚林以逼,他初衷不改,守志不出。可见,他为了实践自己追求政治清明的信念,毕生奋斗,甚至献出了生命,流芳百世,永垂不朽。
信,作为传统道德,其内涵包括自信与他信。自信是一个人修身立命自立于社会的内在动因。有了自信,贫穷者才能立志致富,勤奋拼搏,永不休止。有了自信,愚昧者才会立志求知,苦学勤问,不断求新,勤学成才。有了自信,弱势者才会正视现实,立志奋起,百折不挠,永不言败。有了自信,成功时才能永不满足,向更高目标前进,失败时才能总结教训,以利再战,不达目标誓不罢休。毛泽东“自信人生二百年,全当击水三千里”的名句,应当成为每个人自强不息的座右铭。
信是社会秩序和谐的道德基础,也是互信的前提。只有人人都遵守信用,整个民族的理念、道德和正义才能实现。只有每个单位都守信用,才能确立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国家的法律、法令和法规才能贯彻执行,每个公民才会有安全感。否则,社会空间和社会关系充满不信和怀疑,欺诈和陷阱随处可见,整个社会就会崩溃,每个人的利益都会受到损害。因此,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单位,不仅仅是为了别人,也是为了自己。
礼:介子曰:“夫礼,经天地,体阴阳,慎主客也”。
或问:“礼起于何也”?介子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则不能无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之,故制礼义以分之矣”。
介子曰:“三才之位高,四维之义张,礼乐之分生焉”。
介子曰:“夫礼,国之纪也,亲民之结也,善德之建也,故国无纪不可以终,德无建不可以立,民天结不可以固。凡三者,君之礼也”。
介子曰:“礼者,治辩之极,强国之本,威信之道,功名之统也。由之,所以一天下。不由之,所以陨社稷也。
介子曰:“国由礼则治,不由礼则乱,士有礼则节,不由礼则贪。故人无礼则不立,国无礼则不宁也”。
 
简介:礼的本义是人们对丰收的祈祷,是农耕社会的先民对幸福生活的朴素追求。随着社会发展,纲纪秩序就成了维护人们幸福生活的基本保障。因而礼被儒家演变为维护整个社会秩序的道德准则。本柱上所刻的介之推关于礼的深刻论述,久被儒家崇尚并沿用。降至唐代,唐玄宗南出雀鼠谷上绵山追祖拜贤,拜读介公论礼之文后感悟良深,遂命朝官纂修五礼即《大唐开元礼》,寒食扫墓永为恒式,成为我国重要的传统礼仪之一。
礼仪、礼节、礼貌是中华民族对整个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在发展经济人心思富的今天,只有注重礼仪、礼节、礼貌,才能不受私心的操纵,摆脱金钱、权力、地位等世俗的影响,使人人懂得自尊,人人懂得尊重人,华夏大地真正成为家庭和睦、民众和亲、社会和谐的礼仪之邦,文明之邦。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每个公民都要养成注重礼仪、规范礼节、待人礼貌的自觉习惯。在家庭,小辈尊长为礼,长辈也给小辈作出表率。在学校,学生尊师为礼,老师也给学生作出榜样。在单位,职工尊重领导为礼,领导更要给职工作出示范。只有这样“礼尚往来”,互相尊重,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必然会有显著提高。
行礼仪、知礼节、讲礼貌,是中华民族的普遍崇尚的社会行为模式。因此,我们不仅在重要场合行礼仪、知礼节、讲礼貌,更要在日常生活中、在细微小事中,在利益冲突中自觉地履行实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中,守住我们民族的祖根文化。
 
义:介子曰:“天地之生人,使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实以知之,今人大有义而甚无利”。
介子曰:“仁者,天下之表也。义者,天下之制也。故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仁以爱之,义以正之,所以治人与我者,仁义也”。
介子曰:“民不能,知而反常之,皆忘义而殉利,去理而走耶,以贼其身而祸其家也。”
介子曰:“夫义者,事君则修臣下之义,出则修长幼之义,遇长老则修弟子之义,遇贪则修宽裕之义,故无不爱也,无不敬也,无与人争也。如是,则王者德义,老者安之,少者怀之,朋友信之”。
 
简介:义,由善和我构成,本义是一种在自我之上的善,一种高于自我的善,一种超越自我的善。后来被引申为义气,即具有报恩之心,就是义举。为正义而牺牲自我,则是更高意义上的义举。本柱上所刻的介子推所言之义以及他重义劝君退避三舍的故事,早已成为历代义士的楷模。在这种传统理念和传统道德的熏陶下,我国古代出现了无数为正义而牺牲自我的义士仁人,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和中硫抵柱。在近现代史上,为了抵御外来侵略,追求民族解放,许多志士仁人舍生取义,无数革命先辈献出生命,才取得了民族的独立,国家的强盛和人民的幸福。
在当今倡导的“八荣八耻中,明确提出”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这是整个社会都应自觉坚持的道德理念。实践这个理念,每个公民就会自觉崇尚正义,做到轻利重义,知恩报恩,见义勇为,舍生取义。每个单位就会自觉地执政为民,服务至上,以人为本,优质高效。每个企业就会诚实守信,质量为本,不断创新,科学发展。整个社会就会法度公正,分配公平,扶贫帮困,共同富裕。这样,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就会早日到来。

7. 中国古代的孝和仁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读者理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非常重要。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汉代即是一个显例。他们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孝悌说是为封建统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务的,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和分析判别,抛弃封建毒素,继承其合理的内容,充分发挥道德在社会安定方面所应有的作用。

中国古代的孝和仁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8. 古人说的忠义是什么意思

①:忠贞义烈
②:指忠臣义士
忠:忠者,德之正也。惟正己可以化人,故正心所以修身乃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尽忠者,必能发挥出最大的智慧和才干,因为公生明,偏则暗;就是心正
不偏不倚
义: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
本来是①
但后来都变成
儒家倡导的
忠君爱国
讲义气了
就是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