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从国库欠款一事窥察夺嫡中的暗流涌动,你怎么看呢?

2024-05-15

1. 雍正王朝|从国库欠款一事窥察夺嫡中的暗流涌动,你怎么看呢?

国库欠款一事,在老四和田文镜的追缴下,国库欠款还上的还不到三成;由于魏东亭的死,康熙心有愧疚,于是拿大内的体己银子让那些跟随自己多年的老臣归还国库欠款,不料太子却把这件事捅漏说这些银子是皇上的体己银子不能收,还提出了欠款分两年还清,老四顿时脸色铁青;没办法太子都这么说了,还能怎么办呢?康熙借太子在户部的提议一事,叫了一次大起,在这次的朝堂对话中夺嫡势力暗流涌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都发生了什么。

胤䄉
由于胤䄉不顾朝廷体面当街卖家当,还鞭打朝廷命官,康熙就很是生气;在朝会首先问胤䄉你借二十多万两银子去干什么了,每年一万八千两的俸禄还有庄园为什么不够用;胤䄉立马又拉上了老三(此时太子在一边着实下了一跳,那么为什么胤䄉不说太子呢?因为关于太子放缺的事皇上“默许”了。),由于老三多数用来编书(实际用多少,康熙心里应该也有数,因为对自己和国家有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康熙为他圆了话。此时的胤䄉已经无话可说,康熙下令将胤䄉圈禁半年。

胤禟
眼看“八爷党”的老十被带走,老九哪能坐得住立马说田文镜逼死魏东亭,辱骂老状元,是个酷吏;如不惩治不足以服众人;老九的话确实在理,随后图伦升等人立马附和,康熙哪能不明白,这不就是结党营私吗?不惩治田文镜又难以服众人,于是康熙让田文镜去陕西任知县(康熙革职田文镜是为了保护田文镜,毕竟在京得罪了不少人),老四刚要开口为田文镜开脱就被康熙驳了回去,一听田文镜被革职,“八爷党”的人乐开了花,桑佩等人马上拍康熙的马屁,那料拍到马蹄上,康熙将他们贪赃枉法一事一一数落,随后便革职拿问。

桑佩、郑元芳、图伦升
老四看到桑佩等人被革职,立马向康熙认罪,自己担任清查户部差事一月有余,没有发现他们的劣行,康熙也对老四进行了训斥,老四请求削去郡王。作为八贤王的老八,哪能不插上一杠子,立马替老四说好话,当好人。

雍正王朝|从国库欠款一事窥察夺嫡中的暗流涌动,你怎么看呢?

2. 雍正采用什么方法使国库充裕?

一  耗羡归公:耗羡是一种附加税。清初,官吏薪俸低,不足以养家糊口,办公费不足,督抚索取节礼,而囊中羞涩拿不出钱。地方官吏便通过增加田赋来增加收入。这种收入就叫“耗羡”或“火耗”。这种任意加赋的做法,增加了农民的负担,也助长官吏的腐化。康熙帝认可这种做法,于是耗羡问题没能解决。雍正二年,山西巡抚诺岷请求将全省一年所得耗银提解司库,耗羡归公,以20万两留补无着,其余分给官员。六年七月,雍正帝令各省全面办理养廉,一面又严辞禁止各种陋规。以后火耗一分为三:一份给地方官养廉,一份弥补地方亏空,一份留地方公用。这样,既增加了财政收入,又有助于廉政。 
二 摊丁入亩:这是一项重大的赋税改革。中国自古就有人丁税,成年男子,不论贫富,均须缴纳人头税。雍正实行改革,将人丁税摊入地亩,按地亩之多少,定纳税之数目。地多者多纳,地少者少纳,无地者不纳。

3. 雍正刚刚继位的时候国库空虚,他用了哪些方法来充盈国库呢?

雍正刚刚继位时,国库空虚而且还有800万两银子亏空。面对这种局面雍正皇帝只用了三年时间就解决了亏空问题,还让国库存银量达到了6000万两以上。首先国库亏空主要是康熙晚年时有很多官员拿着白条向国家大量借钱,这些人往往都不主动还钱,甚至是干脆打算要赖账。因此在雍正安排下对几百万两亏空银子进行追讨,并且取得一定成果。其次雍正正式提出摊丁入亩政策,也就是说农民交税按他们所拥有土地数量来征收,这使得农户负担减轻,同时促进人口增长,并带动了社会经济发展。另外雍正还推行了“火耗归公”政策,并将所收上来火耗银收归国家,使得国家税收不断提升。
1、将康熙朝官员借出的银子大量收回

康熙皇帝晚年时期,执政比较宽仁,大臣们犯了错也很少进行追究。于是很多大臣都直接向国库借钱,但偿还时却很不积极,长时间累积使得国库有了大量亏空。雍正继位后以各种手段进行亏空银两催收,使得国库亏空快速补齐,并且以后很少有官员再去借钱。
2、采取摊丁入亩政策刺激了社会经济发展

农业是国家之根本,农业发展关系到粮食收成,还和税收有关系。雍正推行了摊丁入亩政策,这使得家中人口多,但土地较少农户负担开始减轻。增加了国家人口数量以及粮食产量,并且促进了社会经济良性发展。
3、火耗归公政策让国家税收增加

古代在铸造银两时,难免会产生损耗也就是“火耗”,因此各地官员在征税时还要求人们缴纳火耗银,各地火耗银比例不同且多数都被官员贪污。雍正推行“火耗归公”政策,制定了统一火耗银征收比例,使得国家税收不断增加。

雍正刚刚继位的时候国库空虚,他用了哪些方法来充盈国库呢?

4. 《雍正王朝》中追缴国库时,康熙让雍正做孤臣,究竟是培养他还是让其背黑锅?

在古代我们都是知道一个合格的储君,必须要符合各种条件的,也是非常苛刻的。最重要的是还要经过皇帝一次一次的考验,才有可能成为下一任皇帝。但是历史上却记载了一件有趣的事情,在书中说道,《雍正王朝》中追缴国库时,康熙让雍正做孤臣,究竟是培养他还是让其背黑锅?

我认为康熙让雍正做孤臣,其实是为了背这个黑锅的。那么为什么要让让雍正追缴国库欠款。原来当时是因为南方要出现了灾害,皇帝不得不筹钱赈灾。于是就将这件事交给了雍正,想让他自己想办法。因为雍正处理措施得当,而且还解决了朝廷的问题。皇帝一时高兴还很满意,就封了他为雍郡王。但是就是因为这个,国库就开始供应不足,不得不想办法,如果不及时解决的话,一旦再出现个洪灾什么的自然灾害,该怎么办?

虽然那个时候八爷胤禩可谓是皇帝心里的首先人物,但是八爷胤禩不愿意得罪朝廷大臣,因此自己主动辞去自己的职位,而且还向皇帝推荐了雍正。其实八王爷也是和朝廷很多官员关系很好,不想因为因为国库的事情白白损失了自己的人脉。

于是康熙想着既然封了他,就应该让他去背这个锅,而且康熙需要充实国库的银子,所以康熙就想到办法,就想着让雍正帮助自己去办事。而且在书中记载到,皇帝其实不太看好雍正的,而且康熙对雍正内心里面还是充满内疚的。

5. 《雍正王朝》里皇子百官到国库借钱还压根没想还,这是真的吗?

当然不可能,这只是小说家虚构的。

事实上别说借钱,就是地方衙门想要申请使用藩库的存银手续都非常麻烦,不仅仅是申请手续麻烦,就连报销手续也异常麻烦。
明清两朝之所以把申请使用藩库存银手续弄得这么异常麻烦,原因就是明清两朝皇帝根本就没有想过让地方使用各省藩库存银,在皇帝看来,地方事务使用国库存银是越少越好,最好别使用。
当然,明清两朝都存在违规/非法挪用藩库存银的现象,但是想要光明正大的借国库存银,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历史上康熙末年也没有什么国库亏空,根据雍正二年怡亲王胤祥写给雍正帝的报告,《雍正朝汉文朱批》雍正二年四月十四日怡亲王奏折,明确指出:康熙六十一年国库实在银是两千七百十一万九千二百八十六两七钱五分。
那么康熙末年各省国库(藩库)亏空是怎么造成的呢?
不是因为贪腐,也不是因为各级官员借国库存银,而是因为报销手续太繁琐,所以显得国库有亏空。
这一点得到了雍正皇帝本人的证实:
谕户部。京师大兴宛平二县知县。常以亏空被参。朕体察其故。二县在辇谷之下。每有一时速办之公事、不能迟缓者。那移库银以济用。而支领还项、未免迟延时日。其上司察知库帑有亏。不得不行参劾。此等亏空实有可原之情。

最后雍正的解决办法是多给大兴与宛平两县各一万两白银的办公经费,但是很可惜,雍正帝不可能给天下所有州县都批一万两办公经费。
所以我们看到,即便国库被百官借的一个子儿都不剩了,康熙还能拿出钱来给魏东亭和老三胤祉两个人还款,可见康熙本人控制的财富是极其丰厚的。如果国库真的一个子儿不剩,钱也追不回来,康熙还有内库的钱可以支配。

《雍正王朝》里皇子百官到国库借钱还压根没想还,这是真的吗?

6. 国库空虚官员贪腐,雍正一上台就用了什么妙计解决了?

雍正帝采取了耗羡归公和养廉银两个制度去应对官员腐败和国库空虚的问题。在公元1723年,康熙的第四个儿子胤禛45岁,当上了大清帝国的皇帝。
雍正帝王经过多年的历练,在处理政务方面非常得心应手,而且在历史上的雍正地,也是一个非常勤奋的皇帝。勤于政务的雍正帝一年只给自己放一天假,每天处理政务到深夜。但是上位的雍正地就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官员腐败和国库空虚,那么雍正帝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这里不得不说雍正帝王,其实是一个很有作为,敢于作为的的皇帝,他是一个能够推行改革的人,尽管他在位期间仅仅13年,但是他对清王朝后代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在解决官员贪腐问题方面,他进行了两项改革,第一项是耗羡归公,第二项是实行养廉银制度。


在雍正元年的时候,雍正帝就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耗羡归公的政策,因为银子作为贵金属,它在运输和保存的时候会出现磨损,国家征收赋税是要求百姓交银子的,为了应对这些损耗,官员就会多收取一部分损耗钱,这就给百姓造成了很严重的负担。


雍正所推行的制度就是把这个损耗的标准给固定下来,不允许官员私自更改。而且定下来之后,中央政府就能够核对每个地方所应上缴的税收,这样就充实了国库。第二项养廉银制度,其实和现在新加坡的高薪养廉有那么点类似,当时清朝前期一品官员的俸禄一年不过180两,这是比较低的,有些官员不得已,会进行贪污腐败,雍正帝推行养廉银制度,就是在官员的正常收入之外按照官位大小在额外发放一些银子作为官员的收入。

7. 《雍正王朝》里皇子百官到国库借钱还压根没想还,可能吗?

这种情况的确发生过,官员欠国库的钱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任上,因为各种特殊的原因,接待活动等等造成了巨大亏空,最后欠了国库的钱,这一类的代表是曹寅,李熙。

另外一类是本身在朝廷任职,朝廷对不同等级的官员在住,行,穿着等都有一定要求,但是在清初,一品大员不贪污年薪也才180两银子,根本就不够花,就只能找朝廷借,朝廷也清楚这个情况,但是又不愿意多发工资,借出去的钱早晚要还,也就出现了官员找国库借钱的情况。
皇子们和官员们的情况还不一样,就比如在《雍正王朝》里,胤䄉也欠了国库不少钱,本身胤禩是管户部的,这个情况他也知道,如果胤禩最后登基了,他还肯定也得追着胤䄉要钱,不过做皇子时,把国库的钱借出去,赚着一个好名声,不愧是八贤王。

康熙皇帝尴尬的地方就在于,皇子们虽然是自己的儿子,但也是臣子,就这一层身份而言,皇子们和大臣们都是一样的,要钱只去找大臣们,对自己的儿子们睁一眼闭一眼这说不过去,所以也只能去找皇子们要钱,最后搞得鸡飞狗跳。
皇子不同于其他大臣的一点,就在于皇子们参与夺嫡的过程中,不可能只有内斗,他们背后还各自站着一帮党羽呢,府里也要养着两个幕僚吧?就比如邬思道一年八千两银子,后来雍正登基有了养廉银,亲王一年俸银也才一万两,根本就不够花。
所以为啥一众皇子里面,就胤禛,胤禩不借钱?一个是为了让康熙皇帝信任,做一个孤臣,另外一位自己管着户部,就怕以后东窗事发,自己手里干净就算出问题,也不会牵连过深。

皇子中有一个人不一样,太子胤礽,他的身份是未来的储君,他和大臣走动,身边有几个出谋划策的人,这本来合情合理,但开销肯定也就大了,胤礽一年大约有四万两银子,不过还是不够用,连他的老师王掞都还要时不时给他补贴点钱花,所以最后太子欠了国库五十万两银子。
皇子们欠国库亏空这并不奇怪,如果把心态放好,不像胤禛,胤禩有自己打算,花国库的钱,也是花自己老爹的钱,最后虽然会被追缴欠款,但总不至于逼死自己的儿子们吧?
但是大臣们就不一样了,就比如曹寅,虽然和皇帝关系铁,花钱也是为了皇帝花的,但该还钱就算延期也得还,实在不行父债子偿,反正机会给了,还不上钱那就是能力问题,最后就只能抄家了。
想方设法抵赖不还钱也可以理解,自己有钱干嘛去借国库的钱,还出去的钱来源说得清楚吗?虽然说还了钱就不追究责任,谁又能保证风头过去了,朝廷不会秋后算账,仇家不会借机寻仇?所以有些人是想还不敢还,只能慢慢耗着了。

《雍正王朝》里皇子百官到国库借钱还压根没想还,可能吗?

8. 《雍正王朝》中差钱的四阿哥胤禛,为何他没有向国库借钱?

在《雍正王朝》里,邬思道曾经分析过有三类人借了国库的银子,但是胤礽和胤禩都不在此列!胤禛心里应该是清楚的,这也是他不借国库银子的原因。

第一类人是不得已借银子的。就是整个大清底层的官吏。他们十年寒窗苦读之后,终于熬到做官之后,明清两季官员的工资是非常低的,而官服都要自己置办,更别说那些仆人、轿夫、师爷了。京城好一点的酒宴都要上百两银子。所以他必须得借钱,给自己铺个好前程,捞个实缺好“还债”。
很显然胤礽和胤禩都不属于这第一类人。他们不在基层,不用体验基层之难!

第二类人是那些讲排场的,从小跟着康熙熬出来的心腹重臣。
就是魏东亭这类的,对国家有贡献,和康熙有感情。他们替你康熙出生入死了一辈子,康熙对于这些人拿国库银子使唤,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要说从自己腰包里掏出银子赏赐他们,康熙那就得做穷光蛋了。所以你们从国库拿,别人不追究,我就不问。很显然胤礽和胤禩都不属于这第一类人。他们不是勋贵,没有那种不平衡的心态。

第三类人就是跟风借钱的各部司吏堂官。这类人最可恶,他们不是没钱,看到别人借钱,他们也借,看到前两类人不还钱,他们也索性不还。这就是后来借国库银子放高利贷的涂伦绅等人。
表面看起来胤礽和胤禩都属于这类人之中,但是其实并不是。因为他们借银子真的有要紧的用处,而且几乎都没花在自己的身上!

胤礽也好,胤禩也罢,他们借银子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为了“夺嫡”!
九阿哥胤禟是八王党财政部的主办会计。他对整个八王党所有的资金来源、调配都有井井有条。由于基层“献金”较多,所以他对国库的银子并不倚重。而国库的大部分银子都是被主管户部的胤禩用来邀买人心借出去的。所以人情买了,但银子却大都不是胤禩欠的。

而胤礽则不同,他作为储君。未来天子仪表,是必须要讲排场的。他银子花出去,人心未必能邀买到。而且作为储君他要监国,所以轻易出不了京,所以在民间基层,没有根基,自然也没来源。
而必要花的钱,又不能少!所以向国库借是主要来源之一。另外他只能通过手下人打着自己的名义去“敲诈”那些基层求缺抱愿的。猪肉过手还留一手油呢,能到他手里的,也是被剥过皮的,更何况这名声还不好!这也是胤礽后来让手下人卖了几个实缺,凑齐银子补还亏空的方式。
但是胤禛不但没借过国库银子,还好像对“国库借款”一无所知!

胤禛未必对国库借款的事情不知情。但按照《雍正王朝》的逻辑,他铁定是没借过国库的银子。而事实上胤禛出手也很阔绰啊,给邬思道的赏赐也是真金白银啊!而且府里养了那么多办秘密事情的人。情报工作,那是最烧钱的!
他此前一直是个贝勒,就追比国库欠款的时候,还不过是一个郡王而已。按每年的俸银也不过万两而已。(事实上按清制还没这么多,《雍正王朝》里康熙给十阿哥的其实还是给多了的。)但很显然,这些俸银是不够胤禛花的。

那胤禛的钱从何而来?和胤禩一样,来自于“基层”,但不同的是渠道不一样。这里有两个佐证。第一,从乌雅氏的一次生日,年羹尧从四川准备了生日礼品,那份礼品价值十万两以上。胤禛这个时候并没有讲原则,不但给送进宫了,还算了一半给胤禵;第二,胤禛江南筹赈,他“打劫”江南豪绅的策略,堪称样板!轻车熟路,手到擒来!抓住小辫子让任伯安认捐,任伯安被搞得无话可说!
所以胤禛很大一部分收入应该也来源于此。基于有此收入来源,他自然是不会干到国库借款这种蠢事的。
连胤禩都第一时间让老九帮老十把国库欠款给还了,目的其实就是不想造成声誉上的损失!毕竟大家眼睛都盯着一件事情,那个可比这百十万两银子重要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