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我国资本市场效率提出的几点建议

2024-05-15

1. 如何提高我国资本市场效率提出的几点建议

资本市场的功能在于最大限度的将储蓄转化为投资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最优化的资本配置。可见,资本市场是一个特殊形态的市场,是微观和宏观的结合体。从资本市场效率的形成过程来看,其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其间顺次经过从储蓄到投资、顺畅的资本流动及合理的资本配置这三次惊险的跳跃。同时,上述三大跳跃也不是相互割裂的,它们之间在时间上继起,在空间上共存。因此,笔者认为,资本市场效率是储蓄与投资间的转化效率、资本市场交易效率及资本资产定价效率的有机结合。其中,转化效率是资本市场效率的源头和基本前提;交易效率是资本流动性和最优配置的必然要求;定价效率则居于整个资本市场效率的核心地位,是资本流通及配置效果的集中体现。显然,转化效率和交易效率都是定价效率的必要条件和基本保证,而交易效率和定价效率的提高也必然促使转化效率的同向变化。也就是说,资本市场效率的三个组成部分是继起共存、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因此,要提高我国资本市场效率,就必须同时提高上述三大效率。
 一、提高储蓄与投资间转化效率的对策 
提高储蓄与投资间的转化效率,其关键在于提高整个 社会 扩大再生产的积极性,以期在不削减正常消费的情况下提高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比例。从储蓄的构成来看,储蓄的投机性动机是储蓄与投资之间相互转化的原动力,在 经济 人假设下其转化为投资的必要条件是:预期资本收益率>平均储蓄利率。因此,提高资本市场转化效率的根本路径在于:通过提高预期资本收益率与市场利率之间的落差以刺激投机性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其中,利率政策是一国宏观货币政策的核心,利率的下调可以有效促进投机性储蓄向投资的转化业经 实践证明,但一国利率不可能无限下调。因此,提高我国资本市场转化效率的关键在于提高预期资本收益率。降低资本市场的预期风险可以有效提高投资者的预期资本收益率。对此,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建立我国资本市场的诚信机制。健全的资本市场诚信机制有助于提高投资者对于 上市公司 收益质量的信任程度,从而降低其对于投资的预期风险水平。建立我国资本市场的诚信机制的核心在于加强独立 审计 监督。目前 我国独立审计的监督质量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 会计 师事务所限于执业水平或迫于压力而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虚假问题 未能给予充分揭示。鉴于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加强我国独立审计的监督质量:(1)提高 注册会计师 的独立性。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粉饰问题之所以未能揭示,往往是源于会计师事务所虚弱的独立性。受制于市场竞争及地方政府管制等诸多因素的会计师事务所难以真正独立、客观、公正地开展经济鉴证业务。通过建立审计市场的有序竞争机制可以有效缓解会计师事务所面临的恶意竞争的压力,通过减少地方政府对当地上市公司的扶持可以有效缓解会计师事务所面临的 政治 压力,从而提高其独立性。(2)大力提高注册会计师执业水平。上市公司审计业务日渐复杂,要求注册会计师拥有更丰富的知识、 经验和技能。一方面,注册会计师应加强自身的后续学习 ,不断补充新鲜知识,提高业务素质和执业水平;另一方面,会计师事务所应提高自身的经营 管理 水平,树立科学 的人才观,防止人才的过度流失。(3)充分发挥法制的作用。应将审计执业行为真正置于经济利益的约束之下,使注册会计师既便是作为一个纯粹的经济人也“不得不 道德 ”。更重要的是,要为因证券虚假陈述而合法权益遭致损失的广大投资者提供强有力的 法律 武器。因此,应当引入注册会计师的辩解性举证而改变由弱势群体申诉性举证的做法,应当引入集体民事赔偿制度以真正体现法律的震慑作用。 2、推动金融品种创新。投资者规避风险的需求总是与其获利要求相伴相生的,在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套期保值和投机是两项必不可少、相辅相成的投资行为。推动金融品种创新,大力 发展 金融衍生品种能帮助投资者有效规避资本市场风险,从而降低其对于投资的风险预期。长期以来,我国资本市场的金融品种单一,无法帮助投资者为其市场交易对冲风险。鉴于此,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推动我国资本市场的金融品种创新:(1)股指 期货 。投机者作为交易对家,从其对市场走向的判断出发,承担了套期保值者需要规避的风险,从而使投资者能有效对冲风险,达到套期保值的目的。(2)组合品种。组合品种是以基础品种、衍生品种以及其他组合品种为组成部分的投资组合,其主要是利用分散化的投资原则,通过将资金按不同比例分散投资于各个市场和产品以达到风险和收益之间的平衡。因此,组合品种能使投资者通过“专家理财”选择绩优投资工具而有效分散风险。 
二、提高资本市场交易效率的对策 
交易效率是指市场本身交易营运的效率,即资本市场能否为特定质量的交易服务产生最低的交易费用。因此,提高交易效率就是要在不减弱资本市场功能的状态下最大限度的降低交易费用。于我国而言,交易费用主要由一级市场的 融资 成本 及二级市场的交易成本两部分组成。其中,融资成本是融资者从准备发行到资本入账过程中所付出的融资费用总和,主要包括投资 银行 的承销费用及支付给 律师 、会计师、评估师等中介机构的中介费用。交易成本是投资者从交易准备到交易完成过程中所付出的交易费用总和,主要包括交易佣金和印花税。可见,交易费用的降低可分别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两方面入手: 


(一)降低一级市场融资成本 
1、发行制度向注册制过渡。从制度经济 学的角度来看,交易费用是一种制度安排。也就是说,交易费用除其显性表现外,还包括在不同制度下的寻租费用。不可否认,由审批制向核准制的转变曾经是我国证券发行制度的突破性进步,而2004年正式实施的股票上市保荐制度又将政府推荐改为 证券公司 举荐,从而初步建立了中介机构的责任机制,有利于透明市场 环境 和规范市场秩序的形成。但是,更应该看到的是,现行发行制度仍过多强调人为因素而非市场标准,从而使得一级市场发行的寻租费用依然存在。同时,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必须满足一定的高于一般公司的发行条件,这就诱使公司对其公开披露信息进行窗饰,由此产生高昂的包装费用。根据资本市场的发展 规律 ,发行制度创新的方向必然是向注册制演进。注册制的突出特点是强化了中介机构的责任机制,强化了信息披露的公开性和真实性,从而也就可望极大的降低一级市场发行的寻租费用。同时,注册制强调事后监督而非事前核准,因而也可以一定程度上遏止IPO公司的窗饰行为从而降低融资过程中的包装费用。 
2、引入竞争以降低中介费用。与上市公司的发展速度相比,我国整个中介服务行业的发展速度明显滞后。当前的证券行业特许制度存在诸多不足,使得我国的证券服务机构长期处于一种亚竞争状态,政府不当管制的结果是中介机构管理运营的非科学 化和中介服务收费畸高。因此,笔者认为,应当废止当前特许资格审批中以注册会计 师或特许律师人数为单一核定标准的做法,改而建立一整套以当年经济鉴证职能履行情况为核定标准的评估体系。此外,改事前核准为事后监管,全面放开证券行业服务资格,有能力完成经济鉴证职能的服务机构均可成为市场准入主体,以从监管政策及市场竞争两方面促进中介机构降低成本并提高服务质量,从而降低一级市场发行的中介费用。 
(二)降低二级市场交易成本 
如前所述,交易成本主要包括交易佣金和印花税。于佣金制度而言,自由化、灵活化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目前 的交易佣金已由原来的“单一固定佣金制度”调整为“最高上限向下浮动制度”,进一步的改革方向是渐进的推行自由议定制度。因此,就现阶段而言,降低二级市场交易成本的焦点在于对我国资本市场证券交易税制的调整。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来看,对税制于市场主体行为扭曲效应的普遍认同,使印花税呈下降趋势,大部分国家已逐步取消了印花税而代之以证券投资所得税为主的 税收 体系来调控市场。如果对印花税做出适当调整,可以有效降低二级市场交易成本,促进资金的有效流动,具体调整对策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减免税率。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可供选择:降低税率、采用单笔定额税、分别不同交易方式或对象征税。(2)单向征税。出于刺激买方的目的,可以仅向卖方单向征收从而鼓励投资者购买证券。(3)时机成熟时以资本利得税全面取代印花税。资本利得税是仅对证券交易获益征收的一种税,其对于投资者市场交易的影响 范围及影响程度均小于印花税,可以在保证一定程度的 财政 收入的基础上提高资本市场的交易效率。 三、提高资本市场定价效率的对策 
定价效率是资本市场的核心效率,资本的优化配置是有效资本市场运营的最高目标。资本配置的简单流程可以描述如下:(1)信息提供者为筹集资金或 报告受托责任履行状况而向资本市场公开披露以 财务 信息为核心的反映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未来发展趋势的信息;(2)信息需求者为选择投资方向接受并分析 他们认为与自身决策相关的市场公开信息;(3)对于信息的不同理解导致信息需求者对资本资产未来预期产生不同的变化,并进一步引起资本市场上各种资产供求关系的变化,从而引起资本资产价格变化;(4)以价格为坐标和导向,资本流向不同的证券资产,资本配置发生变化;(5)资本配置的变化又会与信息提供者产生互动的关系,信息提供者为使资本流向符合自身利益会改变提供信息的内容 或形式,以期影响资本配置。 可见,在以价格机制为核心的市场配置机制中,资本能否实现最优化的配置,其关键在于以下两个方面:(1)投资者是否能够获得足够多的信息;(2)投资者是否能够准确分析所获得的信息并由此产生足够理性的 投资决策 。因此,提高资本市场的定价效率,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完善现行信息披露制度,提高资本市场透明度。(1)加强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要求,应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并力图反映经济结果的真实性;(2)积极引入信息竞争机制,建立信息中介之间、机构投资者之间公正合理的竞争机制,通过竞争促使所有与价值相关的信息无偏的反映在证券价格之中;(3)引入即时报告系统,及时将可靠、相关的信息充分的披露出去,至于以何种形式并不十分重要;(4)增加企业 预测信息的发布数量,提高企业预测信息的可靠性。应要求上市公司披露管理当局讨论书,并要求上市公司管理层对其发布的预测信息进行自我担保。 2、提高投资者理解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引导其理性决策。(1)通过培植和扶持独立的投资咨询公司和专业的证券分析师等途径加强对普通投资者的信息服务,使其从会计信息功能锁定而导致的羊群行为中解脱出来;(2)创造条件吸引和扩大机构投资者进入资本市场。机构投资者队伍的多元化将加剧其市场竞争,从而使投资理念和行为更加合理化。其一要放宽准入限制,对各种所有制一视同仁;其二要建立关于私募基金的法律 规范,使得投资基金得以多种形式存在;其三要健全反欺诈的法律,加强对机构投资者的监管。

如何提高我国资本市场效率提出的几点建议

2. 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3. 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及对策

献丑。
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及对策 
前言
一、我国资本市场概论
 1、中外资本市场情况
 2、我国资本市场的演变
 3、世界资本市场的趋势
二、我国资本市场的突出问题
 1、我国资本市场的全球环境
 2、我国资本市场的政治环境
 3、我国资本市场的管理体制环境
 4、我国资本市场的突出问题汇总
三、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的对策 
1、我国资本市场环境的改善及思想
2、我国资本市场相对规范的准则
3、我国资本市场国际化、全球化
4、我国资本市场的具体问题分析及对策

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及对策

4. 我国怎样才能提高资本形成的效率

一、影响资本市场效率的障碍   
1公司治理结构障碍。公司治理结构实质上要解决的问题是因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而产生的代理问题。而产权效率则反映了公司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对经理人员进行的激励和约束,实现经理人员行为外部效应内部化的程度以及代理成本的降低程度。我国上市公司由于股权市场的分割,国有股、法人股的垄断性持有及所有权的虚置缺位,社会公众股的极端分散,中小散户股东强烈的投机性倾向和严重的“搭便车”行为,导致股东控制权的残缺,对公司经理人员约束机制极不健全,内部人控制极为严重。而严重的内部人控制必然使公司的行为更多体现的是经理人员的意志,而很难反映股东的要求。近一段时期以来资本市场上所揭露的一个个黑幕,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资本意志和经理人意志博弈的结果。由于以股票筹资对经理人而言无疑是一笔既少监督约束又无还本付息压力的免费资金和永久性使用资金,不管资金使用效率的高低,由经理等内部人员控制的公司都有着利用股市“圈钱”的扩张冲动和激励。由于市场价格扭曲,廉价的股权融资反映不了真实的生产要素信号,使得在成熟资本市场上企业的融资顺序在我国正好相反。优先采取债权融资而非股权融资,一般来讲是成熟和完善的资本市场上的理性选择,而在资本市场不完善,资本结构扭曲,投机过度,股票价格难以有效反映公司真实绩效的情况下,努力扩张股权,利用股市圈钱玩财会游戏,从有缺陷的公司治理结构角度看,或许正是反映了公司的行为“理性”。   所有制缺陷当是中国资本市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制度缺陷。当多数的中小股东实质上无缘公司的治理,他们的诉求得不到满意答复时,他们一般只能采取“用脚投票”而非“用手投票”的方式表达不满。只有一种声音的市场只能导致市场整体效率的丧失。   
2.资本使用效率障碍。现代社会再生产的基本特征是扩大再生产,而不断进行规模扩大的再生产在客观上需要不断有形的资本形成。持续的经济增长有赖于增加社会的资本积累,高积累率对于发展中国家步入现代经济增长无疑是重要的。在我国,高增长率通常由高投资直接推动,政府直接充当高积累与高投资之间的桥梁。由于缺乏一个完善的社会化信用体系,资金不能在全社会进行顺畅的调剂和融通,这种动员储蓄引导投资的实践所形成的资金配置方式带来的后果是资源配置严重扭曲,效率低下,交易费用增加,整体社会福利水平降低。在美国,非金融企业内源融资的比率约占企业全部资金来源的60-90%。而我国,资本金占企业资产总额的比例仍不到30%,这意味着企业内源融资的匮乏,扩大再生产自不待言,连简单再生产所需要的资金都主要依靠外源融资,使企业抗御风险的能力普遍乏弱。   
3.信息披露制度障碍。资本市场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价格对所获取信息的及时而充分的反映上。市场机制对资本或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可获得信息的充分、真实和及时。我国资本市场上10年来所演绎的一个个“神话”,其制度基础在于我国资本市场上信息披露的高度不对称。巨大的信息传递真空,造成了中国资本市场成了“强者舞台”,并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庄股文化”。有效的资本市场,首先是市场价格能自由地根据有关信息而变动,其次是证券资产的有关信息能充分地披露和均匀地分布,使每一个投资者在相同的时间内得到等质等量的信息,以作出理性投资决策。而中国资本市场上的信息是分散的,信息在投资者与筹资者之间的分布以及投资者与投资者之间的分布,由于种种原因要么是不对称,要么是不完全,要么是市场信息媒介不发达,使得信息传导衰减或失灵,投资者不能完全获得信息。信息的不对称使得证券资产的价格对市场信息的反映不及时、不准确,也无法正确引导资金的流向,导致资本市场效率的丧失,形成市场失灵。   
4.市场准入与退出制度障碍。我国资本市场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带有先天的公理性认识偏颇。资本市场被严重行政化,呈现出抑制型低水平均衡的特点,对资本市场长期实行的计划性管理导致了中国股市周期性的政策性振荡,造成了资本市场内在效率的损失。在审批制的准入制度下,上市额度成了资本市场最为宝贵的稀缺资源,由此而形成的上市审批制度,又大大强化了企业上市过程中的非市场行为。这种制度安排使大量优秀的、高成长性的企业被拒之证券市场门外。而那些本该退出经济舞台的部分企业在上市壳资源的美丽外衣下得以残喘,政府不得不为维持其生存而不断“输血”。这不仅导致资金使用效率的下降,也使得银行信用风险在不断累积。高额的社会资金并没有形成有效的高额资本,而只是形成了对资本市场内在制度缺陷的补贴,受损的是公众利益,并使社会的整体福利水平边际递减。在退出制度上,上市公司也成了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死鸟”,资本市场优胜劣汰的铁律无法形成,在各方面力量的干预下难以对绩差上市公司行使“退出”惩罚权利,资金配置效率大大减低。   
5.资本市场制度创新障碍。我国资本市场的纵深发展有赖于制度创新,而制度创新的动力来源于创新主体对创新收益的追求。我国的资本市场作为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入世后,与国际资本市场之间的差距,不论在规模、结构还是制度和功能上都有相当大的距离。     
二、提高资本市场效率的思路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以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代替目前实际存在的“自然人治理结构”,以产权效率提升资本市场的总体运行效率。企业对于价格机制的替代,其根本点就在于提高了企业经营机制的效率。现代企业制度是相对传统企业制度或古典企业制度而言的,并伴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而形成和发展。产权的明晰化会带来资源的最佳配置状态。在以市场机制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下,清晰的产权边界和完善的产权制度应是考虑一切社会福利问题的出发点。   
提高资本使用效率。由于中国资本性资金形成的阻滞和存在的问题,使得债权融资对于中国企业格外偏好,这种理论上的重股权轻债权和实践中的强债权弱股权的二律背反使资本效率的发挥反映不出资本的本来意志。将社会资本配置到产出效率高的部门并有效地利用,这是资本市场效率的内在涵义。但从10年来的市场运行可以看出,我国资本市场的资本使用效率整体表现低下。把上市公司与一般国有企业相比较,以1993年为基点,上市公司的收益增长率平均每年降低7.5%,而同期国有企业竟平均增长40%,上市公司非但没有成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引擎,反而成为制约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阻滞因素。因此,打通一条“储蓄——资本——投资”高效顺畅运行通道,对于我国这样向集约型经济转化的发展中国家,意义更为重大。   
强化信息披露制度。信息披露制度是资本市场的基石。信息非对称性将严重阻碍市场运作,市场将无效率可言。而要保证资本配置的效率,充分的信息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必不可少。同时,在信息披露制度要求上,除传统的董事会、证监会和司法部门作用外,还必须重视媒体监督和市场参与者的监督作用,实施强制性的信息披露制度。   
实现资本市场进出有序的动态管理。建立有效的进出机制,退市公司有方便的进出渠道,上市公司的进市才能顺利进行。这首先要丰富资本市场的结构层次,使各个层次主体都有着一定程度的缓冲地带。其次要完善上市公司的退市标准,形成“无差别退市”,避免因各类利益集团的干预而使“T”类公司“垂而不死”。只有使资本的运行与有效率的投资机会相互伴生,才能以此提高中国资本市场总体运行效率水平。   
使制度创新成为资本市场上一个永恒主题。在国外,创新业务已成为投资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而在国内,投资银行业务还只是靠传统业务维持。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只有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原则要求构建并优化我国资本市场运行机制,并培养有竞争力的市场运行主体,加快制度创新步伐,弥补中国资本市场运行中的体质性缺陷,才能整体提高中国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

5.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资本市场

首先肯定一点,我国的经济结构相对稳定,阶级分化相对不突出,然后,从宏观上来讲,国家有操控的能力,中国的幅员辽阔,虽然总体的GDP不错,但是平均下来就比较低了,而且以中国现在的发展速度已经是卓越发展,最后就是中国的资产结构,背景是社会主义,而且不存在残酷的资本主义剥削的矛盾。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资本市场

6. 如何完善中国的资本市场

一、 有关大小非解禁问题: 
有人说股改方案通过后已形成双方契约,不能毁约更改。但是非流通股是中国A股的特殊问题,至今已完成的所有股改方案经认真核算后,都能发现股改后流通股的持股成本乃然高于获得流通权的非流通股五,六倍以上,一旦大小非解禁进入流通后,必然构成侵吞流通股资产的后果。投资人买股票是为了投资,不是去赌博,因此不公平的股改契约会造成非流通股非法侵吞流通股的合法资产,有违《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三条规定(“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财产所有权”),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五十八条第五款(“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可以认定这种不公平的股改民事契约无效,流通股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五十九条第二款规定(“显失公平的”),要求证券会作为仲裁机关遵照公平原则,制定补充办法给予变更。 
二、中国A股是改革开放后,几个留美回国青年学者,出于振兴我国经济的爱国心建议国务院创办的。美国股市已是百年以上的老店,我们有必要学习他们为保护投资人权益所制定的一系列严刑峻法的法治游戏规则,有必要学习他们为确保投资人权益而规范上市公司年分红制度,规范上市公司发行价和上市开盘价的市盈率限制,正是他们规范的好,使股民年年能得到优质上市公司高比例的年分红,才赢得民众高度信任,居民资产有50%至60%进入股市,使美国股市成为美国经济的重要支柱和美国经济发展状况的晴雨表,股市健康顺利发展,则股民,上市公司和政府都皆大欢喜,股市一暴跌,则整个社会都会有“地动山摇”之感觉,股民急,上市公司急,而政府领导比你还更急,去年第四季度以来,美国因受次贷危机影响,导致美国股市大跌18%,美国政府领导急得火烧眉毛,立即采取多项措施扶持股市,不但迅速止住暴跌,而且已于最近基本上恢复去年的指数高点,这是受民众信托的政府应有的责任!而回顾我国A股创办十几年来,确实为国有企业的改革,解困,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但由于如何应对刚从计划经济转胎而来的非流通股,管理层思想准备不足,总是脱不开传统观念约束,一味维护非流通股的权益,而完全忽视对流通股合法权益的维护,导致学习引进的中国股市比起海外成熟的资本市场有许多不完善之处,表现在: 
  1)、股改对价方案设计偏袒非流通股的权益,忽视一旦流通后会造成非流通股非法侵吞流通股资产的问题发生; 
  2)、没按国际惯例规范上市公司年分红制度,使中国A股市场上市公司年分红变得特别吝惜(如中石油A股的年分红只有在美国上市的中石油年分红的三十五分之一); 
  3)、没按国际惯例规范限制上市公司发行价和上市开盘价的市盈率,以致上市公司和承 
  销商为了自身利益,肆意抬高发行价和上市价的市盈率(中石油H股发行价是1.25港币,而上市开盘价是1.59港币,而中石油A股发行价是16.7人民币,是香港H股发行价的14倍,而上市开盘价是48.6人民币,是香港H股开盘价的31倍),在一级市场牟取暴利后就把他们蓄意制造的泡沫和风险一股脑儿转嫁给二级市场,中国A股的投资功能就这样被人为彻底扭曲,变成投机盛行的场所,才会造成从2007年至今连续暴涨暴跌后以几千万股民(占股民的90%以上)资产大量流失的惨重代价来造就利益集团的几千个亿万富翁产生的怪像。由于中国A股至今只体现直接融资功能,而对于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体现不足,对于增加多数居民的财产性收益的功能完全缺失,以致中国A股市值 至今只占居民总资产的百分十几,股市存在,发展的重要意义还得不到全社会的高度认同,导致个别人士对海外资本市场根本不研究,不了解,也要出来乱叫:“我坚决反对下调印花税”,还对广大股民冷嘲热讽“你玩得起就玩!”,甚至听说还有个名作家对资本市场根本一窍不通,却要写文大骂投资的股民是“想不劳而获,赔了活该,死了值得庆祝”,真可谓变态耍威风。 
因此要健康稳步发展中国资本市场就要: 
  1)、既要对入市的股民加强风险教育,更要向全社会宣传教育建立一个强大健康的中国资本市场对于构建中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构建中国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使全社会都能关心,爱护中国资本市场的建设!扭转个别专家学者或民众对投资股民的偏见和歧视。 
  2)、制定法规,严格规范上市公司发行价和上市开盘价的市盈率限制(发行价市盈率不得超过15倍,开盘价市盈率不得超过25倍),严格规范上市公司年分红制度和公司老总,高管的新酬制度,防范侵吞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3)、立即改革现行不公平的发行制度。 
  4)、对股改后大小非解禁可作流通期限补充规定:分期逐年递减征收流通补偿费,用这笔补偿费增加当年流通股的年分红。(可分8年或10年,期满就不再征收)。 
  5)、今后对回归的红筹股发行要坚决实行与H股同股同价。 
  6)、对于已往所犯的高市盈率发行价,上市价所制造的风险泡沫今后逐步消化解决,不要一味叫喊:“还有泡沫没挤干”作为打压股市的借口!解铃尚需系铃人!

7. 关于我国内资本市场有效性,主要以下观点:

3、目前我国资本市场由弱式有效状态进入强式有效状态的过度阶段 

以深沪交易所为标志的中国正式的证券市场诞生不过10年,对其效率的评价看法不一。西方主流的证券市场效率理论是法玛的有效市场假说,这种效率理论实际上是信息效率理论。人们通常按信息集的不同类型,将市场效率划分为三种水平:一是“强式有效市场”,在该市场中,现时股票市场价格反映了所有(私人)信息,没有人能够利用包括内幕消息在内的任何信息获得超额收益;二是“中强式有效市场”,在该市场中,现时股票市场价格反映了所有公开的相关信息,如年报、剪报、报纸专栏等等。因此,没有人能够获益于公司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分配方案、股票拆细等的宣布,也不可能获利于对这些公开信息的分析(或基本分析);三是“弱式有效市场”。在该市场中,现时股票市场价格充分反映了所有过去的价格或收益的信息,因此没有人能够通过分析价格运动(或技术分析)获得超额收益。后来许多学者运用多种计量模型,对有效市场假说进行了经验检验,形成了初步的经验检验方法体系。我国也有一些学者尝试对中国证券市场的有效性进行经验检验,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实际意义。 


一、证券市场有效性检验的一般方法   


有效市场假说本身仅仅是个描述性概念,其成立与否取决于大量经验检验的证据。通过测量依据某类特定信息交易所能产生的超额回报(经济利润),来检验有效市场假说几乎是所有这类研究的出发点。具体来说,用以评价市场有效性的方法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检验证券价格的变动模式,它依据特定的历史信息,考察某一时间序列中证券价格变动是否存在相关性;二是设计某种依存于某些特定公开信息的交易策略,观察这些交易策略是否能获得超额收益;三是观察特定的交易者,如专业投资者或内幕人员,他们依赖于某些特定的公开或内幕消息进行交易,能否获得超额收益。 

就检验弱型市场效率而言,代表性的方法有“随机游走检验”、“游程检验”和“过滤检验”。“随机游走检验”的依据是,如果证券市场达到弱型效率,那么,证券价格的时间序列将呈现随机状态,不会表现出某种可观测或统计的确定趋势,即在时间序列中证券价格之间的相关性为零,不会表现出某种可观测或可统计的确定趋势,即在时间序列中证券价格之间的相关性为零,相关性检验就是随机游走检验的基本方法。“游程检验”也是一种检验证券价格波动的方法,它可以消除不正常数据的影响。具体做法是,证券价格上升用+号表示,下降则用-号表示,同一标志的一个序列为一个游程。当样本足够大时,总游程数趋于正态分布。如果证券市场是弱有效的,那么,在一定的显著水平下,统计指标服从标准正态分布,“过滤检验”是一种交易策略检验。当股价从基价上涨一定的百分比时,买入某股票;而当该股票价格从随后的顶峰下跌同样的百分比时,就卖出该股票。这一过程重复进行,如果证券价格的时间序列存在系统性变动趋势,使用过滤交易策略将可获得超额收益。此外,检验弱型效率常用的方法还有日历效应测试,例如1月效应和周末效应等。 

检验中强型效率的方法主要有三类:一是基于公司特征的交易策略的检验。典型的方法有小公司效应检验和低市盈率效应检验,前者是将公司按规模大小分组,然后投资于规模较小的公司的证券组合,检验这种策略能否获得超额收益;后者是投资于较低市盈率的公司证券组合,检验其年平均收益率是否高于那些较高市盈率的公司的证券组合。二是对市场过度(或延迟)反应的检验。这种方法在于检验证券价格对公布的信息反应。这些信息既包括企业的盈利公告、资产重组、分红方案等,也包括经济中的突发事件或政策信息。这种方法以信息公布时间为分界点,把整个交易期间分成组合形成期间和检验期间两个时段。按组合形成期间各证券的累积超额收益率大小,分别组成赢家组合和输家组合,再在检验期间检验赢家组合和输家组合平均超额收益率之间的差异。如果赢家组合的收益率低于输家组合,表明证券价格有反向修正倾向,证券市场存在过度反应。在存在过度反应的证券市场中,投资者可以通过反向操作而获得超额收益。三是对专业投资者业绩的检验。检验专业投资者在不占有内幕信息的条件下,是否能凭借专业技能(包括技术面分析和基础面分析能力)获得超额收益,也可检验投资咨询机构建议的效果,即检验采纳投资咨询机构的建议的交易策略,是否能比不采纳其建议的交易策略收益更高。 

对证券市场强型效率的检验目前尚无比较成熟的、规范的方法,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观察那些最可能利用内幕信息进行交易的人员的业绩上。内幕人员通常包括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大股东、注册会计师、律师等,由于内幕信息有助于较好地预测证券价格的走势,因此,内幕人员可以籍此获得超额收益。在许多国家,公司内幕人员的交易情况受到监控,必须定期报告,因而内幕人员的交易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公开信息。研究表明,采取跟进交易策略的投资者并不能获得超额利润。尽管各国证券法都严厉禁止内幕交易,但实际上内幕人员总可以利用其它特定关系人进行内幕交易,所以强型效率的检验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有效市场假说实际上是信息效率理论.该理论认为如果信息以不带任何偏见的方式在证券价格中得到反应,那么就可认为市场是有效的.有效的股票市场意味着股票的现实价格充分地表现了对股票的预期收益,也反映了影响股价的基本因素和风险因素.然而,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现象已无法在这一理论框架下得到合理的解释,如收益率的尖峰和胖尾,元月效应,小公司效应,低市盈率效应,过度反应和反应不足等等,尽管EMH的支持者为了应对来自各方的挑战,一再对该理论描述做出修正,EMH仍有着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其主要争议表现在:(1)信息界定的模糊性.(2)市场价格本身并不能反映所有信息. (3)"联合假设"的检验问题,有效性的检验犯了循环定义的逻辑错误.(4)EMH没有涉及到市场流动性问题. (5)EMH的线性范式. 
二,传统EMH检验方法对中国股市的有效性检验及其结论 
到目前为止,已经有相当数量的关于中国股市的弱型有效和半强型有效检验方面的研究.传统对EMH检验半强型有效的方法主要有三类:一是基于公司特征的交易策略的检验,典型的方法有小公司效应检验和低市盈率效应检验;二是市场对于信息的过度反应或反应不足的检验;三是对专业投资者业绩的检验,看专业投资者能否凭专业技能获得超额收益.如果证券市场中存在以上情况,则说明未达到半强型有效,反之则认为达到了半强型有效.对于中国股市半强型有效的检验,学者们基本得出了一致的结论,即认为中国股市末达到半强型有效. 
检验弱型有效的代表性的方法有随机游走检验,游程检验和过滤检验.该类检验实质上是考察证券价格间是否存在相关性,如果证券价格间不会表现出某种可观测或可统计的确定趋势,则认为市场达到了弱型有效.早期对中国股票市场的弱型有效检验认为中国股票市场未达到弱型有效,随着股票市场的发展,后来的使用传统EMH检验弱型有效的方法对中国股市的检验倾向认为,中国股市已经随着时间的推移,达到了弱型有效. 
三,对我国股市弱型有效结论的反思 
中国的股票市场目前还不具备用传统EMH检验的外部条件,用对中国证券市场的传统EMH检验得出的弱型有效市场的结论来定位中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其结论的可信度不高.原因如下: 
1,传统有效市场检验本身的问题 
主流的EMH检验中应用的都是线性计量模型,独立性和正态分布是其基础假设.然而,实际情况却不一定如此.在对我国股票市场有效性的检验中,我国学者已经注意到了价格行为的非线性关系对传统EMH检验的影响,在非线性的框架下,研究结果都拒绝传统方法对中国股市弱有效性的判断. 
2,中国股票市场自身存在严重的价格偏离问题 
股票价格对于所代表的企业价值产生偏离,造成中国股票市场的价格严重脱离基本面因素决定的真实价值.用主流EMH检验方法得出的中国股票市场弱式有效的结论,定位中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几乎说明不了中国股票市场定价对于上市公司价值评估是否有效,多大程度有效的问题. 
四,结 语 
总而言之,之所以不能照搬国外的EMH理论对中国股票市场检验得出的结论,归根到底是由于中国股市及其外部环境的不成熟性,决定了中国股票市场中信息的规范性,真实性,充分性和分布的均匀性等都与成熟市场有较大差异.这加剧了投资者行为的非理性,导致反应和反映信息的价格对于企业价值的评估很难是"有效"的.当然,经验检验仍然有其参考价值.市场有效性检验是对市场运行结果的检验,如果价格确实是随机游走的,至少说明股票市场的运行已经能比较充分,迅速地对历史信息做出反应,这也是股票市场自身运行效率提高的表现.但如果谈到股票市场定价对于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仍然需要对市场本身的运行机制,外部制度和经济环境进行综合分析,这样,才可能对我国股票市场的效率有比较完整和准确的把握,从而进一步改善我国股票市场的效率,提高股市在我国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作用.

关于我国内资本市场有效性,主要以下观点:

8. 如何完善资本市场 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作者:张承惠 第一,调整发展资本市场的战略,修正现有资本市场的功能定位。中国资本市场自诞生以来就负有为国有企业解困的使命,这种状况不仅造成资本市场发展目标的多元化和发展方向不清,而且也带来了政策取向的矛盾性,诸如股市畸强债市畸弱;股票、债券发行上市标准明显倾斜;上市股票价格与价值的严重背离;场外交易时而被默认时而被取缔等,都是这种矛盾性的反映。为了保证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有必要对其发展目标和核心功能作出准确定位,否则资本市场的混乱就是不可避免的。
其实就本质意义来说,资本市场的核心功能只有一个,就是提高全社会的资金配置效率,促使资金向最有效率、最有竞争力的企业流动。正是据此功能,资本市场才能有效地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为了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资本市场发展战略、市场组织和市场结构、市场运行规则以及监管体制,都应以培育规范的、无歧视性的、高度竞争和高效率的市场为目标。如果为了实现政府的某些特殊要求而人为地限制资本市场的范围和市场主体,则必然会破坏资本市场的内在运行规律。 第二,积极进行资本市场的结构调整。资本市场的结构失衡是限制其发展的关键因素,因为结构性失衡不仅抑制了资本市场的规模和功能,而且扭曲了资本市场的运作机制,降低了资本市场的效率。目前中国资本市场的结构畸形表现在市场主体结构、市场组织结构、交易商品结构等多个方面,为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在继续培育股票主体市场的同时,积极发展企业债券市场、长期商业票据市场,发展和规范私募资本市场交易活动,努力建立起多主体、多层次、多种形态、拥有丰富交易商品的资本大市场。 第三,进一步改善政府行为,强化有效监管。资本市场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对市场干预过度造成的。例如在股票上市和企业债券发行的审批方面,存在着明显的所有制歧视,同时透明度不够,随意性较强。尽管近来证监会对监管方式、监管内容进行了较大调整,但问题并未根本解决。再如在产权市场上,政府往往用行政力量进行“拉郎配”式的资产重组,既不能救活困难企业,还给优质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此外,由于政府动辄干预市场,股票市场被称为“政策市”,破坏了投资者的信心。鉴于证券市场的功能和效率是依靠公平、公正、公开原则来保证的,为了真正使社会资金按照市场规则配置,就必须保证不同的市场主体能够享受同等待遇,市场真实信息能够顺畅流动,违法违规行为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制裁。为此,需要政府从自身入手,调整和修正管理市场方面的一些不当做法,集中力量强化对市场秩序的监管。 第四,促使国有企业真正改制,努力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避免中国股市陷入困境的根本出路是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为此,一方面要保证今后的新上市企业都是真正优秀的企业;另一方面要实现彻底的股份制改造,使企业真正面对市场,在市场的压力下实现优胜劣汰。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