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金融的内涵及其发展历程

2024-05-12

1. 公司金融的内涵及其发展历程

亲亲,您好,很高兴为您服务 :公司金融的内涵及其发展历程如下:公司金融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研究以现代化企业——公司为代表的企业的理财(或称财务管理)行为,包括公司如何组织好筹资、投资、营运资金管理、利润分配管理等。 企业金融化来源于金融化,是金融化在微观上的描述。早期关于金融化的定义,大多是从宏观的角度进行界定。Epstein(2006)认为金融化是金融机构、金融从业者越来越多,金融市场不断完善,金融部门影响力逐渐加强的过程[2]。蔡明荣(2014)综合西方学者对金融化的定义提出:早期国外学者对金融化的定义侧重于经济金融化,主要从资本积累、价值创造、金融行业地位以及经济活动的重心四方面理解[3]。但是,随着学者们的研究逐渐深化,金融化的含义也愈发广泛,商品金融化以及企业金融化也被涵盖其中。张成思(2019)在对金融化的逻辑进行阐述时提出,金融化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的内容:在宏观上具体表现为金融部门产出、利润以及就业的占比提升的现象;中观上的金融化主要从商品层面进行描述,表述为商品金融化的过程;微观上则是企业金融化,指出企业金融化主要是企业的资产占比中金融资产的占比越来越重,利润积累也越来越依赖于金融利润。1.2企业金融化的内涵针对企业金融化,多数学者主要从利润来源和资产配置两方面进行描述:从利润的来源来讲,是指实体企业在增加金融投资后,使得实体企业利润由单一的生产经营利润转变为生产经营利润和金融利润,且金融利润不断增加的现象;从资产配置上来讲,企业金融化是指企业将既定的生产资源更多地分配到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放贷款及垫款、持有至到期投和投资性房地产上,是金融资产投资规模日益增大的行为。从利润来源与资产配置的角度理解企业金融化,国内外大多学者是从实体企业的角度出发。蔡明荣(2014)指出企业金融化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实体企业金融化,应该将实体企业金融化与金融企业金融化纳入一个框架体系内进行一个全面的定义,提出企业金融化是对企业行为和经济后果上的一个描述:在行为上表现为企业将资产运用于金融投资,从经济后果上表明了企业的利润愈发来源于资本运作的利润。当然,也有学者从企业与金融市场的关系、企业投融资等方面进行理解。【摘要】
公司金融的内涵及其发展历程【提问】
亲亲,您好,很高兴为您服务 :公司金融的内涵及其发展历程如下:公司金融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研究以现代化企业——公司为代表的企业的理财(或称财务管理)行为,包括公司如何组织好筹资、投资、营运资金管理、利润分配管理等。 企业金融化来源于金融化,是金融化在微观上的描述。早期关于金融化的定义,大多是从宏观的角度进行界定。Epstein(2006)认为金融化是金融机构、金融从业者越来越多,金融市场不断完善,金融部门影响力逐渐加强的过程[2]。蔡明荣(2014)综合西方学者对金融化的定义提出:早期国外学者对金融化的定义侧重于经济金融化,主要从资本积累、价值创造、金融行业地位以及经济活动的重心四方面理解[3]。但是,随着学者们的研究逐渐深化,金融化的含义也愈发广泛,商品金融化以及企业金融化也被涵盖其中。张成思(2019)在对金融化的逻辑进行阐述时提出,金融化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的内容:在宏观上具体表现为金融部门产出、利润以及就业的占比提升的现象;中观上的金融化主要从商品层面进行描述,表述为商品金融化的过程;微观上则是企业金融化,指出企业金融化主要是企业的资产占比中金融资产的占比越来越重,利润积累也越来越依赖于金融利润。1.2企业金融化的内涵针对企业金融化,多数学者主要从利润来源和资产配置两方面进行描述:从利润的来源来讲,是指实体企业在增加金融投资后,使得实体企业利润由单一的生产经营利润转变为生产经营利润和金融利润,且金融利润不断增加的现象;从资产配置上来讲,企业金融化是指企业将既定的生产资源更多地分配到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放贷款及垫款、持有至到期投和投资性房地产上,是金融资产投资规模日益增大的行为。从利润来源与资产配置的角度理解企业金融化,国内外大多学者是从实体企业的角度出发。蔡明荣(2014)指出企业金融化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实体企业金融化,应该将实体企业金融化与金融企业金融化纳入一个框架体系内进行一个全面的定义,提出企业金融化是对企业行为和经济后果上的一个描述:在行为上表现为企业将资产运用于金融投资,从经济后果上表明了企业的利润愈发来源于资本运作的利润。当然,也有学者从企业与金融市场的关系、企业投融资等方面进行理解。【回答】

公司金融的内涵及其发展历程

2. 公司金融理论的发展过程2000字左右

【摘要】
公司金融理论的发展过程2000字左右【提问】
【回答】
【回答】
【回答】
【回答】
【回答】
【回答】
【回答】
【回答】
不好意思,刚才有点急事。这么晚才回复您!【回答】

3. 公司金融理论的介绍

公司金融理论是研究公司资金流动和运作规律的科学,它发源于西方国家,以发达的资本市场为基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资本市场的建立,公司金融理论在我国的研究也日渐增多,但是在这些研究中存在一个明显的误区,就是缺乏对中国资本市场和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全面和深层次的理解,对上市公司的利益相关者的控制权和利益配置情况分析不清。研究结果要么是不能解释实际情况,要么是非常牵强、片面。

公司金融理论的介绍

4. 公司金融理论的中国的方法

青木昌彦曾经说过:离开一个国家的发展阶段和它的制度与习俗历史来选择哪种公司治理结构最适用于转轨经济,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在设计转轨经济的公司治理结构的时候,经济学家必须具体地确定每种公司治理结构模式(或是不同的模式的结合)的运作所需的特定条件,这些条件在转轨经济中能否得到,以及实现这些条件的最有效率的途径,我们不能忽视转轨过程中的路径依存(path—dependent)或循序演化的性质。与此对应,在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研究中,也不能离开中国经济的路径依赖性、实际现状、制度特点,否则结果将会偏离中国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金融研究两大因素1.公司的治理结构。由于我国转轨经济下的国家整体性制度安排的复杂性和变迁性,形成了完全不同于英美市场主导模式的上市公司的治理机制。在我国上市公司的众多利益相关者中,由于股权的高度集中、贷款银行缺乏“相机治理”的权力,机构投资者的消极性等因素,核心控股股东对贷款银行和中小投资者的侵害成为主要的代理问题。由于缺乏制衡机制,这种现象还极为严重,这种理财的制度环境对企业的金融目标和金融行为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研究中国的公司金融时应该关注制度因素的影响。2.资本市场的有效性。由于转轨经济的背景,我国股票市场成立的背景和定位是为国有企业脱困改革提供融资、解困的工具,种种转轨制度的合作博弈的结果是资本市场功能的混乱,寻租现象较多,投资性较浓,很难与国外成熟的资本市场相比,这将对公司的实际金融决策产生下列影响:(1)从绩效测量角度来看,市场反应研究只能研究对流通股股东财富的影响,而不能考察非流通股股东财富的影响;(2)股市存在较为强烈的炒作风气,使得事件研究的有效性大打折扣;(3)与西方理论不同,股价的变动不会影响到控制权的安全性,对公司经理层没有太大的压力;(4)上市公司通过金融决策来进行盈余管理或者传递信息以操纵股价。金融研究基本方法我国公司金融研究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金融行为的解释性研究和最优金融决策研究。1.金融行为的解释性研究。在对上市公司的金融行为的解释性研究中,要根据公司的治理结构来确定特定金融行为的决策者是谁,他在现实中的目标函数是什么,有什么约束条件,由此又导出了什么样的公司金融决策。而不能像西方经典公司金融理论那样,认为公司处于一种理想的公司治理状态,金融决策者的目标函数都是公司股东价值最大化。例如,在我国,从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中可以判断出,拥有公司控制权的是核心大股东,他在现实中的目标函数是为了获取“控制权租金”的最大化(在不同的具体金融决策范畴中,“控制租金的最大化”可以转变为不同的具体目标),约束条件是公司治理结构中其他的利益制衡方和资本市场的现实条件,最后由此可以解释其实际的金融决策行为。2.最优金融决策研究。在有关上市公司的最优金融决策研究中,首先需要确定金融决策的目标函数是什么,然后是不同的公司治理理念。在古典的公司治理理论中始终强调“股东中心主义”。但是随着现代公司的发展,公司目标并不是股票市值最大化或者股东利益最大化,而是要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即产生了“利益相关者理论”。公司治理被描述为所有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和结果,并无一个国际通行的公司治理模式。我国目前正处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以后的公司治理结构发展方向以及公司治理中采取哪种理念尚无定论。西方公司金融研究都是以最大化公司的价值为目标,就其本质仍然是以出资者为核心,而且由于其股东的股票为全流通股,债权人的债券也可以交易流通,所以就最大化公司的价值就等同于最大化公司股票和债券市价。但我国有着完全不同的情况:首先,公司债务大部分是银行贷款,不能交易流通,债权人追求的是公司金融的安全和本金偿还性;其次,股东中的大部分股票是非流通股,其只能进行有限的协议转让,转让价格约等于净资产,所以,这部分非流通股东若要最大化其价值,必须最大化其所拥有的净资产额;而流通股股东的股票能在市场流通转让,则最大化股票价格就成了其追求的目标。以上三部分的公司出资者的追求目标不同,就决定了在最优化公司金融决策时的目标函数有不同的选择。可以设想,在目前这种非流通股股东拥有控制权的情况下,金融决策行为体现了控股股东“控制租金的最大化”的意图。而将来随着国有股的逐渐全流通、治理结构中引入机构投资者、或者是主银行制等,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将导致不同的公司金融目标,所以在今后的公司金融研究中,无论在进行行为解释还是进行最优化设计,都不能离开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

5. 金融发展理论的发展

自1973年以来,罗纳德·麦金农和 Shaw的金融深化论在西方经济学界产生了极大影响,金融发展理论研究不断掀起研究的新高潮。许多经济学家纷纷提出他们对金融发展问题的新见解。 第一代麦金农、肖学派盛行于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代表人物包括卡普, Mathieson, 加尔比斯和弗赖伊等,他们主要的研究工作是对金融深化论的实证和扩充。1、卡普的观点卡普研究了劳动力过剩且固定资本闲置的欠发达封闭经济中金融深化问题,他认为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之间总是保持着固定比例关系,在固定资本闲置的条件下,企业能获得多少流动资金便成为决定产出的关键因素。卡普接受麦金农的观点,认为实际通货膨胀率除受其他因素影响之外,还受通货膨胀预期的影响。同时,卡普又放弃了麦金农着重内源融资的观点,认为流动资本的净投资部分一般完全通过银行筹集,商业银行对实际经济的影响主要就是通过提供流动资本而实现的。能提供的流动资本量取决于实质货币需求、货币扩张率与贷款占货币的比率。2、唐纳德·马西森的观点唐纳德·马西森与观点与卡普相似,也是从投资数量的角度讨论金融深化的影响。但他在设立假设时,有两点不同与卡普的假设。首先,唐纳德·马西森假设所有的固定资本都被充分利用,即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卡普所说的闲置的固定资本。第二,唐纳德·马西森假设企业通过向银行借款筹集的是所用的全部资本的固定比率,即不仅需要向银行借入部分流动资本,而且需要向银行借入部分固定资本。他还指出经济增长归根结底是受银行贷款供给的制约,而银行贷款的供给又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存款的实际利率的影响。为使经济得以稳定增长,就必须使实际利率达到其均衡水平。因此,必须取消利率管制,实行金融自由化。3、维森特·加尔比斯的观点与马西森一样,维森特·加尔比斯也是基于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分割性假定,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具有某种特性,这种特性是因为低效部门占用的资源无法向高效部门转移,使不同部门投资收益率长期不一致,从而导致资源的低效配置。他提出,金融资产实际利率过低是金融压制的主要表现,是阻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克服金融压制,充分发挥金融中介在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必须把金融资产的实际利率提高到其均衡水平,即提高到使可投资资源的实际供给与需求相平衡的水平。4、韦尔·J·弗赖伊的观点韦尔·J·弗赖伊认为,投资的规模与投资的效率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而在发展中国家,这两者又都在很大程度上受货币金融因素的影响。他认为,在静态均衡的条件下,实际增长率必等于正常增长率。但是在动态经济中,二者却未必相等。这是因为,实际增长率由两部分构成,即正常增长率和周期性增长率。Fry还把时滞因素引入其模型中,从而能更准确地反映储蓄与投资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实际影响。 第二代麦金农、肖学派盛行于80年代末90年代中期,代表人物有中本斯维格,史密斯,列文, 卢卡斯, 格林·伍德等。这一时期的金融发展理论对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形成机制的解释是从效用函数人手,建立了各种具有微观基础的模型、引人了诸如不确定性(流动性冲击、偏好冲击)、不对称信息(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和监督成本之类的与完全竞争相悖的因素,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形成做了规范性的解释。1、金融体系的形成具有代表性的内生金融机构模型解释包括:在本斯维格和史密斯(1991)的模型中,当事人随机的或不可预料的流动性需要导致了金融机构的形成,金融机构的作用是提供流动性,而不是克服信息摩擦;在 斯科莱福特和Smith(1998)模型中,空间分离和有限沟通导致了金融机构的形成。在该模型中,当事人面临着迁移的风险,因为在迁移发生时,当事人需要变现其资产,从而面临迁移风险。为了规避这一风险,当事人需要通过金融机构提供服务;在Dutta和Kapur(1998)模型中,当事人的流动性偏好和流动性约束导致了金融机构的形成。金融机构的存在使当事人可以持有金融机构存款,作为流动资产的金融机构存款与其它公共债务和法定货币相比,在提供流动性服务方面效率性高,可以缓解流动性约束对消费行为的不利影响。具有代表性的内生金融市场模型有:Boot和Thakor模型,格林·伍德和史密斯模型。这些模型在给出金融市场的形成机制的同时也给出了金融机构的形成机制。Boot和Thakor(1997)从经济的生产方面考察,认为组成金融市场的当事人把钱存入金融机构,金融机构再把所吸收的存款贷放出去,从而为生产者提供资金,在金融机构中,当事人进行合作并协调其针对生产者的行动。格林·伍德和史密斯(1997)在模型中指出,金融市场的固定运行成本或参与成本导致了金融市场的内生形成,即在金融市场的形成上存在着门槛效应(threshold effect),只有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以后,有能力支付参与成本的人数才较多,交易次数才较多,金融市场才得以形成。2、金融体系的发展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形成之后,其发展水平会随该国内外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一些经济学家从理论上对这个动态发展过程进行了解释。格林·伍德和史密斯,以及 Levine在各自的模型中引入了固定的进入费或固定的交易成本,借以说明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是如何随着人均收入和人均财富的增加而发展的。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人均收入和人均财富很低,由于缺乏对金融服务的需求,金融服务的供给无从产生,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也就不存在。但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人由于其收入和财富达到上述的临界值,所以有激励去利用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亦即有激励去支付固定的进入费。这样,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就得以建立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于收入和财富达到临界值的人越来越多,利用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人也越来越多,这意味着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不断发展。

金融发展理论的发展

6. 金融发展理论的建立

1973年, 罗纳德·麦金农的《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和E.S.肖的《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两本书的出版,标志着以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为研究对象的金融发展理论的真正产生。罗纳德·麦金农和E.S.肖对金融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金融发展提出了精辟的见解,他们提出的“金融抑制”(Financial Repression)和“金融深化”(Financial Deepening)理论在经济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被认为是发展经济学和货币金融理论的重大突破。许多发展中国家货币金融政策的制定及货币金融改革的实践都深受该理论的影响。 罗纳德·麦金农认为,由于发展中国家对金融活动有着种种限制,对利率和汇率进行严格管制,致使利率和汇率发生扭曲,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资金供求关系和外汇供求。在利率被认为被压低或出现通货膨胀,亦或两者都有的情况下,一方面,利率管制导致了信贷配额,降低了信贷资金的配置效率;另一方面,货币持有者的实际收益往往很低甚至为负数,致使大量的微观经济主体不再通过持有现金、定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及储蓄存款等以货币形式进行内部积累,而转向以实物形式,其结果是银行储蓄资金进一步下降,媒介功能降低,投资减少,经济发展缓慢,该状况被罗纳德·麦金农称之为“金融抑制”。这种金融抑制束缚了发展中国家的内部储蓄,加强了对国外资本的依赖。但是,在罗纳德·麦金农提出的金融抑制论中,他对货币的定义是混乱和矛盾的。他把货币定义为广义的货币M2,即不仅包括流通中的现金和活期存款,而且还包括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但他在模型中又强调所谓的外在货币,即由政府发行的不兑现纸币,这样就排除了银行体系的各种存款,因而在同一货币理论中存在着两种相互冲突的货币定义。 E.S.肖认为,金融体制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相互推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一方面,健全的金融体制能够将储蓄资金有效地动员起来并引导到生产性投资上,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发展良好的经济同样也可通过国民收入的提高和经济活动主体对金融服务需求的增长来刺激金融业的发展,由此形成金融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E.S.肖指出金融深化一般表现为三个层次的动态发展,一是金融增长,即金融规模不断扩大,该层次可以用指标M2/GNP或FIR来衡量;二是金融工具、金融机构的不断优化;三是金融市场机制或市场秩序的逐步健全,金融资源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得到优化配置。这三个层次的金融深化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关系。根据罗纳德·麦金农和E.S.肖的研究分析,适当的金融改革能有效地促进经济的增长和发展,使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为了更好的解释这种良性循环,罗纳德·麦金农提出了一种经过修正的哈罗德—多马模型。在修正后的模型中,罗纳德·麦金农抛弃了储蓄倾向为一常数的假设。他指出,在经济增长中,资产组合效应将对储蓄产生影响,因而储蓄倾向是可变的,它是经济增长率的函数。同时,储蓄还受到持有货币的实际收益率等其他许多变量的影响。通过对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的修正,罗纳德·麦金农分析对金融压制的解除,既可直接地通过储蓄倾向的提高来增加储蓄,从而增加投资,促进经济的增长,又可反过来通过经济的增长而进一步增加储蓄。因此,实行金融改革,解除金融压制,是实现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良性循环的关键。

7. 金融发展理论的介绍

金融发展理论,主要研究的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关系,即研究金融体系(包括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在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研究如何建立有效的金融体系和金融政策组合以最大限度地促进经济增长及如何合理利用金融资源以实现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并最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金融发展理论的介绍

8. 对金融行业的理解?金融的发展历程?

 对金融行业的理解,金融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金融业定义  金融业是指经营金融商品的特殊行业,它包括银行业、保险业、信托业、证券业和租赁业。  金融业特点  金融业具有指标性、垄断性、高风险性、效益依赖性和高负债经营性的特点。  指标性  指标性是指金融的指标数据从各个角度反映了国民经济的整体和个体状况,金融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  垄断性  垄断性一方面是指金融业是 *** 严格控制的行业,未经中央银行审批,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允许随意开设金融机构;  另一方面是指具体金融业务的相对垄断性,信贷业务主要集中在四大商业银行,证券业务主要集中在国泰、华夏、南方等全国性证券公司,保险业务主要集中在人保、平保和太保。  高风险性  高风险性是指金融业是巨额资金的集散中心,涉及国民经济各部门。单位和个人,其任何经营决策的失误都可能导致“多米诺骨牌效应”。  效益依赖性  效益依赖性是指金融效益取决于国民经济总体效益,受政策影响很大。  高负债经营性  高负债经营性是相对于一般工商企业而言,其自有资金比率较低。 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位,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优化资金配置和调节、反映、监督经济的作用。金融业的独特地位和固有特点,使得各国 *** 都非常重视本国金融业的发展。我国对此有一个认识和发展过程。过去我国金融业发展既缓慢又不规范,经过十几年改革,金融业以空前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在成长。随着经济的稳步增长和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金融业有着美好的发展前景。  金融业的产生与发展  金融业起源于公元前2000年巴比伦寺庙和公元前 6世纪希腊寺庙的货币保管和收取利息的放款业务。公元前5~前3世纪在雅典和罗马先后出现了银钱商和类似银行的商业机构。在欧洲,从货币兑换业和金匠业中发展出现代银行。最早出现的银行是意大利威尼斯的银行(1580)。1694年英国建立了第一家股份制银行──英格兰银行,这为现代金融业的发展确立了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此后,各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业迅速发展,并对加速资本的积聚和生产的集中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以信用活动为中心的银行垄断与工业垄断资本相互渗透,形成金融资本,控制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命脉。 中国金融业的起点可追溯到公元前 256年以前周代出现的办理赊贷业务的机构,《周礼》称之为“泉府”。南齐时(479~502)出现了以收取实物作抵押进行放款的机构“质库”,即后来的当铺,当时由寺院经营,至唐代改由贵族垄断,宋代时出现了民营质库。明朝末期钱庄(北方称银号)曾是金融业的主体,后来又陆续出现了票号、官银钱号等其他金融机构。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现代银行在中国出现较晚。鸦片战争以后,外国银行开始进入中国,最早的是英国丽如银行(1845)。随后又相继设立了英国的麦加利银行(即渣打银行)和汇丰银行、德国的德华银行、日本的横滨正金银行、法国的东方汇理银行、俄国的华俄道胜银行等。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家银行是 1897年成立的中国通商银行。辛亥革命以后,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中国的银行业开始有较快的发展,银行逐步成为金融业的主体,钱庄、票号等相应退居次要地位,并逐步衰落。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基本上是与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互为推进的。这表明了金融业与工商业之间的紧密联系,及其对国民经济的重要影响。 现代金融业 金融业经过长时间的历史演变,从古代社会比较单一的形式,逐步发展成多种门类的金融机构体系。在现代金融业中,各类银行占有主导地位。商业银行是现代银行最早和最典型的形式,城市银行、存款银行、实业银行、抵押银行、信托银行、储蓄银行等,虽都经营金融业务,但业务性质常有较大差异,而且,金融当局往往对它们的业务范围有所限制。现代商业银行一般都综合经营各种金融业务。大商业银行除在本国设有大量分支机构外,往往在国外也设有分支机构,从而成为世界性的跨国银行。现代大商业银行通常是大垄断财团的金融中心。持股公司已成为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金融业的重要组织形式。 与商业银行性质有所不同的是专业银行。专业银行一般由国家( *** )出资或监督经营。其业务特别是信贷业务,大都侧重于某一个或几个行业,并以重点支持某些行业的发展为经营宗旨。 中央银行的建立是金融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现代金融业中,中央银行处于主导地位。它是货币发行银行、 *** 的银行和银行的银行,负责制定和执行国家的金融政策,调节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一般也是金融活动的管理与监督机关。 除银行外,现代金融业中还包括各种互助合作性金融组织(如合作银行、互助银行、信用合作社或信用组合等)、财务公司(或称商人银行)、贴现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公司、金融咨询公司、专门的储蓄汇兑机构(储金局、邮政储汇局等)、典当业、金银业、金融交易所(证券交易所、黄金交易所、外汇调剂市场等)和资信评估公司等等。现代金融业的经营手段已十分现代化,电子计算机和自动化服务已相当普及。
  海投金融的发展历程是什么?  海投金融是中国领先的海外投资平台,致力于帮助投资者实现全球资产,获得长期稳定收益。运营主体为海投金融信息服务(北京)有限公司,于2014年08月在美国成立。
  海投金融于2014年和2015年由全球领先的风险投资机构领投的两轮美元融资。
  2014.08,海投金融在美国成立;
  2014.10,完成天使轮融资;
   
  2015.02,海投金融中国成立;
  2015.06,完成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登记;
  2015.07,完成Pre-A 轮融资;
  2015.11,获得互联网金融跨境投资资质;
  2016.02,获得ODI境外投资证书;
  2016.05,获得RIA美国资产管理牌照。
  金汇金融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2014年4月上线;2015年9月,与中国移动公司达成长期战略合作;2016年8月,与魅族等知名企业达成长期战略合作;2016年11月,双11单日成交额达5.4亿元人民币;2016年12月,加入金融区块链合作联盟;2017年7月,交易额突破800亿元人民币。官网都有披露的。
  善林金融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善林金融目前是'p2p行业里注册资本金最高的,12个亿,而且实缴12个亿,公司非常正规,不管对客户还是对员工的收益和工资从来没有一笔坏账,公司的信誉度还是非常高的。  个人认为短期没事,具有一个靠谱公司的所有条件,长期没人说的准,这个行业自带的政策性风险除了有路子有绝对实力的都不能规避。
  大家对金融的理解  国家和地区之间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等交往和联系而产生的货币资金周转和运动。它包括国际货币体系、国际收支、外汇市场与外汇汇率、汇率制度与外汇管制、国际储备、国际金融机构、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资本流动、国际债务、国际货币改革、区域性货币同盟、国际结算、国际借贷、国际金融一体化等内容。国际金融与一国的国内金融既有密切联系,又有很大区别。国内金融受一国金融法令、条例和规章制度的制约,国际金融则受到各个国家互不相同的法令、条例以及国际惯例和通过国际协商制订的各种条约或协定等的约束。
  金融行业的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