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模式

2024-05-14

1. 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模式

总结清华科技园成功经验,可以说其特色与优势的在一个“聚”字上面,由聚集——聚焦——聚合——聚变,构成清华科技园自主创新、引领创新、服务创新的“四聚”模式。 首先是核心技术的“聚集”凸显优势。清华科技园聚集了一大批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这些企业的核心技术优势形成了各自的核心竞争力,使园区企业更具成长性。世界上有一个公认的规定,世界一流科技园的基本标志就是园区内要有世界级的公司,今天清华科技园聚集了一大批世界500强的公司,宝洁 (P&G)、太阳微系统公司(SUN)、日电(NEC)中国有限公司、Google、微软等在清华科技园设立研发机构,使园区初步形成了国际化企业研发中心的聚集效应,提升了清华科技园研发能力,使园区与国际全面接轨。在清华科技园中数量最多,将来可能成为最大亮点的,是拥有核心技术的创新创业公司,大概有400家,2/3属于IT行业,都拥有核心技术,几乎覆盖了今天IT行业的所有顶尖科目。高品质企业的聚集增进了广泛的国际化交流和本土化的实践,使清华科技园充满了创新创业的激情和氛围,带领和带动创新链条的各个环节在体系中产生新的机会,形成不可阻挡的创新势头。 通过企业聚集,资源聚焦,各要素间的聚合来实现科技园自身的聚变,实现科技园企业的聚变。事实上,清华科技园,已经形成支持创新创业企业成长的服务支持体系;未来,清华科技园的目标是培育出知名的大企业!他们站在各个产业的塔尖上,对国家的自主创新、对国家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增长方式的转变有重大贡献。可以预见,以大学科技园为特色的创新集群,将对未来中国的社会发展,对新的经济结构、新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将产生重大影响。聚集 ——聚焦——聚合——聚变,这是清华科技园发挥“聚效”的整个过程,这也是一个创新创业公司在清华科技园蜕变的历程,更是清华科技园自身不断完善不断提升的历程。清华科技园正在努力完善自身的服务支撑体系,不断提升清华科技园的“四聚”功能,不断提高孵化出创新创业企业的速度和成功率,我们坚信在不远的将来,清华科技园一定能够和全国其他的大学科技园一起,为催化世界一流的知名企业,为创新型社会的构建作出应有的贡献。

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模式

2. 清华科技园的历史沿革

为了加快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更好地实现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清华大学创建了清华科技园,作为清华大学社会服务功能的有机外延,为创业企业孵化、高新企业研发、创新人才培育、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发展空间和卓越服务。1993年,清华大学提出创建清华科技园的构想,并得到教育部和北京市的确认和批准。1994年,组建清华科技园发展中心,正式开始建设科技园。1998年,12万平方米的起步区工程完工,园区初具规模。1999年,被纳入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总体规划,予以重点发展支持。2000年,57万平方米的主体园区建设启动,入园企业达到200家。2001年,被科技部、教育部确认为首批国家大学科技园之一。2002年 清华留学人员创业园成立2003年, 清华科技园被科技部、教育部认定为全国唯一的A类国家大学科技园。 清华科技园成为国际科技园协会(IASP)中首家大学科技园会员。清华创业园被评为“优秀国家创业服务中心”。 清华科技园服务中心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清华科技园的服务支撑体系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2004年 清华科技园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清华科技园公共测试平台成立 2005年 主园区标志性建筑——18万平米科技大厦竣工并投入使用,海淀区共建高新技术企业服务平台,创新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2006年 正式启动旨在重点培养高科技企业快速成长的“钻石计划”。 2007年 十五家创新型科技企业入围钻石计划,主园区入住率超过95% 2008年 清华科技园正式启用新标识TusPark,宣布全面战略升级。作为中关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第一批合作伙伴,发起设立启迪中海创投基金。2008年 清华科技园正式启用新标识TusPark,宣布全面战略升级。 作为中关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第一批合作伙伴,发起设立启迪中海创投基金。 国际科技园协会亚太分会暨亚洲科技园协会联合年会在清华科技园召开。 首届启迪创新论坛在清华科技园举办。

3. 清华科技园的发展模式

总结清华科技园成功经验,可以说其特色与优势的在一个“聚”字上面,由聚集—聚焦—聚合—聚变,构成清华科技园自主创新、引领创新、服务创新的“四聚”模式。 首先是核心技术的“聚集”凸显优势。清华科技园聚集了一大批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这些企业的核心技术优势形成了各自的核心竞争力,使园区企业更具成长性。世界上有一个公认的规定,世界一流科技园的基本标志就是园区内要有世界级的公司,今天清华科技园聚集了一大批世界500强的公司,宝洁(P&G)、太阳微系统公司(SUN)、日电(NEC)中国有限公司、Google、微软等在清华科技园设立研发机构,使园区初步形成了国际化企业研发中心的聚集效应,提升了清华科技园研发能力,使园区与国际全面接轨。在清华科技园中数量最多,将来可能成为最大亮点的,是拥有核心技术的创新创业公司,如今大概有400家,2/3属于IT行业,都拥有核心技术,几乎覆盖了今天IT行业的所有顶尖科目。高品质企业的聚集增进了广泛的国际化交流和本土化的实践,使清华科技园充满了创新创业的激情和氛围,带领和带动创新链条的各个环节在体系中产生新的机会,形成不可阻挡的创新势头。 通过企业聚集,资源聚焦,各要素间的聚合来实现科技园自身的聚变,实现科技园企业的聚变。事实上,清华科技园,已经形成支持创新创业企业成长的服务支持体系;未来,清华科技园的目标是培育出知名的大企业!他们站在各个产业的塔尖上,对国家的自主创新、对国家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增长方式的转变有重大贡献。可以预见,以大学科技园为特色的创新集群,将对未来中国的社会发展,对新的经济结构、新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将产生重大影响。聚集——聚焦——聚合——聚变,这是清华科技园发挥“聚效”的整个过程,这也是一个创新创业公司在清华科技园蜕变的历程,更是清华科技园自身不断完善不断提升的历程。清华科技园正在努力完善自身的服务支撑体系,不断提升清华科技园的“四聚”功能,不断提高孵化出创新创业企业的速度和成功率,我们坚信在不远的将来,清华科技园一定能够和全国其他的大学科技园一起,为催化世界一流的知名企业,为创新型社会的构建作出应有的贡献。

清华科技园的发展模式

4. 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发展目标与战略

 国际化战略有四条内涵,前三条石转移国外的先进技术,孵化国外的中小企业,引进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称之为进口。第四条是鼓励、支持、帮助园区的企业走向世界,这是出口。支持平台战略包括硬件环境的建设和软环境的建设。硬环境指主体园的空间环境建设,69万平方米的建设将全部完成;软环境的建设将需更多的力量来营造。硬环境和软环境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辐射战略包括两层含义,一层是人才、技术、成果、产业的辐射,形成一个网络构架,有机的形成国际化和国内连在一起,另一层是做辐射园区。

5. 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的介绍

为了加快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更好地实现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清华大学创建了清华科技园,作为清华大学社会服务功能的有机外延,为创业企业孵化、高新企业研发、创新人才培育、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发展空间和卓越服务。 1993年,清华大学提出创建清华科技园的构想,并得到教育部和北京市的确认和批准。

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的介绍

6. 清华科技园的发展战略

国际化战略有四条内涵,前三条是转移国外的先进技术,孵化国外的中小企业,引进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称之为进口。第四条是鼓励、支持、帮助园区的企业走向世界,这是出口。支持平台战略包括硬件环境的建设和软环境的建设。硬环境指主体园的空间环境建设,69万平方米的建设将全部完成;软环境的建设将需更多的力量来营造。硬环境和软环境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辐射战略包括两层含义,一层是人才、技术、成果、产业的辐射,形成一个网络构架,有机的形成国际化和国内连在一起,另一层是做辐射园区。

7. 清华科技园的规模

到目前为止,清华科技园已经建成30万平方米,在建面积26万平方米。由4个塔组成的高达100多米的科技大厦。建筑面积18.8万平方米,预计5月份结构封顶,包括一些配套设施和公寓式酒店。到2005年底,清华科技园69万平方米的建筑全部建成。除此之外,清华科技园在南昌、珠海、西安、廊坊、昆山等地方建有辐射园区。

清华科技园的规模

8. 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的科技园简介

为了加快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更好地实现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清华大学创建了清华科技园,作为清华大学社会服务功能的有机外延,为创业企业孵化、高新企业研发、创新人才培育、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发展空间和卓越服务。1993年,清华大学提出创建清华科技园的构想,并得到教育部和北京市的确认和批准。1994年,组建清华科技园发展中心,正式开始建设科技园。1998年,12万平方米的起步区工程完工,园区初具规模。1999年,被纳入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总体规划, 予以重点发展支持。2000年, 57万平方米的主体园区建设启动,入园企业达到200家。2001年,被科技部、教育部确认为首批国家大学科技园之一。2003年,被科技部、教育部评定为全国唯一的A类大学科技园。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