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复利效应是什么意思?

2024-05-14

1. 时间的复利效应是什么意思?

复利效应是指资产收益率以复利计息时,经过若干期后资产规模(本利和)将超过以单利计息时的情况。举个例子,巴菲特靠着22%的年化收益率,让他成为世界排名第三的富豪。巴菲特成功的背后,离不开复利的威力。具体案例请看视频解释。

时间的复利效应是什么意思?

2. 复利效应

金融学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复利效应,相信大家都听过。比如说,你现在有5万块钱,假8%的年化回报率,那么20年后你的钱变成了23万,30年后你的钱变成了50万,40年后,你的钱变成了108万。
  
 
                                          
 
  
  
 假12%的年化回报率,那么20年后你的5万元变成了48万,30年后变成了149万,40年后变成了465万。
  
  
 
                                          
 
  
  
 爱因斯坦说,复利是世界上第八大奇迹。
  
 影响复利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利率和时间。如果你的本金不够多,但是你复利的时间足够长,你一样可以收获巨额财富,或者你本金不是很多,复利时间也不是很长,但是因为你很专业,你的利率很高,同样也可以达到这个效果。
  
 高利率或许比较难以做到,但是复利的时间确实我们普通人可以选择的,那就是你开始的越早,你复利的时间就越长。
  
 假设人均寿命是85岁的话,如果你从20岁就开始投资,和你从30岁就开始投资,完全是不一样的,就像前面的图片中显示的,5万经过20年30年40年的复利之后,体现出来惊人的差距。
  
 很多人都说我现在没钱,等我有钱了再开始理财,这其实是一个误解。因为财富的积累与你本金的多少关系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大,却与你开始理财的时间关系巨大。
  
 
                                          
 在财商邦,学员是没有年龄之分的,有60后,70后,80后,90后,00后,但是最近有一个高二的学生也开始报名学习理财了,让我更加意识到财商意识的觉醒,而且年龄趋于年轻化,这是一件很令人开心的事情,因为,理财从来不是一个选修课,而是一门必修课。
  
 从高二就开始理财,和那些大学毕业后甚至是结婚生子后才开始理财的人相比,财富的差距显然是不言而喻的。
  
 通货膨胀影响着每一个人的生活,我们每一个人的财富都会与通货膨胀做斗争,不理财,不是不亏也不赚,而是肯定会亏钱。拿文章中第二个图片来举个例子,倒过来想想,假设通货膨胀率是8%,那你现在的108万,40年之后,可能就相当于现在的5万了。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10年前,其次是现在,因为没有比现在更早的时候了。所以尽早的学习这一项必备的技能吧,不一定要求自己要成为专家,获得高额回报率,但是至少,学习基本的投资原则,学习基本的理财方法,跑赢通过膨胀,有分辨的能力,避免掉坑。
  
 复利效应,其实不仅仅是体现在财富的积累上,在知识上,在经验上,在学习上,复利效应同样存在,那些终其一生在一个领域深耕的人,最后都很好的诠释了复利的威力。
  
  
 复利曲线,起初几年可能看不出太大的斜率,但一旦过了某个时间点,曲线就会急速上扬。如果你想学理财,那么你的资产变化情况也会像这条曲线一样——有拐点的、突破成本线的、后端极速上扬的复利曲线。
  
 复利效应,知之者赚,不知之者被赚。

3. 复利效应

复利效应,是指资产收益率以复利计息时,经过若干期后资产规模(本利和)将超过以单利计息时的情况。
复利是投资理财中的常用概念,其特点是前期变化不大,后期指数增长迅速。关于复利效应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在一个国际象棋盘上,左上角第一个格子放1粒米,第二格翻倍放2粒,第三格再翻倍放4粒,以此类推,下一格都是前一格的一倍,最后一格的米放完后总共是1844亿亿米粒。相当于中国1000年的粮食产量。
事实上,复利计息条件下资产规模随期数成指数增长,而单利计息时资产规模呈线性增长,因此长期而言复利计息的总收益将大幅超过单利计息。
再来看看股神巴菲特的财富增长之路:21岁的巴菲特,只有1万美元身家;30岁时,他赚到了100万美元;37岁时,他拥有1000万美元;52岁时,他拥有3.76亿美元;87岁时,巴菲特身家为781亿美元。
从巴菲特的财富增长曲线来看,他几乎用了整个前半生来积累,而后半生却迎来了财富大爆发,这就是复利的惊人效果,开始时微不足道,利滚利后就能产生原子弹爆炸般的效应。

扩展资料:复利效应案例
诺贝尔基金会成立于1896年,由诺贝尔捐献980万美元建立。基金会成立初期,章程中明确规定这笔资金被限制只能投资在银行存款与公债上,不允许用于有风险的投资。
随着每年奖金的发放与基金会运作的开销,历经50多年后,诺贝尔基金的资产流失了近2/3,到了1953年,该基金会的资产只剩下300多万美元。而且因为通货膨胀,300万美元只相当于1896年的30万美元,原定的奖金数额显得越来越可怜,眼看着诺贝尔基金走向破产。
诺贝尔基金会的理事们于是求教麦肯锡,将仅有的300万美元银行存款转成资本,聘请专业人员投资股票和房地产。新的理财观一举扭转了整个诺贝尔基金的命运,基金不但没有再减少过,而且到了2005年,基金总资产还增长到了5.41亿美元。从1901年至今的111年里,诺奖发放的奖金总额早已远远超过诺贝尔的遗产。
诺贝尔基金会长线投资的历史,追求复利收益的历史,伴随着人类的各种天灾人祸和战争。可是一路走来,长线仍有可观复利收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复利效应

复利效应

4. 什么是复利效应

复利效应,是指资产收益率以复利计息时,经过若干期后资产规模(本利和)将超过以单利计息时的情况。
复利是投资理财中的常用概念,其特点是前期变化不大,后期指数增长迅速。关于复利效应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在一个国际象棋盘上,左上角第一个格子放1粒米,第二格翻倍放2粒,第三格再翻倍放4粒,以此类推,下一格都是前一格的一倍,最后一格的米放完后总共是1844亿亿米粒。相当于中国1000年的粮食产量。
事实上,复利计息条件下资产规模随期数成指数增长,而单利计息时资产规模呈线性增长,因此长期而言复利计息的总收益将大幅超过单利计息。
再来看看股神巴菲特的财富增长之路:21岁的巴菲特,只有1万美元身家;30岁时,他赚到了100万美元;37岁时,他拥有1000万美元;52岁时,他拥有3.76亿美元;87岁时,巴菲特身家为781亿美元。
从巴菲特的财富增长曲线来看,他几乎用了整个前半生来积累,而后半生却迎来了财富大爆发,这就是复利的惊人效果,开始时微不足道,利滚利后就能产生原子弹爆炸般的效应。

扩展资料:复利效应案例
诺贝尔基金会成立于1896年,由诺贝尔捐献980万美元建立。基金会成立初期,章程中明确规定这笔资金被限制只能投资在银行存款与公债上,不允许用于有风险的投资。
随着每年奖金的发放与基金会运作的开销,历经50多年后,诺贝尔基金的资产流失了近2/3,到了1953年,该基金会的资产只剩下300多万美元。而且因为通货膨胀,300万美元只相当于1896年的30万美元,原定的奖金数额显得越来越可怜,眼看着诺贝尔基金走向破产。
诺贝尔基金会的理事们于是求教麦肯锡,将仅有的300万美元银行存款转成资本,聘请专业人员投资股票和房地产。新的理财观一举扭转了整个诺贝尔基金的命运,基金不但没有再减少过,而且到了2005年,基金总资产还增长到了5.41亿美元。从1901年至今的111年里,诺奖发放的奖金总额早已远远超过诺贝尔的遗产。
诺贝尔基金会长线投资的历史,追求复利收益的历史,伴随着人类的各种天灾人祸和战争。可是一路走来,长线仍有可观复利收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复利效应

5. 什么是复利效应?

是指资产收益率以复利计息时,经过若干期后资产规模(本利和)将超过以单利计息时的情况。
事实上,复利计息条件下资产规模随期数成指数增长,而单利计息时资产规模呈线性增长,因此长期而言复利计息的总收益将大幅超过单利计息。
复利效应和计息的频数有关。同样10%的名义年利率,如果半年计息,则等效年利率为(1+5%)^2-1=10.25%;按季计息,则等效年利率为(1+2.5%)^4-1 =10.38%;可见,随着计息频数的提高,等效年利率也将上升。

扩展资料复利计算的特点是:把上期末的本利和作为下一期的本金,在计算时每一期本金的数额是不同的。
复利现值是指在计算复利的情况下,要达到未来某一特定的资金金额,现今必须投入的本金。 所谓复利也称利上加利,是指一笔存款或者投资获得回报之后,再连本带利进行新一轮投资的方法。
复利终值是指本金在约定的期限内获得利息后,将利息加入本金再计利息,逐期滚算到约定期末的本金之和。简单来讲,就是在期初存入A,以i为利率,存n期后的本金与利息之和。公式:F=A*(1+i)^n.
例如:本金为50000元,利率或者投资回报率为3%,投资年限为30年,那么,30年后所获得的利息收入,按复利计算公式来计算本利和(终值)是:50000×(1+3%)^30。
由于,通胀率和利率密切关联,就像是一个硬币的正反两面,所以,复利终值的计算公式也可以用以计算某一特定资金在不同年份的实际价值。只需将公式中的利率换成通胀率即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复利效应

什么是复利效应?

6. 复利效应的介绍

复利效应,是指资产收益率以复利计息时,经过若干期后资产规模(本利和)将超过以单利计息时的情况。
复利是投资理财中的常用概念,其特点是前期变化不大,后期指数增长迅速。关于复利效应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在一个国际象棋盘上,左上角第一个格子放1粒米,第二格翻倍放2粒,第三格再翻倍放4粒,以此类推,下一格都是前一格的一倍,最后一格的米放完后总共是1844亿亿米粒。相当于中国1000年的粮食产量。
事实上,复利计息条件下资产规模随期数成指数增长,而单利计息时资产规模呈线性增长,因此长期而言复利计息的总收益将大幅超过单利计息。
再来看看股神巴菲特的财富增长之路:21岁的巴菲特,只有1万美元身家;30岁时,他赚到了100万美元;37岁时,他拥有1000万美元;52岁时,他拥有3.76亿美元;87岁时,巴菲特身家为781亿美元。
从巴菲特的财富增长曲线来看,他几乎用了整个前半生来积累,而后半生却迎来了财富大爆发,这就是复利的惊人效果,开始时微不足道,利滚利后就能产生原子弹爆炸般的效应。

扩展资料:复利效应案例
诺贝尔基金会成立于1896年,由诺贝尔捐献980万美元建立。基金会成立初期,章程中明确规定这笔资金被限制只能投资在银行存款与公债上,不允许用于有风险的投资。
随着每年奖金的发放与基金会运作的开销,历经50多年后,诺贝尔基金的资产流失了近2/3,到了1953年,该基金会的资产只剩下300多万美元。而且因为通货膨胀,300万美元只相当于1896年的30万美元,原定的奖金数额显得越来越可怜,眼看着诺贝尔基金走向破产。
诺贝尔基金会的理事们于是求教麦肯锡,将仅有的300万美元银行存款转成资本,聘请专业人员投资股票和房地产。新的理财观一举扭转了整个诺贝尔基金的命运,基金不但没有再减少过,而且到了2005年,基金总资产还增长到了5.41亿美元。从1901年至今的111年里,诺奖发放的奖金总额早已远远超过诺贝尔的遗产。
诺贝尔基金会长线投资的历史,追求复利收益的历史,伴随着人类的各种天灾人祸和战争。可是一路走来,长线仍有可观复利收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复利效应

7. 复利效应是什么意思

是指资产收益率以复利计息时,经过若干期后资产规模(本利和)将超过以单利计息时的情况。
事实上,复利计息条件下资产规模随期数成指数增长,而单利计息时资产规模呈线性增长,因此长期而言复利计息的总收益将大幅超过单利计息。
复利效应和计息的频数有关。同样10%的名义年利率,如果半年计息,则等效年利率为(1+5%)^2-1=10.25%;按季计息,则等效年利率为(1+2.5%)^4-1 =10.38%;可见,随着计息频数的提高,等效年利率也将上升。

扩展资料复利计算的特点是:把上期末的本利和作为下一期的本金,在计算时每一期本金的数额是不同的。
复利现值是指在计算复利的情况下,要达到未来某一特定的资金金额,现今必须投入的本金。 所谓复利也称利上加利,是指一笔存款或者投资获得回报之后,再连本带利进行新一轮投资的方法。
复利终值是指本金在约定的期限内获得利息后,将利息加入本金再计利息,逐期滚算到约定期末的本金之和。简单来讲,就是在期初存入A,以i为利率,存n期后的本金与利息之和。公式:F=A*(1+i)^n.
例如:本金为50000元,利率或者投资回报率为3%,投资年限为30年,那么,30年后所获得的利息收入,按复利计算公式来计算本利和(终值)是:50000×(1+3%)^30。
由于,通胀率和利率密切关联,就像是一个硬币的正反两面,所以,复利终值的计算公式也可以用以计算某一特定资金在不同年份的实际价值。只需将公式中的利率换成通胀率即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复利效应

复利效应是什么意思

8. 浅谈“复利效应”

复利效应,是指资产收益率以复利计息时,经过若干期后资产规模(本利和)将超过以单利计息时的情况。
复利是投资理财中的常用概念,其特点是前期变化不大,后期指数增长迅速。关于复利效应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在一个国际象棋盘上,左上角第一个格子放1粒米,第二格翻倍放2粒,第三格再翻倍放4粒,以此类推,下一格都是前一格的一倍,最后一格的米放完后总共是1844亿亿米粒。相当于中国1000年的粮食产量。
事实上,复利计息条件下资产规模随期数成指数增长,而单利计息时资产规模呈线性增长,因此长期而言复利计息的总收益将大幅超过单利计息。
再来看看股神巴菲特的财富增长之路:21岁的巴菲特,只有1万美元身家;30岁时,他赚到了100万美元;37岁时,他拥有1000万美元;52岁时,他拥有3.76亿美元;87岁时,巴菲特身家为781亿美元。
从巴菲特的财富增长曲线来看,他几乎用了整个前半生来积累,而后半生却迎来了财富大爆发,这就是复利的惊人效果,开始时微不足道,利滚利后就能产生原子弹爆炸般的效应。

扩展资料:复利效应案例
诺贝尔基金会成立于1896年,由诺贝尔捐献980万美元建立。基金会成立初期,章程中明确规定这笔资金被限制只能投资在银行存款与公债上,不允许用于有风险的投资。
随着每年奖金的发放与基金会运作的开销,历经50多年后,诺贝尔基金的资产流失了近2/3,到了1953年,该基金会的资产只剩下300多万美元。而且因为通货膨胀,300万美元只相当于1896年的30万美元,原定的奖金数额显得越来越可怜,眼看着诺贝尔基金走向破产。
诺贝尔基金会的理事们于是求教麦肯锡,将仅有的300万美元银行存款转成资本,聘请专业人员投资股票和房地产。新的理财观一举扭转了整个诺贝尔基金的命运,基金不但没有再减少过,而且到了2005年,基金总资产还增长到了5.41亿美元。从1901年至今的111年里,诺奖发放的奖金总额早已远远超过诺贝尔的遗产。
诺贝尔基金会长线投资的历史,追求复利收益的历史,伴随着人类的各种天灾人祸和战争。可是一路走来,长线仍有可观复利收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复利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