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人们下海做什么

2024-05-14

1. 80年代人们下海做什么

“下海”一词是在中国刚开放时的用词,改革开放之初,市场经济开始繁荣;一个新的自由空间正在出现。
一些人,主要是政府机关人员、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等放弃在传统体制内的位置,转而到这一新的空间里谋求发展,这样的行为被称作“下海”。
改革开放语境中的“下海”,则更多意味着巨大的风险和可观的回报,带有敢于拼搏、勇于创新的意味。“海”,则成了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新的社会空间的比喻。
在这个新空间里,资源丰富、前景广阔,可能带来原有体制所不可能给予的巨大回报;同时,这个空间又深不可测,隐藏着无法预测的危机,也许会给人带来灭顶之灾。
“下海”,即意味着放弃传统体制里的各项保障,到新的经济社会空间里去从事风险和回报都非常高的商业活动。

扩展资料:
改革开放初期,很多体制内的公务人员纷纷辞职“下海”经商。在今日的商界精英中,很多都是当年的下海前官员。
上世纪80年代初,市场经济开始繁荣,一个新的自由空间出现。一些人,主要是政府机关人员、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等放弃在传统体制内的位置,转而到这一新的空间里创业经商、谋求发展,这样的行为被称作“下海”。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下海”一词在我国风行一时。特别是在十四大确立了市场经济以后,更是风起潮涌,在全国形成一个大热潮。
“下海”也成为中国社会当时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1992年及以后的下海潮,从人才、资源等方面大大加强了个体、私营企业的实力。
1999年,根据中央全国地方机构改革会议决定,市县乡政府部门要精简的人数不下280万,这项举措直接推进公务员“下海”的进程。
公务员辞职创业行为从“很难想象”,逐步进入“稀松平常”状态,在一些地方甚至形成风潮。人事部曾做过统计,1992年辞官下海者超过12万人,不辞官却投身商海(停薪留职、兼职)的人超过1000万人。
那一波波下海潮中,许多体制内的人都勇敢地下海创业了,许多大学生也把创业作为自己毕业后的梦想。创业成为那个时代的鲜明烙印,由此也推动了民营经济的蓬勃兴起。
90年代的深圳流行一个笑话:小孩不上进,家里人会威胁说你没出息,长大了当公务员去。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纵观公务员之30年沉浮:“下海、上岸”潮落潮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下海

80年代人们下海做什么

2. 80年代的“下海”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