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历史上张辽真的八百战十万吗

2024-05-13

1. 回复:历史上张辽真的八百战十万吗

当然不是。孙权的总兵力是10万没错,但是张辽出来突阵的时候,面对的只是孙权扎寨的几千士兵。所谓张八百和孙十万是网民给取的外号,有夸大成份的。
公元215 年(建安二十年),孙权趁曹操用兵汉中之际,亲率十万兵马攻向合肥。情报指出合肥有七千守军,曹军主力又在关中,不可能来得及赴援,在各方面来说,这场战役东吴是占据优势的。当时孙权已经派遣吕蒙、甘宁打下了皖城,太守朱光被杀,孙权兵锋直指合肥。张辽是合肥城主将,乐进、李典是偏将,大约有7千人。
孙权大军到齐后(除贺齐领著三千解烦军留在逍遥津南岸未到),就展开了攻城作战。谁知合肥城在以前的杨州刺史刘馥的积极建设下,城墙高又坚固,木柱石头等防御器材一样不少。诸将连续强攻了十几日都打不下来,吕蒙、甘宁等人一时也都想不出什麼破城之计,此时东吴军中疾疫流行,再打下去也没什麼意义,孙权只好下令班师。
东吴各兵团接获命令就依次各自退去了。张辽在城上看著吴军退去,却发现孙权主阵押於后面,其余部队都已先行出发了。东吴军部队散退,孙权身边正是兵力最少的时候,机会岂可错过。
逍遥津是南肥河上面的渡口。 原来孙权要诸军先退,然后本阵自逍遥津口渡河南撤,此时北岸只剩孙权及吕蒙、凌统、蒋钦与车下虎士一千馀人。张辽立刻与李典、乐进率合肥城守军出城袭击。
孙权看到合肥城步骑齐出,心知不妙,赶紧派人去将前面已撤退的部队叫回,无奈那些部队已上路一段时间,一时还赶不回来。全军右部督凌统带著亲卫族众三百人与曹军展开激烈血战。甘宁拉弓拼命射箭,看到东吴军战士人人战志消靡,于是大声责问鼓吹手为何不吹号擂鼓。 鼓吹手听命,便擂鼓吹号,东吴军听到,士气为之一振。
在混战中,督禁卫军的陈武不幸战死,宋谦、徐盛都负伤往后退  ,潘璋这时正好在他们后面,便驰马上前,斩杀了宋谦、徐盛的后退士兵两人。原本往后退的败军看到这种情形,尽皆回到自己岗位戮力死战。
凌统亲卫护著孙权来到逍遥津渡口,发现桥已被曹军破坏,剩下两边延伸的桥板,中间有一丈多的地方没有桥板可供依托。孙权亲近的官员谷利,要孙权持著马鞍,然后让马后退,再飞纵向前,谷利在后面用鞭抽马,以助马势。孙权就这样连人带马的飞到南岸。南岸有贺齐的三千兵马在那边接应。贺齐将孙权安置好了,就领著解烦军杀进战局,拾到了徐盛因负伤而丢掉的长矛。
凌统护送孙权突围到津桥,看著孙权安全的到了南岸,又回身继续再战。身旁的左右亲兵一一战死,凌统也多处负伤。后来认为孙权应该没安全顾虑了,才准备离开战场。但是桥已被曹军破坏,各条通路也被曹军封锁,凌统只好披著战甲潜行,回到东吴军所在。孙权这时已上船,看到凌统回来,十分惊喜,赶紧找人帮凌统更衣换药。凌统因他的亲族众们没有人活著回来,很是伤感,孙权用衣袖帮他擦泪,安慰他说:“公绩(凌统字),亡者已矣,只要你还活著,还怕会没有人吗?”回去之后,孙权果然给凌统以前两倍的部队。
张辽不知孙权已退走,问投降的东吴士兵,刚有个紫色胡须、上身长腿短、善于骑射的人是谁,东吴降卒说那就是孙权。张辽与乐进在战场上遇到,谈到这事,说早知道就急追他,搞不好就抓到,曹军听了皆大为叹恨。
等东吴军都撤出了,孙权在船上与诸将饮宴,贺齐在席间涕泣而道:“至尊(当时东吴将士如此称孙权) 身为人主,应当持重,今天这样的事,差点全盘皆没,部下们都震惊万分,希望您能以此为终身之诫!”孙权起身谢贺齐,说必定会谨记在心 。
望采纳!

回复:历史上张辽真的八百战十万吗

2. 张辽八百破十万的故事发生在哪里?

在《三国演义》之中,孙权有一个众所周知的绰号,那就是“孙十万”了。
孙十万是指孙权。历史上逍遥津一战,孙权带领十万兵力想进攻合肥,在合肥主将张辽只有七八千兵力的情况下,多日未能攻下。
大战初期,张辽选了八百兵士,攻进孙权大军,气势勇猛,使孙权不敢应战。后孙权撤退时又差点命丧在此地。因此此战之后孙权就被称为“孙十万”,相对应,张辽也被称为“张八百”。
吴大帝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谋,吴郡富春县(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人。三国时期孙吴的建立者(229年-252年5月21日在位)。
孙权的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打下了江东基业。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之掌事,成为一方诸侯。建安十三年(208年),与刘备建立孙刘联盟,并于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派吕蒙成功袭取刘备的荆州,使领土面积大大增加。


相关介绍:

“合肥之战”一共打了五次,我们主要讲孙权战败这次!214年曹操被孙权劝退,留下乐进、张辽、李典三人守合肥,守军为七千人。
215年孙权就来而不往非礼也,响应汉中刘备的号召率军十万攻打合肥。曹操临走的时候留下密函一封,意思让张辽、李典出战,乐进守城,张辽认为兵力如此悬殊等到曹操(当时曹操在汉中)救援,黄花菜都被孙权吃好几碟了。
想要趁着孙权大军还没稳定,不如先发制人搓搓敌人的锐气,然后再坚守不出。李典是同意张辽的意见,于是俩人准备弄个敢死队,杀鸡宰牛犒劳招募的八百士兵,打算明天冲击敌营。

3. 领兵八百硬击东吴十万大军,张辽到底有多猛?

曹操当时挟天子以令诸侯,本身就是一代枭雄,他手下的名将也是众多,夏侯惇、乐进,于禁等等在曹操的带领下,都是猛将。如果看曹操麾下最厉害的人物,要说军师是司马懿可能毫无悬念,但是究竟谁才是曹操的第一猛将,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鄙人认为,张辽可以称为曹操麾下第一猛将。

一、有人说张辽是靠关系上位。关于张辽是究竟称为曹操麾下武将的,我们暂且不去讨论,看一个人是不是值得第一猛将这个称号,我们可以看看他做了多少贡献。我们都知道关羽是刘备手下最厉害的武将,那么曹操麾下能和关羽抗衡的恐怕为数不多,但是张辽却能三战关羽不落下风,所以可见张辽的势力也是不一般。而且,张辽跟随曹操已经很久,当初曹操没有那么大权力的时候,张辽已经成为曹操的左膀右臂,可见张辽也是有能力的一个人。

二、张辽和庞德相比,技高一筹。单说打败关羽可能并不能表现出张辽的势力,毕竟庞德也曾经打败过关羽。但是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当时关羽的状态。张辽和关羽对战的时候,关羽正值温酒斩华雄的壮年时期,而庞德和关羽对战的时候,关羽已经是日暮之年,所以关羽可以称为蜀汉的大将,那么张辽就是曹魏的悍将。

三、张辽是一个品德优良的人。如果一个人再厉害,品德不行,那么这个人也不能被称之为第一。张辽曾经担任过太守,当年,他管辖的地区发生了大旱和蝗灾,张辽完全不顾自己的形象,带领手下人浇筑吃糖,为百姓耕种。作为将领,张辽爱民如子,所以张辽可以说是曹营当之无愧的第一人。

领兵八百硬击东吴十万大军,张辽到底有多猛?

4. 张辽真能凭借八百军士打败十万大军吗

《三国志·吴书》和《三国志》中《张辽传》都是这么记载的,应该是真事。


太祖既征孙权还,使辽与乐进、李典等将七千余人屯合肥。太祖征张鲁,教与护军薛悌,署函边曰"贼至乃发"。俄而权率十万众围合肥,乃共发教,教曰:"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匆得与战。"诸将皆疑。辽曰:"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成败之机,在此一战,诸君何疑?"李典亦与辽同。于是辽夜募敢从之士,得八百人,椎牛飨将士,明日大战。平旦,辽被甲持朝,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权大惊,众不知所为,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辽叱权下战,权不敢动,望见辽所将众少,乃聚围辽数重。辽左右麾围,直前急击,围开,辽将麾下数十人得出,余众号呼曰:"将军弃我乎!"辽复还突围,拔出余众。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自旦战至日中,吴人夺气,还修守备,众心乃安,诸将咸服。权守合肥十余日,城不可拔,乃引退。辽率诸军追击,几复获权。太祖大壮辽,拜征东将军。建安二十一年,太祖复征孙权,到合肥,循行辽战处,叹息者良久。乃增辽兵,多留诸军,徙屯居巢。

5. 传说张辽以八百破十万,这是不是在过度吹嘘呢?

说起三国之中的曹操,刘备,孙权,想必看过三国这类的都比较了解,曹操赤壁之战的失败导致了失去一统天下的机会,刘备夷陵之战的惨败,使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并且刘备自己也在白帝城死去,作为东吴霸主的孙权当然遭遇过特别惨痛的失败,六次进攻合肥,六次都宣告失败,在这六次进攻之中,第二次进攻更是孙权人生中最耻辱的一次。



公元215 年,孙权趁曹操用兵汉中之际,亲率十万兵马攻向合肥。带来的将领有吕蒙、陈武、甘宁、凌统、潘璋、徐盛、丁奉、贺齐、蒋钦、周泰、朱然等可以说是当时东吴豪华的明星阵容,但最终被张辽打的孙权丢掉主帅麾旗,东吴军队全都披靡溃败、望风而退、闻风丧胆,孙权蹴马趋津,跳过断桥,才免于被活捉,张辽威震江东,孙权一生忌惮张辽。



网上很多人说张辽能取得胜利,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采取了奇袭策略,并且说其实逍遥津战役是张辽七千人打孙权一千人,所以胜之不武,没什么好夸奖的。



小百科在这里感觉,这些人大部分都是死读书的人,不考虑实际问题,他们可能认为古代打仗就是双方冲在一起,乱杀乱砍,最终人数少的如果胜利了,就是以弱胜强,古代那个时候的将领不是傻子,打仗靠的天时地利人和,还有讲究阵型,地势配合等等,不是古惑仔那样打群架的混战,古代以少胜多的战争,往往是主将把握住了战机,采用了正确的战术,对敌人的要害形成了局部的优势,所以获胜。



张辽的逍遥津之战先是用选出了八百突袭东吴营垒,吓的孙权逃向一座较高的山冢之上,张辽在山脚讥讽孙权,孙权都不敢出现,等孙权的部队合拢一起时候才发现张辽不过百人而已,才敢下令包围,张辽这个是看敌方军队已经合拢在一起,杀出一条血路突围出去,但发现还有自己的士兵没有突围出去,张辽又杀入包围圈把这些人救出来,张辽800将士在初战告捷之后军心大振,反观孙权的军队则丧失了斗志与信心 。东吴诸将连续强攻了合肥十几日都打不下来,吕蒙、甘宁等人一时也都想不出什麼破城之计,孙权知道再打下去也没什麼意义,孙权只好下令班师.



东吴各兵团接获命令就依次各自退去了。张辽在城上看著吴军退去,却发现孙权主阵押於后面,其余部队都已先行出发了。东吴军部队散退,孙权身边正是兵力最少的时候,张辽利用孙权撤退暴露的问题,迅速出击,将孙权与大军隔离开,写成局部优势,再次击破孙权、甘宁、凌统等人差一点活捉孙权,经此一役,张辽威震江东。 “张辽止啼”成为流传千古的典故



张辽逍遥津之战虽然孙权轻敌的问题所在,但是张辽计谋和指挥行动能力强的体现,古代名将打仗主要就是靠这种能力建立奇功,如果要张辽七千人和孙权十万人都准备好了,在平地上正面冲杀, 那张辽肯定打不过那么多军队加名将,历史上也没有谁能在这样的情况下带来军队取得胜利,因为真正懂军事的人也不会在那种情况下打,除非迫不得已。所以,逍遥津之战张辽获胜体现了张辽很高的计谋战术和临场指挥行动能力。



逍遥津之战的胜利对曹魏来说意义十分重大,这是因为合肥是曹魏在江淮一带极其重要的战略要地,也因此,曹操对此战中立下重大功劳的张辽倍加看重,史载“太祖大壮辽” “大壮”两字陈寿在《三国志》里仅用了两次,张辽也因此战为历代所推崇,成为古今六十四名将之一

传说张辽以八百破十万,这是不是在过度吹嘘呢?

6. 张辽的八百破吴军十万,是真的吗?

《三国演义》让逍遥津之战闻名,但是在正史里,张辽以八百死士破孙权十万大军其实应该是合肥之战的初期,而逍遥津之战是发生在合肥之战最后阶段,两者并非一场战斗。

八百破十万之战
建安二十年,曹操亲自率军去进攻汉中,孙权趁机发兵十万攻打合肥,此战东吴可谓精锐尽出,吕蒙、徐盛、甘宁、凌统、丁奉、蒋钦等很多名将都参加了此次战役,孙权是志在必得。

此时合肥守军只有七千,主将是张辽,副将乐进、李典。张辽和乐进是魏国五子良将中的两个,而李典也是智勇双全的武将,就统帅层面来说,也算很不错了。

曹操出征前曾经派护军薛悌送来一个密函,写了“贼至乃发”。密函要求乐进守城,而张辽和李典出城迎战。魏军众将大多认为吴军兵多,不应该主动出击。但是张辽认为曹操远征汉中,如果等他来救,那么合肥肯定已经被吴军攻破。所以必须趁吴军立足未稳,主动出击,挫其锐气,才能稳定军心,守住合肥。

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成败之机,在此一战,诸君何疑?
李典也赞同张辽意见,于是招募死士八百,第二天猛攻吴军。张辽“被甲持戟”,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杀吴军数十人,斩杀二将。在混战中,吴军陈武战死,徐盛和宋谦受伤败走。

张辽一直冲到孙权中军所在,逼得孙权登高命亲军以长戟固守,幸亏潘璋、贺齐两军赶来增援,张辽才率军破围而去,吴军无人敢挡。

这一战下来吴军士气低落,而魏军则军心大定,所以吴军连着攻打了十几天以后都没有成功,最后因为军中有疫疾流行,不得不撤军。

逍遥津之战
逍遥津之战就是发生在吴军撤退之时,张辽看到吴军主力已经走过逍遥津撤走,留在北岸的只有孙权虎士千余人和吕蒙、甘宁、凌统、蒋钦等人的部队,于是再次率军出击,猛攻吴军。

吴军猝不及防,而且主力已经撤走,因此被曹军杀的大败。凌统率亲兵三百和亲近监谷利拼死挡住曹军,护送孙权撤到逍遥津渡口,因为桥面已经被曹军破坏,最后孙权飞马跃过桥面,凌统的亲兵全部战死,仅以身免。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三国演义》里的逍遥津之战其实是结合了合肥之战里的两次战斗而写,历史上这两次战斗间隔了十多天。而八百破十万之战主要也是挫伤另外吴军的士气,并未将吴军完全击败,最后吴军是攻城不克而退兵,只是退兵时孙权过于大意,才再次身陷险境。

应该说张辽两次战斗时机都抓的很好,而吴军的表现也实在有点不堪,特别是孙权表现尤为糟糕。所以此战不仅张辽一战成名,而孙权也得了一个孙十万的美名。

7. 张辽的八百破吴军十万,是真的吗?

在三国历史上,确实有张辽八百人破吴十万大军的军事奇迹!但此“破”并非击溃!
我也常看朋友们分析合肥之战中的张辽,总感觉,他们的分析,有些过头了;就比如说,很多人都认为,张辽在逍遥津击败孙权时,就单靠着他这八百个死士,就一举击溃了孙权的十万大军,打得孙权的十万大军抱头鼠窜,最后桃之夭夭,还差点捉住了孙权;

其实!这个问题,用小趾头都能想到,八百人究竟有没有可能,将十万大军打的抱头鼠窜,桃之夭夭,连主公都无法保护了?有这种可能吗?肯定是不可能的,这是八百个人,又不是八百个神;如果他这八百人,个个都能以一敌百,那么!三国早就被张辽统一了,哪还有后面那些事;我说这些,并不是刻意贬低这八百人,也不是刻意贬低张辽,张辽此战绝对堪称以少胜多之经典,这八百死士之功,也绝对功不可没;但是!既然是分析历史问题,绝不能只凭空想象,或是利用演义说事;把历史书籍摆出来,详细分析,或许会更靠谱一点;

张辽此战之所以大胜,曹操也有一定的功劳;曹操看透了孙权短时间内必定攻打合肥,所以他早就给张辽等人写了一封密函,并嘱咐众将,等到孙权进兵时再打开信封;不久后,孙权果然领十万大军来攻,众将打开信封看了,信的内容是“若孙权军来到,张辽、李典出战,乐进守城,不可出战”;当时合肥守将只有七千,而孙权是十万大军,守城兵将士气低糜,连守都成问题,曹操居然让张辽、李典进攻,众人非常疑惑;

只有张辽一人看透了丞相之意,他明白孙权此时立足为稳,是最好的突袭时机,若是等到孙权扎下根基,悔之晚矣;所以他决定要打孙权一个措手不及,第二天天还未明,张辽便领了八百将士,奔袭孙权大营,杀了数十人,并斩其二将,直奔孙权杀去;慌乱中的孙吴士兵,不清楚张辽有多少人,不清楚营内有几处敌军,他们根本就没想到,合肥城内区区几千人马,居然敢主动偷袭;所以孙吴军队都乱了套,急护着孙权奔逃;

直到孙权找到落脚点后,他才发现,原来张辽偷营带的人很少,他马上指挥士兵,将张辽团团围住;张辽和这八百人,东奔西撞,终于撞破了一个缺口,突出了一个张辽以及数十名从人,但兄弟们都还在阵中,张辽只好又加入战斗,策应兄弟们突围,之后回到合肥,闭门坚守;之后孙权连续攻城十日,张辽等人坚守不出,孙权不能久战,只好撤退;张辽见孙权撤退,率军追赶,差点将孙权捉住;

这一战中,张辽那八百人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挫敌之锐气,长我之士气”;但正是这个士气问题,才是曹魏以弱退强之关键;如果不是曹军士气高涨,吴军士气削减,他们这七千人守不住十日,孙权也不会因为不能久战撤军;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张辽八百人偷营,曹军必败,合肥必失!

张辽的八百破吴军十万,是真的吗?

8. 张辽的八百破吴军十万,是真的吗?

《三国演义》让逍遥津之战闻名,但是在正史里,张辽以八百死士破孙权十万大军其实应该是合肥之战的初期,而逍遥津之战是发生在合肥之战最后阶段,两者并非一场战斗。
八百破十万之战建安二十年,曹操亲自率军去进攻汉中,孙权趁机发兵十万攻打合肥,此战东吴可谓精锐尽出,吕蒙、徐盛、甘宁、凌统、丁奉、蒋钦等很多名将都参加了此次战役,孙权是志在必得。
此时合肥守军只有七千,主将是张辽,副将乐进、李典。张辽和乐进是魏国五子良将中的两个,而李典也是智勇双全的武将,就统帅层面来说,也算很不错了。

曹操出征前曾经派护军薛悌送来一个密函,写了“贼至乃发”。密函要求乐进守城,而张辽和李典出城迎战。魏军众将大多认为吴军兵多,不应该主动出击。但是张辽认为曹操远征汉中,如果等他来救,那么合肥肯定已经被吴军攻破。所以必须趁吴军立足未稳,主动出击,挫其锐气,才能稳定军心,守住合肥。
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成败之机,在此一战,诸君何疑?李典也赞同张辽意见,于是招募死士八百,第二天猛攻吴军。张辽“被甲持戟”,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杀吴军数十人,斩杀二将。在混战中,吴军陈武战死,徐盛和宋谦受伤败走。
张辽一直冲到孙权中军所在,逼得孙权登高命亲军以长戟固守,幸亏潘璋、贺齐两军赶来增援,张辽才率军破围而去,吴军无人敢挡。

这一战下来吴军士气低落,而魏军则军心大定,所以吴军连着攻打了十几天以后都没有成功,最后因为军中有疫疾流行,不得不撤军。
逍遥津之战逍遥津之战就是发生在吴军撤退之时,张辽看到吴军主力已经走过逍遥津撤走,留在北岸的只有孙权虎士千余人和吕蒙、甘宁、凌统、蒋钦等人的部队,于是再次率军出击,猛攻吴军。
吴军猝不及防,而且主力已经撤走,因此被曹军杀得大败。凌统率亲兵三百和亲近监谷利拼死挡住曹军,护送孙权撤到逍遥津渡口,因为桥面已经被曹军破坏,最后孙权飞马跃过桥面,凌统的亲兵全部战死,仅以身免。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三国演义》里的逍遥津之战其实是结合了合肥之战里的两次战斗而写,历史上这两次战斗间隔了十多天。而八百破十万之战主要也是挫伤另外吴军的士气,并未将吴军完全击败,最后吴军是攻城不克而退兵,只是退兵时孙权过于大意,才再次身陷险境。
应该说张辽两次战斗时机都抓得很好,而吴军的表现也实在有点不堪,特别是孙权表现尤为糟糕。所以此战不仅张辽一战成名,而孙权也得了一个孙十万的美名。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