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证过哪些从辉煌走向没落的互联网产品?

2024-05-15

1. 你见证过哪些从辉煌走向没落的互联网产品?

关于从辉煌走向没落的互联网产品,我首先想到的就是以下几个:

一、天涯社区。以前的天涯社区,应该就是网络青年讨论的重要论坛之一。红极一时的天涯四美,就是在天涯社区里面评选出来的。以前大家很痴迷与在天涯社区“建楼”,并且以高楼为荣。而随着微信朋友圈,还有抖音等社交平台的普及,大家已经不需要在一个论坛上面去坚守和发表自己的想法。而自媒体的崛起让大家可以更直观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像天涯社区这种不是特别及时性的讨论,已经越来越不受欢迎了,所以这两年天涯社区好像已经销声匿迹了,只有一些老客户还在坚守。

二、土豆网。以前我们在网吧开黑的时候都会在土豆网上面看电视剧和节目。而且土豆网也出了自己的APP,就让大家看节目更加方便了。后来又有了爱奇艺,腾讯视频等等网站,土豆网最后居然被优酷吞并了。要知道以前的土豆网可是和优酷占据着视频网站的大哥、二哥的地位呀。所以当时听说土豆网被优酷合并,我们还觉得非常的吃惊,毕竟这曾经承载着我们的青春记忆呀!

三、开心网。我想很多80后、90后都有半夜起来偷菜的经历吧!这个所谓的偷菜并不是到土地里面去,而是在网上。开心网建立在2008年,用了短短一年的时间就走上了巅峰,那个时候大家为了种蔬菜开农场,抢车位,甚至会定一些闹钟。虽然它里面的游戏其实是非常简单粗暴的,但也让大家实实在在体会到收获的快乐,作为农场主的快乐。有的时候加QQ好友,并不是因为真的很想和她成为好朋友,而是因为想偷他的菜。不过,随着越来越多类似的游戏被开发出来,这个网站运行了几年之后就销声匿迹了。


四、千千静听。这个也是8090后的重要回忆,有一段时间非常流行MP3、MP4,而大家要下载音乐的话,从千千静听下载就是非常方便的。那个时候大家的版权意识还没有这么强,所以下载歌曲大多数都是免费的,有一些新的歌曲可能需要交钱,但是你下载以后是可以和你的朋友分享的,所以总的来说,大家对于这个听歌平台是非常满意的。但是随着大手机APP的普及,千千静听就这样没落了。

你见证过哪些从辉煌走向没落的互联网产品?

2. 互联网时代,传统企业真的会消失吗?

“某某年,中国将发生巨变,个体户和传统企业即将消失!”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其实答案是不会消失的,那么,为什么不会消失呢?
在这里,我们给大家做一个全面的剖析。
首先我们重新来认识一下互联网。准确来说,互联网的本质其实是一种渠道,不管互联网遇到任何东西,都会与其兼容。
比如,当视频遇到了互联网,就出现了网络视频,很快,一些视频网站迅速地崛起,获得了大量用户的支持。我们知道,视频产业中最早出现在电视,以及一些光盘等中。那么当互联网遇到视频产业时,是否就代表传统视频产业就会消失呢?
并非如此,其实互联网只是相当于传统视频产业中的一个扩展渠道而已,虽然可能这个渠道比较流行,但是这个渠道并不会作为视频产业中的唯一渠道。视频产业,除了互联网这个扩展渠道之外,还可以通过卫星渠道,光盘渠道等等渠道进行扩展。不可能出现某一个渠道完全垄断所有渠道的现象。

再比如,当书籍遇到了互联网,迅速出现了很多网络书籍类的网站,例如网络小说网站、pdf书籍资源下载网站等等,同样,这些网站也获得了大量用户的支持。但是,并不代表传统书籍就此就会消失,反而某些时候,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增加传统书籍的销量。
为什么呢?
因为通过互联网渠道,可以快速扩散某些受用户欢迎的书籍的影响力,而当读者真正喜欢这本书籍的时候,虚拟的书籍给读者的感觉始终没有捧在手里这么好,所以,相当一部分读者还是会选择购买纸质版的书籍。
所以在这里,互联网只是作为书籍发展的一种渠道而已,并不是说互联网书籍和传统书籍两者水火不容。书籍通过传统渠道和互联网渠道配合发展,可以达到更大的宣传影响效果。
以上我们给大家举了两个例子,说明了互联网渠道和传统渠道其实并不一定都是水火不容的,相反,只要其配合得好,则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实现多种渠道共同发展,正如现在提倡互联网+,要求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结合。在生活中,还有非常非常多的例子,都可以说明:线上和线下其实并不冲突,反而,线上和线下结合才是王道。

我们在了解了互联网是一种发展的渠道之后,我们再给大家看一下传统企业不会消失的三大理由:
理由1:社会的生产需要实体环境。
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是一个客观实体的社会,所有的生产都是需要在实体环境中进行的,即使未来实现工业4.0,那么也仍然脱离不了实体环境。因为在生产中,人们只可能实现生产的智能化,而不可能在虚拟环境中进行生产和制造。所以,社会的生产需要实体环境,那么一些传统的生产企业,不可能脱离实体环境而只存在于虚拟中,所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传统企业的未来只可能是对自身改造,而不可能是消失。
理由2:人们的生活体验也对实体环境有必要性的需求。
比如现在,我们可以通过网络订到自己喜欢的外卖,但是我们并不会每天都这样做。因为去餐厅的过程或者自己买菜的过程,也相当于一种生活体验,这种生活体验是不可能通过互联网所取代的。所以,当餐饮业遇到了互联网,互联网则作为餐饮业扩展的一种渠道,而并不会取代所有餐饮业其他发展的渠道。
再比如,虽然我们现在可以通过网络买得到自己喜欢的各种类型的东西,但是我们仍然会去逛街、逛超市,因为这些过程是我们的一种生活体验,也就是说,我们的生活体验也需要实体环境。实体环境对于我们人类生活来说是不可缺少的。
理由3:线上与线下是互相整合兼容的关系,而并不是消灭与被消灭的关系。
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这是毋庸置疑的。所以,互联网受到大量的用户的欢迎,比如笔者也是忠实的互联网粉丝之一。但这并不意味着互联网就会消灭传统的渠道,其实,互联网渠道与传统渠道是互相整合兼容的关系,互联网渠道相当于传统渠道的一种扩展,传统渠道相当于互联网渠道的一种后盾与基础,他们并不是消灭与被消灭的关系。

通过以上3个理由,相信大家也对互联网的本质,以及未来传统企业会不会消失的问题有了自己的认识。
所以,未来的环境一定是线上与线下完美结合的,线上作为线下发展的其中一个渠道,而线下则是线上的后盾与支持,同时,线下自身也是一种渠道。所以,各位做传统企业的朋友不用担心,只要学会用整合的思维去看待互联网与传统,那么你的传统企业未来就不会消失。

3. 在互联网时代,传统企业是否走向末路

传统企业在互联网时代是不会走向末路的,在任何时代,传统企业都是商业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传统企业看似走向末路,是因为他的模式问题,只要能够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创新,传统依旧可以走向辉煌。
而且互联网时代仅仅是一个时代,并不能代替所有的企业模式,而且互联网也要有基础,失去传统的基础,互联网也会走向末路。

在互联网时代,传统企业是否走向末路

4. 互联网公司是怎么衰落的

其实,互联网公司衰落的原因很多,要是遇到恶劣的商业环境,那属于天灾,谁也避免不了。但是,俗话说得好,最好的年景里也有人赔钱,最差的年景里也有人赚钱。所以,把互联网公司衰落归结于外部原因,我认为那是不负责任的。
我总结了一下,大家看一看说得对不对。
第一类,拷贝国外的商业模式。
早些年,大家都在拷贝美国模式。要是眼快、手快,在美国看到出现了新的商业模式,就打个时间差,立马把它带回中国,抢得先发优势。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在美国那边发布一个新网站,我们这边的人很快就能读到对它的相关报道,而且是中文的。还有,包括VC也会把一些好的模式介绍到中国来。国内像腾讯、百度、新浪、搜狐这样的巨头公司,解决了生存问题之后,都密切关注全世界新模式以图谋发展。在模仿的过程中,它们也更有能力去解决遇到的一些问题,比如政府公关。而小公司一旦遇到这样的问题,可能就做不下去了。所以,把抄袭美国模式作为一种核心竞争力的机会已经不存在了,而且我认为这是种非常危险的模式。
再者,美国互联网发展程度跟中国不一样。虽然中国网民基数庞大,但大多是低收入人群,美国的几亿网民却是中产阶级。两个国家的文化、背景、业务习惯都不一样。所以,假如把美国模式搬到中国来,也要有所变化。说实话,现在互联网里很多人都存在浓厚的投机心理,盲目地拷贝,不愿意探索,结果拷贝过来发现不符合中国国情,最后变成了水土不服。这种简单的模仿,成功率一定很低。一个最有力的证明就是,那些互联网巨头得意洋洋地来到中国,带着他们已经在美国被证明成功的商业模式,但到最后都是水土不服。所以,创业公司更不要梦想着单凭拷贝国外模式就能做大,你第一没钱,第二没用户,凭什么做大?
第二类,模式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对用户没有价值。
比如,五年前SP大行其道。这种增值服务通过手机收费,实际上是一种微支付。每个用户每个月花五块钱到十块钱。这是非常好的模式,但是很多SP急功近利,不是考虑着怎么把服务做好,而是把用户当羔羊,设计出各种各样的欺诈陷井,很多用户被“订”了很多服务,一点都不知道。有的SP甚至直接勾结运营商从用户账户上强行扣钱。最后的结果就是把这个行业全给毁掉了。
再举个例子。比如说,像E-mail营销,本来是一个很好的东西,有商业价值,但是后来很多人发垃圾邮件肆无忌惮。结果,发展到最后,用户对做营销的Email看都不看。今天,靠邮件和数据库营销的公司基本上已经没有了。
我一直强调,如果要把一件事做成功,你一定要重视用户价值,一定要把用户价值放在公司的收入之上。这在互联网里面已经成为一个规律——得民心者得天下。相反,如果不重视用户价值,为了公司一时的商业利益,对用户不是过渡开采,就是做出伤害用户利益的事情,最后用户忍无可忍,还是会用脚投票抛弃了你的。
第三类,没有从用户出发,缺乏核心产品。
比如说,纯粹以互联网广告、营销为主的公司。我一直认为,互联网行业中一个完整的商业模式,一定要有产品,而且产品一定是为用户服务的,这样才能创造商业价值。因为你创造了价值才有用户,在用户的基础上,你才能够建立你的营销模式。但是,我见过有些公司缺乏市场模式,不知道怎样细分市场,没有一个用户模式,也不知道瞄准什么样的用户人群。
一开始他就说,我能搞到什么资源,我就可以怎么样。后来事实证明,这样的公司肯定不会成功。比如,有的人动辄就讲,我的某个亲戚在做什么,我认识运营商电信的什么领导,他可以给我什么样的资源。或者说,原来我跟政府打交道,我可以从政府拿到什么样的资源。听起来,你会怦然动心,让人觉得他跟政府、运营商、大国企合作,说不定就能挣出钱来。
这种公司最缺的,是对互联网精神的理解,它根本就没有为用户服务的理念,所以它根本不会形成用户基础。没有坚实的用户基础,商业模式越复杂,做事情的难度就越大。中国成功的互联网公司,基本上见不到只依靠政府的支持就能成功的。互联网是虚拟的东西,如果没有一种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没有每周7天24小时不紧张工作的奋斗精神,很难做成功。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绿坝,它根本无视用户的利益,想通过政府的指令,强行到每个人的电脑里去插扛子。但是绿坝的下场,我们都有目共睹。
第五类,商业模式太过复杂。
有一些商业模式有产品,但是比较复杂。这种商业模式不光要满足用户,还要把产业链上下游联系起来。它处在中间,同时满足上下游企业,这个模式才能做下去。
很多人觉得这种模式有成功的可能性,但是我认为失败率相当高,因为这对他的企业资源和运营有高标准,严要求。它永远存在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困惑。而实际上,真正能成功的模式,都是要单线作战。最终我可能要搞定几方,但是刚开始的时候,一定要先能解决一方。
比如说美国的团购网站,也是城市生活、电子商务,但是它不需要搞定用户,只需要搞定商家,因为商家的折扣只要足够大,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真实的,就一定能吸引到很多人。所以,他不需要花钱打很多广告就把用户拉过来了。
第六类,是我自己领悟的,就是太早挣钱的模式不容易成功。
从做大的角度讲,互联网公司刚开始的模式一定看不清。道理很简单,如果模式很清晰,巨头都来做,哪还给你机会。
如果有些商业模式一出来就有明确的收入,这就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商业模式确实很好,但是模仿者众多,巨头也会模仿。比如说,帮商家卖电子打折券。一些门户巨头们都不用多想,毫不犹豫就冲进来了,这种模式就不太容易成功。另一种情况是,早期挣到钱之后,容易让团队产生小富即安的感觉,很可能就变成一个小盆景——能挣小钱但是做不大。

5. 互联网公司是怎么衰落的

其实,互联网公司衰落的原因很多,要是遇到恶劣的商业环境,那属于天灾,谁也避免不了。但是,俗话说得好,最好的年景里也有人赔钱,最差的年景里也有人赚钱。所以,把互联网公司衰落归结于外部原因,我认为那是不负责任的。
我总结了一下,大家看一看说得对不对。
第一类,拷贝国外的商业模式。
早些年,大家都在拷贝美国模式。要是眼快、手快,在美国看到出现了新的商业模式,就打个时间差,立马把它带回中国,抢得先发优势。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在美国那边发布一个新网站,我们这边的人很快就能读到对它的相关报道,而且是中文的。还有,包括VC也会把一些好的模式介绍到中国来。国内像腾讯、百度、新浪、搜狐这样的巨头公司,解决了生存问题之后,都密切关注全世界新模式以图谋发展。在模仿的过程中,它们也更有能力去解决遇到的一些问题,比如政府公关。而小公司一旦遇到这样的问题,可能就做不下去了。所以,把抄袭美国模式作为一种核心竞争力的机会已经不存在了,而且我认为这是种非常危险的模式。
再者,美国互联网发展程度跟中国不一样。虽然中国网民基数庞大,但大多是低收入人群,美国的几亿网民却是中产阶级。两个国家的文化、背景、业务习惯都不一样。所以,假如把美国模式搬到中国来,也要有所变化。说实话,现在互联网里很多人都存在浓厚的投机心理,盲目地拷贝,不愿意探索,结果拷贝过来发现不符合中国国情,最后变成了水土不服。这种简单的模仿,成功率一定很低。一个最有力的证明就是,那些互联网巨头得意洋洋地来到中国,带着他们已经在美国被证明成功的商业模式,但到最后都是水土不服。所以,创业公司更不要梦想着单凭拷贝国外模式就能做大,你第一没钱,第二没用户,凭什么做大?
第二类,模式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对用户没有价值。
比如,五年前SP大行其道。这种增值服务通过手机收费,实际上是一种微支付。每个用户每个月花五块钱到十块钱。这是非常好的模式,但是很多SP急功近利,不是考虑着怎么把服务做好,而是把用户当羔羊,设计出各种各样的欺诈陷井,很多用户被“订”了很多服务,一点都不知道。有的SP甚至直接勾结运营商从用户账户上强行扣钱。最后的结果就是把这个行业全给毁掉了。
再举个例子。比如说,像E-mail营销,本来是一个很好的东西,有商业价值,但是后来很多人发垃圾邮件肆无忌惮。结果,发展到最后,用户对做营销的Email看都不看。今天,靠邮件和数据库营销的公司基本上已经没有了。
我一直强调,如果要把一件事做成功,你一定要重视用户价值,一定要把用户价值放在公司的收入之上。这在互联网里面已经成为一个规律——得民心者得天下。相反,如果不重视用户价值,为了公司一时的商业利益,对用户不是过渡开采,就是做出伤害用户利益的事情,最后用户忍无可忍,还是会用脚投票抛弃了你的。
第三类,没有从用户出发,缺乏核心产品。
比如说,纯粹以互联网广告、营销为主的公司。我一直认为,互联网行业中一个完整的商业模式,一定要有产品,而且产品一定是为用户服务的,这样才能创造商业价值。因为你创造了价值才有用户,在用户的基础上,你才能够建立你的营销模式。但是,我见过有些公司缺乏市场模式,不知道怎样细分市场,没有一个用户模式,也不知道瞄准什么样的用户人群。
一开始他就说,我能搞到什么资源,我就可以怎么样。后来事实证明,这样的公司肯定不会成功。比如,有的人动辄就讲,我的某个亲戚在做什么,我认识运营商电信的什么领导,他可以给我什么样的资源。或者说,原来我跟政府打交道,我可以从政府拿到什么样的资源。听起来,你会怦然动心,让人觉得他跟政府、运营商、大国企合作,说不定就能挣出钱来。
这种公司最缺的,是对互联网精神的理解,它根本就没有为用户服务的理念,所以它根本不会形成用户基础。没有坚实的用户基础,商业模式越复杂,做事情的难度就越大。中国成功的互联网公司,基本上见不到只依靠政府的支持就能成功的。互联网是虚拟的东西,如果没有一种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没有每周7天24小时不紧张工作的奋斗精神,很难做成功。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绿坝,它根本无视用户的利益,想通过政府的指令,强行到每个人的电脑里去插扛子。但是绿坝的下场,我们都有目共睹。
第五类,商业模式太过复杂。
有一些商业模式有产品,但是比较复杂。这种商业模式不光要满足用户,还要把产业链上下游联系起来。它处在中间,同时满足上下游企业,这个模式才能做下去。
很多人觉得这种模式有成功的可能性,但是我认为失败率相当高,因为这对他的企业资源和运营有高标准,严要求。它永远存在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困惑。而实际上,真正能成功的模式,都是要单线作战。最终我可能要搞定几方,但是刚开始的时候,一定要先能解决一方。
比如说美国的团购网站,也是城市生活、电子商务,但是它不需要搞定用户,只需要搞定商家,因为商家的折扣只要足够大,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真实的,就一定能吸引到很多人。所以,他不需要花钱打很多广告就把用户拉过来了。
第六类,是我自己领悟的,就是太早挣钱的模式不容易成功。
从做大的角度讲,互联网公司刚开始的模式一定看不清。道理很简单,如果模式很清晰,巨头都来做,哪还给你机会。
如果有些商业模式一出来就有明确的收入,这就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商业模式确实很好,但是模仿者众多,巨头也会模仿。比如说,帮商家卖电子打折券。一些门户巨头们都不用多想,毫不犹豫就冲进来了,这种模式就不太容易成功。另一种情况是,早期挣到钱之后,容易让团队产生小富即安的感觉,很可能就变成一个小盆景——能挣小钱但是做不大。

互联网公司是怎么衰落的

6. 国内那些曾经高光的互联网公司,他们逐渐走向没落的原因是什么?

那些衰落的互联网公司都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两个字:专注!
最初的一批互联网公司,都是享受了中国崛起的流量红利,比如“世界不大,网大”的BBS网站网大,以发布中国大学排行榜而一炮走红,但是却没有抓住流量的红利,过于专注于”中国大学排行榜“而导致没有完成迅速转型,以至于最终没落失败,还有10多年前的“开心网”,如日中天之时,域名被抢占,模式被抄袭,因为他没有建立起核心的技术壁垒和用户社交粘度!

这样的例子枚不胜举,天涯网,猫扑网等等也是如此,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没有完成通过流量入口进行知识付费、内容+电商的转型而摇摇欲坠,他们都过于沉浸和满足、专注在现有模式的成功中了!另外,作为2010年第一支在美国纽交所上市的中概股电商,当时的风头可谓是一时无两,被誉为”中国亚马逊“的当当网,如果当时他们在产品的宽度和广度以及物流上面做出有效的拓展和布局,如果不是只“专注”在图书上,哪里有后面的小弟“京东”,“苏宁易购'什么事吗!

其实,互联网创业者的专注,毋庸置疑,是必要的,但这样的专注务必是在主营业务上进行重要突破和能够快速产生现金流的前提下,否则,则创业者必须关注有没有”副业“可以在主营业务的带动下,提前产生良好的现金收入以及完成转型的机会。主营业务是流量入口,而这样的流量入口是不是能从宽度上来提高毛利和现金流水平,是所有九死一生的互联网创业者务必思考清楚的问题!曾经,专注的e代驾在被滴滴出行单点突破后的迅速崛起、拓展业务宽度、杀入代驾市场打了个措手不及,甚至已经无力回天!

时代的变迁,有的时候,连招呼都不会给你打一个!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