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美国短期国债的收益率为负值?

2024-05-14

1. 为什么美国短期国债的收益率为负值?

你说的这种特殊现象是在去年下半年到去年年底的美国出现过,连股神巴菲特都说,这恐怕是他这辈子惟一一次能看到这种奇特景象的时候了。
其实道理很简单,国债属于证券(证券不光是股票,债券也算),只要是证券决定其价格的是其内在价值和供求关系,在这方面股票比较难分析,国债相对简单,债券的价值也很好计算,玉米田伯伯举得那个例子很对(但是我不同意他说的“原因”,只是说他的算法很对)。在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出现债券为负收益的情况的,但是去年美国爆发了由次级贷引发的金融危机们几乎所有资产全部下跌,股票,大宗商品都可以说跌的惨不忍睹,而当时以美元为标记的资产,只有债券(aaa级债券首当其冲,即国债),才能保住人们的资产不会缩水(国外有句股谚:股票阴云密布,债券晴空万里。尤其是在去年下半年美国降息,使得债券立即成了受到追捧的对象,道理很简单其他资产都在跌,而他起码能保本)。
可能你会说:美国去年经济危机,为什么那些人不将美元换成别国的货币进而购买其他国家的国债,别国的国债不一定是负收益呀。没错!以前我也一直想不通,后来我看了一下美元的汇率走势,才恍然大悟。由于去年下半年金融危机的加深,美国金融机构大肆变卖这些年在欧洲、南美、亚洲所积累的资产(说实话,好多资产质量其实是不错的,但是没办法呀,后院起火,不先救火的话就破产了),导致美元较其他币种大幅升值(这里最可怜的就是咱们中信泰富的荣志信先生,就是去年对赌澳元的那个香港富豪,是荣毅仁的儿子,他其实没有看错大趋势即澳元兑美元会升值,但是他的对赌合约立的不是时候,正好赶上了恐怕是“美元的最后一波大升值”,所以他失败了,但他没输在眼光上,而是不应该用“衍生品”这种东西来赚钱,遗憾!!!),所以即使你把美元换成了其他货币购买其他国家的国债,可是由于美元汇率升值造成的损失远远大于国债的负利率的损失,两害相趋取其轻,美元国债就成为了一种避险品种,在去年那种不赔钱或者说是少赔钱就是赚钱的情况下,尤为珍贵,所以疯狂的追捧造就了国债高估,出现负收益

为什么美国短期国债的收益率为负值?

2. 金融钛现氐氖焙中信泰富为什么敢于更投行对赌买澳元涨

澳洲经济本来就不错,只是澳洲央行顾虑全球宽松会给其经济带来负面,才有降息一说,即便降息,仍然难以撼动澳洲经济的向上牵引;或者说,降息,本来对于货币是有好有坏的,短期利空,长期应该算利好(政策成功)。目前技术上,或者说,规律上,澳元回到0.8一线可能非常大,甚至会回到0.85上方,在我的操作系统当中,这是必做的格局,对赌澳元涨,非常安定。另外,我不知道你前面那几个字是什么意思。

3. 中信泰富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啊?怎么亏你们多的啊和中心银行有关系啊?

2009年4月8日,67岁的荣智健宣布辞去中信泰富董事长一职,标志着中信泰富“荣智健时代”的终结,接任者是53岁的母公司中信集团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常振明
    荣智健辞职后,甚至于有外电猜测,此事可能令荣智健面临10年的牢狱之灾。此外,传出被视为荣氏产业主要继承人的荣智健的长子荣明杰(目前担任公司董事)可能辞职的消息
    作为企业家群体中最特殊的一位,红色资本家荣智健及其所代表的荣氏家族的命运,成为大众最关注的问题(关注度远远高于中信泰富公司的命运)。现在下结论说荣智健将退出商业舞台,显然为时过早;说荣智健的辞职意味着“富不过三代”的魔咒再次被验证,荣氏家族将从此走向没落更是无稽之谈;唯一可以确认的是,作为红色资本家的荣智健已经成为历史。而这,也许正是荣智健在辞职信上签名时最为伤感的地方
致命的“止赚不止蚀”合约
    2006年3月,中信泰富动用4.15亿美元收购了澳大利亚两个分别拥有10亿吨磁铁矿资源开采权的公司的全部股权。这个项目使得中信泰富对澳元有着巨大的需求,到2010年,资本开支中澳元需求为16亿,外加每年的营运开支约10亿澳元,项目为期25年。
    为了防范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 (前几年澳元兑美元一直在大幅升值),2007年8月到2008年8月,中信泰富与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等签订了数十份外汇合约,其中澳元合约占最大比重,中信泰富实际上最终持有90亿澳元,炒汇金额比实际矿业投资额高出4倍多。
    每份澳元合约都有最高利润上限,当澳元兑美元汇率高于0.87时,中信泰富可以赚取差价,合约自动中止。但如果该汇率低于0.87,却不能自动中止协议,中信泰富必须不断以两倍或多倍接货。这一合约的特点是“止赚不止蚀”,澳元继续升值,中信泰富最多可赚5350万美元;如果澳元大幅贬值,则亏损是个无底洞。中信泰富把宝完全压在了多头上,做多澳元
    金融海啸的爆发,让澳元急遽贬值。2008年10月20日发布巨亏公告日,澳元兑美元仅为0.7,依据相关汇率计算,公告日预计的总亏损为155亿港元,如果不是主要控股股东中信集团提供15亿美元的备用信贷,中信泰富将陷入破产境地。最终在2008年12月,中信泰富以亏损91亿港元的代价结束了这场诡异的投机。
    至于中信泰富为何要赌徒式地签署这样明显不公平的协议做多澳元,到目前为止还是一个谜。吊诡的是,中信泰富早于2008年9月7日,已获悉该公司巨额亏损,但直到一个半月后,公司市值损失过半才作公布。而就在这段时间,资本市场上中信泰富的沽空规模忽然急剧上涨,甚至是出事前的十几倍。巨亏事件公布后,股价最低跌至3.66元,沽空者获利众多,而中小股民损失惨重。
    事后荣智健称,对于这项投资他事先并不知情,是财务部门绕过他所做的决定,而财务部门的两位负责人(前财务董事张立宪及财务总监周志贤辞职)也最早被“问责”。不过,荣智健的女儿、前财务主管荣明方则只被降职,并没有离开公司。荣智健还否认张立宪为“替罪羊”之说。
警方介入调查 荣智健逊位
    2008年10月22日,香港证监会开始正式介入调查。香港证券交易所22日也表示,会跟进有关投诉。
    为了应对困局,中信泰富在2008年10月21日深夜紧急宣布拟出售子公司大昌行的全部或部分股权,以获取部分资金。在自救的同时,荣智健没有忘记向母公司中信集团求救。关键时刻,中信集团再次伸手,决定向中信泰富注资15亿美元用于重组外汇合同的部分债务义务。中信泰富也随即终止出售大昌行。
    在中信泰富积极解困的同时,证监部门对中信泰富的调查也在不断深入。2009年1月2日公布公告称,17位董事正接受证监部门调查,包括主席荣智健、其长子荣明杰及集团董事总经理范鸿龄,以及七位执行董事和七位非执行董事。不过,被认为是事件中的三位关键人物的荣智健爱女、前财务主管荣明方,因事件遭解雇的前财务董事张立宪及前财务总监周志贤,均不在调查名单内。
    3月25日,中信泰富公布2008年业绩。年报显示,2008年,中信泰富税后股东应占净亏损为126亿港元,其中,外汇合同所导致的变现及市场公允值的税后亏损为146亿港元。如果剔除该项亏损,则去年可以取得税后溢利19亿港元。“这是中信泰富成立19年来第一次亏损。”当满头银发的荣智健道出这个事实时,据说当时整个发布会现场顿时陷入了沉寂。荣智健表示,仍有信心在2009年扭亏为盈,但盈利幅度难以预测。
    凭借荣智健“红顶商人”的背景,加上中信集团的鼎力支持,业界普遍认为,中信泰富“澳元门”事件,到此应该会画上个句号。然而,4月3日,香港警方对中信大厦进行突击调查,调查公司是否有董事作出虚假陈述,以及串谋欺诈的违规行为,使得事件陡然升级。4月8日,67岁的荣智健宣布辞去中信泰富董事长一职。

中信泰富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啊?怎么亏你们多的啊和中心银行有关系啊?

4. 累计股票期权的案例

中信泰富购买累计股票期权的例子这次中信泰富错买的杠杆外汇合约,可以说是变种的Accumulator。不同之处在于对赌的目标不是股价而是汇价。中信泰富为降低投资西澳铁矿项目面对澳元升值的风险,签订了3份Accumulator式的杠杆式外汇合约,对冲澳元、欧元及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其中澳元合约占绝大部分。由于合约只考虑对冲相关外币升值影响,没有考虑相关外币的贬值可能,故只设有止赢金额,所签合约中最高利润只有5150万美元,但亏损却无底。如果澳元贬值至0.87美元以下,中信泰富在相关合约期满前,每月要按以0.87美元的汇率双倍承接澳元。金融海啸迫使澳洲减息,引发澳元下跌,澳元兑美元较中信泰富购入澳元兑美元汇率平均价0.87贬值20%。集团9月7日察觉合约潜在风险后已终止部分合约,当前已确认实际亏损8.077亿港元。按现时仍持有之上述合约,中信泰富须接取的最高金额为94.4亿澳元。按市场汇率报价计算,余下合约至年底将亏损147亿港元。中信泰富将按实际情况以3个办法处理这批Accumulator外汇合约:终止合约、重组合约或继续执行合约至期满。由于预计集团对人民币的需求为100亿元,故无意终止该人民币合约。

5. 次级贷款在中国可能发生吗?

  不可能,原因如下:
  1、中国贷款制度审批严格,很多中小企业因为不够条件甚至贷不到款而制约发展,显而易见,中国银行发放的贷款质量是相当优良的;
  2、中国金融市场没有复杂的“衍生品”市场,监管部门严格监督。在欧美,政府的监管力度都是不大的,他们倡导“大市场,小政府”,不愿过多的干涉市场运作;同时他们金融市场中利润最高的就是衍生品市场,有报道说美国真正的次级贷款规模并不大,占美国GDP也就不到20%,可是经过衍生品市场放大就成了一笔相当庞大不良资产!所以他们现在都在提“去杠杆化”等改良措施;
  3、中国人的理财观念和西方严重不同。中国人喜欢储蓄,可以保证流动性的充裕,紧急情况下也可以断臂求生,而美国人习惯提前消费,一旦一点出现问题因没有后备应急资源就会很快扩散至所有经济部门。
  补充:1、如果单纯是次贷,就是那些大量不良贷款,如果加上危机,你的理解就是对的;
  2、“大量杠杆化操作”在中国是不存在的。你说的没错,银行的房贷其实也是一个杠杆化的操作,但它放大比例不大,风险也是可控的(对贷款人资格的审查,已经中国人本身储蓄的习惯),即使是这样,在楼市牛市推波助澜的过程中也起了很大作用,可想而知杠杆的作用。再说金融本身就有一个杠杆的作用,如果都那么死板就发挥不了金融的灵活融资功能了,但关键是一个度。美国的由此衍生出的一系列复杂期权等交易,一环套一环,很多金融界人士都未必完全看的懂。前段时间的深南电对赌协议以及中信泰富澳元期权就是最好的证明。

次级贷款在中国可能发生吗?

6. 中信泰富为什么会巨亏155亿,从中信泰富案例中如何看待金融衍生工具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

这个事情我大概是知道的,中信泰富当时在澳洲买了两座矿就存在有远期支付问题,而在远期支付过程中存在一定汇兑风险,公司为了规避风险买入了累计杠杆期权KODA,但是这个期权本身是有投机性质的,而公司在操作上也非我们常规做对冲时用的套期保值操作,量价不对,标的也错了。这样以来澳洲央行的降息导致澳元在08年到10年大幅贬值,导致了巨亏!正常的操作是,比如两年后支付30亿澳元,为了对冲澳元升值的风险,应该锁定30亿澳元的卖出权证。
作用:
金融衍生交易又是一把双刃剑,运作不当也会带来更大的风险。首当其冲的就是市场风险,即价格走势背离预期而导致的损失。衍生交易本质上是“零和游戏”,是交易双方对市场价格未来走向的一种对赌,总存在“赌”错而遭受损失的一方,在中信泰富外汇远期合约下,澳元汇率的变化与中信泰富的预期不一致,未能持续未来上涨而是急剧下跌,由此产生的上百亿港元损失就属于市场风险。然而,该损失数额如此之大,这就与企业作为金融衍生产品终端用户的地位不相符合了。中信泰富并非金融机构,管理层不能拿股东的钱去胡乱冒险。当金融衍生交易出现重大损失时可能存在一个追究责任的问题,分水岭就在于公司参与衍生交易的目的是套期保值还是投机。

7. 2009年中信泰富事件为什么亏损

2009年4月8日,67岁的荣智健宣布辞去中信泰富董事长一职,标志着中信泰富“荣智健时代”的终结,接任者是53岁的母公司中信集团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常振明
    荣智健辞职后,甚至于有外电猜测,此事可能令荣智健面临10年的牢狱之灾。此外,传出被视为荣氏产业主要继承人的荣智健的长子荣明杰(目前担任公司董事)可能辞职的消息
    作为企业家群体中最特殊的一位,红色资本家荣智健及其所代表的荣氏家族的命运,成为大众最关注的问题(关注度远远高于中信泰富公司的命运)。现在下结论说荣智健将退出商业舞台,显然为时过早;说荣智健的辞职意味着“富不过三代”的魔咒再次被验证,荣氏家族将从此走向没落更是无稽之谈;唯一可以确认的是,作为红色资本家的荣智健已经成为历史。而这,也许正是荣智健在辞职信上签名时最为伤感的地方
致命的“止赚不止蚀”合约
    2006年3月,中信泰富动用4.15亿美元收购了澳大利亚两个分别拥有10亿吨磁铁矿资源开采权的公司的全部股权。这个项目使得中信泰富对澳元有着巨大的需求,到2010年,资本开支中澳元需求为16亿,外加每年的营运开支约10亿澳元,项目为期25年。
    为了防范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 (前几年澳元兑美元一直在大幅升值),2007年8月到2008年8月,中信泰富与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等签订了数十份外汇合约,其中澳元合约占最大比重,中信泰富实际上最终持有90亿澳元,炒汇金额比实际矿业投资额高出4倍多。
    每份澳元合约都有最高利润上限,当澳元兑美元汇率高于0.87时,中信泰富可以赚取差价,合约自动中止。但如果该汇率低于0.87,却不能自动中止协议,中信泰富必须不断以两倍或多倍接货。这一合约的特点是“止赚不止蚀”,澳元继续升值,中信泰富最多可赚5350万美元;如果澳元大幅贬值,则亏损是个无底洞。中信泰富把宝完全压在了多头上,做多澳元
    金融海啸的爆发,让澳元急遽贬值。2008年10月20日发布巨亏公告日,澳元兑美元仅为0.7,依据相关汇率计算,公告日预计的总亏损为155亿港元,如果不是主要控股股东中信集团提供15亿美元的备用信贷,中信泰富将陷入破产境地。最终在2008年12月,中信泰富以亏损91亿港元的代价结束了这场诡异的投机。
    至于中信泰富为何要赌徒式地签署这样明显不公平的协议做多澳元,到目前为止还是一个谜。吊诡的是,中信泰富早于2008年9月7日,已获悉该公司巨额亏损,但直到一个半月后,公司市值损失过半才作公布。而就在这段时间,资本市场上中信泰富的沽空规模忽然急剧上涨,甚至是出事前的十几倍。巨亏事件公布后,股价最低跌至3.66元,沽空者获利众多,而中小股民损失惨重。
    事后荣智健称,对于这项投资他事先并不知情,是财务部门绕过他所做的决定,而财务部门的两位负责人(前财务董事张立宪及财务总监周志贤辞职)也最早被“问责”。不过,荣智健的女儿、前财务主管荣明方则只被降职,并没有离开公司。荣智健还否认张立宪为“替罪羊”之说。
警方介入调查 荣智健逊位
    2008年10月22日,香港证监会开始正式介入调查。香港证券交易所22日也表示,会跟进有关投诉。
    为了应对困局,中信泰富在2008年10月21日深夜紧急宣布拟出售子公司大昌行的全部或部分股权,以获取部分资金。在自救的同时,荣智健没有忘记向母公司中信集团求救。关键时刻,中信集团再次伸手,决定向中信泰富注资15亿美元用于重组外汇合同的部分债务义务。中信泰富也随即终止出售大昌行。
    在中信泰富积极解困的同时,证监部门对中信泰富的调查也在不断深入。2009年1月2日公布公告称,17位董事正接受证监部门调查,包括主席荣智健、其长子荣明杰及集团董事总经理范鸿龄,以及七位执行董事和七位非执行董事。不过,被认为是事件中的三位关键人物的荣智健爱女、前财务主管荣明方,因事件遭解雇的前财务董事张立宪及前财务总监周志贤,均不在调查名单内。
    3月25日,中信泰富公布2008年业绩。年报显示,2008年,中信泰富税后股东应占净亏损为126亿港元,其中,外汇合同所导致的变现及市场公允值的税后亏损为146亿港元。如果剔除该项亏损,则去年可以取得税后溢利19亿港元。“这是中信泰富成立19年来第一次亏损。”当满头银发的荣智健道出这个事实时,据说当时整个发布会现场顿时陷入了沉寂。荣智健表示,仍有信心在2009年扭亏为盈,但盈利幅度难以预测。
    凭借荣智健“红顶商人”的背景,加上中信集团的鼎力支持,业界普遍认为,中信泰富“澳元门”事件,到此应该会画上个句号。然而,4月3日,香港警方对中信大厦进行突击调查,调查公司是否有董事作出虚假陈述,以及串谋欺诈的违规行为,使得事件陡然升级。4月8日,67岁的荣智健宣布辞去中信泰富董事长一职。

2009年中信泰富事件为什么亏损

8. 外汇金融衍生工具 Accumulator是什么概念?

  “Accumulator”(累股证),因其杠杆效应,在牛市中放大收益,熊市中放大损失,被香港投行界以谐音戏谑为“Ikilyoulater(我迟些杀你)”。

  “Accumulator”的全名是KnockOutDiscountAccumulator(KODA),一般由欧美私人银行出售给高资产客户。累股证其实是一个期权产品,发行商锁定股价的上下限,并规定在一个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以低于目前股价水平为客户提供股票。

  一家提供KODA产品买卖的外资银行介绍,一般来说,他们向客户提供较现价低5%~10%的行使价,当股价升过现价3%~5%时,合约就自行终止。当股价跌破行使价时,投资者必须按合约继续按行使价买入股份,但有些银行会要求投资人要双倍甚至三倍的吸纳股份。

  在香港投行界,大型蓝筹股,像中人寿(2628.HK)、中移动(941.HK)还有一些中资银行都是主要挂钩品种,产品期限一般在3个月至一年。

  举例来说,假设中移动现价为100港元,KODA合约规定10%折让行使价,3%合约终止价,两倍杠杆,一年有效。也就是说,尽管中移动目前股价为100港元,但KODA投资者有权在今后的一年中,以90港元行使价逐月买入中移动股份。如果中移动股价升过103港元,合约就自动终止。但是如果中移动股价跌破90港元,投资者必须继续以90港元双倍吸纳股份,直至合约到期。

  这样的产品在牛市来说,无疑是“天上掉下的馅饼”。去年股市高峰时,不少股票特别是中资股单日暴涨的不在少数,这对于KODA投资者来说,就像“捡钱”一样,合约也经常在签约后数天甚至是当日自动终止,投资者超短线收益20%的例子不胜枚举。据统计,2007年,在香港的私人银行中,有超过七成的以KODA形式购买股票。私人银行的资金占香港散户资金一半以上,客户人数不多,但是金额庞大,而且多采用杠杆借贷。

  不过,当市场越走越高,行使价也越来越高,尝到甜头的富人们开始加大筹码,他们似乎不知道风险也在悄悄倍增。在去年11月以后,港股节节败退,不少KODA挂钩的热门中资股出现三成、四成甚至五成的跌幅,KODA投资者们也只有照单全收,如果合约要求双倍吸纳,那么连续几个月的跌势对于这些富人来说真是不堪回首。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