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教育原点》读后感

2024-05-14

1. 《回到教育原点》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回到教育原点》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回到教育原点》读后感范文1     窦桂梅老师是一位真正笔耕不辍的勤奋者,探索不止的创造者,充满激情的追逐者,心怀博爱的教育者。我想这也是她从一名默默无闻的小学教师成长为教学名师、名校校长、教学专家的原始动力及思想根源。至今还清晰的记得1997年她在天津一次全国名师现场讲座中边讲解《百鸟朝凤》边亲手绘制一只展翅飞翔的凤凰的情景。现在再来学习她的《回到教育原点》,每一句话、每一个思想、每一个做法都是她的真实写照。她在自己的每一个人生片段都为自己找到一种自我引领,让自己活得明白,活出精彩,赢得尊重和尊严。
     通过品读《回到教育原点》我有所领悟:作为教学引领者必须让教师相信,课堂生活绝不只是为了生存而必须从事的被动工作,而是应当成为为自己未来储存幸福基金的事业。要努力成为让学生永远记在心中的小学教师,必须付之行动,把学习获得的知识财富转化成教学生产力。这里我对日常教学中常用到的听课、评课、写课有些许的感悟。
     听课,要听出门道,不做旁观者,不做主动参与者;只做盲从者,不做引路人;只做批评家不做审美者、帮助者。听课不仅是管理者的工作和研究的专题,更应该让教师把听课当做日常教学行为。并使听课逐渐形成校园文化的一部分。
     评课,首先要建立一种思维方式“被评课的老师最需要的是什么?评课的重点是什么?”其次,评课是专业的引领,不仅能指出存在的缺点,又能准确剖析盲点。第三,把评课当做合作多赢的平台,让教师更多的分享,让更多的教师从中受益。
     写课,就是再思考教学,就是在表达思想,写课是一种很好的积累、对话、反思、梳理,而不是简单的口头议论。
     很喜欢这句话“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守望教育思想从坚守秉笔书写的习惯开始。”
   《回到教育原点》读后感范文2     一直信奉"一个热爱阅读的孩子,他的成绩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但他必定是最有发展前途的。"也带着孩子在阅读的路上不断前行,但在今日再读窦桂梅的《回到教育的原点》时,忽然发现我的阅读是如此的浅薄,我所带给孩子们的阅读启蒙,行走在师生共读路上的举足是多么肤浅。
     了解窦桂梅,你会发现她的成长史,奋斗史,就是一部阅读史。
     读她写所的书《梳理课堂——窦桂梅课堂捉虫手记》……还到她的博客去寻找智慧的源泉。无论是对教师的婉言劝说,还是对学生的谆谆教导,无论是对现状的把脉诊断,还是对未来的展望憧憬,窦老师一直在重复着一个共同的声音,那就是——阅读与反思。"好教师从哪里来"、"好教师到哪里去"、"教学管理者该怎么做"、"我们能做什么"……聚焦在同一个胶片上,合着光晕而来的是闪亮的"阅读、反思"两词的大写、定格。
      阅读,走向教师的智慧—— 
     对于常常被冠以幼稚肤浅的小学语文教师而言,我们该以怎样的自信面对众人,该以怎样的素养立足讲台?窦老师的回答是"阅读".读书,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专业成长必需的生命方式,从这样的意义和高度上讲,教师就必须读书。读书就是最长远的备课、最好的教学准备。千万不要误认为教师只需读教学参考书够了,"没有真正阅读过那一本本经得起推敲的经典大书的时候,心灵就是粗糙的;没有真正被经典感动过的情怀,内心就会是枯涩的;没有被厚重的经典著作洗礼过,就无法拥有细腻的心灵。"作为影响着孩子,需带着孩子回归母语、回到童真的语文教师来说,有了文化积淀才有教学的高度、广度和温度。因为阅读,对《师恩难忘》的"感念"才有一种"一触肌肤就能摸到体温的感觉";因为阅读,才能以"聊"的轻松方式揭示《三打白骨精》的"向善"主题,通过环境、情节、人物三大板块的课文与原著的比较阅读,实现名著导读的课堂基本模式;因为阅读,《丑小鸭》"苦难中追寻梦想,幸福中怀存谦卑"的形象才如此深刻而又鲜明地留在孩子们的记忆里,继而影响着他们未来发展之路;因为阅读,识字课充满自信,作文课彰显大气;因为阅读,才能以一个语文教师独特的视角欣赏到数学、科学等学科的"眉清目秀",咀嚼"经意与不经意之间、轻松与不轻松之间、圆满与不圆满之间"的抽离。
     读书能让人静心,大人如此,孩子也是如此。当我们潜心阅读,并感受着阅读所带给我们的丰盈的滋润时,我们不就有了高尚的情操和宽阔的胸襟吗?对于教材的处理不就有了一份睿智的思考和深入的建构吗?我们的`课堂不就有了呼吸的流畅和生命的灵动吗?我们的学生不就有了美的熏陶与善的引领吗?而这不就是学校的灵魂所在吗?我们常常指责学生静不下心来,看书读书显得浮躁。探其原因是整个时代、整个社会的浮躁投射。我们指责学生的家庭环境和家长素养,可当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我们的老师,又有多少人能独守孤灯,潜心阅读呢?很多人认为窦老师只是一个特例,一个无法超越的偶像,我也有同感,又有多少人成得了特级教师呢?但既然选择了教师职业,我们唯有做一个有专业的教师,做一个有专业尊严的语文教师,才能自信于这三尺讲台,就让我们从阅读开始吧。
      反思,走向智慧的老师—— 
     如果说阅读让我们站在了更多人的肩上,远眺了无限更深处的美景,拥有了一颗宁静、宽容、淡泊、细腻的心,那么反思,则让我们一次次地回到原点,深刻剖析,在"自我与他我"的对话中不断审视我们的课堂、我们的专业,清理淤塞——那些遗憾的、痛苦的、失败的、沮丧的,继而再次自信地出发。"教了十年书的教师,不一定成为一个成功的教师,写了一年反思的教师,必定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教师",可见,在教师生涯中,动笔显得多么重要。窦老师用灌注了"细心、恒心、耐心"之墨的笔改变了自己的课堂,也成就了一位教师的智慧。
     反思,是咀嚼课堂压力和困厄的坦然,是肯定之余的发现、否定之余的思索。正因为写,你的笔就要和你的课堂通过心灵的桥梁发生联系,你会忠于你的课堂,兼纳别人的"声音",也许始终不会迷失自己。日常的只言片语、点滴滴滴,最终汇成的是涓涓细流也或成海,而你也在流动的声浪里听到属于自己心灵花开的声音。从《珍珠鸟》的教学轨迹,从伴随着备课、上课所记录下的《深入决定深度》、《将"信赖"进行到底》、《当我们骂人"禽兽不如"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窦老师对于课堂的反复追问,对文本的深刻解读。因为一次次的反思,让她跳出课堂本身,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审慎看待自己的课堂。
     反思,是面对课堂忧患与艰辛的澄明,是携手互助的通途、助人成长的载体。窦老师"优点说透、缺点不漏,方法给够"的听课评课要旨得到了更多老师的喜爱、信服。而她深入课堂所记录下的"捉虫"、"拣金"也编成了《梳理课堂》,成为教育类畅销书。《三打白骨精》一课,引发的是她长达几万字的反思,有对教材的解读,主题的确定,备课的思考,还有对教师其人的评价,她把此作为送给老师的特别礼物。这礼物怎能不令老师欣喜,很多时候不是我们不想发展,是因为我们缺少了一个强有力的前行者给我们重锤敲击,给我们棒头一喝,更给我们跃而上台阶的跨步。
     这是我第一次读《回到教育的原点》,几天来我沉迷其间。在一个个教学案例中,我不断建立与自己课堂对照的参物,在记忆里去搜寻我肤浅的课堂足迹,继而生腾起的是对窦老师,对她引领下的团队的仰慕和崇敬。因为我"窄"而"浅"的阅读,以致无法用更为深刻而哲理的语言来表述我的感受,只觉得"热情如火,激情似焰"的窦老师带给我的是她对教育的无限热爱、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博览群书、躬行课堂、在写作中沉淀生命——这便是我眼中的窦桂梅,心中的智者,永远的偶像。
   《回到教育原点》读后感范文3     自从有了孩子,每天晚上睡觉前的读书时间就被无情地挤占了。窦桂梅老师的《回到教育的原点》,成了我这一年来唯一一本精神食粮,精神饥渴程度可见一斑。因此,放下书本,其中精彩的语句却久久舍不得放下。例如:
     1、教师要学会爱,爱在细节,因为教育就是一堆细节。对待生活在当今社会环境的学生,教师缺少的不是强力和果断,缺少的是教养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细心。
     2、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一手好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
     3、当我们踏着白纸黑字的阶梯,把教的、读的、感悟到的记下来时,我们就发现,读人家书的结果,就是那些方块字达成了我们专业素养的提升,化成了教学的结晶和印记。
     4、呼吁当下的教师、孩子,要在阅读中经营生活,与书成为朋友。要从功利阅读转向兴趣阅读,从强迫阅读转向意志阅读,从职业化阅读转向专业化阅读……
     书中一个个关键词,比如读书、实践、反思、积累、共同体……每一个都给我枯竭的思想以洗礼,给我敲响警钟,为我指引方向。
     关于阅读——“读书,我们必须的生活”
     印象最深的就是窦桂梅老师“读书一生”的阅读态度。她认为:好老师的知识结构应该由三块组成,即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在她看来,要以学生生命奠基为追求,必须靠读书学习进行自身的弥补和进修,要像海绵吸水一样不断地吸收和纳取。窦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启蒙时的“小人书”叩开了她阅读之窗,读书看报的习惯培养了她的心性,只要遇到好书总会情不自禁的翻阅,有的甚至读上好几遍。她bo览群书,儿童经典令她和学生建立起了共同的话语体系,也帮助孩子学习到了童话人物的人格特质和道德勇气,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文学社科经典令她无形中拥有价值判断能力和自我提升的能力,对生命的质感和情调拥有触摸和创造的能力;经典教育理论书籍用理论去指导,并用想象去填补,用实践去充实。这样的阅读是真实的,也是实用的,更是快乐的。而反思一下自己,除了学校规定的必读书目和自己闲暇时随手翻阅的小说、杂志,向窦桂梅老师这样“有目的”“有计划”的读书少之又少,这就难免会造成语文课上的评价语言缺乏语文味,文本的挖掘浅尝辄止,难以深入,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和引领难以全面到位。
     关于反思——每日三省吾身
     窦桂梅建议青年教师要写教学日志,叶澜老师也说,一个老师上十年课不一定能成熟起来,但写一年的教学日志却肯定能成长起来。写日志的过程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的过程,是教师用来记录和澄清自己思路的方法,也是洞察和澄清实践意义的方式。教学日志有利于分析、认识、改变和超越自我,是一种促进自己专业发展的强有力的工具,成为教学实践智慧的源泉。回想一下过去在七小,学校要求每两周写一篇教育随笔,当时很多人怨声载道,自己也有时因为工作忙而把它当成一项负担,但是两年下来,班级管理的经验、公开课前的打磨、教学过程中的精彩和遗憾,能记住的微乎其微,而几十篇、几万字的教学反思,无疑成为了最最宝贵的经验和财富。
     关于共同体——“既没有自己,又提升自己”
     共同体是让你“既没有自己,又提升自己”,这一概念对我来说非常新鲜。一直以来,集体备课常常成为为应付检查而临时编造的材料。读了窦桂梅老师的文章,才意识到做“一支铅笔”的重要性。
     在任何团队,我们都要做这样的铅笔。只有被一只大手握住,你才能书写生命的记忆。没有环境也就没有磁场,学习的笔就会散漫无边,你会一事无成。因此,我们必须融入学科组或学校的“场”,去感受它的强大力量。我们的学习需要严肃的约定,绝对不能“怎么都行”。融入共同体的学习,就是摆脱“独学无友,则孤陋寡闻”的局限。
     教师如果没有融入一个共同体的热情或经历,而只是一个自我感觉良好的“套中人”,他就不可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也不可能为学生的发展做一些真正有意义的事。教师们会各干自己的事,或把工作当做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这样,教师的幸福感自然无法找到,更谈不上彼此分享。找不到职业的成就感,也就谈不上事业的幸福感。这样,我们将在“自以为是、各自为政”或“得过且过”中,丧失自己的“命业”。
     正如书的封底上摘录的那样,“阅读、反思、合作都是一种习惯,一种卓尔不群的好习惯。既是习惯,便可养成;既是好习惯,便当坚持。”

《回到教育原点》读后感

2.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

   自从有了孩子,每天晚上睡觉前的读书时间就被无情地挤占了。窦桂梅老师的《回到教育的原点》,成了我这一年来唯一一本精神食粮,精神饥渴程度可见一斑。因此,放下书本,其中精彩的语句却久久舍不得放下。例如:1、教师要学会爱,爱在细节,因为教育就是一堆细节。对待生活在当今社会环境的学生,教师缺少的不是强力和果断,缺少的是教养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细心。2、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一手好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3、当我们踏着白纸黑字的阶梯,把教的、读的、感悟到的记下来时,我们就发现,读人家书的结果,就是那些方块字达成了我们专业素养的提升,化成了教学的结晶和印记。4、呼吁当下的`教师、孩子,要在阅读中经营生活,与书成为朋友。要从功利阅读转向兴趣阅读,从强迫阅读转向意志阅读,从职业化阅读转向专业化阅读……
     书中一个个关键词,比如读书、实践、反思、积累、共同体……每一个都给我枯竭的思想以洗礼,给我敲响警钟,为我指引方向。
      关于阅读——“读书,我们必须的生活” 
     印象最深的就是窦桂梅老师“读书一生”的阅读态度。她认为:好老师的知识结构应该由三块组成,即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在她看来,要以学生生命奠基为追求,必须靠读书学习进行自身的弥补和进修,要像海绵吸水一样不断地吸收和纳取。窦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启蒙时的“小人书”叩开了她阅读之窗,读书看报的习惯培养了她的心性,只要遇到好书总会情不自禁的翻阅,有的甚至读上好几遍。她博览群书,儿童经典令她和学生建立起了共同的话语体系,也帮助孩子学习到了童话人物的人格特质和道德勇气,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文学社科经典令她无形中拥有价值判断能力和自我提升的能力,对生命的质感和情调拥有触摸和创造的能力;经典教育理论书籍用理论去指导,并用想象去填补,用实践去充实。这样的阅读是真实的,也是实用的,更是快乐的。而反思一下自己,除了学校规定的必读书目和自己闲暇时随手翻阅的小说、杂志,向窦桂梅老师这样“有目的”“有计划”的读书少之又少,这就难免会造成语文课上的评价语言缺乏语文味,文本的挖掘浅尝辄止,难以深入,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和引领难以全面到位。
      关于反思——每日三省吾身 
     窦桂梅建议青年教师要写教学日志,叶澜老师也说,一个老师上十年课不一定能成熟起来,但写一年的教学日志却肯定能成长起来。写日志的过程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的过程,是教师用来记录和澄清自己思路的方法,也是洞察和澄清实践意义的方式。教学日志有利于分析、认识、改变和超越自我,是一种促进自己专业发展的强有力的工具,成为教学实践智慧的源泉。回想一下过去在七小,学校要求每两周写一篇教育随笔,当时很多人怨声载道,自己也有时因为工作忙而把它当成一项负担,但是两年下来,班级管理的经验、公开课前的打磨、教学过程中的精彩和遗憾,能记住的微乎其微,而几十篇、几万字的教学反思,无疑成为了最最宝贵的经验和财富。
      关于共同体——“既没有自己,又提升自己” 
     共同体是让你“既没有自己,又提升自己”,这一概念对我来说非常新鲜。一直以来,集体备课常常成为为应付检查而临时编造的材料。读了窦桂梅老师的文章,才意识到做“一支铅笔”的重要性。
     在任何团队,我们都要做这样的铅笔。只有被一只大手握住,你才能书写生命的记忆。没有环境也就没有磁场,学习的笔就会散漫无边,你会一事无成。因此,我们必须融入学科组或学校的“场”,去感受它的强大力量。我们的学习需要严肃的约定,绝对不能“怎么都行”。融入共同体的学习,就是摆脱“独学无友,则孤陋寡闻”的局限。
     教师如果没有融入一个共同体的热情或经历,而只是一个自我感觉良好的“套中人”,他就不可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也不可能为学生的发展做一些真正有意义的事。教师们会各干自己的事,或把工作当做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这样,教师的幸福感自然无法找到,更谈不上彼此分享。找不到职业的成就感,也就谈不上事业的幸福感。这样,我们将在“自以为是、各自为政”或“得过且过”中,丧失自己的“命业”。
     正如书的封底上摘录的那样,“阅读、反思、合作都是一种习惯,一种卓尔不群的好习惯。既是习惯,便可养成;既是好习惯,便当坚持。”

3. 读《回到教育原点》有感

  窦桂梅——吉林市走出去的教育专家。在她《回归教育原点》一书中,对如何有效的听课和评课提出了具有特色的观点,从她的书中,我深刻感受到一位称职的校长,不仅在政治思想素质方面要强,而且在教学业务上也要精,“校长应是所有学科的通才,某学科的专家”每一位校长必须具有广阔的知识范围和良好的知识结构。“作为校长必须要让教师相信,课堂生活绝不只是为了生存而必须从事的被动工作,而是应当成为自己为未来储存幸福基金的事业。”——窦桂梅。
  
   作为学校的校长,我认为教育改革的最终落脚点还应该是在三尺讲台——也就是课堂。作为教育管理者不仅要具备很好的学校管理知识,还应具备全面的科学文化知识,做一个博学多才的校长,为此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我进行了整体的规划和规范。
  
   在严格遵守《吉林省义务教学常规》、《吉林市教学管理规范》等常规管理制度的同时,我提倡开展了“四轮备课”“调研课”“推门课”“团队校本研修”等教研活动,做到了对教育教学全程的常态化督导。
  
   学校每周一下午为集体备课时间,教学领导包保年组并深入其中和老师们一起研学。每周二为集体备课推门跟踪,每周三为行政领导教学调研,每间周周五为全校业务讲座,以此来规范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推行行政领导调研课活动。每周三的第一二节课,校长都要带领全体行政领导共同走进课堂,有不定年段,不定班级,不定学科的随机调研;有针对特定特定学科及学科教学领域的专项调研;有针对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的指导式调研;有针对课堂教学存在问题的教师的跟踪调研。我们对书法课、法制课、成功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体育课及起始年级班主任课堂教学进行了重点调研,在调研中及时发现教师在学科教学,班级管理,学生习惯培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教师进行现场指导。基于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的行政领导调研课活动,调研的过程就是老师们接受指导的过程,也是帮助老师实现高效教学、师生减负的过程,我们调研到哪就现场解决指导到哪,行政领导调研课的开展为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为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为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提供了最有力的助推。我校的教学管理经验在市区进行了展示,得到了上级教育部门和兄弟学校的高度认可。
  
   作为一把校长,为充分发挥引领作用,我对领导班子提出了“听课听得出门道”和“评课评得出名堂”的具体要求,使得我校的课堂教学听评课逐渐显示出其独具魅力的味道。
  
   每学期学校都要根据教师的年龄、教学经验、教学水平、学科分类等条件,精心选择进行听课,听课后与教师充分交流,教师要写反思,领导要有小结,还有的要形成博文,通过这些文字及时的记录听课的点滴感受,让流过耳畔的声音变成白纸黑字的印记,对于教师,对于领导,对于通潭的所有人都是一个梳理的过程,都留下了成长的足迹,最终形成了宝贵的资源。这是第一步,下一步我们将考虑如何调动所有教师积极性主动的走进课堂,带着问题听课,变成自身专业发展的必须,使听课真正成为教师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使这样的一种现象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
  
   在评课的时候,我们常有这样的感慨——评课人说的意气飞扬,最终的效果却是“萝卜炖萝卜——于事无补”。我鼓励听课的领导和教师不要听了就评,而是应该明确你要评课的这位老师身上最需要的是什么,你评的重点是什么,既能发现教师教学的亮点,同时又能锐利的.之处存在的缺点,并可以准确剖析。几年来,在我的努力下,学校的评课可以说是课堂教学后的“盛宴”,大家能围绕共同的话题占课对话,平等交流,虽有“主”“从”之分,但也改变了“领导说了算”的局限,在开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了评课的过程。给广大授课教师树立了一个重要观念,评课不是批评,更不是无谓的赞美,而是发现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让我们可以更好的一条重要途径。
  
   校长作为教育改革的引领者,较强的业务素质是时代的需要,是胜任校长工作的前提。“一校之长应是师者之师。”校长要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实践,不断构筑自身合理的知识结构,这样在工作中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得心应手,才能成为内行校长,成为全体教师的引路人。

读《回到教育原点》有感

4. 读《回到教育原点》有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总结呢?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读《回到教育原点》有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回到教育原点》有感1     作为基层的教学管理者,评课,是一门不可或缺的管理艺术。通过评课不仅可以探讨课堂教学规律,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实现课堂教学的管理功能,而且可以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生命化,使课堂真正的动起来,达到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推动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目的。
     那么怎样才能通过评课,给予教师专业引领,给予教师真正超越他原有水平的滋养,读了《回到教育原点》,领略窦桂梅的“萝卜炖肉般”的评课艺术,醍醐灌顶。
      一、要站在授课教师的角度去想 
     作为管理者,要站在教师的角度想问题,想想教师为什么这样设计教学流程,这位教师身上最需要的是什么,作为听课者,你要评课的重点是什么,这样想好之后,再有的放矢地从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客观公正地评价本节课的得与失,做到对事不对人,既有适度的鼓励,也有方式方法的提示与引领,让教师明确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增强上好课的信心与勇气,切忌以领导者的身份,主观的信口开河,缺点说透,成绩不够,让上课者心有余悸,丧失自信,久而久之,教师不愿意让你听课、交流,间接地打击了教师的讲课热情,形成不愿意让领导听课的局面。
      二、要站在行家的角度去评 
     在评课时,要拿出自己的“绝活”。用先进的理念,正确的导向给予教师引领与带动。通过你的评课,教师能明确自己缺少的是什么,如何进行完善;教材处理,教法运用上还有哪些不到之处;学生的活动,教学效果的显现,还有哪些不足,怎样改进能更好,同时给予教师前沿的、可行的、合理地建议,做到“缺点不漏,有点说透,方法给够”,让教师感觉到你确有水平,既有一双慧眼发现教学亮点,又能锐利指出存在的缺点,还能准确剖析盲点,并能恰当给予指点,让教师信服。从而达到专业上的引领与带动。
      三、要站在同伴的角度去说 
     评课时,管理者要把自己作为教师的同伴,真诚的做到“义正辞婉”“理直气和”,用委婉、温和的语气,传递真实的心声、真实的水平,告诉老师怎样做会更好,让教师感觉不到你是领导,仿佛就是身边的兄弟姐妹在和他交流,这样更易于教师的.接受。如果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那么好教师就是鼓励出来的。
     在评课中,给予教师专业上的引领,实现“萝卜炖肉”的评课效果,永远是教学管理者追求的目标。
   读《回到教育原点》有感2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那么要如何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师者呢?窦桂梅老师在《回到教育原点》一书中告诉我: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师者,要先学会阅读与反思。
     窦老师的阅读之旅,由小人书叩开阅读之门,由报纸杂志开启视野之窗,而后由阅读名著走向精神成熟。几年来,记载下了2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500多万字的文摘卡片。正是由于阅读的不断沉淀累积,使窦桂梅老师最终能谱写下美妙动人的教育华章,成为青年教师的领路人。
     所以教师要多读书。读书多的未必能成为优秀教师,但不爱读书、不善读书的肯定成不了优秀教师。窦桂梅老师认为:好老师的知识结构应该由三块组成,即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在她看来,要以学生生命奠基为追求,必须靠读书学习进行自身的弥补和进修,要如同海绵吸水一般不断吸收。不说“给人一杯水,自己就需要一桶水”的角度来说,单是从教师自身的良性发展层面看,读书也同样是一种提升自我,充实人生的首要因素。无论是研读专业的教育教学理论,还是阅读大量的经典文学作品,通过读书,我们丰富了自身,也开阔了自身,驰骋古今,神驰天地。
     如果说阅读为窦老师提供了登高远望的平台,登上了巨人的肩膀,那么反思则一次次地让老师回到原点,挖掘自己的心灵,并把它彰显出来。在书中,窦老师提到,我们这些小学老师做到用文字记录自己成长中的酸甜苦辣——在清醒后的清理与整理中,不断给自己的专业增进精神营养与生命美容,也因此成就了自己的“美丽容颜”。
     “教了十年书的教师,不一定成为一个成功的教师,写了一年反思的教师,必定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教师”。可见,在教师生涯中,动笔显得多么重要。窦老师用灌注了“细心、恒心、耐心”之墨的笔改变了自己的课堂,也成就了一位教师的智慧。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个好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爱读书的教师;一所好学校应该是书香满园的地方。而现今,阅读越来越远离我。看完这本书之后,感受到了捧书卷、闻墨香的窦桂梅老师的样子,深深感到惭愧。“没有真正阅读过那一本本经得起推敲的经典大书的时候,心灵就是粗糙的;没有真正被经典感动过的情怀,内心就会是枯涩的有被厚重的经典著作洗礼过,就无法拥有细腻的心灵。”在教学路上,我希望自己能不断阅读和反思,立德树人,体会教育的幸福,成就自己的幸福人生。

5. 读《回到教育原点》有感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那么要如何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师者呢?窦桂梅老师在《回到教育原点》一书中告诉我: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师者,要先学会阅读与反思。
  
 窦老师的阅读之旅,由小人书叩开阅读之门,由报纸杂志开启视野之窗,而后由阅读名著走向精神成熟。几年来,记载下了2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500多万字的文摘卡片。正是由于阅读的不断沉淀累积,使窦桂梅老师最终能谱写下美妙动人的教育华章,成为青年教师的领路人。
  
 所以教师要多读书。读书多的未必能成为优秀教师,但不爱读书、不善读书的肯定成不了优秀教师。窦桂梅老师认为:好老师的知识结构应该由三块组成,即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在她看来,要以学生生命奠基为追求,必须靠读书学习进行自身的弥补和进修,要如同海绵吸水一般不断吸收。不说“给人一杯水,自己就需要一桶水”的角度来说,单是从教师自身的良性发展层面看,读书也同样是一种提升自我,充实人生的首要因素。无论是研读专业的教育教学理论,还是阅读大量的经典文学作品,通过读书,我们丰富了自身,也开阔了自身,驰骋古今,神驰天地。
  
 如果说阅读为窦老师提供了登高远望的平台,登上了巨人的肩膀,那么反思则一次次地让老师回到原点,挖掘自己的心灵,并把它彰显出来。在书中,窦老师提到,我们这些小学老师做到用文字记录自己成长中的酸甜苦辣——在清醒后的清理与整理中,不断给自己的专业增进精神营养与生命美容,也因此成就了自己的“美丽容颜”。
  
 “教了十年书的教师,不一定成为一个成功的教师,写了一年反思的教师,必定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教师”。可见,在教师生涯中,动笔显得多么重要。窦老师用灌注了“细心、恒心、耐心”之墨的'笔改变了自己的课堂,也成就了一位教师的智慧。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个好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爱读书的教师;一所好学校应该是书香满园的地方。而现今,阅读越来越远离我。看完这本书之后,感受到了捧书卷、闻墨香的窦桂梅老师的样子,深深感到惭愧。“没有真正阅读过那一本本经得起推敲的经典大书的时候,心灵就是粗糙的;没有真正被经典感动过的情怀,内心就会是枯涩的有被厚重的经典著作洗礼过,就无法拥有细腻的心灵。”在教学路上,我希望自己能不断阅读和反思,立德树人,体会教育的幸福,成就自己的幸福人生。

读《回到教育原点》有感

6. 回到原点读后感

  读着抒情的散文,能让我的心情放飞;读着精彩的小说,能让我的幻想放逐;当读完《回到原点》一书后,则令我百感交集,在吸收书中精髓的同时,也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进行反思。
  
   书里除了讲述了教育的灵魂、如何保卫孩子的童年等一些我们容易忽视的问题外,还分析当前教育所存在的普遍现象,来警醒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确实值得一读。其中有几点是我体会最深的。
  
   首先,是林少敏与张文质在谈论到保卫童年这一话题时,认为当前学校已经是脱离了教育的本质,有功利化的行为。我觉得教育的评价是比较复杂的,所以用评比、竞赛、考试等形式去评定学校,是在所难免的;而且现在社会竞争激烈,要想学校有生存以及发展的空间,去迎合社会的要求,也是迫不得已的。但问题是我们当教育工作者的要带着良心去工作,本着教书育人的思想,不但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注重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不能把学生当作是制造好成绩的机器,不要把学生当作拿奖金的摇钱树的话,我相信我们的教育就没有了功利关系了。
  
   当今社会里,虽然物质生活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现在的小孩衣食无忧,又由于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的原因,在家里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不仅生活习性比较懒惰,思想上其实也比过去的孩子缺失了许多东西。其实,这就是为功利所困的失真教育。现在大家都不难发现,新闻里常报道:一些青年因为口角而杀人;富二代醉酒驾驶撞人后扬长而去;一些有钱人说用钱就能解决问题等。因此我们慨叹:现在的人怎么越来越粗暴的呢?这就反思我们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方面还是否做到最好了。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在教育上不仅仅是要对学生进行刻板的学科教育,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的灵魂洗涤和精神的再塑造。
  
   其次,在还学生自由这一问题上,也是要下工夫的。书中毫不客气地指出:人身自由是中国教育中严重受到忽视的教育自由。不能以任何遥远的目的牺牲儿童的身体利益,不能牺牲儿童的欢乐、游戏和交往的需要而把儿童放置在劳累之中。但有时反思我们自己呢,会有意无意地范下这个错误。有时是因为抓紧评讲练习的进度而拖延了下课的时间,有时是怕出危险而减少活动的时间,有时是火在当前把学生大骂一顿,有时甚至是为了掌握知识而反复地练习。所有的这些,都是在剥削着学生的自由,摧残着这幼小的生命。作为教育工作者只有认识到这些是错误的行为的话,才会懂得关爱我们的学生,才能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
  
   第三,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北京电视台记者马薇所举的一个国外学生莎拉的学习例子,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事例。我们现在布置作业,没有考虑孩子的能力特点,只是考虑到自己批改时的方便,就一刀切,统一作业。其实细想一下,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是一种折磨,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还要再做。所以,有时在作业布置方面要学会灵活,适当地根据学生实际来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以达到激励效果。
  
   但话分两头,我对书中所说的因为要培养学生个性而允许孩子动着学习的观点持保守的态度。虽然我们的课堂要求学生端端正正地坐着听课,不许乱动是有点压抑了学生的自由,但对于学生人数比较多的教学班来说,起码它能保证学生的听课率,也保证教学能按计划进行,同时,这也是培养学生懂得规范的一种途径,如果允许个别好动的学生边玩边学习,由于他们的自制力不强,所以不但不能培养个性,还连基本的知识都学不进去。所以,我还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课堂纪律,坐立的姿势,这是学习的基本。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书中所选取的文章也好,所引用的名言也好,甚至是举的例子也好,作为教学工作者,都要认识到自己的工作对象是天真烂漫的孩子,教育的任务不仅是知识的传授,人格的培养,还有的是人文的关怀。只有把别人的孩子当成是自己的孩子来教,才会切身地为孩子着想。
  
   我不太懂用华丽的词语来修饰,也没有用形象的修辞来表达,只是用平淡的片言只语,来表达我读完这本书后最深的体会。作为教师,我希望带着学生,能彼此回到教育的原点——既教书,又育人;既学知识,又学做人。

7. 回到教育的原点

                               回到教育的原点
  
                   一一记“合肥小学校长培训班”篇二
  
         以窦桂梅校长《回到教育的原点》一书来命题我的点滴思考,意在表达:无论教育如何改革,属于教师的领地永远在三尺讲台!
  
                                 蜀韵稻香
  
          28号上午,蜀山区稻香村小学的季媛媛校长以《课堂,如何转身?》为题向我们阐述了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传统意义上说,女校长应该是感性的,但季媛媛校长却颠覆了大家的传统思维,围绕“课堂改变学校才能改变”的主题,以大数据时代为背景,分析了互联网家时代,新媒体新技术对课堂教学带来的变迁,以及IT对教育影响小得可怜的现状:“无非从黑板变成了白板,多了几张PPT”,让我们意识到不能固步自封,用心倾听技术时代变革的声音,寻找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的契合点,授生以渔,而非授人以鱼……
  
                                体验式学习
  
         其中谈到的课前为学生推荐相关的学习网页以及“电子书包课”和给孩子“学习资源包”让孩子自己去打开、去百度搜索,从而培养其自学能力……方法很认同,但操作有困难!不过我们有信心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这种方法也能慢慢融入我们的课堂。
  
                     主题节日一一打造校园文化
  
     “尽显读书智慧,畅游数学海洋”的校园读书节
                                          
               “乐享童年,醇美记忆”的游戏节
                                          
                      “童心飞扬”的校园艺术节
                                          
         其实,这些节日与我们的校园有着异曲同工之美!
  
         “不要拿课后的勤来补课堂的懒”季媛媛校长说,她听课从来都不是看教师的课堂表演,而是看从上课的第1分钟到下课的第40分钟,同一个学生的不同表现,教师的关注点不再是自己的教而是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应该说季校长是个专业型校长,从她对“上好课”的理解: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反思到她根据职称划分教师的教案撰写方式,以及她提倡的每学期在年轻教师和年长教师中分别评选“稻小好教案”和“稻小好教本”,并对获奖的老师给予奖励和传承,充分发挥了“传、帮、带、扶”的团队精神和对校园文化传承。
                                          
                         甘为人梯的校长情怀
  
          最让大家感动的是,这位女校长竟然竭力帮助老师们去撰写专业理论著作,去发表,形成教研成果,丰厚校园业绩,这让我想到了当年杜郎口中学的校长口号:“为公是最大的为私!”不无道理……
  
                               向日葵精神
  
                       一一顺应天性、涵养德性、发展共性
  
       
                                          
         相比于前一天的参观学习,略显枯燥的是一整天的讲座。
  
         下午,芜湖师范附小的校长一一赵玲,从长三角的培训班赶来为我们分享办学智慧。赵校长的:“让每个孩子健康、阳光、快乐的成长”,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共同的教育目标和追求。因为是本市的名校,之前的有些“金点子”已有所借鉴,如:快乐周五 、校园吉尼斯、主题实践日等等,其实城区也早已有学校在做,对于她提出的“多一把尺子,多一批人才”和“家长走进校园的双刃剑”值得我们学习和反思……
                                          
                                诊断与规划
  
         29号上午来自宣城的杨和平校长近三个小时讲座,既让我们理性认识对教师职业的定位,不能过分拔高也不能妄自菲薄。
                                          
         然而,当下如何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成了校长们共同的话题和难题。几番分析后,杨校长以《西游记》中的一段话来譬喻颇为风趣,“修行三百年,仍经不住一件袈裟的诱惑”来形容必须有一些有功利的东西来推进教师的发展,并谈到他自己如何帮助青年教师做好职业规划,从职称规划一一底层规划一一切实可行的路线,再到鼓励每一位成长中的教师:“不管有没有机会都要做好准备”,帮助教师建立专业自信,打造学习的共同目标。“以没有哪一位教师愿意看到学校的沦落和衰败,都希望它成为一所名校!”来丰富教师的精神食粮,激发教师的专业梦想。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这是一位敬业、守业、乐业和“想教师之所想,急教师之所急”的校长!
                                          
                               回到原点
  
         4天的培训时间,能有幸聆听教育大咖们智慧分享的同时,也要感谢老师的陪伴指导和校长们的谦让照顾,无论如何这纸证书也是对我学习的肯定和鼓励,将激励我以后教育的日子里“不念八九,常思一二”……
  
        年过半百,挑灯夜读的老师,永远的榜样
  
                                          
               自惭形秽的奖状是我学习的动力
                                          
        回到教育的原点,回归教育最初的宁静!最后,引用窦桂梅校长《回到教育的原点》中的一句话与大家共鸣“不管怎么,要读书;不管怎样,总要善良;不管怎样,总要心向光明!”

回到教育的原点

8. 【快速阅读320/400】《回到教育原点》

【快速阅读320/400】《回到教育原点》窦桂梅著。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专业提升,要靠不断反思,教师要学会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长。激情不老,读书一生,宁静致远,以写促思,慎独养身,伸展个性,爱在细节,海纳百川,合作共进,海星角色(教育中微不足道)。教师的激情就是点燃学生的情绪,照亮学生的心灵。你有什么样的情怀,就有什么样的处事方式;你有什么样的期许,就有什么样的行为。
  
  
 第一章回到素养·核心素养的修炼
  
 一、我的三张名片:微笑,感谢(凝聚在动作鞠躬),赞美。设立校长奖。竖起大拇指。
  
 二、回首生命的来处。阅读:“精”神的底色。声影:“气”魄的张扬,字与画,同构了我的静态生命,横向地拓展开来;身与影,建构了我的动态境界,纵向地延宕出去。基本功:“神”韵的历练,毛笔字,画笔,声乐……每一项技能都能成就自己。
  
 三、凭良心教书,我看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用语文的方式来思考、来感悟、来表达,叙事、隐喻、抒情、对话,乃至一声问候、一句评价。衡量一堂课的好坏:一是学科本位的价值获得,二是教育学的含量。训练语言、语文、文学素养,尽心沉淀于课后,“共读,共教,共写,共成长”。以教促读,以备促教,以写促读。
  
 四、在阅读中经营生活。一个人的最佳读书状态应该是一种“随时”状态。小人书,叩开阅读之门;报纸杂志,开启视野之窗;名著,致力于根部滋养。读儿童经典,读文学社科经典,读经典教育书。
  
 五、在写作中沉淀生命。每一次记录,都会挖掘自己的心灵,把它彰显出来。写教学反思,写备课随想,写困惑……
  
 六、言语智慧从哪里来?语文教师的实践:教育学和言语水平智慧。研究学生是我们课堂实践中最重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文本结构的体现,体裁特点的隐现,文本主题的呈现。课堂知识分布:教科书、参考书;教师个人的素养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建议:读书和反思。
  
 六、经验从哪里来?学生的经验,运用已有经验的学习,过程本身也是经验;教师的经验,教师原有的经验,关注学生已有经验;教学引领者的经验,深入班级,倡导研究性事件,倡导反复诊断,寻求专业引领。
  
 七、成长,需要回到“学习的常识”。阅读,回到经典。一个人的阅读是成就了他的生命发展史。备课,必须付出艰苦努力。生活,融入“共同体”中。
  
 八、“专业”与“职业”的思考。专业指专门从事某一项工作;职业是指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教师自身的学科素养亟待提高。教学目标是否心中有数;教学细节是否有“教育”意识;教学的专业是否等同音乐的专业。教师必须具备的七类知识:学科知识,一般的教学法知识,关于课程的知识,学科教学的知识,关于学习者特点的知识,教育背景的知识,有教育目标、目的、价值观和教育哲学的知识。
  
 九、语文教师须知道七件事:认识语文的本质;学生,教学的全部意义;读书,我们必须的生活,培养终身读书人;拥有面对文本的力量;公开课,生命试炼的地方;朗读、语言与写作的素养;修炼你的激情、思想与风格。
  
 第二章回到教研·如何引领教学
  
 一、努力走向有效的听课、评课。“有效课堂”就是学生因此课的学习产生持续学习的课堂向心力。对教材的解读,对学科本质的认识是一切教学法的基础。看透教材,吃透教材,知彼知己才能保证课堂的有效。如何“同题异构”?包括教学理念的异构、教学过程的异构、课后评价的异构等。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以及年级特点选取不同的角度,构建教学过程的课堂,无论怎样异构,最终还要看教学效果。
  
 二、听课、评课、写课——教学引领者必需的生活。听课,听得出门道,听重难点突破,听对教材创造性处理,做一个感同身受的行动者、研究者,带着自己的体验、思考走进课堂;评课,评得出名堂,发现教师教学的亮点,锐利指出存在的缺点,准确解剖盲点;写课,写得出水平,思考教学,表达思想。写课是学校教学工作、传承并发展学校文化的关键所在。
  
 三、共读、共教、共写,共同成长。意想,必须建立共同的教研生活,必须打破“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格局,建立学习共同体;意图,努力实现由课堂到课程思路的转变,从“一课一研”到“一课共研”,课堂教研到课程开发的演进,努力实现教师学科知识,到专业水平的提高,更新教学理念并实践;意义,师生整体实力提升,师生阅读视野开阔,师生写作水平提高,学习共同体凝聚力焕发。
  
 四、教学三问:教学是一门特别的专业;教学是一种格外的良心,以人为本,树立为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的目标,坚持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统一,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教学是一份集体的智慧,树立共同愿景,改善思维模式,激发高度热情。
  
 五、管理耶?质量耶?立足课堂,落实质量才是学校发展、教师成长之根本。校长要有能力,领导班子要有实力,教师要有行动力。靠“灵魂”的带动,以“学习”牵动“行动”,以“细化”代替“泛化”。管理的细化,也就是思路化,清晰化。即开学时,把要做的写下来,教学中把写的做出来,期末后把你做的检查出来。
  
 六、说课这门功。 把教材分析“透”,学情定位“准”,目标阐释“清”,教学流程“简”,教学设计“新”。说课形象:语言,自信,细节。
  
 第三章回到课堂·思考的教室
  
 一、识字课怎么上?听读儿歌,读准字音,提倡自主学习,语言环境中理解字义,利用韵语渗透“字理”识记字形,观察比较指导写好字体。
  
 二、语文主题单元怎么备课?做到“瞻前顾后”,有“主题单元”意识,注意内容分布的单元性。重组教材,课文精讲或略讲,细读单元主题中的每一篇课文后一定要备“语文天地”的各部分练习,揉到课文里学习,要有统筹和整合能力。培养学生语文的敏感性,让孩子有感情的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要在课文文字里下功夫。
  
 三、主题教学如何深度备课?课堂应变和调控能力。备课的过程就是自己的专业走向高度的过程。主题深度备课是指以教材为起点,在深读教材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开发可以利用的一切课程资源,达到教材解读的深度与高度,拓展教学内容的广度,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形成合力,使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设定尽可能地趋于适度合理,使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共同成长。
  
 四、主题教学怎样深度备课?初读教材及参考说明,通读原著和作者生平,读原著及相关评论,再读教材确定主题,确定教学基调与策略,把握好取舍。
  
 五、教学韵味,不仅仅是感觉。一堂好课好在哪?好课看不出教师“教”的痕迹。润物细无声,求真,求实,凡事留有余地。真实情感投入,互动思维碰撞。经意与不经意之间,轻松与不轻松之间,圆满与不圆满之间
  
 六、“秀”中方能“眉目清”。看的明白,拼得正确,搭得合理。让学生听得懂落得实。
  
 第四章回到教改·教师应该怎么做
  
 一、教育变革要回到一种慢的教育。回到基础,回到母语,回到儿童。
  
 二、为生命奠基。学好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尊重教师,超越教师。
  
 三、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研究的缘起,难以形成核心价值观、提升语文素养,导致儿童学习负担过重。小学语文主题教学理论构想:主题教学如何确定,特征,理念与实施原则(语文立人,整合思维,儿童立场)。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的阶段成果:重构语文课程内容。多元评价,创新教学模式,建立课程资源库,《乐学手册》,《目标手册》。
  
 四、“1+X课程”是什么?1指优化整合的国家基础性课程,强调回归基础。“X”指实现个性发展的特色化课程,是在1的基础上的补充、延伸与创新。多样化、全方位的课程整合;丰富性、人性化的课时设置;结构化、弹性化的管理整合。
  
 五、回到教育本身。学科内整合,学课间整合,课内外整合。学习过程:预学,共学,延学。
  
 六、朝向“伟大的事物”出发,“主题教学”的新思考。教学主张:回到母语。课程建设:回到儿童。团队引领:回到教师。共读一本书——组成“专题学习”共同体;共上一节课——促成“深度教研”共同体;共写一本书——养成“拥有尊严”的共同体。
  
 七、从《丑小鸭》一课谈教学中的“三个走向”:走向母语家园的深处,走向儿童心灵的深处,走向专业自我的深处。语文教育要给孩子一座田园,一座花园。
  
 八、我看“人文性与工具性”。从主题单元教材谈起。着眼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在联系进行同质或者异质建构;立足于学生生活领域进行系列语文实践活动;营造对话交流情境,进行思维碰撞,引起质疑、猜测和期待。
  
 第五章回到本原·立人为本,成志于学
  
 1、做一个永远的读书人。一个民族的发展史就是它的文化史,一个人的精神发育是就是他的阅读史。
  
 2、做一个永远善良的人。心态决定人生状态。做一个把微笑挂在脸上,把感谢挂在嘴上,把愧疚常怀心中,不见利忘义,而能成为记住恩泽、洗去怨恨、永远善良的人。
  
 3、做一个永远有梦想的人。要热爱,更要有激情;要善良,更要会感恩;要独立,更要去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