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承志的介绍

2024-05-15

1. 张承志的介绍

“张承志:《中国大百科全书》撰稿者、《花色之谜》译者、理论保藏学创始者1 、曾兼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北京林业大学教授、美国凯撒国际教育集团亚洲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探险协会理事、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理事”。——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专家档案:(2010,11)。1938年出生于青岛,祖籍山东沂水。1960年毕业于沂水一中,同年考取北京林学院生物物理专业,1965毕业于林业系,分配到北京自然博物馆工作,职称研究员。现仼中科院《科技促进发展》杂志编委、中国未来研究会顾问。

张承志的介绍

2. 张承志介绍及其相关作品

 作家张承志简介
  张承志,作家,早年的文风如铁,慷慨硬朗,充满了大漠荒原气息,90年代以后,其人宗教情感增重,文字开始变的诡秘起来张承志简介,甚至有些偏激。作品多涉及宗教等,引起争议。文学之于张承志,不是目的,不是终极,而是工具,是手段,是表达人生理想和精神追求的物态载体。曾获第一届全国短篇小说奖,第二、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已出版著作30余种。
  作者简介:
  张承志, *** 张承志简介,原籍山东省济南市,1948年在北京出生。1967年于清华附中毕业到内蒙古乌珠穆沁旗插队4年。1975年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78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民族历史语言系,1981年毕业并
  获得硕士学位,主要进行北方民族史研究工作。张承志是青年作家、学者,他在蒙古历史和北方民族史的研究工作中有一定成果,在小说创作上也是硕果累累。他的初作是蒙文诗《做人民之子》和短篇小说《骑手为什么歌唱》,并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荣誉奖。此后发表的小说有中篇小说《阿勒克足球》,获第一届《十月》文学奖和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黑骏马》获1981~1982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春天》获1983年北京文学奖。《北方的河》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7年又出版了长篇小说《金牧场》。
   
   

3. 张承志的人物简介

张承志1982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工艺美术系(南艺设计学院前身)装饰艺术专业,后留校任教。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院长。

张承志的人物简介

4. 张承志作品精选的介绍

内容提要本书精选了张承志的四部小说和部分散文作品,其中有著名的《黑骏马》和《北方的河》。《黑骏马》以辽阔壮美的大草原为背景,以一首古老的民歌《黑骏马》为主线,描写了蒙古族青年白音宝力格的成长历程,描写了他和索米娅的爱情悲剧。小说以舒缓的节奏,优美的笔法,再现了草原民族的风俗人情。《北方的河》是他继《黑骏马》之后的又一部成功之作。作品曾获1984年《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中篇创作奖,小说几乎没有故事,是以主人公“我”的意识流向构成情节的,语言优美、流利,通篇就是一首抒情诗,作者用形象化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雄浑、壮阔、绚丽的“北方的河”。

5. 张承志的谈“创立”

创立是初次建立的意思,在世间找不到而社会又需要保藏学理论的情况下,总得有人去创立,不管这个人是白种人还是黄种人。我认为文明古国、文物大国似乎更有条件、更有义务去作这件事。《文物保藏学原理》一书被髙等教育部选作研究生教学用书,特别是被北京大学、人民大学等名校的相关院系选作中外博士生入学考试参考书、博士生教学参考书,更说明了该书的国际领先水平。但领先不等于首创,如果在现实中找不到更早发表的相同理论著作,那么我的理论当属首创。业内权威人士集中在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及中国文物保护技术研究所。协会理事长陆寿麒及研究所长蔡学昌是业内最髙权威人士,他们在书的序言中指出:“他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有了新的发现”,并一一列出我新发现的四大理论。新学科就是在这四大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张承志的谈“创立”

6. 张承志的主要作品

短篇小说《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 《刻在心上的名字》 《锁儿罕·失刺》 《辉煌的波马》《北望长城外》《胡涂乱抹》《美丽瞬间》《凝固火焰》《九座宫殿》《雪路》《晚潮》《绿夜》《顶峰》《大坂》《春天》 《戈壁》 《老桥》 《静时》 《青草》 中篇小说《北方的河》《黑骏马》《黄泥小屋》 《阿勒克足球》 《西省暗杀考》 长篇小说《心灵史》《金牧场》散文随笔《绿风土》 (1989年)《荒芜英雄路》 (1994年)《清洁的精神》 (1996年)《牧人笔记》 (1996年)《鞍与笔》 (1998年)《以笔为旗》 (1999年)《一册山河》 (2001年)《谁是胜者》 (2002年)《鲜花的废墟——安达卢斯纪行》 (2005年)《聋子的耳朵》 (2007年)《敬重与惜别——致日本》 (2009年)《你的微笑》 (2010年)《涂画的旅程》 (2011年) 《相约来世:心的新疆》(2013)

7. 张承志的社会关注

科技媒体对“逆境”的关注.张承志一生多磨难,特别是折磨他30余年的“三个通常”。在他独自完成三个科研单位联合攻关未果的国家级课题后,产生轰动效应,这使嫉贤妒能者恼羞成怒、坐卧不宁,于是挥舞“三通常个”的大棒封堵。“所谓‘三个通常’是指当年我的(重大)研究成果单位通常不上报、上报我的(重大)成果时通常不属我的姓名、评职称时通常让我绝对评不上…评助研时使用诱骗术,逼我去外单位参评;评副研时使用调包术,将我的成果转曾他人,让我两手空空无法参评;评正研时深夜告黑状,让上级评委“合理”取缔我。此乃‘君子’之为也”。《科学中国人》(2011,6)。 完成国家级重大科研课题,是申报院士的条件,而张承志仅仅申报助理研究员都不够格。正可谓“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嫉贤妒能者应知“真正的天分受之于‘天’,奸恶之人断难封杀”。“三个通常”为何要频频下毒手呢?《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杂志给出的答案是:“三个通常”“害怕羊群里会跑出头驴来,抢占自然博物馆的至高点,所以采用‘三个通常’的方式来未雨绸缪”。“张承志因成功而招来了磨难…张承志由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一个成绩斐然的科学家的人生经历,验证了逆境对于人才成长的正面作用,…张承志的研究经历在科研史上相当奇特,他就像鲁迅先生笔下的野草,应逆境而生,应逆境而长。使‘三个通常’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磨难使这位古希老人四次因祸得福,在逆境中抢占了世界理论保藏学的制髙点。(求仁得仁又何怨?)”——中国科协《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2010,10)。逆境对成才的影响,古人有言:“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天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肋骨…增益其所不能”。 天分是人们与生具来的某种优势,“毋庸讳言,‘天分’常遇‘地煞’。对那些一向嫉贤妒能、惯于封诸才华的人来说,你把门关死,才气会从窗户里透出来…真正的天分受之于‘天’,奸恶之人断难封杀,更难一辈子封杀”。——《文汇报》詹克明。媒体关注“逆境”是为了营造和谐。“三个通常”是个别人虐杀同行的绝招,文人应专心治学,不应为争一日而治人于死地。 “理性和良知制定了人类共同遵守的游戏规则——竞赛不使用暗器”。《科学中国人》(2011,6)。古人云“盗亦有道”,大盗行盗素有道德底线,君子出手似乎也应顾及底线!“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国家领导人对张承志的关注李瑞环主席对张承志的关注:“李瑞环主席在天津仼职时,我曾用自己的技术帮助天津蔡村8个农民,集资八千元办了个小厂,当年就有十几种产品出口。李主席得知后非常髙兴,招开会议批评了滞后的老厂,髙度赞赏了八个农民的新业绩,张承志也荣幸地分享到了这一至尊的赞赏。”政协常委张新时院士对张承志的关注:“我的室主任陈绍煋研究员以‘奇才怪才’的名誉将我举荐给张院士,院士接受了举荐,将我这个基层单位的副研,破格聘为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并把动物园内极好的实验室给我专用。随后决定将我调至植物研究所工作,还亲自带我到香山看了为我准备的工作室——‘地主庄园’,这是香山植物园内最髙雅的庭院。我实在没有胆量入住此庭院,只好不辞而别”。——《科技促进发展》(2010,11)。

张承志的社会关注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