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空限制对资产组合管理有什么影响?

2024-04-29

1. 卖空限制对资产组合管理有什么影响?

资产组合理论的诞生就是为了降低风险,而卖空限制意味着你的资产组合没有抵御市场下跌风险的能力,也就是说在有卖空限制的市场做资产组合时应更加偏于保守。目前可以做空的投资品种,有商品期货,外汇,黄金白银,股指期货,融券业务等等。如果是投资理财品种允许卖空的,我想涉及到的一般是股指期货、融券业务这些品种;限制卖空的投资组合,则是一些比如股票、债券、稀有贵金属现货等等只能做多赚钱的品种。可以卖空的情况下,当然是部分卖空资金放到一些可以做空的期货等品种中去操作,其他的正常做一些常规品种。投资组合理论是财务管理课程中深奥难学的内容。许多学生对允许卖空时投资组合可行边界与不许卖空时投资组合可行边界的区别存在误解,进而对投资组合理论的理解产生偏差。本文拟借助于Excel软件设计验证性实验,对两种情形下投资组合可行边界进行比较,消除学生们的误解,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实验设计思路组合的收益率等于构成组合的各单项资产收益率的加权平均值,因此组合的收益率存在一定的取值范围。在不许卖空时,组合的收益率介于构成组合的各单项资产收益率的最小值和最大值之间。在允许卖空时,组合的收益率可以突破上述限制,取值可在无穷小和无穷大之间。实际上这问题相当的专业,问的是与证券组合的最小方差的集合相关的问题,可以这样进行理解,允许卖空时,获得的各种证券分配权数的所有可能战略,而当投资者不能卖空的限制而拒绝其中大多数战略,便失去了许多减少方差的机会或失去了许多增加期望收益的机会,故此不允许卖空的是一个有限空间。而对于卖空而言,所面对的最大收益就是卖空的价格(如企业破产,相关股票价值极有可能归零即废纸),最大损失可能是无穷的,故此允许卖空时它的形态是左边会有一个边界的最小集合,而右边是一个无限区域。

卖空限制对资产组合管理有什么影响?

2. 简述金融资产和资产管理业务之间有什么关系?

根据《金融企业不良资产批量转让管理办法》(财会[2012]6号)、《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开展非金融机构不良资产业务管理办法》(财金[2015]56号)等相关规定...

3. 资产管理的重要性有那些


资产管理的重要性有那些

4. 资产集中管理有什么好处

固定资产的归口分级管理,就是在企业财务部门的统一协调下,按固定资产的类别,由厂部各职能部门负责归口管理,按各类固定资产的使用地点,由各级使用单位负责具体管理,进一步落实到班组和个人,并实行与岗位责任制相结合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固定资产归口分级管理,包括固定资产归口管理和分级管理两项内容。归口管理的一般做法是:企业的生产设备归生产部门管理,动力设备归动力部门管理,运输工具归运输部门管理,房屋、家具用具归总务部门管理,各种科研开发设备归技术部门管理等。各归口管理的部门要对所分管的固定资产负责,保证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固定资产分级管理的一般做法是:在归口管理的基础上,按照固定资产的使用地点,将各类固定资产分别交由企业内部各级使用部门负责具体管理,有些资产的管理责任还要具体落实到班组和个人。这样便可做到层层负责任,物物有人管,使固定资产的安全保管和有效利用得到可靠保证

5. 大家对资产管理有哪些误区?

误区之一:市场认为《意见》严格限制委外,但实际情况是将委外合法化
《意见》其实并没有限制合理的单层委外,与之前的规定大致无二,市场以此看空债市是很是偏颇的。市场将《意见》解读为监管开始明确限制委外,无疑是最大的一个误区。
具体如下,《意见》明确禁止资管产品投资其他资管产品,但是《意见》为两种情况开了绿灯:一种是一些产品和机构的特殊性,如FOF和MOM的运作需要对其他资管产品进行投资;另一种是一些中小银行由于自身投资能力不足,有委托其他机构投资的合理需求,《意见》对于FOF、MOM以及金融机构合理的委外投资给与豁免,但强调被委外机构不得再投资其他资管产品。
这里需要再解释一句,对于FOF和MOM的豁免,针对的并不是“委外可以投资FOF和MOM”,而是“FOF和MOM作为资管产品,允许投资其他资管产品”,对此市场同样存在误解。
很明显,《意见》并未将此前债市大爆发的委外进行禁止,反而明确了委外投资的合理性和合法性,相当于给委外这一2015年新兴的模式开了绿灯,这不应被认为是看空债市的理由。同时,《意见》也并未否定过非银金融机构合理的委外需求,即保险委外大概率也是合理合法的。
关于多层嵌套还需要注意一点,单层委外是否可以突破投资者适当性要求,即委外模式下投资者适当性是否遵循穿透原则。我们的理解是,单层委外确实可以突破投资者适当性要求,只有这样才符合《意见》将委外合法化的意图。具体而言,假定券商资管投资者人数不能超过200人,而银行理财的个人投资者有10000人,银行理财将资金委托给券商资管,应当被认为是1个投资者而非10000个投资者,否则委外合法化就成了一句空话。其合理性在于,委外并非简单地将权利和责任完全转移给被委托机构,而是《意见》明确委托人同样需要对投资负责,这与简单地分拆投资者有本质的区别。
《意见》唯一对委外限制的地方在于“禁止委外借道通道”,现实操作中由于交易所开户等问题存在理财借道信托开户、再委托给券商基金的情况,按照《意见》将委外合法化的理念,这些技术性问题未来应当有配套方案解决;不能将此放大成为监管层有意抑制委外,这与监管层的态度明显不符。
误区之二:市场认为《意见》是监管程度再升级,但实际情况更像对旧的监管文件的系统性归纳
《意见》并非监管的进一步升级,更大程度上只是旧有政策的系统性梳理。此次《意见》很大程度上是将前期的各监管部门、各时期的相关法规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归纳到央行主导的宏观审慎框架,而并非是前期监管程度的进一步升级、进一步加强。
以监管对杠杆相关规定为例。2016年4季度证监会颁布“资管新八条”,关于杠杆的规定主要包括:一是对于结构化产品,优先份额/劣后份额的杠杆倍数分别为固收类3倍、股票类1倍、其他类2倍;二是对公募产品和私募产品,总资产/净资产设定140%和200%的限制;三是对单只产品,按照穿透原则,合并计算总资产。比较本次《意见》,对于杠杆的规定其实并未作出改变。整体上,除极个别具体内容外,《意见》大多数是将前期的各相关规定进行梳理,监管程度并未明显收紧。
误区之三:市场可能认为“同业存单纳入同业负债”,但实际情况是“同业存单纳入核心负债”
广东银监会将90天以上“同业存单纳入银行核心负债”,有助于缓解银行核心负债压力,是利多债市的,这与“同业存单纳入同业负债”完全是两个不相关的事件,并非同业存单纳入MPA同业负债考核有了定论。
银监会发文《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试行)》中规定,商业银行核心负债比例为核心负债与负债总额之比,不应低于60%。广东银监会将同业存单纳入核心负债,将有助于提高银行核心负债,缓解银行资产规模扩张对核心负债比例带来的压力。
其实,这与“同业存单纳入同业负债”是完全不相关的事件,同业负债与核心负债完全是两码事。具体而言,MPA考核要求同业负债占总负债不超过25%,如果同业存单纳入同业负债将会使得该项考核承压,但纳入同业负债与上文纳入核心负债并无任何关系。
另外,今年1月已经传言要将同业存单纳入同业负债,我们猜测一直未实施的原因在于,同业存单纳入应付债券或同业负债均有一定道理,较难抉择。纳入应付债券的合理性在于,同业存单本身具有类债券性质,商业银行债投资主体同样是银行但被划分在应付债券,那么同存也划入应付债券无可厚非。但同时,同业存单又确实属于同业特别是银行同业之间的资金流动行为,归为同业负债本质上也说得通。

大家对资产管理有哪些误区?

6. 不良资产的持续增长的原因及对资产管理公司有什么影响?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原因分析

  1.外部原因

  (1)国有企业预算约束的软化。首先,在企业登记注册开始就存在预算约束软化的问题。长期以来国家创办企业没有资本金注入或注入严重的不足。而且大多数国有企业缺乏资本金补偿机制,随着企业的发展,资本金比重越来越低。在我国实行不同项目差别利率的条件下,那些取得国家重点项目的国有企业就可以得到国家优惠贷款,使预算约束软化。而这些国有企业又以重点项目为名拖延、抵赖和逃废银行贷款,银行也没有办法。其次,在经营过程中国有企业受到各个方面的干预,无法成为独立的法人,从而使得预算约束软化。主要表现为产权主体缺位、企业承担的社会保障责任过多、受到的政府干预过大和过多地负担了体制转轨时期的改革成本。

  (2)企业资本充足率严重不足。银企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良资产的债权人国有银行和债务人国有企业都是“国有”的。国家可以指令国有银行延期收款或追加贷款,致使效益不好的企业债务越滚越大。这时的企业主要靠信贷资金运营,这就在事实上造成了企业资本金的严重不足,同时造成国有银行的信贷资金长期沉淀,从而形成大量的不良资产。

  (3)金融监管不力。由于监管体制缺陷和经验不足等原因,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人民银行侧重于金融机构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培育,而在金融监管方面的力度则不够。成立不久的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也存在着只注重合规性的监管,不注重风险监管的倾向。

  (4)法律制度的不健全。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也是不良资产形成的重要原因。它主要体现在:法律不健全,使得作为社会经济活动重要组成部分的银行业务活动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宜粗不宜细”的立法指导思想,使得已有的法律规定无法具体实施;银行与企业间的大量业务活动依照政策办事,而政策与法律相矛盾,损害了法律的权威,为不良资产的形成埋下伏笔。

  2.内部原因

  (1)国有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上认识不足。长期以来商业银行没有树立起风险和效益意识,没有把银行看作自负盈亏的实体。对已经形成的不良资产认识不足,对一些负债累累的国有企业仍然给予贷款支持。对于某些企业利用改制、改组等机会逃废银行债务,没有依法保护自己的权益,有效地阻止不良资产的发生。

  (2)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管理制度不健全。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经营管理体制不尽合理,资金与规模脱节,信贷人员素质低,不利于风险防范。国有商业银行的管理体制中缺乏一套有效的风险预警系统,短期贷款的长期化,增加了银行贷款回收的风险。

  (3)信贷投向缺乏科学定位国有商业银行在选择贷款客户方面缺乏细致的市场调研,信贷投向缺乏前瞻性、主动性,导致一方面对市场前景好、业绩优良、守信用企业的投放力度不够,影响银行的经营效益。另一方面又给业绩不良、没有发展前景的企业注入了资金,最终无法收回而形成不良资产。

  (4)审贷分离不彻底。贷款的发放部门与评审部门在分工上是各有侧重的,既互相协作,又相互制约。贷款发放部门主要是拓展客户并对项目进行初评;审查部门则对贷款进行后续评审决策。但长期以来,银行审贷合一,缺乏必要的内部制约机制。在审贷合一的情况下,政府指令授信使得执行畅通无阻,人情贷款,工作失误与偏差屡见不鲜,极易造成银行不良贷款。

  (5)国有商业银行没有成为真正的独立法人。缺乏真正的经营自主权,在贷款问题上不能自主,在地方政府行政干预下造成大量贷款死滞。

  3.体制原因

  (1)体制改革对不良资产形成的影响。体制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二十多年的改革进程使得收入向个人倾斜,但是我国资本市场仍然欠发达,企业所需资金难以靠直接融资来取得,这样就形成了一批几乎完全靠贷款创办和经营的国有企业,而绝大多数企业经营业绩欠佳,从而造成银行的不良资产。

  (2)国有企业过低的固定资产折旧率对不良资产形成的影响。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折旧率偏低,而且多数企业还未足额提取,这些过低的固定资产折旧率还被国家以各种形式全部或部分收缴,成为政府预算。自“拨改贷”以后,企业要扩大再生产只好靠向银行借款来实现,随着国有企业在“七五”、“八五”期间的大规模改造,多数企业变成了高负债经营,这就增加了其归还贷款的难度,从而加剧了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

  4.制度原因

  政府部门违背经济规律,直接干预银行和国有企业的经营活动,这些正式的和非正式的经济制度,对于银行不良资产的产生和积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国家政策的变动加大了投资的风险,经济体制改革不到位,经济运行忽冷忽热,投资决策随意性大,投资结构难以改善,投资效益低下,最终导致银行资产的损失。

7. 什么是资产管理业务的风险及其控制

【证券从业证考讯】
资产管理业务的风险及其控制
(一)资产管理业务的风险
1.合规风险
2.市场风险
3.经营风险
4.管理风险(二)资产管理业务风险的控制
1.证券公司开展资产管理业务,应当在资产管理合同申明确规定,由客户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2.证券公司应当向客户如实披露其资产管理业务资质、管理能力和业绩等情况,并应当充分揭示市场风险、证券公司因丧失资产管理业务资格给客户带来的法律风险,以及其他投资风险。
证券公司向客户介绍投资收益预期,必须恪守诚信原则,提供充分合理的依据,并以书面方式特别声明:所述预期仅供客户参考,不构成证券公司保证客户资产本金不受损失或者取得最低投资收益的承诺。
3.在签订资产管理合同之前,证券公司应当了解客户的资产与收入状况、风险承受能力以及投资偏好等基本情况;客户应当如实提供相关信息。
证券公司设立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应当对客户的条件和集合资产管理计划的推广范围进行明确界定;参与集合资产管理计划的客户应当具备相应的金融投资经验和风险承受能力。
4.客户应当对其资产来源及用途的合法性做出承诺
5.证券公司及其他推广机构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使客户详尽了解集合资产管理计划的特性、风险等情况及客户的权利、义务,但不得通过广播、电视、报刊及其他公共媒体推广集合资产管理计划。
6.证券公司应当至少每3个月向客户提供一次准确、完整的资产管理报告,对报告期内客户资产的配置状况、价值变动等情况做出详细说明。
7.证券公司办理定向资产管理业务,应当保证客户资产与其自有资产、不同客户的资产相互独立,对不同客户的资产分别设置账户、独立核算、分账管理。
8.证券公司办理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应当保证集合资产管理计划资产与其自有资产、集合资产管理计划资产与其他客户的资产、不同集合资产管理计划的资产相互独立,单独设置账户、独立校算、分账管理。

什么是资产管理业务的风险及其控制

8. 财务会计对企业管理具有哪些方面的影响

一、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
  财务管理在企业科学化管理中的中心地位的确立,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企业领导人对财务管理的认识和重视。从实际情况看,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或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凡是企业财务管理作用发挥得好的,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就是企业领导人对财务管理工作高度重视,企业整体管理水平也比较高。因此,对企业财务管理与企业管理关系的认识,特别是企业领导人对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的认同是实现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关键性因素。为什么说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呢?这不是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同人自封的,而是财务管理自身的地位、作用所决定的,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1.财务管理深入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
  从学科理论上讲,财务学产生于经济学之前,有关资本、资金循环周转,货币、计价、利息、收入、成本、费用、利润等,表面上表现为财务学和经济学共有的内容,但其实质是财务学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从实际情况看,虽然我们不能把财务学与经济学关系和企业财务管理与企业管理的关系简单地对比,但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基础、财务管理的内容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是不容质疑的。财务管理是基于企业再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而产生的,是组织企业资金活动、处理企业同各方面的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就是资金运动增值的过程,财务管理深入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然而确立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中心地位,确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所以企业科学化管理必须遵循这一客观规律才行。
  2.财务管理是企业经营的综合性反映
  企业各方面生产经营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大都可以资金运动中综合反映出来,而通过合理地组织资金运动,又可以对企业各方面的生产经营活动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财务管理的各项价值指标,是企业经济决策的主要依据,将企业生产情况与财务情况及时、客观地反映出来,并深入分析,寻找经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提出措施,堵塞漏洞,提高效益,加强成本管理,以更低的耗费获取同样或更高的收益。所以财务管理又是企业科学管理中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企业只有在发展中求生存,取得利润才能实现其存在的价值。企业为实现其生存发展的目的而实施各种各样的如生产、质量、销售等管理工作,而这些管理工作的轴心是财务管理,它们的最终结果都会反映到企业的财务成果上来。
  3.企业财务管理贯穿企业经营全过程
  企业财务管理贯穿企业经营全过程,覆盖经营全方位。搞好财务管理对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企业资金运动过程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无论是资金筹集、资金运用,还是资金的补偿,经营成果分配都离不开财务管理。也就是说,财务管理可以把劳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纳入管理范围,它融于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这种管理上的优势,同样是企业其他任何一项管理所无法替代的。
  (二)企业管理中财务管理的作用
  1.管理资金的运作
  资金是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前提,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的血液,资金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合理筹集资金,确保资金占用和资金成本最低。资产管理包括流动资产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和无形资产以及递延资产管理。在资产管理中要破除只讲满足需要,不讲采购成本和资金占用的观念。要树立低价少储的观念,使得储备的物资既能满足生产的需要,又要节约占用资金;要抓好固定资产的管理,避免资产的闲置与流失,同时盘活闲置资产,使其保值增值,给企业带来效益;要重视企业的无形资产,企业的形象与信誉,是给企业带来效益的重要保障;要树立极强的经济意识,让企业的资产活起来,流动起来。另外,还要考虑银行贷款利率的变动趋势,合理安排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之间的结构,以确保资金占用和资金成本最低。
  2.建立科学的运行机制
  财务管理是一个循环过程,一般来说它应与本企业生产周期相吻合,它应包括财务预测、财务计划、财务控制、财务分析、财务检查五个环节。这些管理环节,互相配合,紧密联系,形成周而复始的财务管理循环过程,构成完整的财务管理工作体系。
  3.实施全面的预算管理
  要以实行全面预算管理为纽带,严格控制各项支出。实行严格、全面地预算管理是规范企业财务行为、控制成本费用、减少损失浪费的重要手段。把预算管理延伸到企业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
  (1)处理好全面预算和财务预算的关系。既可以成为控制支出、降低成本费用的工具,也可以成为企业实现经营目标、提高资源利用效益的有效管理模式。
  (2)扩大预算管理的触角,把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企业日常管理过程相渗透的行为规范和标准体系。成为企业日常管理的行为准则和自我约束的机制。
  (3)防止预算执行的软化,特别是对“有权”人员和职能部门的预算执行应有刚性。
  二、目前财务管理在我国中小企业营运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不容乐观。我国中小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一味追求销量和市场份额,忽视了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使中小企业管理局限生产经营型管理格局之中。同时,很多中小企业受规模和人员素质的限制,往往存在会计核算不健全,财务管理缺位的现象;另外由于受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和经济体制影响,在加强财务管理方面也遇到了阻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作用没能得以充分发挥。
  (一)资金短缺,筹融资能力差
  中小企业注册资本较少,资本实力有限,土地、房屋等银行认可的不动产数量较少,同时很多中小企业都处于成长发展时期,这一阶段的资金需要量是中小企业生产周期中需求量最大的,资金短缺问题成为其发展的瓶颈。据统计,中小企业通过银行贷款渠道获得的资金,占中小企业融资总量的90%以上,通过其它渠道获得的资金不足10%.虽然,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已初步建立了较为独立、渠道多元化的融资体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小企业通过银行贷款获得资金的渠道并不畅通,据2009.8.10《金融时报》消息报道,2009年,在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实行紧缩之后,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更加凸显。据统计显示,2009年3月,全国金融机构向民营中小企业及个体工商户新增人民币贷款79.9亿元,4月份骤降为9.73亿元。
可见,融资难、担保难仍然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最突出的问题之一,中小企业的筹融资能力差,其主要原因是:
  1.国家没有专设中小企业管理扶持机构,国家的优惠政策未向中小企业倾斜,使之长期处于不利地位。
  2.资产结构不合理。中小企业经营效益差,负债率较高,偿还能力低,而目前银行贷款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负债率需在60%以下。例如,2009年国家统计网数据显示,天津市工业中小企业负债总额达1827.24亿元,资产负债率达58.1%.在型中小企业中有1223个中小企业资产负债率高达80%以上,甚至相当部分中小企业已处于资不抵债境地。在市场激烈竞争面前,型中小企业由于债务负担沉重,资产增值较慢,经营风险进一步加大。
  3.由于中小企业的财务信息透明度较低,担保主体又无法确切落实,难以与银行进行良好的合作和沟通,即银企双方的信息不对称。
  4.旧贷未清。中小企业到期贷款不还或无法偿还导致银行拒绝贷款也是当前贷款难的一个主要原因。
  5.信用不良。信用不良是当前中小企业难以取得贷款的又一个重要原因,中小企业不能在规定的还款日期前偿还甚至逃废银行债务严重,导致中小企业群体信用的不良和短缺,而中小企业信用的严重缺失,自然难以争取到银行贷款。
  6.抵押担保不足。抵押担保是目前最主要的贷款方式,为减少银行的不良资产,防范金融风险,1998年以来各商业银行普遍推行了抵押、担保制度,只有极少数3A以上的黄金客户能在授信度内享受30%左右的信用贷款。论文格式中小企业贷款难,主要表现为抵押难和担保难:
  (1)中小企业原来大多是依赖银行的信贷资金起步发展的,原有的有效资产已向银行抵押完毕,新建中小企业不动产规模大多较小,也难以提供足值抵押,加上目前抵押贷款的抵押率较低,抵押不足的矛盾更为突出,抵押物只得放弃。
  (2)难以找到合适的担保人,效益好的中小企业不愿替别人作保,效益一般或太差的中小企业,银行又不认同担保资格。因此,中小企业资金短缺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瓶顶”.
  (二)资产疏于管理,财务控制薄弱
  1.对现金管理不到位,导致现金闲置或不足
  许多中小企业不编制现金收支计划,他们对现金的管理很大程度上是随意性的,一旦市场发生变化,经济环境发生改变,就很难使现金快速周转。有些中小企业的资金使用缺少计划安排,过量购置不动产,无法应付经营急需的资金,陷入财务困境。有些中小企业认为现金越多越好,造成现金闲置,未参加生产周转,造成浪费。例如,中小企业认为自己经济效益好,明天可能收到的钱就认为已经是今天的钱了,于是,花钱大手大脚,过量购置设备,不考虑经营风险,结果一旦遇到经济效益突然下跌就会出现资金短缺,陷入财务困境。
  2.应收账款周转缓慢
  随着经济的发展,信用销售会越来越普遍,在市场激烈竞争情况下,中小企业为抵御大中小企业的压力,会采取更多的商业信用促销。但由于应收账款管理水平不高,无严格的信用标准、信用条件和收账政策,更无相应的责任部门来组织落实,造成大量应收账款沉淀,使中小企业资金周转不灵,并隐含着较大的坏帐风险。有的中小企业,为了急于推销自家的产品,盲目赊销,受骗上当,货款无法收回,给中小企业造成损失。
  例如:中小企业的客户中有很多信誉好的客户,中小企业经理认为应收账款百分百的可以收回,因此对追款问题不急,很少上门催收,有时甚至拖沓一年以上,显然这样做的弊处是既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坏账风险又造成大量资金闲置和利息损失。
  从客户角度讲,客户感觉中小企业不急于追讨债款,可能是中小企业资金雄厚,于是养成了欠款的习惯,于是就愈欠愈多,造成恶性循环,遇到中小企业急需资金时,客户也不可能一下子结清欠款,导致中小企业资金断链甚至停产。可见,应收账款的周转缓慢会给中小企业带来很大的财务风险。
  3.存货控制薄弱
  许多中小企业对存货缺乏有效管理,无存货计划、无存货定期监督和检查制度,对日常存货的控制不到位,致使存货周转失灵,造成资金呆滞。
  4.成本费用管理水平低
  中小企业内部缺乏科学有效的成本费用控制体系,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在成本费用控制上仍处于事后算账的阶段,定额标准、信息反馈、责任制度等都不健全,事前和事中控制能力较低。因此,许多中小企业成本费用管理中存在核算不实、控制不严、控制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