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李世民

2024-05-13

1. 如何评价李世民

李世民聪明果断,擅长骑射。少年从军,曾往雁门关解救隋炀帝。首倡晋阳起兵,拜右领军大都督,受封敦煌郡公,领兵攻破长安,拜尚书令、光禄大夫,受封秦国公、赵国公

如何评价李世民

2. 简要评价一下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出生于隋朝末年,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他自幼熟读兵书,勤习武艺。成年之后便跟随父亲李渊四处征战,不断建功立业,成为军中的中流砥柱,更是让众多农民起义军前来归附,使李家军不断壮大,最终攻克长安,建立唐朝,期间又展开了多次统一全国之战,消灭了刘黑闼,窦建德,刘武周等一批割据势力。自此,李世民声望甚高,赢得唐高祖李渊信赖,特批自立独立机构---天策府,于是李世民身边有聚集了大量文臣武将,比如尉迟敬德,房玄龄,魏征等风云人物。
   李世民一生丰功伟绩,贞观之治为人称颂。然而玄武门事变为人诟病。纵观历史,宫廷之血腥,兄弟手足之相残,似乎见怪不怪了。李建成虽被立为太子,然则军功不及李世民显耀,民望不及其高,一次征战归来,李世民更是被军民以皇帝之礼相迎,可见其在民众心中地位。因此李氏兄弟之间的冲突无法避免,正所谓功高震主,不可不防。玄武门事变之后仅仅三天,李世民就被立为新帝,从李渊手中夺取了实际权力。登基后,他确立了新的治国之策,安抚百姓,减轻赋税,修订法律,推行科举制。他强调以民为本,常说:“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自此开创了贞观之治。另外唐太宗也乐意与其它国家交流科技文化,吸收了大量留学生,移民,长安成为了举世闻名的大都市。在政治体制上,李世民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各部门相互制衡,且在某种意义上限制了皇权。可以说,若非是李世民接受这种思想,这种制度也不过形同虚设罢了,毕竟当时是封建时代,抗衡皇权都是以失败落幕。总而言之在唐太宗的带领下,君臣和谐,全国上下一心,经济很快得到了好转。到了贞观八九年,牛马遍野,百姓丰衣足食,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出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升平景象。

3. 如何评价李世民

很多人批评李世民杀自己兄弟的时候,忽略了一点,他是少有的把政变的影响缩小到了极限的人,虽然杀了自家兄弟,但是那是皇家自己的事情,一没波及百姓,二没搞混政局,杀害大臣。而皇家能爬到那个高位的人,为坐这个位子,没有一个是完全无辜的,当王爷们一掷千金潇洒快活的时候,政治风险也是他们享受的代价之一。

大部分的政变他们有的不杀亲兄弟,有的还对亲戚朋友及其厚待,可是他们拿老百姓当韭菜随便割。所谓的人口在他们眼里就是数字。只有自己的亲戚朋友是人。其它人的生死,尤其是百姓的生死不值得一提。

或者一旦政变成功,开始屠杀清洗大臣,把国家短期搞的一团糟。百姓和大臣何其无辜!

比如雄心壮志的杨广,朱棣,秦皇,如果我们能回到过去还是草民,我们是愿意回到大唐呢,还是回到这些雄心勃勃的皇帝治下?

如果穿越成秦皇时候的草民,一辈子连一顿饱饭都没有,还要不停的干活,干活,干活,

突然一天就累的站不起来,就这样死去了。

如果穿越成方孝孺的远亲的远亲,一生本本分分,偏偏无端就被官府抓去杀了, 连幼子都不能幸免。

或者穿越成某个宫女的家人好不容易攒够钱,打算等自己女儿回来给找个好的婚姻,没想到皇后死了,宫女一律全部殉葬,小姑娘还没有在世界上体会过爱恨情仇就被活埋,家里人连收尸都做不到。

或者穿越到隋炀帝时候一家兄弟几口都被征兵去做辽东的苦力,留老母亲在家胆颤心惊,日日倚门东望,希望孩子们平安回来,日日哭瞎了眼也没等到。而几个兄弟有一个活着回来的时候,发现母亲已经饿死,家里荒无人烟,已经成为兔子窝。

这些并不是假设,在各类诗词里都有的活生生的例子,他们真的发生过。难道他们死的不比王子们惨?抑或他们的命没有王子们值钱,死就死了..不值得列入史书,所以就不考虑了....

民生多艰难!!!!

还是穿越回成唐初,虽然出身一般,如果努力一把,文章经济学好了,当一任地方官,生活平静逍遥;或者身体武力值高,随军出征,唐王手下能将辈出,只要不偷懒耍滑,就能混个武官光耀回家。即使是个普通百姓,因为赋税比较轻,生活平平静静,等到秋收后,也能把酒话桑麻。

他的遗言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那么多皇帝里,有几个皇帝对百姓有这种评价和尊重?他给了老百姓公平,封建社会及其罕见的公平。

草民有什么错?吃的最差,活儿干的最多,也没有花天酒地的日子,也没有大腹便便日子,仅仅因为某些皇帝的不高兴,皇帝的雄心,就命丧黄泉,甚至全家完蛋。

这种高高在上的事情,李世民没有干过。反而他到后期甚至要求魏征约束自己的权力。

如何评价李世民

4. 对李世民的全面评价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汉族,陇西成纪人,祖籍赵郡隆庆,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即位为帝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有个成语叫“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就是说他的,他成功转型为中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唐太宗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争议评价 
  我们都知道,李世民也是人,人无完人,是人就有错误。贞观后期,唐太宗开始有了一些变化,先从纳谏开始体现出来。贞观十年(636年),魏征发现他“渐恶直言”,这是唐太宗走向一些错误的开始。 
  一是征伐高句丽,这个被某些人认为是错误的举动,但是,就当时形势来看,此征是必要的和需要的。第一,发动战争的责任是高句丽,高句丽悍然进攻唐朝附庸国新罗挑起战端,为了维护权威,唐需要发动战争来保护自己的附属国的利益。第二,战争中,唐军是正义和人性的,这也是保证唐军损失非常小的一个外在条件,在唐军攻占的城池中,均拥护唐军。但是由于为了保持正义性和人性化,导致偏求稳,而使战期拉长。第三,唐军的撤退和后续战争,充分体现了李世民的胸怀和高超的战略思想,唐军以2000人的损失消灭高句丽数十万人,千古罕见。撤退之时,敌将城墙跪拜,也实属罕见。唐军后期的军事骚扰和政治封锁,使高句丽的实力每况愈下,最终高宗消灭高句丽。
  还有奢侈现象的明显增加。在贞观十六年的时候,唐太宗下诏说,太子所用之物其他机关不得限制,结果造成太子的严重浪费现象。唐太宗自己也开始修造宫殿,贞观十一年在东都洛阳修飞山宫,二十一年又修翠微宫。这些使唐太宗后期没有前期勤俭.
  还有一个大的错误就是参与史官所写的起居注当中。这是专门写皇帝日常生活和朝政言论的,皇帝无权干涉,这是历来的传统,历来的皇帝都没有看,尊重史官的职权和地位。而史官也是公正直书,从不掩饰什么,从不害怕皇帝打击报复。但唐太宗这个名君却犯了一个颇大的历史错误,影响干预了史官的公正性。当然,没有任何完整证据表明太宗大量歪曲历史。同时,不仅仅是太宗,自春秋,看史者何止数百,董狐直笔,陈寿索贿,太史被宫,不要说清朝的文字狱了,另外,许敬宗对李世民并没有好感,这样表明,唐初历史应该具有可信度的。
  唐太宗在贞观初期不顾大臣魏征和李大亮的劝阻,对归顺的北方游牧民族部落要土地给土地要物资给物资,结果这些部落享受够唐朝的恩惠后胃口反而越来越大,索性就叛乱了。
  后来唐太宗也自己检讨:“中国百姓,实天下之根本,四夷之人,乃同枝叶,扰其根本以厚枝叶,而求久安,未之有也。初不纳魏征言,遂觉劳费日甚,几失久安之道。”
  贞观二十年(646年),辽东战役回来时,唐太宗得病,此后一直调养,由此开始服用方士提炼的金石丹药。先前唐太宗还曾经嘲笑秦皇汉武迷恋方术和寻求丹药,现在自己也不由自主地陷进去了。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又得了“风疾”,烦躁怕热,便让人在骊山顶峰修翠微宫,第二年,派人从中天竺求得方士那罗迩娑婆寐,病情不断恶化。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五月己巳(二十六)日(7月10日)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

5. 李世民评价

对于唐太宗李世民的评价如下:

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促进了民族团结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过入了鼎盛时期。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封建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 唐太宗是一位妇孺皆知的历史人物,他不平凡的一生,创建了一个不平凡的国家,但是他始终是一个平凡的人,在他一生中有功也有过。爱才如命,心胸宽广,具有宰相心中能撑船的风范。野心大,晚年奢侈。唐太宗发兵攻打东突厥后,还要接连不断地攻打其他国家,扩大自己的领土,来满足自己的欲望与虚荣心。

李世民评价

6. 对李世民的评价

唐太宗在统治期间吸取隋亡的教训,明白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农民,采用的是开明的治国思想,是一位“开明大度”的皇帝。

7. 李世民的评价

1、张绪通:“整个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朝代,即汉代与唐代奉行道的哲学。这两个帝国是当时全部地球文明中最健康、最幸运、最先进的国度。监狱是空的,遗落在街道上的贵重东西没有人捡,所有国民充满自信。这是因为这两个朝代的政府达到了礼制与正义政府的水准。历史学家把这两个朝代称为中国的黄金时代。”
2、柏杨:“李世民大帝是中国最杰出的英明君主之一,他用他高度的智慧,殷勤而小心地治理他的帝国,不久就为中国开创了一百三十年之久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自从盘古开天辟地,李世民大帝是中国帝王中最初一个被中国人真心称颂崇拜的人物,固由于他的勋业,也由于他本身的美德。他治理国家的一言一行,成为以后所有帝王的规范。”
3、钮先钟:“唐太宗在我国历史中是一位非常伟大的人物,其文治武功,固不待言,尤其是有超人的天才,而且又能好学好问,真可以说是天纵之圣。从《问对》书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这一位天才皇帝的智慧和风度。在战略思想中,他的地位远超过拿破仑。”

扩展资料:
唐太宗李世民轶事典故
1、房谋杜断
《旧唐书·房玄龄杜如晦传》说:唐太宗同房玄龄研究国事的时候,房玄龄总是能够提出精辟的意见和具体的办法,但是往往不能作决定。
这时候,唐太宗就必须把杜如晦请来。而杜如晦一来,将问题略加分析,就立刻肯定了房玄龄的意见和办法。房、杜二人,就是这样一个善于出计谋,一个善于作决断,所以叫做“房谋杜断”,形容他们各具专长而又各有特色。
2、改名世民
据两唐书的太宗本纪,李世民曾经于四岁时与父亲李渊郊游时,见一识相术之士,其相士先赞李渊为贵人,又赞世民,说其“凡二十岁,必能济世安民”。李渊后遍寻相士不获,并将其改名为李世民(亦即李世民本名可能并非李世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世民

李世民的评价

8. 评价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①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认识到皇帝要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统治才能巩固。 
②他善于用人和重视纳谏,贞观时期,名相名将辈出,如“房谋杜断”的房玄龄和杜如晦,敢于直言的魏征等。 
③沿用和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增加宰相人数,避免宰相专权。 
④合并州县,革除唐初“民少吏多”的弊政,减轻人民负担。 
⑤重视文化教育,完善科举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科最为重要;中央设国子学、太学等,学校还有了专业分科,如医学、算学、天文学等。 
⑥唐太宗以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各民族的拥戴,北方各族尊称他为“天可汗”。唐太宗还设立安西都护符作为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 
⑦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加强了唐蕃友好关系,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发展。⑧唐太宗派人到天竺学习熬制砂糖的技术。 
唐太宗实行一些比较开明的政策,既维护了统治,又使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为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奠定了基础,不愧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