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苏儒的人物评价

2024-05-17

1. 沈苏儒的人物评价

沈苏儒同志业务精通,博学多才,学贯中西,精通中英两种文字和写作,毕生从事对外宣传工作,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著译颇丰,是我国对外传播理论奠基者之一。沈苏儒同志注重实干,有着强烈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他对工作认真负责、态度严谨,为提高期刊质量做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沈苏儒同志一生坚持原则,立党为公。积极参与我国对外友好交流和对外文化交流,秉承“向世界说明中国”的工作原则,为党的对外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沈苏儒同志淡泊名利,谦虚谨慎,特别注重对年轻同志的培养。他把培养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年轻人才队伍作为自己离休后的主要工作,经常应邀为各种培训班授课,他培养的年轻人很多已经成为外宣工作的骨干,赢得了业内同行和领导及群众的高度赞誉和尊重。沈苏儒同志热爱生活,为人谦和,始终保持了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他教育子女热爱祖国,积极工作,鼓励子女为社会多做贡献。沈苏儒同志的一生是为党工作的一生,是为党的外宣事业弹精竭虑的一生。

沈苏儒的人物评价

2. 沈苏儒的介绍

沈苏儒(1919——2009),浙江嘉兴人。我国著名翻译家、中国译协名誉理事、中国外文局资深外语专家、原《中国建设》(现为《今日中国》)副总编辑。沈苏儒因病于2009年6月4日在北京去世,享年90岁。

3. 沈垚的人物生平

 垚著有《落颿楼文集》三卷,后集三卷,外集一卷,别集一卷,杂著三卷,《简札摭存》三卷,《西域小记》一卷,《地道记》十卷,《元史西北地蠡测》二卷,及《新疆私议》一卷,《附葱岭南北河考》、《漳北滱南诸水考》一卷,均《清史列传》并传于世。沈垚《费席山先生七十双寿序》(《落帆楼文集》卷二十四)

沈垚的人物生平

4. 沈犹龙的生平

沈犹龙,家住望仙桥堍,别宅在泗泾。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由鄞县知县历官至兵部右侍郎、右佥都御史、总督两广军务兼广东巡抚。福王即位,召理兵部事,未赴任,归故里葬亲。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下江南,明松江府知府姚序之弃官去,华亭县知县张大年举城投降。于是郡中义士群集陈子龙、夏允彝、徐孚远等之门,谋起义抗清复明。其时吴淞副总兵官吴志葵率舟师至,在陈子龙、夏允彝劝说下,由泖、淀进攻苏州,而委部将常寿宁主持守松江府城。常寿宁素无赖,一朝大权在握,就向城内各官绅投书索饷。沈犹龙接书后忿然道:“你想拿起义来勒索我么?我也要起义!”于是召集陈子龙、徐孚远等决议起义抗清。因犹龙声望和资历最高,被一致推举为义军领袖,并撤常寿宁职。闰六月初十日,犹龙率数千义军将士,举义旗抗清复明。城中丁壮有力者都去投军,民心土气大振。犹龙虽曾总督两广军务,但不熟悉作战方略,将守城任务分委给中书舍人李待问、原麻城县知县单恂、原罗源县知县章简和举人张寿孙,命他们统率义军,分守四门。吴志葵攻苏州不克,退兵回松。适水军总兵官黄蜚拥千艘约2万人从无锡取道太湖而来,与志葵合军,就在泖、淀一带结寨,与松江府城互为犄角。义军此时控有华亭、青浦上海3县之地。八月初三日晨,清军袭取青浦县城。犹龙接到谍报,还不信青浦会失守。日将暮,清军先遣部队已到松江城下,伪装为黄蜚部下,诈称“黄总兵捉拿奸细来了!”西门守军受其蒙骗,开门放入。城内预伏清军间谍,都伪装为黄蜚军士,到此大呼上城,拔去明军旗帜,换上清军旗帜,守军领时陷于混乱。清军一拥而入,就势夺占松江府城,城内义军和清兵展开激烈巷战。沈犹龙于慌乱中冲出,中箭身亡。 清乾隆四十一年,收入《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与杜松等共一百十一人,俱通谥忠烈。

5. 沈瓞民的人物生平

沈瓞民早年受康、梁思想影响,返国后即在上海创办“时宜学塾”和“识字处”,宣传救亡思想,被清廷列入“乱党”名单予以通缉,遂先后八次遁往日本为逋客,化名“高山独立郎”(后著记辛亥革命前后之事)。客居日本时与孙中山、章太炎、陶成章、黄兴等交往,并参与筹组光复会(后著一文),又加入同盟会,主编《胡天》(后著《谈杂志的回忆》宣传革命)。当时著有《读史方舆纪要校补》、《中国外患史》等书籍。1903年,沈瓞民奉浙江大学堂之命再赴日本,当时同行的还有教习祝凤楼等三人,四人皆入东京弘文学院速成师范科进修。这是他第二次赴日留学,因被分在鲁迅所在的寝室遂得与鲁迅相识。当时在这所寓所内共有八人同住一室(祝凤楼归国后为七人),室友还有陈衡恪、刘乃弼、顾琅、张邦华、伍崇学等,此外相交往的还有来自浙江大学堂的许寿裳、厉绥之等。当时他们经常评论国家大事,共抒救国宏图,“有时商量推敲文字,渴求新行;有时共抒雄图,志在光复;有时浊醪痛饮,高歌‘狂论’”,后来沈氏撰有《回忆鲁迅早年在弘文学院的片断》、《鲁迅早年的活动点滴》等,这也是研究鲁迅早期生活和思想的珍贵史料。除此之外,今尚存鲁迅和沈瓞民等的合影多张。当时在日本的浙江留学生有一革命组织“浙学会”,其主要聚会地点是《浙江潮》编辑王嘉韦的寓所,前来聚会的多系有反清革命传统的杭州求是书院学生,除王嘉韦、沈瓞民外还有许寿裳等。“浙学会”原在杭州,以求是书院师生为骨干,后被清廷下令通缉,陈汉弟先生(书院监院)遂将之易名为“哲学会”,以之为掩护暗中开展反清活动。其中许多成员后来也相继留学日本,并另外组织秘密团体,又借日俄战争爆发之机准备扩大成员,遂纷纷潜入内地,拟在浙、皖、湘发难,将之辟为反清基地。参与“浙学会”在东京活动的还有浙江人陶成章、蒋智由(总编)及军国民教育会的龚宝铨、魏兰等,当时沈瓞民和许寿裳亦邀请鲁迅参加,不久后由浙江人为主成立的“光复会”就是萌蘖于“浙学会”的。1904年,沈瓞民受光复会推举潜入国内策动倒清(据他的回忆:当时鲁迅也正式加入光复会),不幸事败遂潜往上海,执教于南洋公学、务本女学、健行公学和上海师范传习所。武昌首义后,他率众参加攻打上海制造局一役,后返浙江先后任都督府秘书、上虞民事长、宁波民事长。袁世凯称帝之际,他曾集合独立旅、常备队,参加“二次革命”并宣告宁波独立。后事败入囚,被光复会营救,再赴东瀛亡命,至袁氏暴死,方得回国。随后在山东、山西、江西等处勘察煤矿。1921年,沈瓞民定居苏州,有书斋名“自得斋”,这是他《中国外患史》一书版权所换得的。当时他还是章太炎国学会的特约讲习。抗战时,他又任新四军地下经济组织“长江商行”董事,及至新中国成立,又先后出任江苏和苏州的省、市政协委员,继又被聘为中国社科院特约研究员。沈瓞民曾长期研究《易经》,著有《三易新论》。其子沈延国(1914—1985)曾师从章太炎,继又入上海光华大学专攻中国文学史,曾与杨宽等编著有《吕氏春秋集解》,交中华书局出版。后亦为章氏国学会讲师兼《制言》编辑,1940年时曾与章太炎夫人汤国梨在上海筹建太炎文学院,由他担任教务长,并主讲中国文学史。抗战时,他与沈瓞民曾同任新四军“长江商行”董事并兼秘书。

沈瓞民的人物生平

6. 沈太基的人物生平

1982年1月毕业于安徽财贸学院政治经济学专业,后留校工作,历任政治经济学教研室主任、科研处副处长、《财贸研究》杂志社执行主编、企业管理系主任、副院长。1995年被评为国内贸易部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是安徽财贸学院的教授、硕士生导师和学科带头人。2003年3月调任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20多年来,致力于政治经济学、企业管理学、合作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曾赴欧美、泰国、台湾等地进行学术交流。主持过《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研究》、《中国商业竞争体制的整体设计》、《合作社财产权利结构研究》、《合作社文化研究》,《城镇居民住宅建设研究》等省级部级研究课题。主编或参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经济学》、《贸易谈判理论与技巧》等著作或教材9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7. 沈荩的人物功绩

“戊戌变法”时,沈荩与谭嗣同、唐才常等交往,认为要革新湖南,非有一番破坏不能奏功效。变法失败后,留学日本。1900年(德宗光绪二十六年)春返回上海。与唐才常等共组“正气会”,旋改名“自立会”,任干事,主持交通,出力甚大。随至汉口,致力自立军运动,为右军统领,活动于湖北新堤。事败后走上海,潜往北京,进而从事反清活动。1903年,因揭露《中俄密约》于天津英文报纸上,引发在东京的中国留日学生和国内各阶层的反对。7月19日被逮捕,被用绳勒而死。遂激起各界人民的义愤,对满清政府严厉抨击,进一步促进了革命运动迅速开展。近期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莫理循眼里的近代中国》大型图册中,收有一张沈荩烈士的照片。照片原件用以墨绿色的卡衬,在照片卡衬的下方,烫金“清国天津山本诚阳”等字样,想必是日本人开的照相馆。照片洗印得相当考究。按常理,这样的照片应是沈荩烈士生前送给莫理循的。赠予照片,表示两人相互尊敬与友好。在照片的背面,有手写的英文“沈克威,1903年7月31日,星期五”,“沈荩”。查看莫理循日记中的手迹,照片背面的英文,是莫理循所写,只是一改他龙飞凤舞的写字习惯,写得异常工整。历史已匆匆走过了100多年,我们能想象莫理循当时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写下这几行字的吗?照片上,沈荩的眉宇间凝结着睿智和忧郁。一介书生啊,何以让“那个该杀的凶恶老妇人慈禧太后”(莫理循语)恼羞成怒,亲下手诏将他杀害呢!

沈荩的人物功绩

8. 沈括的人物生平

 宋仁宗天圣九年(1031年) ,沈括出生于浙江钱塘(今杭州市)沈氏家族,祖父沈曾庆曾任大理寺丞,父亲沈周、伯父沈同均为进士。沈括自幼勤奋好学,十四岁就读完了家里的藏书,并随父亲宦游州县,到过泉州、润州、简州和汴京等地,接触社会,增长见识,表现出对大自然的强烈兴趣和敏锐观察力。 沈括自幼体弱,加上读书十分用功,经常需要服食中药调理。钱塘沈氏在医药学颇有建树,有家传药学书籍《博济方》,受家庭影响,沈括也从搜集医方开始钻研医学。 皇祐二年(1050年),沈周知明州(宁波),沈括借居苏州母舅家,从舅舅许洞的著作与藏书中得益甚多,开始对军事产生强烈的兴趣。  皇祐三年(1051年),父亲沈周去世;至和元年(1054年),沈括以父荫入仕,任海州沭阳县主簿,遂治理沭水,开发农田,颇有政绩。 工程结束后,沈括辞去职务,来到哥哥沈披在任的宁国县,准备科举考试。嘉祐六年(1061年),沈披主持芜湖万春圩工程,沈括有治水经验,遂献计献策并作了详细记录。   嘉祐八年(1063年),沈括进士及第,因排名在前六名之外,按制守选。  次年,沈括守选期满,授扬州司理参军,负责一州刑狱。治平二年(1065年),经淮南路转运使张蒭推荐,沈括被调入京师,编校昭文馆书籍,参与详订浑天仪,并在闲暇研究天文历法之学。熙宁元年(1068年),沈括升任馆阁校勘,有机会接触皇家藏书,进一步充实自己的学识。八月,母亲病逝,沈括辞官护送灵柩回钱塘。  熙宁四年(1071年),沈括守丧期满,进京述职,得到神宗和王安石的器重,被任为检正中书刑房公事。 熙宁五年(1072年),沈括奉命主持汴河疏浚工程,七月,加官史馆检讨。 按照惯例,皇帝每三年要到圜丘祭祀天地,吏员常借此修建园林、谋取私利。沈括便考察南郊大礼的历史沿革,撰成《南郊式》 ,被任命掌管郊祀事务。沈括按照新礼仪办事,所省费用数以万计,神宗十分满意。 八月,淮南饥荒,沈括受命巡察,发放常平仓钱粮,疏通河渠,修治荒田,取得明显成效,升任集贤校理,巡察两浙农田水利。   两浙水利工程规模浩大,沈括建议出钱雇用饥民兴建水利,得到神宗的赞同。 九月,沈括升任太子中允、提举司天监。当时的日官都是些庸碌之人,对天文几乎全然不知。沈括遂改革机构,改进仪器,召请卫朴修造新历法 ,并向全国征集观测天象的书籍。  十一月,朝廷登记民间车辆 ,市易司打算填封私井以阻止四川私贩井盐,民议纷纷。 沈括进言:民间都是太平车,不利于机动作战 ;小盐井很多,填封私井势必要加强警戒,得不偿失。 神宗赞同,次日诏停此二事,擢升沈括为知制诰、兼管通进、银台司。 熙宁七年(1074年)八月,沈括调任河北西路察访使,提举河北西路义勇、保甲公事。河北西路地处北疆,沈括上任后,将工作重点放在改革军政和巩固国防上。次年二月返京后,沈括上疏,提出三十一条整改意见,多数都被神宗肯定与采纳。 九月,沈括兼任判军器监,负责兵器的铸造与储备。沈括对弓有很深的研究,提出“弓有六善”的观点,并建议大批制造“神臂弓”。到次年五月,军器监上报朝廷时,兵器产量提高了十几倍。 熙宁八年(1075年)二月,沈括奉命修订“九军战法”,分九军为九营,各自为阵,背背相承,面面相向,灵活多变,名之为“边州阵法”。九月,编撰城垒、军营等建筑的营造法式。  熙宁八年(1075年)三月,宋辽边界冲突,辽要求以黄嵬山为分界线,宋廷不同意。辽使萧禧到汴京,指责宋廷谈判不诚,拖而不决,留在馆舍不肯离去。沈括就到枢密院查阅以前的档案文件,发现宋辽过去商定的协议是以古长城为界,而黄嵬山在古长城以南,相距有三十里之遥,遂上表呈报朝廷。神宗赏赐沈括白金一千两,让他以回谢使的身份出使辽国。  四月中旬,沈括从汴京出发时,预先找出相关书信档案数十件,让幕僚和吏员背熟。契丹宰相杨益戒每有问题提出,沈括就让手下吏员列举档案条文作答。谈判先后进行六次,杨益戒无言可对,就威胁说,以数里之地、绝两国之好,不利于和平。沈括以国之道义、民之根本为理由,申明寸土不让。在沈括一行力争下,辽廷最终有所退让,紧张的宋辽关系得以暂时缓解。 七月,沈括起程回国,据沿途地理形势、风俗民情画撰为《使契丹图抄》,献给朝廷。 因出使有功,沈括被提拔为淮南、两浙灾伤州军体量安抚使 ;十月,权发遣三司使。次年十月,拜为翰林学士、权三司使。  熙宁九年(1076年)十月,王安石罢相,吴充继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沈括到丞相府汇报政务,吴充问及免役法,沈括建议减免穷人的役钱,吴充赞同并上疏汇报给神宗。 十一月,沈括再次上书要求减免下户役钱,并建议朝廷将旧有的差役法和现行的免役法有机结合起来,实行“差雇并行”。 沈括的这个观点是在王安石罢相后才提出的,对免役法的态度前后出现了微妙的变化,这就给反对他的人提供了口实。 熙宁十年(1077年),侍御史蔡确以依附大臣(吴充)、越权言事(免役法归司农寺负责)、前后态度不一等理由弹劾沈括。七月,沈括被罢去三司使、翰林学士,贬为起居舍人、集贤院学士、知宣州。   元丰元年(1078年),神宗打算起用沈括为知制诰、知潭州,蔡确再次上书,指责沈括“反复无常、附会大臣,被贬不足一年,不宜擢升”,诏命被撤回。元丰二年(1079年)七月,沈括复职龙图阁待制、知审官院。  元丰三年(1080年),沈括改知延州,兼任鄜延路经略安抚使,抵御西夏。到了延州,沈括以朝廷所赐之钱买酒,召集边民子弟开展骑马射箭活动,并亲自给优胜者敬酒祝贺,边境百姓群情踊跃。活动持续了一年,沈括从中选拔出精锐之士,充实到边防部队,延州军队的声威远超其他州府。 元丰四年(1081年)十月,蕃部数万人进攻边关要塞顺宁寨,沈括派少将景思谊、屈理带三千兵马进攻蕃军;接着命前锋李达领千人出击,携带十万人的军粮,宣称鄜延路总帅沈括将亲自率军督战。蕃兵不知虚实,军心涣散。宋军乘势进攻,攻下磨崖寨,得男女万人,牛羊三万。十一月,奉命西讨的河东兵十二将率军东还,经过鄜延,沈括抓住时机,命部将在绥德城炫耀武力,声称宋廷已任命沈括兼领河东十二将的兵力,不日即兴兵西讨。驻守的西夏军闻讯前来打探,果见大队人马聚集,声势浩大,信以为真,连夜弃城而逃。沈括兵不血刃的拿下了浮图、吴堡、义合。 元丰五年(1082年)二月,沈括以“守安疆界、就副边事有劳”,升为龙图阁学士。 四月,西夏打算以金汤城为据点,招兵买马,攻打鄜延。沈括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派副总管曲珍率军两万进军东川,扬言要去攻打葭芦,吸引西夏兵力布防,趁机攻下金汤。接着,沈括又用同样的策略攻下了葭芦。  元丰五年(1082年)五月,沈括与副使种谔奉诏条陈制夏方略,提出进取横山以筑城、以地理优势直接威胁西夏的战略主张,宋廷派给事中徐禧前往鄜延路节制军事,共同申议。 七月,沈括建议筑城石堡、种谔提议银州、徐禧主张永乐埭,终定为永乐城。 八月,神宗降诏徐禧总领筑城事宜,命沈括将帅府移到边界,以接济军用物资和救援。  十四日后筑成,徐禧令景思谊领四千人镇守,率余部返回米脂。 九月九日,西夏出兵三十万攻永乐城,曲珍忙报知徐禧,徐禧统兵两万五千往援,令沈括留守米脂。由于兵力相差悬殊,宋军失利,夏军乘胜围城,截断水源,永乐城危在旦夕。沈括率兵一万前去支援,被夏军阻在永定河岸;又羌兵八万袭击绥德,沈括权衡利弊,决定舍永乐而保绥德。种谔因反对筑永乐城遭徐禧排挤,心怀旧恨,遂以守延州为名拒绝出兵解围。九月二十日,永乐城失陷,徐禧、李稷、高永能、李舜举等殉国,折官两百三十人,损兵一万两千有余(永乐城之战),谋取横山的计划宣告失败。    沈括作为一路帅臣,在明知永乐城“路险而远、不利协防与救助;且地理位置险要,敌军必争”的情况下,不坚持己见,而选择迎合徐禧,对永乐城之败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元丰五年(1082年)十月十七日,宋廷以沈括“议筑永乐城,敌至却应对失当”为由,贬为筠州团练副使,随州安置。 沈括到随州后,寓居于法云禅寺,无亲无故,且行动受到很大限制。 随州的三年是沈括一生中最忧伤、灰暗的时期,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政治生涯,甚至对从政萌生出一丝“悔意”。 元丰八年(1085年)三月,神宗驾崩,太子赵煦继位,是为宋哲宗,大赦天下。沈括也得以内迁,改任秀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本州公事。 秀州地处江南,毗邻故乡杭州,沈括的心情得以从颓废中好转起来,遂专心于学问,开始整理熙宁九年奉旨编绘的《天下郡县图》。 元祐三年(1088年)八月,沈括编订完成《天下郡县图》,被特许到汴京进呈。哲宗赐绢百匹,准许沈括在秀州境内自由行动。  元祐四年(1089年)九月,沈括改任朝散郎、守光禄少卿、分司南京,准于外州居住。 接到诏命后,沈括就举家搬迁至早年在润州购置的梦溪园 ,在此隐居,创作《梦溪笔谈》。 绍圣二年(1095年),沈括因病辞世,享年六十五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