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树德的人物评价

2024-05-15

1. 李树德的人物评价

李树德工作认真负责,凡交给他的任务,他总是一丝不苟地去完成;李树德待人诚恳。他担任所领导期间,先后与6位党委书记、总支书记合作,都能以诚相待,宽以待人。李树德严于律己,从不为自己谋私利。他从领导岗位退下以后,有几家种子公司和开发公司提出聘请他当顾问,但为了所里的利益,他都婉言谢绝,而继续关心和支持所里的工作。李树德平易近人、乐于助人。无论所内、所外、生人、熟人,无论职位高低,有事找他,他都热情接待,尽自己力量去帮助解决。他担任《园艺学报》和《中国蔬菜》主编,尽管审稿量很大,但他对每篇稿件都反复阅读,还经常去查找有关文献资料,力求对文章的评价公正客观,并认真地提出修改意见。李树德在献身蔬菜科技事业几十年的奋斗中,矢志不移,辛勤耕耘,忘我工作,为中国蔬菜科研和蔬菜生产的发展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赢得了同行的高度赞扬和尊敬。他依然精神抖擞,壮心不已,每天孜孜不倦地工作着。他正在踏踏实实地实践着自己的人生目标:为中国的蔬菜事业贡献出自己全部的光和热。

李树德的人物评价

2. 李树德的简介

李树德,祖籍浙江省绍兴市,1929年7月7日出生于北京,自幼丧父。母亲含辛茹苦,抚养他们姐弟,为培养他们成人和求学深造奉献一生。母亲的牺牲精神和谆谆教诲深深地印在李树德心中,激励着他努力奋斗和积极向上。 小学毕业后,李树德考入北京市立第一中学,1948年高中毕业后,入铁路专科学校铁路管理系学习,1949年5月,考入华北大学农学院。同年11月教育部决定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北大学农学院合并,组建了北京农业大学。由于受米丘林学说的影响,李树德入学以后从原来报考的植物保护系转到园艺系学习,从此即确定了他一生的专业道路。李树德在校学习期间,十分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认真学习、总结农民的经验。例如,他发现在农民的各种蔬菜种植经验中,都有关于“蹲苗”的问题,即通过控制水分,调节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平衡。他将其整理成文章,题目为“蹲”。文章因内容新颖,受到学校好评,被推荐在全校大会上作了报告,并在1950年《农讯》杂志公开发表。1953年4月他在学校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同年毕业,分配到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前身)工作。到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后,李树德即参加以蒋名川为组长的基点组,到天津市南郊区蹲点。在天津市,他们一方面推广2,4-D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果菜早熟和病虫害防治技术以及介绍优良品种等工作,一方面通过调查、座谈、和农民一起劳动等方式,总结蔬菜早熟栽培经验。1954年,中央农业部经作局为了总结京郊农民种菜经验,组织了京郊蔬菜调查组,李树德与蒋名川一起回到北京参加调查组,分工总结劳模李墨林等改良温室种植蔬菜的技术经验。在此期间,几乎跑遍了北京有改良温室的菜区,访问了许多农民技术员,总结以黄瓜为主的栽培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技术。在气象专家吕炯指导下,通过数十个昼夜的多点测温后,绘出中国第一个改良温室不同时期的等温层图,对分析改良温室的性能及其对蔬菜生长的影响,以及如何合理利用及改良都有重要作用,被中国最早的总结改良温室蔬菜生产经验的专业书籍《北京市温室蔬菜栽培》录用。1955年夏,所里决定派李树德去苏联学习。经过考试被录取后,在北京俄语学院学习俄语一年,于1956年入原苏联莫斯科季米里亚捷夫农学院园艺系果树蔬菜遗传与育种教研室读研究生。他研究了萝卜自花、品种间、属间花粉亲和力表现,不同花粉数量及花粉日龄对受精能力及遗传性的影响,萝卜胚胎生物学,萝卜种子后熟条件与种子质量的关系等。他的研究论文受到好评,获生物学副博士学位(现称博士,Ph.D.),是中国建国后培养的第一位蔬菜专业的回国研究生。从前苏联留学回国后,李树德面对中国栽培番茄几乎全部为国外品种的现实,选择了番茄育种课题,决心培育中国自己的番茄品种,并于1968年最先培育出中国推广面积最大的早熟粉果番茄品种早粉2号。此后与课题组人员一起先后培育出10余个优良番茄品种,获得国家和部级多项奖励。李树德1979-1988年担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的副所长、所长,为该所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胸怀大局,心系全国,为推进全国蔬菜科研事业的发展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获中华农业科教基金奖,被列入美国传记研究所和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名人录。李树德曾先后担任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第二、三、四届委员,经济作物组组长,农业部蔬菜专家顾问组组长,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一、二届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中国发明协会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发明基金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第三届委员会委员,中国园艺学会第五、六、七、八届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第二、三届委员会理事,中国花卉协会第一、二、三届委员会常委,中国农用塑料应用技术学会(中国地膜覆盖研究会)第一、二、三届委员会常委,《园艺学报》期刊副主编、主编,《中国蔬菜》期刊主编,“六五”、“七五”国家及农业部重点攻关课题“蔬菜新品种选育技术研究”主持人,“八五”国家重点攻关课题“蔬菜新品种选育技术研究”第二主持人。

3. 李树德的介绍

李树德,蔬菜学家,蔬菜育种专家。他提倡并参与组织了蔬菜杂种优势利用、蔬菜塑料大棚栽培和蔬菜抗病育种等全国重大蔬菜科技协作研究;长期从事番茄育种研究,培育出10余个番茄优良品种,获多项部级和国家级奖励;在担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副所长、所长期间,为该所的恢复和发展做了大量工作;主持或参与编写了《中国主要蔬菜抗病育种研究进展》和《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蔬菜卷》等科技著作,为中国蔬菜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名的还有原财政部长,吉林省工业经济学校副校长,廊坊师范学院英语教授。

李树德的介绍

4. 李德立的人物生平

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俄国东正教牧师尼娑盗买到庐山约之塔寺地产——芦林地区,后转租星洲地区,这样,沙俄东正教在星洲租借地区“建房一切布置”随意进行起来,据《庐山志》记载:“俄东正教堂历来侵占界外之地甚多”。东正教在庐山势力甚嚣一时,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苏俄政府一再努力,迫使北洋军阀政府在1924年5月31日签订了《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自此,沙俄在华势力灰飞烟灭,庐山东正教势力消弭无形。 1939年李德立在新西兰去世,享年75岁。站在庐山东谷牯岭镇的高地,可以看到,郁郁葱葱的绿树之间,掩映着一栋栋风格迥异的西洋别墅,它们建造精美,规划合理,错落有致,集中了欧美各国的建筑特点。清末民初,这座江边名山曾汇集了世界各地20多个国家特色的建筑物,几千个人在此居住,因此这里也被称为万国建筑博物馆。今天,到庐山看别墅,已成为庐山之行重要的一个行程。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庐山上美轮美奂的西洋别墅,竟出自一个青年英国人的梦想。在庐山一个名叫“月照松林”的地方,树林的深处,有一座废弃的别墅,由于别墅大量地采用了木材和玻璃,因此当地人把它称为玻璃屋。这座别墅的主人就是庐山近代别墅区的开创者,英国传教士李德立。李德立,1864年出生在英国苏格兰肯特郡。1886年,22岁的李德立来到了中国。1886年的冬天,庐山人迹罕至,异常冷清。一天,崎岖难行的山路上,来了两个身穿传教士服装的人,其中一个就是李德立。这一年,李德立仅仅携带一本世界地图、一本英国传教士编写的《来华指南》就只身来到中国。虽然天气奇冷,路也不好走,但他们丝毫没有退缩的意思。谁也没有想到,在这寒冷的冬天,他们登临庐山的目的,竟是要在山上建造一个避暑胜地。100多年前,李德立从长江边重要的口岸——九江出发登上庐山。1860年,九江被迫成为对外开放口岸,许多西方的冒险家来到中国淘金,李德立也不例外。和其他淘金者不同的是,22岁的他,身上穿着却是传教士的衣服。李德立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传教士。到中国寻找商机的李德立发现,那个年代长江边的许多城市每到夏天,就酷热难耐,瘟疫横行。许多在华的西方人都希望有一个避暑胜地。就在这个时候,李德立把目光瞄向了鄱阳湖边的庐山。李德立想在荒僻的庐山上买地建房,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当时的清朝政府对洋人在中国买卖土地控制得还很严。李德立翻山越岭,寻找理想中的土地。一天,当他登上位于庐山东谷女儿城的高地时,放眼望去,长冲谷平坦、宽阔、秀美的土地一览无遗。这里水源充足,阳光明媚,他觉得在这里建造别墅,将会是人间的天堂。作为一个外国人,又怎么才能从清政府手里搞到这片土地呢?李德立想到了一个迂回的办法。他买通了当地的一个中国人,出面和地方官员交涉,希望能够租下这块土地。当地的官员以为李德立是一个中国人,于是爽快地答应了下来。开始进展还算顺利,但是后来当地的官员发现,李德立居然是个外国人,于是就断然收回了契约。一计不成,又生一计。这一次李德立想到了走上层路线。李德立找到了当时九江道台官府中的二把手,一个叫童芝的人,这个人略懂英文,比较喜欢西方的一些家具、饰品。李德立就送了一个电铃给他,还送了一个银杯,都是英国产的。这样关系一下就拉近了。果然是钱能通神,在九江道台的施压下,李德立只找了一个中国人代理,就将庐山4500亩土地承租了下来。正当李德立踌躇满志,准备圆他的心中梦想时,一把大火烧到了他的头上。一天夜晚,庐山上的百姓突然举着火把,出现在了李德立位于汉口峡的住处。原来,得知清政府把土地租给了洋人,当地百姓以开发会破坏龙脉为由,义愤填膺地前来找李德立的麻烦,由于语言障碍,双方难以沟通,结果越闹越僵,于是愤怒的百姓一把火烧了他的别墅。混乱中,李德立孤身一人,出庐山。无奈之下,李德立找到了当时的英国领事替他出面。这一场纷争,一拖就是十年。就在李德立对他的别墅梦感到绝望时,一个转机出现了。 1894年,清政府在甲午海战中败北,李德立乘机请英国政府再次施加压力,这一招果然奏效,这一次,已经焦头烂额、自顾不暇的清朝政府终于屈服了。1895年11月29日,英国驻九江领事与浔阳道台双方签订协议,了结了这场十年未决的土地纠纷案。根据协议,李德立以极低的价格租得长冲谷一带,共约4500亩土地,租期居然长达999年。得到庐山的李德立想给这个地方取一个英国名字,那里原来的名字叫牯牛岭,于是,李德立给它取了一个英文名,Cooling,也就是凉爽的意思。李德立请来教会的英国工程师甘约翰来主持制作庐山的规划图。还请来了德国的工程师李博德为他建造梦想中的别墅世界。这些高手的加入,使得庐山别墅的开发,从一开始就呈现出较高的水平。在当时的欧洲,十分流行建筑与自然的巧妙结合,他们将建筑不露声色地镶嵌在景物之中,从而实现人居与自然天衣无缝的融合。 1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有幸能够看到由当年的规划图而产生的风格迥异的别墅,它们巧妙地掩映在庐山如痴如醉的天然景致之中,所有的同与不同,都和自然巧妙结合,令人叹为观止。100多年时间过去了,李德立描绘的那张庐山规划图已经泛黄破损,但庐山老别墅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建筑风格却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人,成为游客眼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5. 李树人的介绍

李树人,男,国画家,书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际文艺家协会学术委员,高级研究员,中国民族文化研究院终身名誉顾问,艺术品鉴定委员, 中国名家名作编委会副主任,中国民族书画院名誉院长、教授、高级美术师,中国现代文艺家学会常务理事,《共和国艺术家列传》大型历史文献编委会编委,中国艺术学会常委会常委,中国文艺学会艺委会主席,中国书画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奥林匹克书画院名誉院长,中国文学艺术家联合会副主席,世界华人美术家学会副主席。擅长中国人物、山水、花鸟、书法,兼工油画,简历和成果编入《世博艺术经典》。

李树人的介绍

6. 李树林的人物生平

牺牲日期:1934年2月出生于雇农之家。少年给地主家当长工。1926年北伐军攻占平江后,参加农民运动。1927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带着女儿越山涉水找到党的组织,先后任平江县钟洞区苏维埃政府管理员、红十六军战士。1931年10月,在江西万载株木桥的一次战斗中身负重伤。伤愈后调任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经济部长。在此后的3年时间里,勤于职守,廉洁奉公,所管帐目严格做到日清月结,按时公布;对于战利品如征集来的钱物,都一律按规定上交下发,从不沾公家半点便宜。1933年初,再次负伤住院治疗期间,组织上补发的营养费亦全部悄悄分送给了其他伤员,被誉为“我党我军在经济战线上的忠实战士”。1934年2月,带领30多人枪,潜入白区筹集食品,不期与敌相遇,中弹牺牲 。

7. 李树建的人物简介

李树建,男, 中共党员,1962年4月生于河南汝州市寄料镇观音堂村。豫剧须生”李派“创始人。现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主席、河南省豫剧二团团长、河南豫剧院院长,国家一级演员,河南省男演员首位”二度梅“获得者,两次获得文华表演奖,一次上海白玉兰表演奖。由他主演的电影《程婴救孤》和《清风亭》分别获得第13.14届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华表奖优秀戏曲片奖。 1979年9月考入洛阳戏曲学校,1984年7月毕业。1985年7月考入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1987年7月毕业。1987年8月调入三门峡市豫剧团任副团长,1988年11月任团长。1997年考入中央党校函授学院经济管理班,1999年毕业。在1997年全省公开招聘河南省豫剧一团团长的竞选中,演讲、答辩、考试、考核四项成绩均为第一,1998年3月调入河南省豫剧一团任团长,任职期间,打破剧团长年演出带行李,提高了演出戏价,保障了演出艺术质量和剧团的经济利益。带领全团到祖国的西大门新疆、南大门广州演出,为海峡两岸的戏剧艺术交流率团到台湾演出,为祖国的五十周年生日献礼晋京演出,在全省创演出场次名列前茅。2000年8月调入河南省豫剧二团任党支部书记,2001年6月任党支部书记、团长。在此期间带领在困境中沉寂多年的二团全员,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拓新思路,为全团树立“团结拼搏,滚石上山,走出困境,敢为人先”新目标,狠抓艺术质量,经济效益,为全体职工连续长工资、办福利,带领二团在北京戏剧舞台上掀起豫剧热潮,为树立河南新形象做出成绩,受到省文化厅的通报表扬。2015年7月16日,李树建当选第八届中国剧协副主席。

李树建的人物简介

8. 李树国的人生履历

曾任吉林省白山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市长。2004年2月任吉林省长春市委副书记、市社科联主席、政法委书记。2007年2月任长春市委副书记。2011年1月当选长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2012年12月25日,长春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李树国当选为长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