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三大任务是哪些

2024-05-16

1. 汽车行业三大任务是哪些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2016-2021年中国汽车行业并购重组趋势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内容显示: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汽车产业在突飞猛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大气污染、交通拥堵、能源消耗等社会问题。当汽车保有量与生态文明冲突日益激烈的时候,迫切需要顶层设计确定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和战略转型的任务,使汽车产业能够与国家战略及宏观经济的总体趋势保持协调一致。在《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明确了汽车产业要肩负三大任务。

一、担当先导产业的任务

  《中国制造2025》提出,力争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它将使介于“工业2.0”和“工业 3.0”之间的中国工业体系中各产业参差不齐的局面,得到全面系统地改善和大幅度提高。汽车产业是整体率先逼近“工业4.0”的产业,将在实施《中国制造 2025》中继续担当国家先导性工业的任务。这将极大改善中国汽车品牌的生存生态,使中国汽车产业有可能与世界强国同步发展。

二、承担社会经济技术创新平台升级的任务

  这具体表现为十个方面:

  一是绿色制造。这是 《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主要任务,也是对工业3.0的补课,主要包括传统制造业能效提升、清洁生产、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再制造、低碳技术、轻量化技术应用等方面。

  二是产品功能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这是中国汽车制造业迈向2025的核心。低碳化指企业平均油耗,其中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需达到2020年5L/100km、2025年4L/100km的目标,根据现有技术分析,传统汽车技术已近物理极限,必须有新能源技术介入。信息化指车联网体系,即以车内网、车际网和车云网为基础,按照约定的体系架构、通信协议和数据交互标准,在车与车、车与路、车与行人及车与移动互联网等之间,进行通讯和信息交换的信息物理系统。智能化指智能网联汽车,是车联网与智能汽车的交集,是指搭载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具有复杂环境感知、智能化决策、自动化控制功能,与外部节点间实现信息共享与控制协同,达到安全、高效、节能行驶的新一代智能汽车。三是产品的定制化生产方式。汽车业将由大批量生产相同产品,向大批量、个性化定制转变,未来产品将按照消费者个人意愿进行生产,实现端对端打通,设计与生产工程虚实一体化。

  四是企业内部形成纵向联系的智能生产体系(信息物理系统CPS)。生产设备由信息化转向智能化,生产单元形成模块化系统架构,生产线可迅速灵活地进行配置。

  五是汽车产业链形成横向联系的智能体系。智能化的整车厂、系统和零部件供应商形成网络连接,跨企业的智能系统,生产制造由集中向分散转变,规模效应不再是工业生产的关键因素。

  六是工厂内部及上下游企业之间形成智能物流体系。厂内物流依靠电磁场实现全自动、非接触式运行方式,运动轨迹从二维变为三维方式运行。

  七是迫使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全面创新。在标准体系当中除已有的安全、节能、环保外,要考虑增加制定信息化和智能化标准的空间。

  八是推动行政管理和社会管理的创新。对市场进行“负面清单管理”,做到让市场主体“法无禁止即可为”;对政府进行“正面清单约束”,让政府部门“法无授权不可为”。

  九是智能汽车成为社会智能化运行的平台。智能汽车产品要承担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电网、智能家庭、智能社区、智能城市运行平台等重要载体的功能。十是产生新的社会形态。新的汽车文化将导致出现新的生活方式、人际关系和社会形态。

三、引领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

  结构调整需多维度交叉并进,主要包括以下八个方面:

  第一,汽车产品结构的调整,从代工、仿制向国际品牌建设转变。企业需要追求卓越品质,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不断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和中国制造的整体形象。

  第二,汽车企业内部的结构调整,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汽车企业从主要提供产品制造向提供产品和服务转变;从提供设备向提供系统集成总承包服务转变;从提供产品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转变。未来,制造变成了生产+服务,而服务的价值将大大高于生产的价值。

  第三,汽车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的结构调整。汽车产业与第三产业相互延伸和渗透,汽车企业要向生产服务型转变,生产型服务业将贯穿企业生产的上游、中游和下游的各个环节之中。未来,汽车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的结构边界日益模糊,将衍生出新的商业模式和合作模式。第四,汽车与信息产业的高度融合。《中国制造2025》 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基于汽车感知与控制的辅助驾驶系统,目前已大规模产业化; 应用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车-X之间的信息共享与控制协同,即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已进入大规模测试和产业化前期准备阶段; 最终目标是实现自动驾驶和无人驾驶,目前正处于样车开发与小规模测试阶段。

  第五,汽车产业与相关产业之间结构的调整。汽车产业在低碳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等指标全面技术升级的过程中,要不断对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等“四基”能力,提出新的技术和能力要求。只有代表中国制造的相关工业强大起来,中国汽车才能真正强大。

  第六,汽车与新“闯入者”之间结构的调整。在全球范围内,传统的汽车产业正面临业外“闯入者”的挑战。在美国有特斯拉、谷歌和苹果公司,在中国有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乐视等。实践证明,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之间的结构关系,近期是相互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长期是共同升华,“既不是你,也不是我”。不断有陌生面孔站出来“叫板”,是汽车产业发展的幸事。

  第七,自主发展与开放合作关系的调整。在关系国计民生和产业安全的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领域,要着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完善产业链条,形成自主发展能力。同时要继续扩大开放,进一步放开一般制造业,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水平。第八,产业布局的结构调整。《中国制造2025》 提出,“优化制造业发展布局”是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的重大战略任务之一,是推进企业技术改造、稳步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促进大中小型企业协调的重要平台。在工业革命200年间,世界经历了五次产业转移。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出现第五次产业转移,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出现了“双向转移”现象:一方面受“再工业化”政策的影响,产业高端链条回流欧美发达国家;另一方面受成本上升影响,产业低端链条开始从中国向成本更低的地区转移。中国汽车产业要抓住国际上首次出现“双向转移”的重大历史机会,主动衔接美国的“再工业化”,为欧洲地区复苏施以援手,将优质且过剩的产能向中国中部和西部,乃至“一带一路”沿途转移。只有做好国际汽车产业转移的大文章,才能实现产业强国的目标。

汽车行业三大任务是哪些

2. 智能网联汽车离大规模商业化还有多远

  (原标题:智能网联汽车离大规模商业化还有多远?)
  央广网北京3月18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交易实况》报道,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昨天(17日)发布了《"十三五"汽车工业发展规划意见》。规划意见对"十三五"的中国汽车工业提出了八方面的发展目标,其中之一就是"积极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离大规模商业化还有多远?参与这项技术研究的上市公司有多少投资价值?西部证券高级投资顾问马征进行点评。
  经济之声:所谓智能网联汽车,业界的定义是:搭载先进车载传感器等装置,融合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实现车与人、车、路、后台等智能信息交换共享,具备复杂的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协同控制和执行等功能的新一代汽车。按照汽车工业"十三五"规划提出具体目标,智能网联汽车到2020年将初步实现商业化,将会带动哪些产业链发展?
  马征:汽车工业十三五规划意见对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设定了一个非常具体目标,具有驾驶辅助功能,一级自动化智能网联汽车渗透率要达到50%,有条件自动化达到二级自动化水平的汽车渗透率达到10%,而且为未来智能网联汽车全面推广建立一个政策性引导基础。
  从目前行业研究上表明,智能网联汽车所涉及的三个比较核心领域,首先就是高级辅助驾驶系统,第二是传感器部分,第三个是地图导航,软件的一个支持部分。从这样的一个支持角度来看,产业上来看,第一个辅助驾驶系统可以再细分为像硬件的一些芯片、摄像头、雷达等产业,从道路规划由制动转向照明等硬件设备。从这个车联网角度上来看,比如包括车辆道路辅助感知系统、车载娱乐系统、语音互动系统、车辆状况的检测系统以及车身自身健康安全的一些检测系统。三个大的块分析整个智能网汽车,为整个汽车智能无人驾驶领域开拓了非常广阔的产业链空间。

3. 汽车行业的选择?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汽车制造和 房地产,销售都受到了影响.软件行业发展的10大优势分析说明 
1、软件行业市场巨大,软件成为IT行业的核心 
现在正处于信息化的时代,各行各业都需要软件业的支持,如完善金融、财税、海关、经贸等信息系统,而软件作为IT行业的核心。 
2、软件外包行业发展空间更大,国家大力扶持,发展速度迅速,每年以50%的速度增长。 
第一,软件外包是我国软件产业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动力引擎。软件外包是软件产业中的一个新的希望,新的亮点。2006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电子销售收入是4.75万亿元,软件占到整个产业的10%,这是一个进步,软件外包出口发展速度非常快。这几年,我们软件外包出口一直在增长,基本上每年都是以50%的速度在增长,潜力巨大。 
第二,目前,全球软件外包市场发展很快,为我国软件产业和软件外包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这几年,全球外包市场,每年以29%的速度增长,去年的规模是700亿美元,这个市场非常巨大的。据美国《商业周刊》统计,目前全球软件产业的三分之一是通过软件外包完成的,我国是软件大国,有非常雄厚的实力,我国软件外包也肯定会做得很好,因为世界软件产业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和机遇。根据预测,2009年我国软件外包市场将达到46亿美元,速度和绝对量都是迅猛发展的。目前,很多软件公司都把软件外包业务作为公司的发展目标,很多城市都对软件外包非常重视,这些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第三,我国各级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以及各级软件行业协会都高度重视软件外包(出口)工作,这为这个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和环境。在十一五规划中,有十三、四项重点工程,其中有一个就是大力发展软件产业,其中也提到了外包服务。抓住国际软件和软件外包出口的机遇,促进我国信息产业的结构优化升级,这已经成为我国十一五的一个工作重点。鼓励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大力发展外包服务,始终是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一个共同的坚定不移的目标。在政策层面上,信产部和国务院的有关部门一直在研究新的软件政策,正在联合出台促进软件政策的一系列措施,从信贷支持、促进企业合作,建设公共平台、人才培养等方面帮助企业增强外包出口能力。目前,我国软件外包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我国软件外包“天时、地利、人和”。 
3、软件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量大,人才紧缺,职位空缺多 
中国软件行业人才的需求量为40万/年以上,江苏省未来五年内需求量为35万以上,苏州市未来五年内需求量为8万以上; 
全国1024所高校计算机毕业生进入IT行业:3.5万(每年计算相关专业毕业生为7万人) 
4、软件人才发展空间较大,相对于其它行业职位提升机会多 
软件行业不同于其它传统行业,职位提升机会不只是行政管理岗位(部门经理、总监等)的提升,不需要众多人挤独木桥,等到上司升职或调走才有提升机会,软件人才还可以从技术方面和软件开发分工方面实现职位升迁,可以发展成为高级软件工程师、系统分析员、软件架构师、软件设计师,如果自己对管理方面也感兴趣的话还可以往项目经理方向发展,而这些职位往往没有数量方面的限制,只要你符合相应资格,就可以获得相应合适的岗位和薪水。 
5、软件企业工作环境优越和舒适,工作自主性高 
软件企业属于高科技企业,一般位于环境优美的软件园或高科技园区,公共实施齐全,配套服务好,企业办公实施现代和舒适,绿色行业无污染。 
软件工作是智力工作,创造性工作,软件行业的从业人员工作空间舒适和优越,管理层提供给员工充分的空间和时间,提供个性化的发展机会。 
6、软件人才社会地位高,受人尊重 
软件人才是智力工作者,工作环境好,薪资高,是令人羡慕的白领、金领人才,受人尊重。 
7、薪资待遇高、员工薪资提升速度快 
8、新技术学习机会多,培训机会多,个人提升空间大,出国机会多 
软件行业发展速度,新技术推出速度快,企业会提供很多的技术提升和培训机会,软件外包企业的员工很容易争取到出国外派、业务出差的机会,既可以增长眼界,还可以获得更高的补贴,最好的公费旅游的机会。 
9、技术和经验积累快,产业人才需求量,被猎头公司和其它企业高薪挖人的机会多 
技术和经验积累快,产业人才需求量,行业技术的通用性强,具有丰富项目经验的人员成为企业争夺的对象,高薪被挖的机会实在太多。软件行业的工作是一份只要你喜欢就能做到退休的工作,不会轻易的被其它人所取代,没有后顾之忧。 
10、成为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亿万富翁的概率远远高于其它行业 
软件企业,尤其是软件外包企业巨大的市场空间,另外由于软件产品复制速度快的特点,是国内外资本市场最看好的投资企业类型,发展形势好、有前途的企业获得融资后,几年内实现在国内外上市,企业快速增值,持有企业期权的核心员工和管理人员,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亿万富翁。

汽车行业的选择?

4. 信息行业分为哪几大类

按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行业分类目录:

一类:邮政通信业
二类:电信业、计算机业
三类:设备制造、软件、数据业务
四类:增值电信业务(互联网业) 

因此,我们所称的互联网行业,不是法定意义的行业,只是一个分支业务。

5. 2020世界汽车行业会发生怎样变化

  参考《2016-2021年汽车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全球汽车革命的发展受到深度挑战,新一轮国际产业体系正在来临,纵观全球汽车产业发展,四大趋势如下:
  一是世界汽车制造业格局逐步向多局面发展,大革命研发纷纷向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型国家转移,新兴市场正成为全球汽车工业的生力军。近年来金砖四国对全球汽车市场增长贡献率超过了40%,另一方面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纷纷出台刺激政策,推动工业化,促进汽车产能的回归,全球汽车产业分工因此出现一定的分化。
  二是汽车行业竞争正由制造领域向服务领域加速延伸。进入互联网时代,汽车制造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和价值链重构,改变了汽车后市场的服务模式,使得汽车端和生产端直接连通,消费者和制造商通过联动,让个性化定制生产成为可能。
  三是新能源汽车成为工业转型升级的方向。为了破解制约汽车产业发展的能源和环保的约束问题,主要汽车生产国以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上升为国家战略,纷纷提出低碳汽车,绿色汽车等概念,并从加快研发推进产业化方面大力支持,以节能新能源汽车为主攻方向的国际产业崛力已全面展开。
  四是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将成为汽车品牌发展的主流。随着车联网自动驾驶,人机交互系统技术加速成熟,整车品牌商、主流零部件供应商正加大智能化、网络化系统的投入,积极发展智能汽车、互联网汽车,汽车产业竞争格局将因此发生某种程度上颠覆性的变化,中国连续蝉联中国汽车产销第一,在国际汽车产业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020世界汽车行业会发生怎样变化

6. 汽车的问题 严重啊

1885年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在曼海姆制成了的一辆汽车,该车为三轮,采用一台两冲程单缸0.9马力的汽油机,具备现代汽车的基本特点,如火花点火、水冷循环、钢管车架、钢板弹簧悬架、后轮驱动、前轮转向等。人们一般都把卡尔.本茨制成第一辆三轮车的1885年视为汽车诞生之年。
汽车的作用:
对许多人来说,汽车,可以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可以让他们的生活更精彩。汽车,更是强有力的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助推器,它一定程度地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水平,在特定的地域和空间,它还折射着极具东西方文化特色的人文理念。 
    总之,汽车是奇妙的,它常常被打上不同的经济、技术、文化甚至政治的烙印。
    汽车和汽车相关产业的发展,开创了社会发展的新空间,令世人瞩目。
    在全人类都极端关注社会和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今天,上海着力推进汽车以及汽车相关产业发 展,并确定支持嘉定重点发展 “特强”产业是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生产。
    目前,嘉定在有效加快推进上海国际汽车城建设、汽车以及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取得长足发展的基 础上,根据区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我们制定了“两个优先”的发展方针,即优先发展以汽车和汽车零部件生产为主的先进制造业、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以此进一步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步伐,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我们还在进行一些更深入的思考,比如:汽车的普及和与之相关产业的发展 ,将会给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
    我们在促进合理整合汽车产业以及向城市化方向迈进的同时,怎样培育健康的相关文化产业?怎 样促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
    汽车进入更多普通市民生活的现实、以及随之而来的对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提出的新要求,我们考虑未来发展战略,怎样破解有效保护自然和人文环境的难题?
    这些问题,是汽车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我们必须进行前瞻性的、正面的思考。
    此外,我们还必须在加快城市化的过程中,关注汽车对社会、经济、环境和人文等方面的正负效应,研究与之相关的产业政策实施和发展战略选择。
    建设中的上海国际汽车城,需要构建一个信息、理念的交汇、交流平台,提供一个“链接”中国 上海与世界汽车产业及研讨汽车文化的信息枢纽,以集聚全球和全国的智慧与力量,共同推动汽车产业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发起举办“嘉定汽车论坛”,并确定以“汽车与社会生活”为主题。
    今年的会议,我们围绕“汽车与城市化”的专题,诚邀在座的各位专家和汽车产业界的企业家, 共同研讨这些问题,帮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汽车社会和汽车文化的本质属性和特质,更清醒地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更合理周全地谋划、探讨科学发展和完善管理的对策。
    这对于具有深厚文化历史底蕴的嘉定在迎接F1赛事之际,具有特别深远的意义。
    嘉定具备良好的汽车产业发展基础。如今,嘉定正在向建设具有高科技水准、综合辐射功能、枢 纽型的现代化中等城市的目标迈进。
    在嘉定463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我们确定了南、北、中、西四大板块的未来发展战略。
    各区域的产业发展定位是:南部板块以发展商业服务、现代物流、专业市场为主的“三产”综合 发展板块;
    北部地区建设以汽车零部件、光电子、生物医药、现代信息技术等产业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中部板块也是规划中的嘉定新城板块,它是嘉定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集教育、科研、运 动、旅游、居住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城区;
    西部板块,就是众所周知建有上海国际赛车场的上海国际汽车城。
    为了让在座的各位来宾进一步了解上海国际汽车城的规划建设思路,我简单介绍一下它的各项功 能。 
    该区域是嘉定建设面向亚太地区、全国汽车制造业和商贸中心的空间载体。
    它以汽车整车及汽车零部件制造、汽车商贸、汽车博览、汽车研发等为主要功能,将建成国家级 汽车产业高地,同时建设体现先进环保理念的、极具特色风貌的现代化居住区——安亭新镇。
    一个国家或地区,汽车生产所形成的销售、服务、金融、保险等相关和衍生产业发展的相对成熟 ,以及与之匹配的市政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可以为社会提供比例相当高的就业机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起着强大的拉动作用。
    据估算,在德国,每4~6名职工中就有一名职工的工作与汽车相关;在加拿大,就业于汽车相关 行业的人员占了全国人口的10%。 
    在中国汽车产业快速增长的经济环境中,我们计划在5-10年内,基本建成上海国际汽车城,培育 汽车贸易、汽车展示、汽车博览等商业功能,引进并消化吸收国际先进的汽车设计技术,强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核心技术的研发,努力构建汽车制造业技术高地。
    这样一种规划、定位和发展方向,体现了上海区别于国内其他地区的创新思维。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7月28日在上海考察时,来到上海四大产业基地之一的上海国际汽车城,考察了上海机动车检测中心、上海大众汽车三厂。
    看到这里的自动化生产线和高水平开发试验基地,他感慨地说:“变化真大!”。
    他要求上海继续走在全国前列,要加快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 代制造业,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我们认为,上海国际汽车城的建设,更应体现这样的思路理念和工作要求。
    在当今的技术、产业和信息迅捷发展的大潮中,汽车作为推动经济增长引擎的功能体现,已经大 大超越了汽车产业本身对加快经济发展的意义。
    因此,汽车城的品牌效应和辐射效应,必然体现在全区域的外延综合发展方面。
    国际上大凡成功的汽车城,都具有多维发展空间,对于其所在区域的社会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 也更多地体现在汽车及汽车相关产业孕育的汽车文化对社会事业的推动。
    所以,嘉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是依托汽车城各项功能的培育和开发利用,从汽车产 业发展和汽车文化构筑的各个领域,拓展区域发展的空间,并利用F1赛事的集聚效应、发挥上海国际汽车城的辐射作用,在全球范围寻求经济和文化信息的交流、沟通、互动和融合。
    同样,我们的“嘉定汽车论坛”,也正是围绕“汽车与社会生活”这个主题,旨在探讨促进汽车 与城市化、汽车与社会人文互相融合发展的问题,为我们从传统中走来并不断走向现代化的社会,带来更多的时尚、精彩、魅力和希望。
    目前,汽车正逐渐成为我们生活中主要的交通工具,在特定的时期,它也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富 裕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过去的100年中,它在工业技术走向成熟、人们生活需求不断增长的推动下,在城市化发展步伐迈进的客观要求下,迅猛发展。 
    与此同时,反过来它又进一步加快了城市化进程,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大环境以及我国宏观经济发 展中非常活跃的、极具生长力的元素,在中国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建设重要方略的过程中,汽车产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眼下,上海城市中心区域呈现倍增扩大趋势,城市化地区迅速向郊区拓展。
    市民生活质量的普遍提高和消费支出的“升级”,使走上了富裕生活之路的市民与步入小康生活 的部分农民,已经进入汽车私人消费的阶段。
    这种态势在嘉定犹为明显,上海国际汽车城里早已出现了“汽车村”,村民驾着轿车上班去,已 经不是新鲜事了,有的农民家里甚至购有2辆汽车。
    在农村城市化地区,农民的身份模糊了,他们的生活更是与纯粹的农耕生活相去甚远,这正是汽 车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进步的完美结合,也是我们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
    在具有数十年汽车生产历史、历来具有开放胸怀的嘉定,在这样特定的人文环境中,上海国际汽 车城的建设,其对于人才、理念、技术、市场、文化背景的要求不仅能够得到满足,而且,它还可以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并在周边地区形成新的经济活力,保持持续发展,构建新型 的城乡一体化关系,促进以和谐、富足、自然、便捷为特征的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 
    上海国际汽车城的建设和F1赛事的举办,正在我们身边展开一幅汽车产业发展与城市化建设互动 的缤纷长卷。
    这种互动,在上海、在嘉定,将催促社会新的生活观念、新的行为准则的生成。
    在这个以汽车为支柱产业的社会经济体系中,保持汽车及汽车相关产业对于地方区域经济的持久 拉动、以及它对城市进步的积极有利的影响,既是我们人民政府的工作,也是对市民所负的责任,更是维系社会稳定和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
    汽车带给我们的这些成果,基本上是正面的,积极的。
    然而,汽车也带来诸如环境污染、交通堵塞、能源消耗、人身伤亡等社会问题,还有诸多文化和 社会方面始料未及的负面影响。
    因为汽车,加快了个人流动而造成的社会生态危机已开始显现,由汽车而反映的社会不公等消极 影响也显露端倪。
    显然,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进步等思维与随汽车而来的诸多负面结果发生了严重矛盾。
    面对中国的国情和上海嘉定的现实情况,我们需要以积极进取的态度,选择科学合理并符合具体 情况的发展战略,提出面向未来的解决方案,以避免出现重大的结构裂变和技术失范。 
    我们开设“嘉定汽车论坛”的目的,就是邀请各位一起探讨如何推动汽车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命 题,也是积聚专家和企业家们的智慧、从不同角度综合探讨这个多维难题的一种努力。
    由于以上所述问题具有十分广泛的覆盖面和多维视角,我们设想将这个以“汽车与社会生活”为 核心内容的“嘉定汽车论坛”办成一个系列年度论坛,每年举行一次,每年确定一个专题。
    今年的专题是 “汽车与城市化”,我们的口号是:“汽车让生活更精彩”。

7. 中国汽车产业的图书信息

书 名:中国汽车产业作 者:(日)山崎修嗣 著,李东军 总译出 版 社: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8-1版 次:1页 数:149字 数:150000印刷时间:2010-8-1开 本:16开纸 张:胶版纸印 次:1I S B N:9787504469458包 装:平装

中国汽车产业的图书信息

8.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的意义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
  (2012-2020年)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汽车需求量仍将保持增长势头,由此带来的能源紧张和环境污染问题将更加突出。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既是有效缓解能源和环境压力,推动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紧迫任务,也是加快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增长点和国际竞争优势的战略举措。为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决策部署,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2-2020年。
一、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节能汽车是指以内燃机为主要动力系统,综合工况燃料消耗量提前达到下一阶段目标值标准的汽车。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新型动力系统,完全或主要依靠新型能源驱动的汽车。本规划所指新能源汽车主要包括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及燃料电池汽车。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是减少汽车燃料消耗量,缓解燃油供求矛盾,促进汽车产业技术进步和优化升级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我国汽车节能技术推广应用取得积极进展,通过实施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和鼓励购买小排量汽车的财税政策等措施,先进内燃机、高效变速器、轻量化材料、整车优化设计以及普通混合动力等节能技术和产品得到大力推广,汽车平均燃料消耗量明显降低;天然气等替代燃料汽车技术基本成熟并初步实现产业化,形成了一定市场规模。新能源汽车经过近10年的研究开发和示范运行,初步具备产业化发展基础,电池、电机、电子控制和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取得明显进步,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开始小规模投放市场。但与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尚未完全掌握汽车节能关键核心技术,燃料经济性水平还有一定差距,节能型小排量汽车市场占有率偏低;新能源汽车整车和核心零部件技术尚未突破,产品成本高,社会配套体系不完善,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受到制约。
为应对日益突出的燃油供求矛盾和环境污染问题,世界主要汽车生产国纷纷加快部署,大力发展和推广应用汽车节能技术,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国家战略,加快推进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国际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未来10年将迎来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目前我国汽车产销规模已居世界首位,预计在未来一段时期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必须抓住机遇、抓紧部署,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促进汽车产业优化升级,实现由汽车工业大国向汽车工业强国转变。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培育和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放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项重要任务,立足国情,依托产业基础,按照市场引导、创新驱动、重点突破、协调发展的要求,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提高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推动汽车产业优化升级,增强汽车工业的整体竞争能力。
(二)     基本原则。
坚持产业转型与技术进步相结合。以纯电驱动为我国汽车工业转型的主要战略取向,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推进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以快速降低汽车燃料消耗量为目标,大力推广普及节能汽车,提升汽车产业整体技术水平。
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相结合。加强创新发展,把技术创新作为推动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和品牌。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深层次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探索合作新模式。
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驱动相结合。在产业培育期,积极发挥规划引导和政策激励作用,聚集科技和产业资源,鼓励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开发生产,引导市场消费。进入产业成熟期后,充分发挥市场需求对产业发展的驱动作用和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促进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大规模商业化应用。
坚持培育产业与加强配套相结合。以整车为龙头,培育并带动动力电池、电机、汽车电子、先进内燃机、高效变速器等产业链加快发展。以加快充电设施建设为重点,同时做好市场营销、售后服务以及电池回收利用,形成完备的产业配套体系。
(三)     发展目标。
1、产业化取得重大进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和消费稳定增长,产业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超过50万辆;到2020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能力达200万辆、累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燃料电池汽车、车用氢能源产业发展水平与国际同步。
2、燃料经济性显著改善。到2015年,节能型乘用车新车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6.9升/百公里以下。到2020年,节能型乘用车新车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5.0升/百公里以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商用车新车平均燃料消耗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3、技术水平大幅提高。掌握先进内燃机、高效变速器、汽车电子、轻量化材料和普通混合动力等汽车节能关键核心技术,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关键零部件技术整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企业。
4、配套能力明显增强。关键零部件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基本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充电设施建设与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相适应,满足重点区域内或城际间新能源汽车运行需要。市场营销、售后服务及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基本完善。
5、管理制度较为完善。建立起有效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管理制度和扶持政策体系,形成比较完备的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体系。
三、主要任务
(一)实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工程。
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是培育和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中心环节,要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创新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1、加大汽车节能技术研发和应用力度。以大幅提高汽车燃油经济性水平为目标,积极推进节能汽车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开展柴油机高压共轨、汽油机缸内直喷、均质燃烧以及涡轮增压等高效内燃机技术和先进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的研发应用;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研制六档及以上机械变速器、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商用车自动控制机械变速器以及普通混合动力专用发动机和机电耦合装置;突破低阻零部件、轻量化材料与激光拼焊成型技术,大幅提高小排量发动机的技术水平。支持企业开展普通混合动力汽车技术研发。开展高效控制氮氧化物等污染排放技术研究。
2、加强新能源汽车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大力推进动力电池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重点开展动力电池系统安全性、可靠性研究和轻量化设计,开发新型超级电容器及其与电池组合系统,推进动力电池及相关零配件、组合件的标准化和系列化,加快研制动力电池正负极、隔膜、电解质等关键材料及其生产、控制与检测等装备;在动力电池重大基础和前沿技术领域超前部署,重点开展高比能先进动力电池新材料、新体系以及新结构、新工艺等研究,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支撑长远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加强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研发,重点支持驱动电机系统及核心材料,电动空调、电动转向、电动制动器等电动化附件的研发。开展燃料电池电堆、电池发动机及其关键材料核心技术研究。把握世界新能源汽车发展动向,对其他类型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加大研究力度。
到2015年,纯电动乘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在纯电驱动模式下行驶的最高车速不低于100公里/小时,综合工况续驶里程分别不低于150公里和50公里;动力电池模块比能量达到150瓦时/公斤以上,成本降低至2元/瓦时,循环寿命稳定达到2000次或10年以上;电驱动系统功率密度达到2.5千瓦/公斤以上,成本降至200元/千瓦以下。到2020年,动力电池模块比能量达到300瓦时/公斤以上,成本降至1.5元/瓦时以下。
3、加快建立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研发体系。引导企业加大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研发投入,鼓励建立跨行业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加快建设共性技术平台。重点开展纯电动乘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混合动力商用车、燃料电池汽车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建立相关行业共享的测试平台、产品开发数据库和专利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整合现有科技资源,建设若干国家级整车及零部件研究试验基地,构建完善的技术创新基础平台;建设若干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工程化平台,发展一批企业主导、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积极参与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企业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构建全产业链的专利体系,提升产业竞争能力。
(二)科学规划产业布局。
我国已建设形成完整的汽车产业体系,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应立足现有汽车产业基础进行布局,加强规划引导,以提高发展效率。
1、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能力。主要依托现有汽车产业基础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能力,现有汽车企业实施改扩建时要统筹考虑建设新能源汽车产能。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要注意防止低水平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
2、重点建设动力电池产业聚集区域。积极推进动力电池规模化生产,加快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力争形成2-3家产销规模超过百亿瓦时、具有关键材料研发生产能力的龙头企业,并在正负极、隔膜、电解质等关键材料领域分别形成2-3家骨干生产企业。
3、增强关键零部件研发生产能力。鼓励有关社会主体积极参与、加大投入力度,发展一批符合产业链聚集要求、具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零部件企业,在驱动电机、高效变速器等领域分别培育2-3家骨干企业,支持发展整车企业参股、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专业化汽车电子企业。
(三)加快推广应用和试点示范。
节能汽车已具备产业化基础,需要综合采取标准约束、财税支持等措施加以推广普及。新能源汽车尚处于产业化初期,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积极开展推广试点示范,加快培育市场,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
1、大力推广普及节能汽车。2011年底前出台汽车燃料消耗量管理办法,2012年开始实施分阶段燃料消耗量目标值标准,切实开展相关测试和评价考核工作,并提出2016到2020年汽车产品节能技术指标和年度要求。建立基于车型燃料消耗量和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的奖罚机制。实施重型商用车燃料消耗量标示制度和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公示制度。
2、扎实推进新能源汽车试点示范。在有关城市扩大公共服务领域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范围,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在试点示范工作中重点开展产品性能验证及生产使用、售后服务、电池回收利用的综合评价。探索具有商业可行性的市场推广模式,协调发展充电设施,形成试点带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有效机制。
探索新能源汽车及电池租赁、充换电服务等多种商业模式,形成一批优质的新能源汽车服务企业。继续开展燃料电池汽车运行示范,提高燃料电池系统的可靠性和耐久性,带动氢的制备、储运和加注技术发展。
3、因地制宜发展替代燃料汽车。发展替代燃料汽车是减少车用燃油消耗的必要补充。积极开展车用替代燃料制造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鼓励天然气(包括液化石油气)、生物燃料等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替代燃料汽车。探索其他替代燃料汽车技术应用途径,促进车用能源多元化发展。
(四)积极推进充电设施建设。
完善的充电设施是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要保障。要科学规划,加强技术开发,探索有效的商业运营模式,积极推进充电设施建设,适应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的需要。
1、制定总体发展规划。研究制定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总体发展规划,支持各类技术发展,根据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进程积极推进充电设施建设。在产业发展初期,重点在试点城市建设充电设施。试点城市应按集约化利用土地、标准化施工建设、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原则,将充电设施纳入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和城市建设相关行业规划,科学确定建设规模和选址分布,适度超前建设,积极试行个人和公共停车位分散慢充等充电技术模式。通过总结试点经验,确定符合区域实际和新能源汽车特点的充电设施发展方向。
2、开展充电设施关键技术研究。加快制定充电设施设计、建设、运行管理规范及相关技术标准,研究开发充电设施接网、监控、计量、计费设备和技术,开展车网融合技术研究和应用,探索新能源汽车作为移动式储能单元与电网能量和信息实现双向互动的机制。
3、探索商业运营模式。试点城市应加大政府投资力度,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根据当地电力供应和土地资源状况,因地制宜建设慢速充电桩、公共快速充换电等设施。鼓励成立独立运营的充换电企业,建立分时段充电定价机制,逐步实现充电设施建设和管理市场化、社会化。
(五)加强动力电池梯级利用和回收管理
制定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建立动力电池梯级利用和回收管理体系,明确各相关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引导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加强对废旧电池的回收利用,鼓励发展专业化的电池回收利用企业。严格设定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企业的准入条件,明确动力电池收集、存储、运输、处理、再生利用及最终处置等各环节的技术标准和管理要求。加强监管,督促相关企业提高技术水平,严格落实各项环保规定,严防重金属污染。
四、保障措施
(一)  完善标准体系和准入管理制度。
制定并实施分阶段的乘用车、轻型商用车和重型商用车燃料消耗量目标值标准。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准入管理制度和汽车产品公告制度,严格执行准入条件和认证要求。根据新能源汽车应用示范和规模化发展需要,加快研究制定新能源汽车以及充电、加注技术和设施的相关标准。积极参与制定国际标准,提升在汽车国际标准化领域的话语权。2012年前,基本建立与产业发展和能源规划相适应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标准体系。
(二)  加大财政政策支持力度。
中央财政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支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实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工程,统筹技术开发、工程化、标准制定、市场应用等环节,构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继续实施鼓励消费者购买使用节能汽车的政策,对公共服务领域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试点给予补贴;实行基于汽车燃料消耗水平的奖惩政策,对提前达到下一阶段燃料消耗量目标值的车型予以奖励,对未达到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目标值的企业实施惩罚性收费。新能源汽车示范城市应安排专项配套资金,重点用于建设充电设施、建立电池梯级利用和回收体系等。
发挥政府采购的导向作用,将符合条件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品列入有关政府采购清单,享受政府优先和强制采购政策,逐步扩大公共机构采购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规模。
(三)  实施税收优惠政策。
加快研究建立基于燃料消耗量的汽车税收政策体系。经认定取得高新技术企业资格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企业,依法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企业从事技术开发、转让及相关咨询、服务业务所取得的收入,依法免征营业税。
(四)  强化金融服务支撑。
引导金融机构建立鼓励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信贷管理和贷款评审制度,积极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业链融资等金融产品创新,加快建立包括财政出资和社会资金投入在内的多层次担保体系,综合运用风险补偿等政策,促进加大金融机构支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发行债务融资工具;支持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进行再融资。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管理规范、支持创新的原则,支持地方设立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创业投资基金,符合条件的可按照规定申请中央财政参股,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投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
(五)  营造有利于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大力发展有利于扩大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的专业服务、增值服务等新业态,建立新能源汽车金融信贷、保险、租赁、物流、二手车交易以及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等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体系,发展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质量安全检测服务平台,实施区别于整车的动力电池和电机驱动系统售后服务政策。研究实行新能源汽车停车费减免、充电费优惠等扶持政策。有关地方实施限号行驶、牌照额度拍卖、购车配额指标等措施时,应对新能源汽车区别对待。
(六)  加强人才队伍保障。
以国家有关专项工程为依托,培育一批国际知名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军人才。加强电化学、新材料、汽车电子、车辆工程、机电一体化等相关学科建设,培育技术研究、产品开发、经营管理、知识产权和技术应用等人才。实施高端人才引进工程,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从国外引进优秀人才。广泛开展技术培训,提高从业人员职业技能。
(七) 积极发挥国际合作的作用。
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基础和前沿技术领域开展国际合作研究,进行全球研发服务外包,在境外设立研发机构、开展联合研发和向国外提交专利申请。完善出口信贷、保险灯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产品、技术和服务出口。支持企业通过在境外注册商标、境外收购等方式培育国际化品牌。充分发挥各种多双边合作机制的作用,加强技术标准、政策法规等方面国际交流与协调,合作探索推广新能源汽车的新型商业化模式。
五、规划实施
成立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等部门参加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部际协调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综合采取多种措施,形成合力,加快推进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根据职能分工制定本部门工作计划和配套政策措施,做好对《规划》实施的指导和支持,确保实现《规划》目标。
有关地区要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结合当地实际制订具体落实方案,切实抓好组织实施,确保取得实效。具体工作方案和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报送有关部门。